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AMD 的起起伏伏之绊倒自己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09-03 17:13:28 本文摘自:ArsTechnica

顶峰与寒风

总体而言,Opteron 皓龙处理器的构架跟 K7 构架差不多,但是却多了两个非常关键的东西:内存控制器和 X86-64 指令。AMD 在 K8 架构处理器中加入了内存控制器,大大降低了内存延迟(这降低了处理器的灵活度,但新的处理器可以更好地利用 DDR2 这种速度更快而且支持双通道的内存)。此举让 AMD 发现可以在 CPU 的功能上大做文章,这或许就是几年之后 AMD 收购显卡厂商 ATI Technologies 的伏笔。

K8 处理器架构最大的优势就是非常适合服务器使用,尤其是 K8 支持 64 位操作系统。K8 加入了 X86-64 指令,可以让 64 位操作系统使用超过 4GB 以上的内存,使其性能超越 32 位操作系统。这些功能拓展最后成为了行业标准,打败了当时 Intel 的 Itanium(安腾)处理器架构,最后 Intel 还得从 AMD 手里获得授权才能在安腾处理器上使用 x86-64 指令。(传闻当年皓龙处理器的出货量是安腾处理器的 10 倍)

K8 处理器构架借身速龙 64 处理器产品线迅速在桌面电脑市场蹿红,但是最让 AMD 得意的还是皓龙服务器处理器在高端产品市场的胜利。截止 2006 年 Intel 发布了基于 Core(酷睿)构架的 Xeon(志强)双核处理器之时,AMD 已经在服务器市场抢夺了 Intel 25% 的市场份额。AMD 延续着 K8 处理器构架的成功,在之后的产品中不断修改设计、提高产品规格,并推出了多核心的 Athlon 64 X2 处理器,顺利进入多核心处理器市场。

尽在技术上取得了先机,AMD 的财政状况每况愈下。处理器的销量不断下降,利润从 2000 年便开始迅速下滑。AMD 也因为生产了太多处理器而积压了太多存货,在 2002 年上半年,因为处理器生产的太多,消费者买的却没有那么快,AMD 不得不“限制出货量,等待消费者购买以换现”。2001 年,AMD 净损失 6100 万美元,2002 年,AMD 净损失 13 亿美元,2003 年,AMD 净损失 2.74 亿美元。

处理器卖的那么好,为什么还会亏损?全都是因为那该死的德国生产工厂,这也说明拉扎的预测完全是正确的。在 AMD 公司 2001 年的公开文件中,“德国德累斯顿工厂的建设和设备成本预计为 23 亿美元,并将于 2003 年年底建成”。AMD 下属的合资企业、全资子公司 AMD Saxony 负责建设该工厂,当时子公司手中只有 4.1 亿美元。

在随后的几年里,AMD 将预计的成本提高到了 25 亿美元,到 2001 年,AMD 已经投资 18 亿美元。然而预计成本却在不断提高,在 2003 年的公开文件中,AMD 将德累斯顿工厂的建设成本再次提高,达到了 26 亿美元,完工时间推迟到 2005 年底,此时 AMD 已经投资 21 亿美元。同年,为了让新工厂快速完工,AMD 火速注资 4.4 亿美元。

工厂建设的成本全部依赖于 AMD 处理器的销售利润。虽然当时 AMD 的速龙、皓龙处理器看起来比 Intel 的好卖很多,但是 Intel 已经在暗中准备收复“失地“了。

Intel 回归

从历史来看 AMD 的辉煌就是 Intel 的黯淡。Intel 的发言人 Bill Calder 说:“很明显,AMD 当时的皓龙处理器确实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Intel 公司被打个措手不及,做了大量的工作来修改自己的处理器,为了挽回损失在市场营销和媒体报道上花了不少心思。同时,除了来自 AMD 的威胁,Intel 内部也开始准备变革。”

