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谁动了我的"隐私"? 大数据帮你解读个人信息安全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尚黎阳 陈云飞 任丽媛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9-25 16:33:20 本文摘自:南方网

9月24日是2017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个人信息保护主题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网络上留下大量的个人信息,但“量身定制”的推销电话、电信诈骗等行为都在告诉我们:你的个人信息已被泄露。

谁动了我们的个人信息?哪些渠道最容易造成信息泄露?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本期新闻周刊联合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透过大数据进行解读。

今年3—7月,全国共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和黑客攻击破坏案件1800余起,查获各类公民个人信息500余亿条。根据2016年10月发布的《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显示,超过2/3的受访者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

南方舆情对涉网络诈骗媒体报道的分析显示,在媒体针对网络诈骗的报道中,提及个人信息泄露的比例逐年升高。2017年,这一比例较2016年上升超过14%,达到37.9%。

综合公安部的权威发布与网友看法,个人信息泄露多发生于对旧手机的不当处置上。实名制的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社交、娱乐、支付甚至工作的“解决终端”,但一旦手机遗失或需要维修、换新,就可能为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

南方舆情选取2016—2017年国内舆论关注度最高的五大典型事件,分析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议论数据发现,网民对教育、家庭类信息的泄露较为敏感;京东、顺丰等知名电商、物流平台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动态也时刻牵动着网友神经。

徐玉玉案是近两年来个人信息安全舆论热度最高的案件。南方舆情抽取了涉徐玉玉案犯罪分子被判刑后社交平台上的相关信息,整理了相关网友观点:接近九成的网友支持重判涉案人员,只有11.2%的网友觉得对涉案人员判刑过重。

南方舆情抽取相关报道分析发现,针对个人信息保护,媒体讨论的焦点则集中在三个方面:对于政府,建议要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对于存有大量个人信息的行业和企业,要加强个人数据和重点数据的安全管理,从制度、人员和技术等方面加强数据安全能力建设;从社会共治层面,媒体则呼吁加强相关宣传教育,树立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从网友的角度看,超过四成的网友对个人信息安全表示担忧,部分网友呼吁尽快立法、加强监管以及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认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法治”。

■纵深

一份笼统的“隐私协议”你就“出让”了个人信息?

法律专家认为保护个人信息需形成多方合力

个人信息保护面临哪些困难?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亚飞认为,从用户角度看,用户本身对于保护个人信息重视程度不够,出于方便的考虑,常大量使用简单重复的账号密码,导致一处信息泄露便造成全网的信息暴露;此外,部分网站、APP和企业通过一份笼统的“用户协议”“隐私协议”等,便获得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授权,一旦发生黑客攻击、内部员工倒卖等情况,便导致用户个人信息大量泄露。

“此外,还存在一些出于各种目的搜集个人信息的利益链条。”王亚飞说。如一些“追星族”购买明星的个人信息,一些专门的“调查公司”“催债公司”非法获取和利用个人信息,这些利益链条都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难题。

广东检察机关建议,针对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公检法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犯罪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对于从事个人信息违法犯罪的,一概纳入诚信体系建设评价范围。此外,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加大整治力度。公安机关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对涉嫌销售、传播公民个人信息、病毒软件、伪基站的网络平台、资源信息QQ群等定期开展清理整治工作,实时审查与屏蔽,坚决堵住传播渠道。

银行、教育、卫生、人社、网络支付平台、房产和物流公司等,应提高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等级,建立自查、督察和责任制度,堵塞监管漏洞,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教育。通过加强行业规制,开展源头治理。

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也要提高警惕。检察机关建议,要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平时养成良好上网习惯,不点击陌生链接,不扫描陌生二维码,不随意轻信陌生电话;营业厅、各类考试报名、参加网校学习班等都需要留存身份证复印件,甚至一些打字店、复印店利用便利,会将暂存在复印机硬件的客户信息资料存档留底,在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要在含有身份信息区域注明“本复印件仅供XX用于XX用途,他用无效”和日期,复印完成后要清除复印机缓存。

