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网络安全法不是“纸老虎”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李含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8-16 11:15:11 本文摘自:法治周末

网信办针对大型互联网企业的产品与服务,适用网络安全法开展执法的过程中,也能在法律所允许的自由裁量尺度内建立执法标准,将人们对网络安全法的预期、理解具体化,也便于其他互联网企业能够参照执行

今年6月开始实施的网络安全法,正在成为主管部门开展网络安全执法行动的利器。

近日,当前最大的三家网络社交平台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百度贴吧,成为国家网信办首次适用《网络安全法》进行立案调查的对象;不久前因东北大学毕业生李文星遭遇招聘诈骗、陷入传销组织致死而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BOSS直聘,则成为了网信办依据网络安全法处罚的第一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网络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只是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徒法不能以自行",必须严格执法,才能使法律的威慑作用真正显现出来,不然法律就会成为"纸老虎"。”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说。

热门网络服务关乎网络安全全局

8月11日上午,国家网信办在官网上发布公告称,国家网信办指导北京市、广东省网信办分别对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立案,并依法展开调查。

根据网民举报,经北京市、广东省网信办初查,3家网站的微信、微博、贴吧平台分别存在有用户传播暴力恐怖、虚假谣言、淫秽色情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的信息。3家网站平台涉嫌违反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其平台用户发布的一些法律法规禁止发布的信息未尽到管理义务。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网信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互联网信息内容监管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网上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对于被立案调查一事,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百度贴吧均回应称,将运用技术手段,对暴力恐怖、虚假谣言、淫秽色情等网络不良信息进行坚决打击。

北京邮电大学法律系副教授、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谢永江表示,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百度贴吧所代表的热门互联网产品与服务,所涉及的用户非常多,关涉我国网络安全的全局,它们在网络安全问题上负责到位,整个网络安全环境都会明显改善。

“这些互联网产品与服务覆盖了全国几亿网民,影响着绝大多数网民的利益,应当以身作则,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国家网信办首先对它们进行严格要求、严格执法,会带来示范效应,推进后续网络安全执法工作更好地开展。”谢永江指出,网信办针对大型互联网企业的产品与服务,适用网络安全法开展执法的过程中,也能在法律所允许的自由裁量尺度内建立执法标准,将人们对网络安全法的预期、理解具体化,也便于其他互联网企业能够参照执行。

严格执法彰显网络安全法权威

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百度贴吧遭到立案调查,并非网信办适用网络安全法处理的第一起案件。在此之前,因东北大学毕业生李文星事件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BOSS直聘,已经受到了网信办依据网络安全法所作出的处罚。

8月9日,北京市网信办、天津市网信办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就BOSS直聘发布违法违规信息、用户管理出现重大疏漏等问题,依法联合约谈BOSS直聘法定代表人。经调查,BOSS直聘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服务过程中,违规为未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了信息发布服务;未采取有效措施对用户发布传输的信息进行严格管理,导致违法违规信息扩散。

北京市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BOSS直聘的上述问题已违反网络安全法第24条、第48条规定,要求该网站整改网站招聘信息;依据网络安全法第61条、第68条规定,北京市网信办向BOSS直聘下达了行政执法检查记录,责令网站立即开展自查整改,完善内容审核管理机制,严格加强对各类招聘信息发布主体及发布信息真实性的审核管理,全面清理各类违法违规信息。

而除了各地网信办之外,包括四川省宜宾网安部门、广东省汕头网警支队、重庆市网安总队、江苏省宿迁网警等多地公安机关,也依据网络安全法查处、办理了多起违法案件,并对涉案单位及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处罚、责令整改。

“目前的执法案例中,各地网信部门主要针对网络运营者落实实名制、处置违法信息责任不到位的问题;公安机关主要针对的是网络运营者违反网络安全法第21条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相关要求的问题。”左晓栋指出,网络安全法对网络运营者提出了较多的安全保障要求,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网络安全、促进健康发展,网络运营者不能将其视为负担。

左晓栋认为,在网络安全法实施后,网络运营者应当注意从四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对行为的约束,例如不能发布违法信息,不能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预置后门;二是保护自身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例如制定应急预案、留存日志等;三是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四是确保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落实实名制、网络监测和处置违法信息等。”

