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iPhone解锁事件引热议 信息安全与隐私难两全?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陈菲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3-02 16:50:47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自棱镜门事件以来,如何保护信息安全成为全球范围内被关注的重要话题。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安全事件频频爆发。不仅PC端面临着巨大安全危机,网络安全的战火也已烧到了移动终端上。

近日,各大科技媒体基本上被“MWC 2016”、“Apple Pay入华”和“苹果与FBI对峙”刷了屏。相比之下,苹果与FBI之间的解锁事件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这个事件背后涉及到法律、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而在业内引起热议。

科技大佬热议iPhone解锁事件

日前,苹果公司拒绝执行法院命令协助解锁一部苹果手机后,公司CEO蒂姆·库克在24日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事关系到公共安全,苹果如果协助执法人员破解手机,这将损害美国人的信息安全。

涉案手机是由2015年12月造成14人死亡的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恐怖袭击案枪手之一赛义德·法鲁克持有。由于苹果手机在10次输错开机密码情况下自动删除手机所存数据,造成美国联邦调查局人员至今未能打开手机提取其中的加密信息。因此,加州中区一家联邦法院法官在上周裁令苹果公司向调查人员提供手机解锁软件。

苹果公司与联邦调查局围绕手机解锁的矛盾公开后,双方态度都十分坚定,将舆论战不断升级。而业内观点分成了两派。一面为支持苹果拒绝解锁方,这当中主要包括一些科技大佬;另一面为支持FBI方,支持苹果解锁方。而包括谷歌、微软在内的大部分IT巨头都倾向于支持苹果公司,为FBI发声的则大多是政府人员。

目前,舆论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局面,还是有不少民众反对苹果公司的做法。无论是“公共安全高于顶”的意见还是“严惩恐怖分子”的看法,都让人认为苹果公司太自以为是,竟敢与FBI对抗。苹果刚刚在一起iPhone授权令官司中赢得了重大胜利,但这起官司的结果未必会对该案产生影响,而事件开始渐渐升级。可以确定的是,这将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后门”或是把双刃剑

棱镜门事件让美国政府在隐私和监听方面的信誉一落千丈。欧盟在去年10月废除了美欧安全港协议,这让苹果和谷歌等IT巨头人人自危,隐私政策毫无保留地暴露在欧盟严苛的法律网之下,这些大企业背后的财团纷纷向美国政府施压,美国政府的压力不言而喻。

美国人向来注重个人隐私和自由,但此事件已经不仅是隐私安全的问题了,已经升华到了自由和集权,也可以说是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的矛盾。

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分析师彼得表示,所谓的“后门”,是政府机构可以随意访问科技公司已经加密的数据,这会带来新的问题。美国并没有所有软件的后门,而拥有所有软件的后门也是不切实际的。恐怖分子可以通过切换或者使用双重加密工具轻松避开政府部门的监视。

一旦有“后门”,它将对加密的效果产生影响,还会导致不良后果。除了安全和隐私的问题以外,商业公司也将面临挑战,硅谷产品的竞争力也会受到影响。站在用户的角度,如果用户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可以破解加密信息,那么他们还会购买苹果或者安卓的产品吗?

针对苹果的加密技术,彼得认为,其最大的问题是,在美国政府没有“后门”的情况下,恐怖分子可以通过切换或者使用双重加密工具轻松避开监视。科技公司则认为,削弱加密技术不利于互联网的安全,而通过制定新法律来索取这些信息将导致它们的处境困难。

信息安全综合立法迫在眉睫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自棱镜门事件以来,如何保护信息安全成为全球范围内被关注的重要话题。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安全事件频频爆发。不仅PC端面临着巨大安全危机,网络安全的战火也已烧到了移动终端上。

《中国新媒体产业安全报告》显示,网民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不足将直接导致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不少用户只能手机上没有安装安全软件,更有不少用户认为没有发生安全事故,不需要安装此类软件。网民手机端安全防范意识不足,使大量手机恶意软件和病毒有机可乘。加大手机安全知识的普及,是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

立法方面,有用户认为在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网络立法相对滞后。业内人士表示,加速推进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性立法已经刻不容缓。目前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法律基本都是分散在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保密法等法律中。制定综合性立法符合当前现实立法需求。

针对目前网络安全的现状,仅对原有法律进行解释、修订或增补难以把握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国应制定综合性立法,明确规定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基线,为部门、地方的立法和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完善提供法律依据,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用户的网络信息安全。

