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保护隐私安全必须有可操作的政策安排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11-24 10:38:33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

仅用3.8元,身份信息、通话记录、消费账单、人脉关系、门牌号全买到!日前,南都调查发现,一个隐藏在现金贷平台背后的数据产业链正在悄然活动。现金贷平台向数据公司购买所谓的“数据产品”,由后者通过爬虫技术,爬取用户在移动通信运营商等知名电商网站、微信等社交网络上的行为轨迹,以及包括央行征信报告、水电煤使用等在内的生活信息,作为平台放贷前评估用户风险的“风控奇招”。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隐私安全似乎就多出很多变数,只是过去往往表现为个别现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今问题在各个领域各种平台发生,商业机构和政务平台都先后发生过这类问题,而南都记者此次曝光的现金贷公司隐私安全问题,更是赤裸裸地诠释了“以隐私换额度”——— 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的商品属性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金贷公司具体的工作流程是,个人在贷款前提交各类隐私信息,除了个人身份证、住址等基本信息外,还被要求读取手机通讯录,认证运营商和电商信息等,提交的个人信息越多,可借款的额度也就越高。现金贷公司如此看重用户的隐私信息,主要出于风控的考虑,对于平台而言,隐私信息开发得越深,公司的风控就越有保障。

现金贷公司采取的这种“以隐私换额度”模式,与行业的特殊背景有关。传统金融机构比如银行,在开展贷款业务时会查询客户个人征信记录,并了解客户的就业和收入情况,以确保客户有足够的还款能力,但过去互联网金融并不具备传统行业那一套相对成熟的风控体系,或者说传统金融机构风控的那一套做法,在互联网金融身上并不适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经常面临欺诈风险,归根结底就是因为风控不到位,直到近年大数据手段趋于成熟,这一问题才逐渐缓解。而所谓的大数据,其实主要就是指个人隐私信息,用户让渡个人隐私信息,平台对其作出分析,从而确定交易风险,帮助平台最终作出决策。

问题在于如何获得用户的大数据,像微信等平台,由于用户对其依赖度较高,平台根据用户的消费行为积累了一定的风控基础,因此风控成本较低,而像近年涌现的各类现金贷公司,显然并不具备这种基础,它们只能要求客户提交各类信息,以一种相对低效的方式来做风控工作。而所谓的第三方数据公司,则在一定程度上让这一工作变得专业且高效,它们负责分析、加工用户信息,在电商和运营商等认证过程中,借款人甚至被要求提供账号和密码,这样的做法或许符合平台风控的逻辑,但是无疑也带来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通话记录、消费账单、人脉关系这类极端隐私信息可以廉价购买得到——— 第三方数据公司不仅是消费贷公司的风控专家,也是彻头彻尾的信息掮客,依靠兜售个人隐私信息牟取利益。

对于第三方公司使用爬虫技术收集并使用个人信息,一个常见的解释是“用户授权”,这个说辞虽然牵强但也让人无奈。有分析认为,借款人要是知道了,肯定不愿授权,其实这可能只是一厢情愿,对于急需用钱的人来说,为了获得贷款,很可能会选择提交个人重要的隐私信息,毕竟现金贷发生过程中,借款人是弱势的一方,不可能寄希望于依靠个人权利意识来保护隐私。

现金贷行业如今爆出的隐私安全乱象,表面上看是一个技术问题,其实它更是行业规范和外部监管双双缺失的产物,如果仅仅将焦点放在如何反爬虫技术,可能并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何况第三方数据公司有用户授权,获得用户授权,尤其是得到用户相关的账号和密码,往往就意味着很多反爬虫技术将失效。针对现金贷行业暴露的隐私安全问题,应该从行业规范和行业监管的高度予以重视,现金贷行业如何做风控,如果必须延续当下的“隐私换额度”模式,那么又该如何确保隐私安全,对此必须有细致可操作的政策安排,并且有相应的罚则出台,而不能只是规定禁止出售个人隐私信息。