在当时,AMD 的皓龙服务器处理器完胜 Intel 的安腾处理器,AMD 处理器的新特性和桌面市场占有率都开始威胁到 Intel 的市场地位,但是 Intel 最后还是靠潜心研究的酷睿架构打了一场非常漂亮的翻身仗。2003,Intel 发现 NetBurst 架构已经不能为奔腾 IV 处理器提供足够的动力,Intel 希望可以把芯片的时钟频率提高到 10GHz,然而当时的奔腾 IV 处理器的惊人发热量和功耗总是带来稳定性问题。同时,使用同一架构的笔记本处理器产品也出现了相似的问题。然而 Intel 没有花心思来修改 NetBurst 架构,而是召集了一个小团队到以色列进行一个名为 Banias 的项目,Intel 希望他们能设计出新的处理器。这个团队研制出了后来的 Pentium M(奔腾 M 处理器),为 Intel 的 Centrino(迅驰)移动计算技术打下了成功的基础(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包括 Pentium M 处理器、Intel 芯片组、Intel 802.11b/g 无线网卡)。

Pentium M 处理器并非从底层重新设计的,而是从 Pentium III 的架构上进行的修改,让处理器的表现和效率提高了不少。Pentium M 处理器也加入了 SpeedStep 等节电技术,可以根据处理器的工作量动态调整时钟频率和电压。

迅驰移动处理技术一经推出便去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当 Intel 准备放弃 NetBurst 处理器架构时,Intel 甚至想将 Pentium M 的架构用在桌面和服务器处理器上使用。Intel 提高了 Pentium M 处理器的时钟频率,增加了 64 位指令集(从 AMD 购买的授权),并增加了第二个 CPU 核心,为 Core 2 Duo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早期的 Core Duo 和 Core Sole 处理器只用在笔记本电脑上,而且缺少 64 位指令集,Core 2 Duo 是 Intel 首款采用此架构的非移动处理器)。

ore 处理器架构完成了如下重要目标:Intel 出品的 Xeon 至强处理器也支持 64 位操作系统,使其可以快速追赶 AMD 的皓龙处理器;象征性地回收了桌面电脑市场;移动处理器比 AMD 的笔记本处理器更省电,采用 Intel 芯片的笔记本电脑销量第一次超过桌面电脑。

Core 处理器架构痛击了 AMD 的“长处”,Intel 凭借强有力的行政策略给 AMD 的长期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从此,Intel 开始采取所谓的“tick-tock”升级策略,即奇数年更新制作工艺,偶数年更新微架构。这种策略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上一代存在问题的产品或架构对企业造成的危害,与此同时还能保证处理器架构的开发进度。此举直接针对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 AMD K8 处理器架构。

不管是 Core 架构还是后来的其他架构,都远超 AMD 的处理器架构,而且 Core 2 直接让 Intel 彻底占领了处理器市场。AMD 的处理器也在不断进步,不断地往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放货,试图复制往日的辉煌。但是这种方法并没有奏效,就在 Intel 不断推出新产品的时候,AMD 正酝酿着吞并另外一家大公司。

AMD收购ATI

鲁伊斯说,当他在 2002 年担任 AMD 的总裁时,AMD 企图做很多大事情。“当我加入 AMD 的时候,我发现公司里有各种各样的部门,有负责内存的,有负责逻辑模块的,有负责为处理器的,有负责通讯产品的,公司人员非常杂。我当时觉得把这么多人分散着研究东西是不是太浪费,也许 AMD 试图做太多东西是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所以我首先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砍掉一些产品线。”

将公司的人力资源集中在少量产品线的做法让 AMD 辉煌了一段时间,但是好景不长。尽管 AMD 当时举措是正确的,即便是亏算也不可能拖垮整个企业,最终将 AMD 拉近深渊的是 2006 年收购加拿大显卡企业 ATI Technologies。AMD 收购 ATI 背后的逻辑听起来非常赞:AMD 认为多核心可以集中在一个 CPU 芯片上,就像当年 K8 处理器上集成了内存控制器一样,但是 AMD 缺少显卡和芯片组经验,只好靠收购企业来解决,ATI刚好满足需求。