“国家有关部门的工作反映了网络安全法的权威,体现了国家维护网络安全的坚定决心。国家机关的执法工作并非纯粹追求惩罚,更重要的工作指向在于制度化地帮助企业等各界主体树立法治意识,清朗网络空间环境,进而更好地营造网络安全公共大环境。”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沈括表示。

个人信息保护仍要依赖行政执法

作为网络社会的基本法,网络安全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6年11月7日发布,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两个多月来,各地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频频亮剑,网络安全法正在成为主管部门开展网络安全执法行动的利器。

“一部法律通过后,最重要的就是落实和贯彻执行。只有严格执法,才能让大家对网络安全法重视起来,对法律产生敬畏。”谢永江表示,在网络安全法颁布前,我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立法层级不高、处罚力度不大,导致违法成本相对较低,这种情况已经随着网络安全法的实施、运用有所改观。

不过,自网络安全法颁布开始,有关网络安全法缺乏细则的讨论一直持续,而结合网络安全法的适用情况来看,当前网络安全法多运用于行政监管执法领域,普通用户能否依据网络安全法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左晓栋指出,在网络安全法的起草过程中,像个人的信息权利究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应当如何具体保护等问题还没有答案,所以只作了宏观规定;但反过来,一部法律制定得再细也解决不了所有人的疑惑,还是需要依靠配套的细则及相关规定来实施,这不是网络安全法独有的问题。

“对于大家比较关心的民事保障领域,例如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上,国家网信部门正在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左晓栋介绍,《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已经报批,对主要互联网应用的隐私政策专项评审也已经开始,“应该说,个人信息保护目前已经解决了"细则"的问题,下一步就是严格执法,出重拳打击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

谢永江则表示,在民事领域中,随着侵权责任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的不断完善,公民个人依照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做法并不存在障碍;但由于成本较高、难度较大,普通人往往还是会通过举报的方式、依靠行政执法来保护公民个人的权利,这是目前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

“在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上,一方面我国应当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重点在于进一步明确个人的信息权利;另一方面,需要考虑是否应当建立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行政执法体系,设置专门机构来处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谢永江说。

关键字:网络运营网络监测

本文摘自:法治周末

x 网络安全法不是“纸老虎”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网络安全法不是“纸老虎”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李含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8-16 11:15:11 本文摘自:法治周末

网信办针对大型互联网企业的产品与服务,适用网络安全法开展执法的过程中,也能在法律所允许的自由裁量尺度内建立执法标准,将人们对网络安全法的预期、理解具体化,也便于其他互联网企业能够参照执行

今年6月开始实施的网络安全法,正在成为主管部门开展网络安全执法行动的利器。

近日,当前最大的三家网络社交平台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百度贴吧,成为国家网信办首次适用《网络安全法》进行立案调查的对象;不久前因东北大学毕业生李文星遭遇招聘诈骗、陷入传销组织致死而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BOSS直聘,则成为了网信办依据网络安全法处罚的第一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网络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只是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徒法不能以自行",必须严格执法,才能使法律的威慑作用真正显现出来,不然法律就会成为"纸老虎"。”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说。

热门网络服务关乎网络安全全局

8月11日上午,国家网信办在官网上发布公告称,国家网信办指导北京市、广东省网信办分别对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立案,并依法展开调查。

根据网民举报,经北京市、广东省网信办初查,3家网站的微信、微博、贴吧平台分别存在有用户传播暴力恐怖、虚假谣言、淫秽色情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的信息。3家网站平台涉嫌违反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其平台用户发布的一些法律法规禁止发布的信息未尽到管理义务。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网信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互联网信息内容监管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网上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对于被立案调查一事,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百度贴吧均回应称,将运用技术手段,对暴力恐怖、虚假谣言、淫秽色情等网络不良信息进行坚决打击。

北京邮电大学法律系副教授、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谢永江表示,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百度贴吧所代表的热门互联网产品与服务,所涉及的用户非常多,关涉我国网络安全的全局,它们在网络安全问题上负责到位,整个网络安全环境都会明显改善。

“这些互联网产品与服务覆盖了全国几亿网民,影响着绝大多数网民的利益,应当以身作则,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国家网信办首先对它们进行严格要求、严格执法,会带来示范效应,推进后续网络安全执法工作更好地开展。”谢永江指出,网信办针对大型互联网企业的产品与服务,适用网络安全法开展执法的过程中,也能在法律所允许的自由裁量尺度内建立执法标准,将人们对网络安全法的预期、理解具体化,也便于其他互联网企业能够参照执行。

