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巴尔的摩为何成为了美国研究监控技术的“实验室”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Alpha_h4ck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9-14 15:41:28 本文摘自:Freebuf.COM

如果你居住在巴尔的摩,那么你肯定会有一种时刻都在被监视着的感觉。没错,事实也正是如此。巴尔的摩警方不仅会对你的手机进行非法监控,而且他们还会从空中秘密监视着整座城市的一举一动。随着下一代监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公众也开始逐渐表现出对隐私问题的担忧。

这些监控技术的使用范围和权限一直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而近期美国国内所爆出的监控丑闻又引发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一次为什么偏偏是巴尔的摩呢?

实际上,组成巴尔的摩这个城市的种种因素完全匹配上了美国现代化犯罪城市的各种特性:犯罪率居高不下、带有强烈种族歧视的警务人员、警方与社会民众关系紧张、以及有关部门缺乏对警方的监管等因素使得巴尔的摩这个城市成为了美国研究监控技术的最佳地点。

巴尔的摩市简介

巴尔的摩是美国马里兰州最大的一个城市,同时它也是美国大西洋沿岸的一个重要的海港城市。巴尔的摩位于切萨皮克湾顶端的西侧,离美国首都华盛顿仅有六十多公里,港区就在帕塔帕斯科河的出海口附近。虽然从这里经过海湾出海到辽阔的大西洋还有250公里的航程,但由于港口附近自然条件优越,再加上切萨皮克湾又宽广,航道很深,万吨级远洋轮可直接驶入巴尔的摩港区。

巴尔的摩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6年8月23日,Bloomberg网站曝光了巴尔的摩警方的一个空中监控计划。原来,巴尔的摩警方从2016年开始,就一直在对城市内的车辆和犯罪嫌疑人进行空中监视。据了解,警方与一家名叫“持续监控系统”的第三方公司进行了合作,并且通过塞纳斯公司所生产的小型飞机来从空中实时拍摄地面情况。

在今年的四月份,上诉法院也维持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即巴尔的摩警方不得再使用“Stingray”(黄貂鱼)设备。据了解,Stingray设备可以通过伪造通信基站的方式来监控目标用户的语音通话信息,并追踪用户所在的位置。在此之前,警方早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一种操作模式了,而现在法院的一纸文书可能会打乱警方的阵脚。不过别担心,执法部门可使用的监控设备肯定不止Stingray这一种。

下图显示的是Stingray的工作机制:

在今年的8月16日,专注于伸张公平正义的媒体ColorOfChange.org以及美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一同向美国通信委员会投诉,表示巴尔的摩警方使用Stingray设备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巴尔的摩市民的正常通信。投诉方认为,由于巴尔的摩警方使用Stingray过于频繁,导致当地蜂窝网络的信号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投诉书中写到:

“这种信号干扰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手机紧急呼叫功能的使用。更糟糕的是,巴尔的摩警方会将很多监控设备用在巴尔的摩本地的黑人居民身上,我们绝对要制止这种不公平的对待方式。”

相似的模式,相同的对象

虽然警方所采用的是最新的监控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所针对的目标人群却几乎没有改变。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情报收集机构和执法部门会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美国的少数民族社区身上,从美国的黑豹党,到马丁·路德·金。美国联邦调查局似乎对黑人的日常活动非常感兴趣。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隐私专家JayStanley表示:“与很多处于严密监控下的地区一样,巴尔的摩同样拥有大量的黑人人口。警方选择将这些监控技术主要用在黑人的身上,这种行为则带有严重的种族偏见色彩,而且这也是美国警察的一贯作风。”

巴尔的摩警方的活动由何人来监管?

造成这一局面的另一个因素是因为巴尔的摩警方缺乏一定的政府监管。据了解,巴尔的摩警方已经秘密使用Stingray很多年了,而他们与美国联邦调查局也签订有相关的保密协议。这也就意味着,公众无法了解这项技术的具体使用情况。而近期美国司法部门的一份报告指出,巴尔的摩市的警察系统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在职警察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培训,而且针对警方执法情况的监管也不够到位。这些种种因素使得我们不得不问一个问题:“巴尔的摩警方真的有能力使用好这些工具吗?”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巴尔的摩警方仍然在随心所欲地使用这些监控工具。

此前,巴尔的摩市的市长StephanieRawlings-Blake还公开表示,她对这个“空中监视计划”根本毫不知情,她是在阅读了新闻媒体的报告之后才知道的。但是她仍然选择支持该计划,她认为:“正是这些顶尖的监控技术才使得巴尔的摩市变得更加安全。这些监控技术保护着公众的安全,我们不能将其视为“监视”,因为我们不会用这些技术来侵害民众的隐私权益。”

总结

实际上,政府没有必要与民众玩这些文字游戏。无论你认为这是“监视”也好,是“监控”也罢,当民众真的忍无可忍的时候,政府的这些所谓的“监视计划”又能走多远呢?