根据 AMD 当年的资料和鲁伊斯书中的回忆,Nvidia(英伟达)本是 AMD 的首选,因为 Nvidia 拥有足够的显卡生产经验,而且其生产的芯片组与 AMD 的 K7 和 K8 处理器架构非常契合。但是 Nvidia 的总裁黄仁勋当时想的是让 Nvidia 来领导合并后的公司,而非受 AMD 控制。所以 AMD 最后看中了 ATI,于 2006 年 10 月话费 54 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了 ATI Technologies。

鲁伊斯写道:“即便华尔街认为 AMD 耗资过高而导致股票大跌、投资者担心 AMD 陷入亏损,AMD 的收购行为依旧不亏。当时我们从公司财政拿了 25 亿现金,后来又借了些债务,但是我认为 AMD 有能力将两家公司运行下去。有了 ATI,我们就可以把显卡核心集成在 CPU 上,然后为 OEM 厂商提供核心显卡解决方案,抢占 Intel 的市场。而且 ATI 的显卡技术明显比 Intel 的要好很多。”

想法很好,但是两家公司的合并并不融洽。前 AMD 营销总监 Ian McNaughton 说:“两家公司的合并非常有前景,但是管理上失误了。”

“这次收购看起来更像是并购,AMD 继续干 AMD 的,ATI 继续干 ATI 的,两家公司的员工依旧在自己的办公楼上班,两家公司使用不同的报告结构,两家公司依旧使用自己的 logo。彻底改变这种分立的局面要花很长时间,但是我不认为 AMD 那个时候做到了。”

不同的企业文化让“合并”后的两家企业分成了绿 AMD 和红 AMD 两个阵营(AMD 的标志为绿色,ATI 为红色)。两个阵营的员工都为自己部门的利益思考,似乎忘记了 ATI 已经被 AMD 收购这回事儿,这导致了多核心产品延期上市。根据报道,在市场真正需求的多核心 CPU 上市之前,因为阵营分分化,AMD 和 ATI 一共生产出了三种产品,但只有一种最合适,这导致 AMD 的多核心 CPU 的上市时间比预计的晚了很久。

阵营的纠纷也带来了产品质量的问题。2007 年,Barcelona 架构的皓龙处理器不仅上市晚了,还出现了 bug,为了修复 bug,这批处理器的性能下降了最少 10%。同样的情况 2011 年也发生过一次,当时代号 Bulldozer 处理器架构也延期上市,也出现了性能 bug。AMD 多么渴望能靠 ATI 来取得市场的胜利,但是却一次一次地被拖垮,而 Intel 则靠着强大的执行力完胜 AMD。

“2006 年之后的 4 年里,因为缺少创新,AMD 收购 ATI 被看作是最大的收购失败案例之一,”McNaughton 说,“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说坐下来好好按照法律规定来谈谈说‘我收购了你,你得听我的,ATI得按照 AMD 的蓝图前进’,让 6000 多名工程师一起合作开发、创新。”

公平竞争

Intel 和 AMD 是法庭的常客,两家公司相互状告。两家公司最早结怨于 80 年代,当时 AMD 和 Intel 都为 IBM 的蓝色巨人计算机提供处理器。AMD 放弃了自己的 CPU 设计,改用 Intel 提供的 x86 处理器。但是 Intel 并没有遵守合约,因为 Intel 提供的处理器架构信息“故意不完整、故意难辨认、故意难投入使用”,AMD 工程师如是回忆道。

这一合同纠纷导致了长达 5 年的法庭仲裁,直到 1990 年才解决。当时《纽约时报》报道说,退休的法官拿着仲裁书说 Intel 的行为“是典型的违反诚实、公平交易契约的行为:违反诚实而且表里不一”,但他认为 AMD“怀恨在心而且存在投机主义”,同时他觉得“Intel 的行为并没有阻止 AMD 生产出可以交易的产品”,所以“AMD 所告 Intel 违反合同的传奇化的事实并不存在。”