严格执法彰显网络安全法权威

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百度贴吧遭到立案调查,并非网信办适用网络安全法处理的第一起案件。在此之前,因东北大学毕业生李文星事件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BOSS直聘,已经受到了网信办依据网络安全法所作出的处罚。

8月9日,北京市网信办、天津市网信办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就BOSS直聘发布违法违规信息、用户管理出现重大疏漏等问题,依法联合约谈BOSS直聘法定代表人。经调查,BOSS直聘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服务过程中,违规为未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了信息发布服务;未采取有效措施对用户发布传输的信息进行严格管理,导致违法违规信息扩散。

北京市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BOSS直聘的上述问题已违反网络安全法第24条、第48条规定,要求该网站整改网站招聘信息;依据网络安全法第61条、第68条规定,北京市网信办向BOSS直聘下达了行政执法检查记录,责令网站立即开展自查整改,完善内容审核管理机制,严格加强对各类招聘信息发布主体及发布信息真实性的审核管理,全面清理各类违法违规信息。

而除了各地网信办之外,包括四川省宜宾网安部门、广东省汕头网警支队、重庆市网安总队、江苏省宿迁网警等多地公安机关,也依据网络安全法查处、办理了多起违法案件,并对涉案单位及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处罚、责令整改。

“目前的执法案例中,各地网信部门主要针对网络运营者落实实名制、处置违法信息责任不到位的问题;公安机关主要针对的是网络运营者违反网络安全法第21条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相关要求的问题。”左晓栋指出,网络安全法对网络运营者提出了较多的安全保障要求,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网络安全、促进健康发展,网络运营者不能将其视为负担。

左晓栋认为,在网络安全法实施后,网络运营者应当注意从四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对行为的约束,例如不能发布违法信息,不能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预置后门;二是保护自身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例如制定应急预案、留存日志等;三是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四是确保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落实实名制、网络监测和处置违法信息等。”

“国家有关部门的工作反映了网络安全法的权威,体现了国家维护网络安全的坚定决心。国家机关的执法工作并非纯粹追求惩罚,更重要的工作指向在于制度化地帮助企业等各界主体树立法治意识,清朗网络空间环境,进而更好地营造网络安全公共大环境。”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沈括表示。

个人信息保护仍要依赖行政执法

作为网络社会的基本法,网络安全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6年11月7日发布,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两个多月来,各地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频频亮剑,网络安全法正在成为主管部门开展网络安全执法行动的利器。

“一部法律通过后,最重要的就是落实和贯彻执行。只有严格执法,才能让大家对网络安全法重视起来,对法律产生敬畏。”谢永江表示,在网络安全法颁布前,我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立法层级不高、处罚力度不大,导致违法成本相对较低,这种情况已经随着网络安全法的实施、运用有所改观。

不过,自网络安全法颁布开始,有关网络安全法缺乏细则的讨论一直持续,而结合网络安全法的适用情况来看,当前网络安全法多运用于行政监管执法领域,普通用户能否依据网络安全法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左晓栋指出,在网络安全法的起草过程中,像个人的信息权利究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应当如何具体保护等问题还没有答案,所以只作了宏观规定;但反过来,一部法律制定得再细也解决不了所有人的疑惑,还是需要依靠配套的细则及相关规定来实施,这不是网络安全法独有的问题。

“对于大家比较关心的民事保障领域,例如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上,国家网信部门正在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左晓栋介绍,《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已经报批,对主要互联网应用的隐私政策专项评审也已经开始,“应该说,个人信息保护目前已经解决了"细则"的问题,下一步就是严格执法,出重拳打击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

谢永江则表示,在民事领域中,随着侵权责任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的不断完善,公民个人依照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做法并不存在障碍;但由于成本较高、难度较大,普通人往往还是会通过举报的方式、依靠行政执法来保护公民个人的权利,这是目前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

“在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上,一方面我国应当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重点在于进一步明确个人的信息权利;另一方面,需要考虑是否应当建立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行政执法体系,设置专门机构来处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谢永江说。

关键字:网络运营网络监测

本文摘自:法治周末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