关键字:监控实验室

本文摘自:Freebuf.COM

x 巴尔的摩为何成为了美国研究监控技术的“实验室”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巴尔的摩为何成为了美国研究监控技术的“实验室”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Alpha_h4ck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9-14 15:41:28 本文摘自:Freebuf.COM

如果你居住在巴尔的摩,那么你肯定会有一种时刻都在被监视着的感觉。没错,事实也正是如此。巴尔的摩警方不仅会对你的手机进行非法监控,而且他们还会从空中秘密监视着整座城市的一举一动。随着下一代监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公众也开始逐渐表现出对隐私问题的担忧。

这些监控技术的使用范围和权限一直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而近期美国国内所爆出的监控丑闻又引发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一次为什么偏偏是巴尔的摩呢?

实际上,组成巴尔的摩这个城市的种种因素完全匹配上了美国现代化犯罪城市的各种特性:犯罪率居高不下、带有强烈种族歧视的警务人员、警方与社会民众关系紧张、以及有关部门缺乏对警方的监管等因素使得巴尔的摩这个城市成为了美国研究监控技术的最佳地点。

巴尔的摩市简介

巴尔的摩是美国马里兰州最大的一个城市,同时它也是美国大西洋沿岸的一个重要的海港城市。巴尔的摩位于切萨皮克湾顶端的西侧,离美国首都华盛顿仅有六十多公里,港区就在帕塔帕斯科河的出海口附近。虽然从这里经过海湾出海到辽阔的大西洋还有250公里的航程,但由于港口附近自然条件优越,再加上切萨皮克湾又宽广,航道很深,万吨级远洋轮可直接驶入巴尔的摩港区。

巴尔的摩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6年8月23日,Bloomberg网站曝光了巴尔的摩警方的一个空中监控计划。原来,巴尔的摩警方从2016年开始,就一直在对城市内的车辆和犯罪嫌疑人进行空中监视。据了解,警方与一家名叫“持续监控系统”的第三方公司进行了合作,并且通过塞纳斯公司所生产的小型飞机来从空中实时拍摄地面情况。

在今年的四月份,上诉法院也维持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即巴尔的摩警方不得再使用“Stingray”(黄貂鱼)设备。据了解,Stingray设备可以通过伪造通信基站的方式来监控目标用户的语音通话信息,并追踪用户所在的位置。在此之前,警方早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一种操作模式了,而现在法院的一纸文书可能会打乱警方的阵脚。不过别担心,执法部门可使用的监控设备肯定不止Stingray这一种。

下图显示的是Stingray的工作机制:

在今年的8月16日,专注于伸张公平正义的媒体ColorOfChange.org以及美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一同向美国通信委员会投诉,表示巴尔的摩警方使用Stingray设备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巴尔的摩市民的正常通信。投诉方认为,由于巴尔的摩警方使用Stingray过于频繁,导致当地蜂窝网络的信号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投诉书中写到:

“这种信号干扰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手机紧急呼叫功能的使用。更糟糕的是,巴尔的摩警方会将很多监控设备用在巴尔的摩本地的黑人居民身上,我们绝对要制止这种不公平的对待方式。”

相似的模式,相同的对象

虽然警方所采用的是最新的监控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所针对的目标人群却几乎没有改变。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情报收集机构和执法部门会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美国的少数民族社区身上,从美国的黑豹党,到马丁·路德·金。美国联邦调查局似乎对黑人的日常活动非常感兴趣。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隐私专家JayStanley表示:“与很多处于严密监控下的地区一样,巴尔的摩同样拥有大量的黑人人口。警方选择将这些监控技术主要用在黑人的身上,这种行为则带有严重的种族偏见色彩,而且这也是美国警察的一贯作风。”

巴尔的摩警方的活动由何人来监管?

造成这一局面的另一个因素是因为巴尔的摩警方缺乏一定的政府监管。据了解,巴尔的摩警方已经秘密使用Stingray很多年了,而他们与美国联邦调查局也签订有相关的保密协议。这也就意味着,公众无法了解这项技术的具体使用情况。而近期美国司法部门的一份报告指出,巴尔的摩市的警察系统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在职警察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培训,而且针对警方执法情况的监管也不够到位。这些种种因素使得我们不得不问一个问题:“巴尔的摩警方真的有能力使用好这些工具吗?”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巴尔的摩警方仍然在随心所欲地使用这些监控工具。

此前,巴尔的摩市的市长StephanieRawlings-Blake还公开表示,她对这个“空中监视计划”根本毫不知情,她是在阅读了新闻媒体的报告之后才知道的。但是她仍然选择支持该计划,她认为:“正是这些顶尖的监控技术才使得巴尔的摩市变得更加安全。这些监控技术保护着公众的安全,我们不能将其视为“监视”,因为我们不会用这些技术来侵害民众的隐私权益。”

总结

实际上,政府没有必要与民众玩这些文字游戏。无论你认为这是“监视”也好,是“监控”也罢,当民众真的忍无可忍的时候,政府的这些所谓的“监视计划”又能走多远呢?

关键字:监控实验室

本文摘自:Freebuf.COM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