在本世纪头十年中期,AMD 开始认为 Intel 垄断处理器市场,Intel 使用金钱和势力来打压 AMD 的技术优势。鲁伊斯在书中描述道:

2001 年,东芝公司接受了 Intel 的大量现金,并保证不使用 AMD 的处理器,金额大概在 2500-3000 万美元/季。而东芝公司就像吸毒上瘾一样,真的放弃使用 AMD 的处理器。

Intel 也收买了日立。2002 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AMD 为日立公司分别提供了 5 万个速龙处理器,但是到第三季度,日立公司没有下任何购买订单。

NEC 也“叛逃”Intel,让 AMD 失望至极。2002 年第三季度,NEC 的桌面电脑中有 84% 使用的是 AMD 的处理器,并且让 AMD 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二。NEC 的笔记本电脑和桌面电脑加起来,一共有 40% 的是在用 AMD 的处理器。然而 Intel 答应为 NEC 每季度支付 30 亿美元,但是必须让 90% 的出货电脑使用 Intel 的处理器,严格限制 AMD 处理器的使用量。到 2003 年,AMD 处理器在 NEC 电脑中的占有率降到几乎为 0。

NEC 方面后来的解释是 Intel 要求 NEC 在日本的出货电脑使用 AMD 处理器的比例降到个位数,NEC 电脑中 AMD 处理器的占有率全球范围从 40% 降到 15%。

从上面的行为可以看到,AMD 每往前走一步,就会往后退两部。尤其在 AMD 技术领先的情况下,Intel 的这种做法让人非常失望,我们希望进步但是会被击退。从一开始我就知道 AMD 的斗争都像是在走上坡路,但我坚信市场终究会证明 AMD 是正确的。

AMD 在 2000 年向欧盟提出了相似的抱怨,日本的公平贸易委员会也发现 Intel 存在垄断竞争行为。在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客里分校著名的政治科学教授商议之后,AMD 决定于 2005 年起诉 Intel 垄断处理器市场。AMD 当时的法律诉讼内部代号为“Slingshot(弹弓)”,希望可以借助法律来控制 Intel。

AMD 前总裁巴顿说 Intel“就是不想让 AMD 出现在市场上”。垄断这种事,很难说,微软也经历过,消费者喜欢,都使用也没有办法,所以肯定会被市场份额小的企业抓住这个把柄。但是巴顿承认 Intel 在生产成本上确实很有优势。

贝恩斯坦公司金融分析师 Stacy Rasgon 说:“AMD 几乎不可能与 Intel 直接对战。Intel 这头狮子也许会睡着,但是它拥有的大量资源几乎无可撼动,AMD 只能是把 Intel 踢醒。”

在过去的 10 年里,AMD 在其美国证监会的文件中总是提到 Intel“霸占”着处理器市场,每一次市场进攻都会被打退回来。截至 5 月份:AMD 的市场资本为 19 亿美元,Intel 的市场资本是 AMD 的 57 倍。AMD 在上坡路上走一步退两步,每退一步 Intel 就往前走一步,而同时在其他处理器领域(ARM),AMD 的其它竞争者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野心也比 AMD 大得多。

关键字:AMD逻辑模块Intel显卡厂商

本文摘自:ArsTechnica

x AMD 的起起伏伏之绊倒自己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AMD 的起起伏伏之绊倒自己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09-03 17:13:28 本文摘自:ArsTechnica

顶峰与寒风

总体而言,Opteron 皓龙处理器的构架跟 K7 构架差不多,但是却多了两个非常关键的东西:内存控制器和 X86-64 指令。AMD 在 K8 架构处理器中加入了内存控制器,大大降低了内存延迟(这降低了处理器的灵活度,但新的处理器可以更好地利用 DDR2 这种速度更快而且支持双通道的内存)。此举让 AMD 发现可以在 CPU 的功能上大做文章,这或许就是几年之后 AMD 收购显卡厂商 ATI Technologies 的伏笔。

