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美国政府看好的安检新手段,是深度神经网络技术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Cade Metz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6-25 15:11:56 本文摘自:好奇心日报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发布,即使我们允许了也不许转载*

旧金山电 - 美国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正在寻求数据科学家的帮助,来提升机场的安检技术。

周四,该部门联手 Google,将发起一项奖金 150 万美元的竞赛来构建计算机算法,用于自动识别安检站人体扫描仪拍摄图像中的夹带物品。

这项为期六个月的竞赛由政府出资、Kaggle 组织承办。Kaggle 是一家聚集了超过 100 万名数据科学家的网站,最近刚被 Google 收购。

Kaggle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安东尼·戈德布卢姆(Anthony Goldbloom)表示,虽然数据科学家可以采用任何技术构建算法,但是本次竞赛采用的是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神经网络是复杂的数学系统,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数据来学习具体任务。譬如将数百万猫的照片提供给神经网络,它就可以学习识别图像中的猫。

Google 和 Facebook 等公司利用该技术识别网络图像中的人脸、辨别智能手机接收的语音指令,或是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但是这项技术的潜力巨大,不仅仅局限于智能手机应用或是其他在线服务。

今年年初,Kaggle 举办了一场 100 万美元的竞赛,用来构建能够在 CT 扫描中识别肺癌症状的算法,希望科学家们再接再厉,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如今,人们期待神经网络也能帮助自动系统更为精确地识别人体扫描图像,这样安检处的工作人员就能节省更多时间,不再需要将乘客拉到一边,一一拍打检查。

提及越来越多的公司、学者和研究人员正致力于神经网络的开发,戈德布卢姆说:“一开始我们试着识别什么是狗,什么是猫。不过现在,我们要解决的是更加严肃问题。”

前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Transportation Safety Administration)副局长、现任安全顾问约翰·H·哈林斯基(John W. Halinski)对“众包”的理念表示欢迎,因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科学家的技能。他说,“众包”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目前机场安全依靠的只是少数几家大公司。

美国国土安全部科技部门的项目负责人约翰·福琼(John Fortune)说:“我们部门以外擅长解决难题的人还有许许多多。”

国土安全部和其他几家机构正在研究改进机场安检处使用的技术。交通安全管理局即将推出新的 CT 扫描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夹带在旅客行李中的物品,另外至少有一家名为 Smiths Detection 的公司正在探索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安检站口。

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员工展示一台人体扫描仪。图片版权:Daniel Rosenbaum/《纽约时报》

理论上,神经网络可以加快机场安检的改进速度,主要因为这种系统能够从数据中快速学习,对单独的规则或是工程师精心编写的代码依赖较小。

为了帮助数据科学家和机器学习的研究人员训练算法,国土安全部提供了超过 1000 台三维人体扫描仪。

国土安全部并未共享国内各机场每天超过 200 万人的扫描图像,而是由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自愿帮忙。他们在新泽西州某实验室内测试用的一组扫描仪前反复走过,从零开始为这场竞赛创造数据。有些时候,工作人员会夹带物品通过扫描仪,并仔细标记拍摄下的图像。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神经网络和其他算法能够独立准确地定位人们夹带的物品。数据分析公司 DataRobot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里米·阿津(Jeremy Achin)认为,神经网络非常适合完成这样的任务。

但他也警告说,该技术也会犯错,有时还可能受到恶意攻击。研究表明,通过分析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系统的表现,不法之徒能够标记或者改变物体,让系统误以为看到了不存在的物品,或者无视实际存在的东西。

戈德布卢姆称,鉴于以上原因,目前首要目标并不是开发可以替代人工安检的技术,而是减轻安检人员的负担。

而在医疗保健领域,研究人员认为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增强医生的能力,而非替代医生。至少短时期内,机场安检工作方面也是如此。

不过人们希望,假以时日,这项技术和其他科技能够大幅提升安检工作,包括乘客行李扫描、货物扫描,以及人脸识别等任务。

安东尼·罗曼(Anthony Roman)曾是名商业飞行员,现在经营着一家风险管理公司 Roman &Associates。他说道:“用来识别行李中或乘客随身携带的危险物品时,现有的算法还不算太差。然而错判的几率会越来越小,今后 10 到 15 年内,预计所有这些工作都能实现自动化。”

关键字:

