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打好网络空间安全的基石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0-08 17:15:41 本文摘自:新华网

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国引起全球轰动。中美两国领导人之间共同探讨的话题,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据报道,此次习主席访美的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显然,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已经从一个国家战略性问题,上升成为一项关乎到世界安全、稳定的国际性大局问题。

在现如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不管是从国际局势安稳层面,还是从国家战略高度,乃至百姓生活的个人网络消费终端点,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大家共享、长久、稳定的安全网络空间环境呢?这既是一个宏观战略性大话题,涉及到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问题,更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基础建设性话题,延伸到一个最为基层如何落地的问题。但追究到底,从基础建设角度而言,就是要打好网络空间安全建设的基石,其根本就是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平台建设的问题。

拥有专业人才是关键

确保网络空间安全,拥有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是关键。目前,世界各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匮乏是一个普遍现象,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迫在眉睫。有调查显示,即便是在全球科技人才最富裕的美国,优秀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仍然是非常匮乏,而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更是非常紧缺。有数据表明,在美国,尽管信息安全专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年薪,较其他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高出1.5 万美元,但招聘平均有效期却比一般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多出9 天。而从社会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诸如金融、保险和医疗行业是全美对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最旺盛的领域。

不仅如此,美国还利用各种渠道和优势,聚集了几乎全球的各类科技人才,其中不乏有一批中国非常优秀的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都选择了在美国发展。如果再考虑到这些诸多因素,美国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仍然缺乏。

相比之下,我国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匮乏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甚至出现了更为严重缺失的局面。据相关报道表明,目前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市场缺口大致为50 万人,社会各行业目前需求量大约每年增加1.2 万人左右。需求较大的行业较为广泛,涉及到金融、证券、交通、能源、海关、税务、工业、科技等重点行业。

培养专业人才是重点

确保网络空间安全,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是重点。纵观全球现状,在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目前世界各国还都在各自为战、逐步探索之中,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性、权威性的教育体系。

可喜的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就建立并完善了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以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种认证培训为辅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开办了信息安全专业的大专以上院校达到100多所;学历教育年培养人才到达1万人/年,各种职业教育和认证培训人才达到千人/年。尽管如此,也仍然满足不了互联网飞猛速度发展,人们对网络空间安全的期待尤为紧迫。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到2020年,我国将力争开办信息安全专业的大专院校达到200所左右,学历教育年培养人才到达3万人/年,各种职业教育和认证培训人才达到1.5万人/年。而在2015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为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 “0839”,授予“工学”学位)的决定,为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又倾注了一剂“加速剂”。

创新培养模式是突破

确保网络空间安全,打破传统教育思维模式,创新培养模式是突破。就目前我国而言,信息安全专业的从业人员大体上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和企业的职业培训机构,主要针对那些已经从事信息安全工作的在职人员,另一方面是主体,来自于部分高校信息安全专业的毕业生。

社会也好,企业也罢,与高校在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来自产业界专家甚至尖锐地批评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不合理,课程设置不科学,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相去甚远,企业几乎需要从头培养。在这一点上,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陈鸣评价说:“信息安全专业存在着‘重课程设置,轻教学内容;重概念方法,轻动手实践’等问题。”实际上,许多高校教师都对这样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有着清醒认识。其中,各高校缺少一个有创新模式,可以系统、全面、完善的信息安全实验与实践的真实环境,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信息安全知识体系,加深对信息安全知识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的信息安全实训平台,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或许这个新型的信息安全实训平台就是一个突破口,能成为高校培养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的基础。

精选实验设施是基石

确保网络空间安全,精选实验室平台是基石。那么,新型信息安全实训平台应该具有哪些特性呢?从事多年信息安全实验室解决方案开发的北京易霖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绍浪认为:首先,要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安全学习和创新平台;其次,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是一个融合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知识的综合体;再者,就是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毕竟互联网+时代对网络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且快速,否则就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再有就是要采用最专业的信息安全教学体系,完美契合信息安全方向教学;还有就是要有最大的开放性,降低信息安全实验室的构建成本,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设计。