关键字:个人信息

本文摘自:南方网

x 谁动了我的"隐私"? 大数据帮你解读个人信息安全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谁动了我的"隐私"? 大数据帮你解读个人信息安全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尚黎阳 陈云飞 任丽媛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9-25 16:33:20 本文摘自:南方网

9月24日是2017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个人信息保护主题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网络上留下大量的个人信息,但“量身定制”的推销电话、电信诈骗等行为都在告诉我们:你的个人信息已被泄露。

谁动了我们的个人信息?哪些渠道最容易造成信息泄露?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本期新闻周刊联合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透过大数据进行解读。

今年3—7月,全国共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和黑客攻击破坏案件1800余起,查获各类公民个人信息500余亿条。根据2016年10月发布的《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显示,超过2/3的受访者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

南方舆情对涉网络诈骗媒体报道的分析显示,在媒体针对网络诈骗的报道中,提及个人信息泄露的比例逐年升高。2017年,这一比例较2016年上升超过14%,达到37.9%。

综合公安部的权威发布与网友看法,个人信息泄露多发生于对旧手机的不当处置上。实名制的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社交、娱乐、支付甚至工作的“解决终端”,但一旦手机遗失或需要维修、换新,就可能为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

南方舆情选取2016—2017年国内舆论关注度最高的五大典型事件,分析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议论数据发现,网民对教育、家庭类信息的泄露较为敏感;京东、顺丰等知名电商、物流平台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动态也时刻牵动着网友神经。

徐玉玉案是近两年来个人信息安全舆论热度最高的案件。南方舆情抽取了涉徐玉玉案犯罪分子被判刑后社交平台上的相关信息,整理了相关网友观点:接近九成的网友支持重判涉案人员,只有11.2%的网友觉得对涉案人员判刑过重。

南方舆情抽取相关报道分析发现,针对个人信息保护,媒体讨论的焦点则集中在三个方面:对于政府,建议要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对于存有大量个人信息的行业和企业,要加强个人数据和重点数据的安全管理,从制度、人员和技术等方面加强数据安全能力建设;从社会共治层面,媒体则呼吁加强相关宣传教育,树立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从网友的角度看,超过四成的网友对个人信息安全表示担忧,部分网友呼吁尽快立法、加强监管以及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认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法治”。

■纵深

一份笼统的“隐私协议”你就“出让”了个人信息?

法律专家认为保护个人信息需形成多方合力

个人信息保护面临哪些困难?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亚飞认为,从用户角度看,用户本身对于保护个人信息重视程度不够,出于方便的考虑,常大量使用简单重复的账号密码,导致一处信息泄露便造成全网的信息暴露;此外,部分网站、APP和企业通过一份笼统的“用户协议”“隐私协议”等,便获得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授权,一旦发生黑客攻击、内部员工倒卖等情况,便导致用户个人信息大量泄露。

“此外,还存在一些出于各种目的搜集个人信息的利益链条。”王亚飞说。如一些“追星族”购买明星的个人信息,一些专门的“调查公司”“催债公司”非法获取和利用个人信息,这些利益链条都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难题。

广东检察机关建议,针对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公检法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犯罪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对于从事个人信息违法犯罪的,一概纳入诚信体系建设评价范围。此外,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加大整治力度。公安机关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对涉嫌销售、传播公民个人信息、病毒软件、伪基站的网络平台、资源信息QQ群等定期开展清理整治工作,实时审查与屏蔽,坚决堵住传播渠道。

银行、教育、卫生、人社、网络支付平台、房产和物流公司等,应提高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等级,建立自查、督察和责任制度,堵塞监管漏洞,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教育。通过加强行业规制,开展源头治理。

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也要提高警惕。检察机关建议,要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平时养成良好上网习惯,不点击陌生链接,不扫描陌生二维码,不随意轻信陌生电话;营业厅、各类考试报名、参加网校学习班等都需要留存身份证复印件,甚至一些打字店、复印店利用便利,会将暂存在复印机硬件的客户信息资料存档留底,在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要在含有身份信息区域注明“本复印件仅供XX用于XX用途,他用无效”和日期,复印完成后要清除复印机缓存。

关键字:个人信息

本文摘自:南方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