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信息泄露何时不再任性?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廖剑锋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2-30 15:47:38 本文摘自: 通信信息报

2016年,国内外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个人信息泄露的新闻时时见诸报端。从个人到企业,从商界到政坛,个人信息泄露往往引爆社会关注。有调查显示,超过五成网友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严重。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应加强立法保障、平台监管等手段,同时提高网民自我保护意识,多措并举斩断个人信息泄露的产业链,才能真正保护国民信息安全。

2016年信息安全问题凸显

2016年信息泄露事件频频发生。从徐玉玉事件,到“裸贷”照片泄露,接连引爆舆论热炒,同时对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以来,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加大了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共侦破此类案件1800余起。另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显示,4.8亿网购用户,过半网购过程中遭遇个人信息泄露。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凸显,网民几乎无从避开个人信息泄露的难题。根据《报告》显示,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严重,84%的网民曾亲身感受到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

将目光放到全球,国外的信息安全形势同样十分严峻。希拉里“邮件门”、韩国高层文件泄露等等,直接左右政坛走向;雅虎三个月泄露15亿账户信息,近日又承认10亿用户数据泄露。据媒体报道称,仅在今年前10个月,全球已约有3000起公开的数据泄露事件,22亿条记录被披露,已经超过2015年全年。

与此同时,个人信息泄露直接给广大网民带来了财产损失。《报告》显示,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另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的报告,今年1至9月,平台共接到全国网民举报网络诈骗案件14708起,涉案金额1.2亿,人均损失8105元。

三因素致使信息泄露事件频发

为何目前个人信息泄露如此频繁?总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智能设备飞速普及,个人信息上网成为寻常事。全球PC市场早已饱和,并持续萎缩。近年火爆一时的平板电脑市场同样接近饱和。另外,爱立信此前预计,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注册用户数量将达到39亿,2022年底将达到68亿,接近翻番。除此之外,智能穿戴市场正快速膨胀。各种智能设备无一例外地收集了庞大的个人信息数据,使得信息泄露在短期内不可能明显下降。

其二,多个监管环节失守,倒卖个人信息形成产业链。据报道,个人信息的贩卖过程复杂,产业链的运作方式导致查处难度大增。从源头的采集、骗取,到购买、转售,再到利用,各个环节本可以拦截信息泄露方向,却不断失守。不少环节的负责人在利益的驱使下,明里暗里纵容个人信息的倒卖,成为用户个人信息被盗的合谋。

其三,网民防范意识薄弱,没有绷紧信息保护的弦。虽然不少网民知道信息泄露的危害,却不注意养成保护自己的习惯。腾讯此前发布报告显示,80.21%的网民仍随意连接公共免费WiFi,38.96%的网民使用无密码WiFi进行网络支付。另外,有的网民缺乏自我保护的基础技能,随意点开链接、下载非法软件、随手丢弃快递单据等等,不一而足。

三招织密信息保护的监督网

那么,在大数据时代,又该如何保护网民的信息安全呢?业内人士建议应采取三大招数。

牵住立法保障的“牛鼻子”。现在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时常见诸报端,与法律缺失有密切关系。当前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而法律制定工作未跟上时代步伐。遇到具体的案件,政府部门、网民等无法从法律层面下手,或者部分法律规定过于模糊,解释空间巨大,难以落地。此前快播审判引发热议,即揭开了网络安全立法滞后的困境。下一步,我国应加快完善网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护航个人信息安全。

扎紧平台监管的“篱笆网”。要想真正保护个人信息,关键是斩断个人信息贩卖的黑色产业链。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能为所欲为。对于网络平台而言,应加强自律,自觉提高信息保护力度,而不能以“红旗原则”为护身符,放纵信息泄露。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则应加大惩处力度,只有提高了信息泄露的违法成本,让违法者不敢违法,个人信息保护才能正本清源。

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防火墙”。保护个人信息,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网民。要防止信息泄露,最重要的是,网友要提高信息保护意识。从网络注册,到安全技能,网民都应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贪图小利而放松了警惕,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同时,一旦发生信息泄漏,网民应该主动报警,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只有人人树立维权理念,形成一睹高大的防火墙,个人信息泄漏才能有效减少。

