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补卡截码”成诈骗新手段 公民信息保护须加固防火墙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杜峰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5-18 17:20:19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连日来围绕北京首都航空公司空姐张馨予遭遇骚扰电话狂轰乱炸关机、手机卡莫名消号、15万存款被转走的事件成为微博、微信上的热点话题。对此,360手机卫士安全专家提示,张女士可能遭遇了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诈骗分子疯狂拨打骚扰电话迫使张女士关机,利用关机时间补卡、截获银行卡验证码从而盗刷其中存款。补卡截码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诈骗手段,当手机卡出现长期没有信号或无法使用等异常情况时,用户需要提高警惕。

全国多地出现补卡截码诈骗

近日,一种新型诈骗手段——补卡截码在全国频现。与影视演员同名的空姐张馨予日前在微博上曝出了自己的经历,她遭遇骚扰电话疯狂拨打直至手机被打到关机,开机后手机则一直处于无服务状态,第二天张女士去银行取款时怪事发生了,卡内15万元存款不翼而飞,消失时间正好是其手机关机时段。对于张女士的遭遇,猎网反诈骗专家刘洋初步分析认为,对方向张女士拨打骚扰电话就是为了迫使她关机,为后续用张女士的身份信息“复制”电话卡提供方便。拿到手机卡,又有张女士的身份信息,修改手机银行的密码就畅通无阻了。

无独有偶,最近,一篇受害人自述被骗经历的长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据网友许先生称,他在收到一条“订阅增值业务”的短信,根据提示回复了“取消+验证码”之后,该网友手机被不法分子办理了自助换卡业务,原有号码相关服务受到限制,半天之内支付宝、银行卡上的资金被席卷一空。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该类补卡截码诈骗在全国出现了多起,除了上述案例外,北京的沈小姐、江苏的周先生等全国多人均被不法分子通过伪造身份证件、恶意补办手机卡的方式盗刷用户网银资金。

手机补卡诈骗有共性

银行卡和手机、身份证都在身边,银行卡里的钱还会被转走,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细究起来,不法分子的诈骗也是有迹可循的。

首先,掌握个人泄露信息。手机卡主人的信息被泄露,不法分子已经掌握个人隐私信息,银行卡号、身份证信息、手机号码等信息。这些个人重要信息的泄露是诈骗链条上的关键一环。然后不法分子利用掌握的信息,给受害人打骚扰电话迫使对方关机,为作案争取时间。

其次是补卡。所谓“补卡”就是犯罪嫌疑人利用伪造的受害人身份证,到通讯运营网点补办与银行卡绑定的手机卡。由于不法分子利用掌握的信息制作了临时身份证,到运营商网点补办与银行卡绑定的手机卡,临时身份证是没有芯片的,无法机读,没法机读就容易造假,且临时身份证是合法证件,允许用于补卡。对此,互联网分析师付亮认为,“如果一个相似的人持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到营业厅卡补卡,运营商真没办法防止。”

再次就是截码。犯罪嫌疑人补卡成功以后,机主手机在使用中出现会出现长时间没信号或无法使用的情况,迅速通过新SIM卡,利用所截获的短信等动态验证码信息,在没有银行卡密码或网银支付密码的情况下,将用户银行卡里的资金转走,甚至可以用你的信息去申请贷款然后转走。

对此,警方提醒,除了故障因素外,如果你的手机在使用中出现长时间没信号或无法使用的情况,就要警惕是否被他人补办了自己的手机卡。如果更换手机号,一定要及时解绑相关的银行卡。

防范诈骗守住个人信息“四大件”

据警方统计分析,绝大多数的新型电信诈骗都与个人信息的泄露密不可分。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63.4%的网民通话记录、网上购物记录等网上活动信息遭泄露;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曾被泄露,包括姓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在个人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要防范诸如补卡截码此类的犯罪,最关键一点就是要保护好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四大件”——身份证、银行卡号、手机号和密码一定要妥善保管,以免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因为普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个人信息究竟泄露了多少,在遇到奇怪的电话、短信或是发现网银有异常登陆后,应迅速解绑、冻结银行卡。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讲,还需把好办卡关。据悉,中国电信正在逐步完善身份信息和证件核验技术手段,自2015年9月1日起,已经投入数亿元,在所有实体营销渠道配备了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实现用户身份信息自动录入系统。

对于银行来讲,补卡截码暴露了银行基于手机验证码建立的安全体系存在漏洞,银行方面也需要完善安全防护体系,同时有必要根据用户平时转账金额设立合适的额度,为用户异常大额转账提供特别提醒。