关键字:风控借款人以隐私换额度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

x 保护隐私安全必须有可操作的政策安排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保护隐私安全必须有可操作的政策安排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11-24 10:38:33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

仅用3.8元,身份信息、通话记录、消费账单、人脉关系、门牌号全买到!日前,南都调查发现,一个隐藏在现金贷平台背后的数据产业链正在悄然活动。现金贷平台向数据公司购买所谓的“数据产品”,由后者通过爬虫技术,爬取用户在移动通信运营商等知名电商网站、微信等社交网络上的行为轨迹,以及包括央行征信报告、水电煤使用等在内的生活信息,作为平台放贷前评估用户风险的“风控奇招”。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隐私安全似乎就多出很多变数,只是过去往往表现为个别现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今问题在各个领域各种平台发生,商业机构和政务平台都先后发生过这类问题,而南都记者此次曝光的现金贷公司隐私安全问题,更是赤裸裸地诠释了“以隐私换额度”——— 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的商品属性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金贷公司具体的工作流程是,个人在贷款前提交各类隐私信息,除了个人身份证、住址等基本信息外,还被要求读取手机通讯录,认证运营商和电商信息等,提交的个人信息越多,可借款的额度也就越高。现金贷公司如此看重用户的隐私信息,主要出于风控的考虑,对于平台而言,隐私信息开发得越深,公司的风控就越有保障。

现金贷公司采取的这种“以隐私换额度”模式,与行业的特殊背景有关。传统金融机构比如银行,在开展贷款业务时会查询客户个人征信记录,并了解客户的就业和收入情况,以确保客户有足够的还款能力,但过去互联网金融并不具备传统行业那一套相对成熟的风控体系,或者说传统金融机构风控的那一套做法,在互联网金融身上并不适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经常面临欺诈风险,归根结底就是因为风控不到位,直到近年大数据手段趋于成熟,这一问题才逐渐缓解。而所谓的大数据,其实主要就是指个人隐私信息,用户让渡个人隐私信息,平台对其作出分析,从而确定交易风险,帮助平台最终作出决策。

问题在于如何获得用户的大数据,像微信等平台,由于用户对其依赖度较高,平台根据用户的消费行为积累了一定的风控基础,因此风控成本较低,而像近年涌现的各类现金贷公司,显然并不具备这种基础,它们只能要求客户提交各类信息,以一种相对低效的方式来做风控工作。而所谓的第三方数据公司,则在一定程度上让这一工作变得专业且高效,它们负责分析、加工用户信息,在电商和运营商等认证过程中,借款人甚至被要求提供账号和密码,这样的做法或许符合平台风控的逻辑,但是无疑也带来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通话记录、消费账单、人脉关系这类极端隐私信息可以廉价购买得到——— 第三方数据公司不仅是消费贷公司的风控专家,也是彻头彻尾的信息掮客,依靠兜售个人隐私信息牟取利益。

对于第三方公司使用爬虫技术收集并使用个人信息,一个常见的解释是“用户授权”,这个说辞虽然牵强但也让人无奈。有分析认为,借款人要是知道了,肯定不愿授权,其实这可能只是一厢情愿,对于急需用钱的人来说,为了获得贷款,很可能会选择提交个人重要的隐私信息,毕竟现金贷发生过程中,借款人是弱势的一方,不可能寄希望于依靠个人权利意识来保护隐私。

现金贷行业如今爆出的隐私安全乱象,表面上看是一个技术问题,其实它更是行业规范和外部监管双双缺失的产物,如果仅仅将焦点放在如何反爬虫技术,可能并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何况第三方数据公司有用户授权,获得用户授权,尤其是得到用户相关的账号和密码,往往就意味着很多反爬虫技术将失效。针对现金贷行业暴露的隐私安全问题,应该从行业规范和行业监管的高度予以重视,现金贷行业如何做风控,如果必须延续当下的“隐私换额度”模式,那么又该如何确保隐私安全,对此必须有细致可操作的政策安排,并且有相应的罚则出台,而不能只是规定禁止出售个人隐私信息。

关键字:风控借款人以隐私换额度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