关键字:信息泄露个人信息

本文摘自: 通信信息报

x 信息泄露何时不再任性?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信息泄露何时不再任性?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廖剑锋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2-30 15:47:38 本文摘自: 通信信息报

2016年,国内外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个人信息泄露的新闻时时见诸报端。从个人到企业,从商界到政坛,个人信息泄露往往引爆社会关注。有调查显示,超过五成网友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严重。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应加强立法保障、平台监管等手段,同时提高网民自我保护意识,多措并举斩断个人信息泄露的产业链,才能真正保护国民信息安全。

2016年信息安全问题凸显

2016年信息泄露事件频频发生。从徐玉玉事件,到“裸贷”照片泄露,接连引爆舆论热炒,同时对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以来,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加大了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共侦破此类案件1800余起。另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显示,4.8亿网购用户,过半网购过程中遭遇个人信息泄露。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凸显,网民几乎无从避开个人信息泄露的难题。根据《报告》显示,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严重,84%的网民曾亲身感受到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

将目光放到全球,国外的信息安全形势同样十分严峻。希拉里“邮件门”、韩国高层文件泄露等等,直接左右政坛走向;雅虎三个月泄露15亿账户信息,近日又承认10亿用户数据泄露。据媒体报道称,仅在今年前10个月,全球已约有3000起公开的数据泄露事件,22亿条记录被披露,已经超过2015年全年。

与此同时,个人信息泄露直接给广大网民带来了财产损失。《报告》显示,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另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的报告,今年1至9月,平台共接到全国网民举报网络诈骗案件14708起,涉案金额1.2亿,人均损失8105元。

三因素致使信息泄露事件频发

为何目前个人信息泄露如此频繁?总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智能设备飞速普及,个人信息上网成为寻常事。全球PC市场早已饱和,并持续萎缩。近年火爆一时的平板电脑市场同样接近饱和。另外,爱立信此前预计,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注册用户数量将达到39亿,2022年底将达到68亿,接近翻番。除此之外,智能穿戴市场正快速膨胀。各种智能设备无一例外地收集了庞大的个人信息数据,使得信息泄露在短期内不可能明显下降。

其二,多个监管环节失守,倒卖个人信息形成产业链。据报道,个人信息的贩卖过程复杂,产业链的运作方式导致查处难度大增。从源头的采集、骗取,到购买、转售,再到利用,各个环节本可以拦截信息泄露方向,却不断失守。不少环节的负责人在利益的驱使下,明里暗里纵容个人信息的倒卖,成为用户个人信息被盗的合谋。

其三,网民防范意识薄弱,没有绷紧信息保护的弦。虽然不少网民知道信息泄露的危害,却不注意养成保护自己的习惯。腾讯此前发布报告显示,80.21%的网民仍随意连接公共免费WiFi,38.96%的网民使用无密码WiFi进行网络支付。另外,有的网民缺乏自我保护的基础技能,随意点开链接、下载非法软件、随手丢弃快递单据等等,不一而足。

三招织密信息保护的监督网

那么,在大数据时代,又该如何保护网民的信息安全呢?业内人士建议应采取三大招数。

牵住立法保障的“牛鼻子”。现在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时常见诸报端,与法律缺失有密切关系。当前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而法律制定工作未跟上时代步伐。遇到具体的案件,政府部门、网民等无法从法律层面下手,或者部分法律规定过于模糊,解释空间巨大,难以落地。此前快播审判引发热议,即揭开了网络安全立法滞后的困境。下一步,我国应加快完善网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护航个人信息安全。

扎紧平台监管的“篱笆网”。要想真正保护个人信息,关键是斩断个人信息贩卖的黑色产业链。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能为所欲为。对于网络平台而言,应加强自律,自觉提高信息保护力度,而不能以“红旗原则”为护身符,放纵信息泄露。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则应加大惩处力度,只有提高了信息泄露的违法成本,让违法者不敢违法,个人信息保护才能正本清源。

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防火墙”。保护个人信息,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网民。要防止信息泄露,最重要的是,网友要提高信息保护意识。从网络注册,到安全技能,网民都应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贪图小利而放松了警惕,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同时,一旦发生信息泄漏,网民应该主动报警,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只有人人树立维权理念,形成一睹高大的防火墙,个人信息泄漏才能有效减少。

关键字:信息泄露个人信息

本文摘自: 通信信息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