从技术角度讲,北京易霖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邓新结合他们开发的解决方案特点认为,这个开放的信息安全学习和创新平台,在覆盖范围方面,参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信息安全类专业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并独立开发了信息安全实训课件、计算机编程实训课件、计算机网络实训课件、攻防实训课件计四大类897个实验课件,涵盖了信息安全基础到高级的各个阶段;覆盖了实验原理、教学虚拟化环境、实验指导书,技术人员可以自主学习实验,进行实验验证与应用,并进行信息安全综合分析及自主设计,实现多层次的实验操作。其最大特点是,还可以根据需求,实时更新最新的信息安全内容。

在专业性和技术深度方面,这个平台集合了支持897个不同的信息安全实验(包括网络渗透实验、SQL注入实验、密码学及应用实验等)。它不仅覆盖了常规的系统攻防、网络攻防,同时还引入了SQL注入、跨站攻击等不同的实验。最重要的是,它通过内置的虚拟化实验场景,不是单纯地做某个操作系统的小实验,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构建某些复杂网络环境,来实现组网、安全、部署应用系统等项目式教学内容,为教学改革提供技术基础和保障。

“互联网+”是前景

确保网络空间安全,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前景。同样,进入互联网时代,在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平台建设的新思路下,也要引入互联网思维,实现“互联网+信息安全实训室”的融合——大规模在线开放实验。它可以采用虚拟化与SDN等技术,使用先进的软件定义网络与共享硬件资源思想,可以解决传统实验室在时间、空间与实验内容等方面的限制,能快速地构建复杂度高、隔离性强的各种实验环境。

“互联网+信息安全实训室”是一个开放性平台,通过互联网服务模式使任何实验参与者,只要有网络访问权限,都能随时、随地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教学、实验操作。这是一种全新实践模式,是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与实验室建设的未来,已经为时不晚了。

关键字:教育思维安全建设空间环境

本文摘自:新华网

x 打好网络空间安全的基石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打好网络空间安全的基石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0-08 17:15:41 本文摘自:新华网

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国引起全球轰动。中美两国领导人之间共同探讨的话题,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据报道,此次习主席访美的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显然,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已经从一个国家战略性问题,上升成为一项关乎到世界安全、稳定的国际性大局问题。

在现如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不管是从国际局势安稳层面,还是从国家战略高度,乃至百姓生活的个人网络消费终端点,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大家共享、长久、稳定的安全网络空间环境呢?这既是一个宏观战略性大话题,涉及到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问题,更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基础建设性话题,延伸到一个最为基层如何落地的问题。但追究到底,从基础建设角度而言,就是要打好网络空间安全建设的基石,其根本就是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平台建设的问题。

拥有专业人才是关键

确保网络空间安全,拥有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是关键。目前,世界各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匮乏是一个普遍现象,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迫在眉睫。有调查显示,即便是在全球科技人才最富裕的美国,优秀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仍然是非常匮乏,而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更是非常紧缺。有数据表明,在美国,尽管信息安全专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年薪,较其他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高出1.5 万美元,但招聘平均有效期却比一般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多出9 天。而从社会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诸如金融、保险和医疗行业是全美对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最旺盛的领域。

不仅如此,美国还利用各种渠道和优势,聚集了几乎全球的各类科技人才,其中不乏有一批中国非常优秀的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都选择了在美国发展。如果再考虑到这些诸多因素,美国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仍然缺乏。

相比之下,我国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匮乏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甚至出现了更为严重缺失的局面。据相关报道表明,目前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市场缺口大致为50 万人,社会各行业目前需求量大约每年增加1.2 万人左右。需求较大的行业较为广泛,涉及到金融、证券、交通、能源、海关、税务、工业、科技等重点行业。

培养专业人才是重点

确保网络空间安全,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是重点。纵观全球现状,在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目前世界各国还都在各自为战、逐步探索之中,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性、权威性的教育体系。