关键字:后门iPhone热议谷歌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x iPhone解锁事件引热议 信息安全与隐私难两全?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iPhone解锁事件引热议 信息安全与隐私难两全?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陈菲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3-02 16:50:47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自棱镜门事件以来,如何保护信息安全成为全球范围内被关注的重要话题。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安全事件频频爆发。不仅PC端面临着巨大安全危机,网络安全的战火也已烧到了移动终端上。

近日,各大科技媒体基本上被“MWC 2016”、“Apple Pay入华”和“苹果与FBI对峙”刷了屏。相比之下,苹果与FBI之间的解锁事件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这个事件背后涉及到法律、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而在业内引起热议。

科技大佬热议iPhone解锁事件

日前,苹果公司拒绝执行法院命令协助解锁一部苹果手机后,公司CEO蒂姆·库克在24日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事关系到公共安全,苹果如果协助执法人员破解手机,这将损害美国人的信息安全。

涉案手机是由2015年12月造成14人死亡的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恐怖袭击案枪手之一赛义德·法鲁克持有。由于苹果手机在10次输错开机密码情况下自动删除手机所存数据,造成美国联邦调查局人员至今未能打开手机提取其中的加密信息。因此,加州中区一家联邦法院法官在上周裁令苹果公司向调查人员提供手机解锁软件。

苹果公司与联邦调查局围绕手机解锁的矛盾公开后,双方态度都十分坚定,将舆论战不断升级。而业内观点分成了两派。一面为支持苹果拒绝解锁方,这当中主要包括一些科技大佬;另一面为支持FBI方,支持苹果解锁方。而包括谷歌、微软在内的大部分IT巨头都倾向于支持苹果公司,为FBI发声的则大多是政府人员。

目前,舆论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局面,还是有不少民众反对苹果公司的做法。无论是“公共安全高于顶”的意见还是“严惩恐怖分子”的看法,都让人认为苹果公司太自以为是,竟敢与FBI对抗。苹果刚刚在一起iPhone授权令官司中赢得了重大胜利,但这起官司的结果未必会对该案产生影响,而事件开始渐渐升级。可以确定的是,这将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后门”或是把双刃剑

棱镜门事件让美国政府在隐私和监听方面的信誉一落千丈。欧盟在去年10月废除了美欧安全港协议,这让苹果和谷歌等IT巨头人人自危,隐私政策毫无保留地暴露在欧盟严苛的法律网之下,这些大企业背后的财团纷纷向美国政府施压,美国政府的压力不言而喻。

美国人向来注重个人隐私和自由,但此事件已经不仅是隐私安全的问题了,已经升华到了自由和集权,也可以说是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的矛盾。

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分析师彼得表示,所谓的“后门”,是政府机构可以随意访问科技公司已经加密的数据,这会带来新的问题。美国并没有所有软件的后门,而拥有所有软件的后门也是不切实际的。恐怖分子可以通过切换或者使用双重加密工具轻松避开政府部门的监视。

一旦有“后门”,它将对加密的效果产生影响,还会导致不良后果。除了安全和隐私的问题以外,商业公司也将面临挑战,硅谷产品的竞争力也会受到影响。站在用户的角度,如果用户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可以破解加密信息,那么他们还会购买苹果或者安卓的产品吗?

针对苹果的加密技术,彼得认为,其最大的问题是,在美国政府没有“后门”的情况下,恐怖分子可以通过切换或者使用双重加密工具轻松避开监视。科技公司则认为,削弱加密技术不利于互联网的安全,而通过制定新法律来索取这些信息将导致它们的处境困难。

信息安全综合立法迫在眉睫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自棱镜门事件以来,如何保护信息安全成为全球范围内被关注的重要话题。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安全事件频频爆发。不仅PC端面临着巨大安全危机,网络安全的战火也已烧到了移动终端上。

《中国新媒体产业安全报告》显示,网民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不足将直接导致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不少用户只能手机上没有安装安全软件,更有不少用户认为没有发生安全事故,不需要安装此类软件。网民手机端安全防范意识不足,使大量手机恶意软件和病毒有机可乘。加大手机安全知识的普及,是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

立法方面,有用户认为在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网络立法相对滞后。业内人士表示,加速推进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性立法已经刻不容缓。目前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法律基本都是分散在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保密法等法律中。制定综合性立法符合当前现实立法需求。

针对目前网络安全的现状,仅对原有法律进行解释、修订或增补难以把握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国应制定综合性立法,明确规定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基线,为部门、地方的立法和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完善提供法律依据,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用户的网络信息安全。

关键字:后门iPhone热议谷歌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