而对公安机关来说,应当完善公民身份信息制度,与银行、电信建立联网,快速识别假身份证件,切断犯罪链条上的关键环节。从而让花样翻新的骗术无处遁形。

关键字:手机卡诈骗分子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x “补卡截码”成诈骗新手段 公民信息保护须加固防火墙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补卡截码”成诈骗新手段 公民信息保护须加固防火墙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杜峰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5-18 17:20:19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连日来围绕北京首都航空公司空姐张馨予遭遇骚扰电话狂轰乱炸关机、手机卡莫名消号、15万存款被转走的事件成为微博、微信上的热点话题。对此,360手机卫士安全专家提示,张女士可能遭遇了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诈骗分子疯狂拨打骚扰电话迫使张女士关机,利用关机时间补卡、截获银行卡验证码从而盗刷其中存款。补卡截码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诈骗手段,当手机卡出现长期没有信号或无法使用等异常情况时,用户需要提高警惕。

全国多地出现补卡截码诈骗

近日,一种新型诈骗手段——补卡截码在全国频现。与影视演员同名的空姐张馨予日前在微博上曝出了自己的经历,她遭遇骚扰电话疯狂拨打直至手机被打到关机,开机后手机则一直处于无服务状态,第二天张女士去银行取款时怪事发生了,卡内15万元存款不翼而飞,消失时间正好是其手机关机时段。对于张女士的遭遇,猎网反诈骗专家刘洋初步分析认为,对方向张女士拨打骚扰电话就是为了迫使她关机,为后续用张女士的身份信息“复制”电话卡提供方便。拿到手机卡,又有张女士的身份信息,修改手机银行的密码就畅通无阻了。

无独有偶,最近,一篇受害人自述被骗经历的长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据网友许先生称,他在收到一条“订阅增值业务”的短信,根据提示回复了“取消+验证码”之后,该网友手机被不法分子办理了自助换卡业务,原有号码相关服务受到限制,半天之内支付宝、银行卡上的资金被席卷一空。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该类补卡截码诈骗在全国出现了多起,除了上述案例外,北京的沈小姐、江苏的周先生等全国多人均被不法分子通过伪造身份证件、恶意补办手机卡的方式盗刷用户网银资金。

手机补卡诈骗有共性

银行卡和手机、身份证都在身边,银行卡里的钱还会被转走,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细究起来,不法分子的诈骗也是有迹可循的。

首先,掌握个人泄露信息。手机卡主人的信息被泄露,不法分子已经掌握个人隐私信息,银行卡号、身份证信息、手机号码等信息。这些个人重要信息的泄露是诈骗链条上的关键一环。然后不法分子利用掌握的信息,给受害人打骚扰电话迫使对方关机,为作案争取时间。

其次是补卡。所谓“补卡”就是犯罪嫌疑人利用伪造的受害人身份证,到通讯运营网点补办与银行卡绑定的手机卡。由于不法分子利用掌握的信息制作了临时身份证,到运营商网点补办与银行卡绑定的手机卡,临时身份证是没有芯片的,无法机读,没法机读就容易造假,且临时身份证是合法证件,允许用于补卡。对此,互联网分析师付亮认为,“如果一个相似的人持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到营业厅卡补卡,运营商真没办法防止。”

再次就是截码。犯罪嫌疑人补卡成功以后,机主手机在使用中出现会出现长时间没信号或无法使用的情况,迅速通过新SIM卡,利用所截获的短信等动态验证码信息,在没有银行卡密码或网银支付密码的情况下,将用户银行卡里的资金转走,甚至可以用你的信息去申请贷款然后转走。

对此,警方提醒,除了故障因素外,如果你的手机在使用中出现长时间没信号或无法使用的情况,就要警惕是否被他人补办了自己的手机卡。如果更换手机号,一定要及时解绑相关的银行卡。

防范诈骗守住个人信息“四大件”

据警方统计分析,绝大多数的新型电信诈骗都与个人信息的泄露密不可分。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63.4%的网民通话记录、网上购物记录等网上活动信息遭泄露;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曾被泄露,包括姓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在个人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要防范诸如补卡截码此类的犯罪,最关键一点就是要保护好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四大件”——身份证、银行卡号、手机号和密码一定要妥善保管,以免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因为普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个人信息究竟泄露了多少,在遇到奇怪的电话、短信或是发现网银有异常登陆后,应迅速解绑、冻结银行卡。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讲,还需把好办卡关。据悉,中国电信正在逐步完善身份信息和证件核验技术手段,自2015年9月1日起,已经投入数亿元,在所有实体营销渠道配备了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实现用户身份信息自动录入系统。

对于银行来讲,补卡截码暴露了银行基于手机验证码建立的安全体系存在漏洞,银行方面也需要完善安全防护体系,同时有必要根据用户平时转账金额设立合适的额度,为用户异常大额转账提供特别提醒。

而对公安机关来说,应当完善公民身份信息制度,与银行、电信建立联网,快速识别假身份证件,切断犯罪链条上的关键环节。从而让花样翻新的骗术无处遁形。

关键字:手机卡诈骗分子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