可喜的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就建立并完善了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以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种认证培训为辅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开办了信息安全专业的大专以上院校达到100多所;学历教育年培养人才到达1万人/年,各种职业教育和认证培训人才达到千人/年。尽管如此,也仍然满足不了互联网飞猛速度发展,人们对网络空间安全的期待尤为紧迫。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到2020年,我国将力争开办信息安全专业的大专院校达到200所左右,学历教育年培养人才到达3万人/年,各种职业教育和认证培训人才达到1.5万人/年。而在2015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为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 “0839”,授予“工学”学位)的决定,为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又倾注了一剂“加速剂”。

创新培养模式是突破

确保网络空间安全,打破传统教育思维模式,创新培养模式是突破。就目前我国而言,信息安全专业的从业人员大体上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和企业的职业培训机构,主要针对那些已经从事信息安全工作的在职人员,另一方面是主体,来自于部分高校信息安全专业的毕业生。

社会也好,企业也罢,与高校在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来自产业界专家甚至尖锐地批评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不合理,课程设置不科学,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相去甚远,企业几乎需要从头培养。在这一点上,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陈鸣评价说:“信息安全专业存在着‘重课程设置,轻教学内容;重概念方法,轻动手实践’等问题。”实际上,许多高校教师都对这样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有着清醒认识。其中,各高校缺少一个有创新模式,可以系统、全面、完善的信息安全实验与实践的真实环境,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信息安全知识体系,加深对信息安全知识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的信息安全实训平台,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或许这个新型的信息安全实训平台就是一个突破口,能成为高校培养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的基础。

精选实验设施是基石

确保网络空间安全,精选实验室平台是基石。那么,新型信息安全实训平台应该具有哪些特性呢?从事多年信息安全实验室解决方案开发的北京易霖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绍浪认为:首先,要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安全学习和创新平台;其次,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是一个融合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知识的综合体;再者,就是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毕竟互联网+时代对网络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且快速,否则就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再有就是要采用最专业的信息安全教学体系,完美契合信息安全方向教学;还有就是要有最大的开放性,降低信息安全实验室的构建成本,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设计。

从技术角度讲,北京易霖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邓新结合他们开发的解决方案特点认为,这个开放的信息安全学习和创新平台,在覆盖范围方面,参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信息安全类专业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并独立开发了信息安全实训课件、计算机编程实训课件、计算机网络实训课件、攻防实训课件计四大类897个实验课件,涵盖了信息安全基础到高级的各个阶段;覆盖了实验原理、教学虚拟化环境、实验指导书,技术人员可以自主学习实验,进行实验验证与应用,并进行信息安全综合分析及自主设计,实现多层次的实验操作。其最大特点是,还可以根据需求,实时更新最新的信息安全内容。

在专业性和技术深度方面,这个平台集合了支持897个不同的信息安全实验(包括网络渗透实验、SQL注入实验、密码学及应用实验等)。它不仅覆盖了常规的系统攻防、网络攻防,同时还引入了SQL注入、跨站攻击等不同的实验。最重要的是,它通过内置的虚拟化实验场景,不是单纯地做某个操作系统的小实验,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构建某些复杂网络环境,来实现组网、安全、部署应用系统等项目式教学内容,为教学改革提供技术基础和保障。

“互联网+”是前景

确保网络空间安全,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前景。同样,进入互联网时代,在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平台建设的新思路下,也要引入互联网思维,实现“互联网+信息安全实训室”的融合——大规模在线开放实验。它可以采用虚拟化与SDN等技术,使用先进的软件定义网络与共享硬件资源思想,可以解决传统实验室在时间、空间与实验内容等方面的限制,能快速地构建复杂度高、隔离性强的各种实验环境。

“互联网+信息安全实训室”是一个开放性平台,通过互联网服务模式使任何实验参与者,只要有网络访问权限,都能随时、随地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教学、实验操作。这是一种全新实践模式,是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与实验室建设的未来,已经为时不晚了。

关键字:教育思维安全建设空间环境

本文摘自:新华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