本文摘自:好奇心日报

x 美国政府看好的安检新手段,是深度神经网络技术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美国政府看好的安检新手段,是深度神经网络技术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Cade Metz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6-25 15:11:56 本文摘自:好奇心日报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发布,即使我们允许了也不许转载*

旧金山电 - 美国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正在寻求数据科学家的帮助,来提升机场的安检技术。

周四,该部门联手 Google,将发起一项奖金 150 万美元的竞赛来构建计算机算法,用于自动识别安检站人体扫描仪拍摄图像中的夹带物品。

这项为期六个月的竞赛由政府出资、Kaggle 组织承办。Kaggle 是一家聚集了超过 100 万名数据科学家的网站,最近刚被 Google 收购。

Kaggle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安东尼·戈德布卢姆(Anthony Goldbloom)表示,虽然数据科学家可以采用任何技术构建算法,但是本次竞赛采用的是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神经网络是复杂的数学系统,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数据来学习具体任务。譬如将数百万猫的照片提供给神经网络,它就可以学习识别图像中的猫。

Google 和 Facebook 等公司利用该技术识别网络图像中的人脸、辨别智能手机接收的语音指令,或是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但是这项技术的潜力巨大,不仅仅局限于智能手机应用或是其他在线服务。

今年年初,Kaggle 举办了一场 100 万美元的竞赛,用来构建能够在 CT 扫描中识别肺癌症状的算法,希望科学家们再接再厉,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如今,人们期待神经网络也能帮助自动系统更为精确地识别人体扫描图像,这样安检处的工作人员就能节省更多时间,不再需要将乘客拉到一边,一一拍打检查。

提及越来越多的公司、学者和研究人员正致力于神经网络的开发,戈德布卢姆说:“一开始我们试着识别什么是狗,什么是猫。不过现在,我们要解决的是更加严肃问题。”

前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Transportation Safety Administration)副局长、现任安全顾问约翰·H·哈林斯基(John W. Halinski)对“众包”的理念表示欢迎,因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科学家的技能。他说,“众包”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目前机场安全依靠的只是少数几家大公司。

美国国土安全部科技部门的项目负责人约翰·福琼(John Fortune)说:“我们部门以外擅长解决难题的人还有许许多多。”

国土安全部和其他几家机构正在研究改进机场安检处使用的技术。交通安全管理局即将推出新的 CT 扫描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夹带在旅客行李中的物品,另外至少有一家名为 Smiths Detection 的公司正在探索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安检站口。

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员工展示一台人体扫描仪。图片版权:Daniel Rosenbaum/《纽约时报》

理论上,神经网络可以加快机场安检的改进速度,主要因为这种系统能够从数据中快速学习,对单独的规则或是工程师精心编写的代码依赖较小。

为了帮助数据科学家和机器学习的研究人员训练算法,国土安全部提供了超过 1000 台三维人体扫描仪。

国土安全部并未共享国内各机场每天超过 200 万人的扫描图像,而是由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自愿帮忙。他们在新泽西州某实验室内测试用的一组扫描仪前反复走过,从零开始为这场竞赛创造数据。有些时候,工作人员会夹带物品通过扫描仪,并仔细标记拍摄下的图像。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神经网络和其他算法能够独立准确地定位人们夹带的物品。数据分析公司 DataRobot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里米·阿津(Jeremy Achin)认为,神经网络非常适合完成这样的任务。

但他也警告说,该技术也会犯错,有时还可能受到恶意攻击。研究表明,通过分析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系统的表现,不法之徒能够标记或者改变物体,让系统误以为看到了不存在的物品,或者无视实际存在的东西。

戈德布卢姆称,鉴于以上原因,目前首要目标并不是开发可以替代人工安检的技术,而是减轻安检人员的负担。

而在医疗保健领域,研究人员认为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增强医生的能力,而非替代医生。至少短时期内,机场安检工作方面也是如此。

不过人们希望,假以时日,这项技术和其他科技能够大幅提升安检工作,包括乘客行李扫描、货物扫描,以及人脸识别等任务。

安东尼·罗曼(Anthony Roman)曾是名商业飞行员,现在经营着一家风险管理公司 Roman &Associates。他说道:“用来识别行李中或乘客随身携带的危险物品时,现有的算法还不算太差。然而错判的几率会越来越小,今后 10 到 15 年内,预计所有这些工作都能实现自动化。”

关键字:

本文摘自:好奇心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