K8 处理器架构最大的优势就是非常适合服务器使用,尤其是 K8 支持 64 位操作系统。K8 加入了 X86-64 指令,可以让 64 位操作系统使用超过 4GB 以上的内存,使其性能超越 32 位操作系统。这些功能拓展最后成为了行业标准,打败了当时 Intel 的 Itanium(安腾)处理器架构,最后 Intel 还得从 AMD 手里获得授权才能在安腾处理器上使用 x86-64 指令。(传闻当年皓龙处理器的出货量是安腾处理器的 10 倍)

K8 处理器构架借身速龙 64 处理器产品线迅速在桌面电脑市场蹿红,但是最让 AMD 得意的还是皓龙服务器处理器在高端产品市场的胜利。截止 2006 年 Intel 发布了基于 Core(酷睿)构架的 Xeon(志强)双核处理器之时,AMD 已经在服务器市场抢夺了 Intel 25% 的市场份额。AMD 延续着 K8 处理器构架的成功,在之后的产品中不断修改设计、提高产品规格,并推出了多核心的 Athlon 64 X2 处理器,顺利进入多核心处理器市场。

尽在技术上取得了先机,AMD 的财政状况每况愈下。处理器的销量不断下降,利润从 2000 年便开始迅速下滑。AMD 也因为生产了太多处理器而积压了太多存货,在 2002 年上半年,因为处理器生产的太多,消费者买的却没有那么快,AMD 不得不“限制出货量,等待消费者购买以换现”。2001 年,AMD 净损失 6100 万美元,2002 年,AMD 净损失 13 亿美元,2003 年,AMD 净损失 2.74 亿美元。

处理器卖的那么好,为什么还会亏损?全都是因为那该死的德国生产工厂,这也说明拉扎的预测完全是正确的。在 AMD 公司 2001 年的公开文件中,“德国德累斯顿工厂的建设和设备成本预计为 23 亿美元,并将于 2003 年年底建成”。AMD 下属的合资企业、全资子公司 AMD Saxony 负责建设该工厂,当时子公司手中只有 4.1 亿美元。

在随后的几年里,AMD 将预计的成本提高到了 25 亿美元,到 2001 年,AMD 已经投资 18 亿美元。然而预计成本却在不断提高,在 2003 年的公开文件中,AMD 将德累斯顿工厂的建设成本再次提高,达到了 26 亿美元,完工时间推迟到 2005 年底,此时 AMD 已经投资 21 亿美元。同年,为了让新工厂快速完工,AMD 火速注资 4.4 亿美元。

工厂建设的成本全部依赖于 AMD 处理器的销售利润。虽然当时 AMD 的速龙、皓龙处理器看起来比 Intel 的好卖很多,但是 Intel 已经在暗中准备收复“失地“了。

Intel 回归

从历史来看 AMD 的辉煌就是 Intel 的黯淡。Intel 的发言人 Bill Calder 说:“很明显,AMD 当时的皓龙处理器确实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Intel 公司被打个措手不及,做了大量的工作来修改自己的处理器,为了挽回损失在市场营销和媒体报道上花了不少心思。同时,除了来自 AMD 的威胁,Intel 内部也开始准备变革。”

在当时,AMD 的皓龙服务器处理器完胜 Intel 的安腾处理器,AMD 处理器的新特性和桌面市场占有率都开始威胁到 Intel 的市场地位,但是 Intel 最后还是靠潜心研究的酷睿架构打了一场非常漂亮的翻身仗。2003,Intel 发现 NetBurst 架构已经不能为奔腾 IV 处理器提供足够的动力,Intel 希望可以把芯片的时钟频率提高到 10GHz,然而当时的奔腾 IV 处理器的惊人发热量和功耗总是带来稳定性问题。同时,使用同一架构的笔记本处理器产品也出现了相似的问题。然而 Intel 没有花心思来修改 NetBurst 架构,而是召集了一个小团队到以色列进行一个名为 Banias 的项目,Intel 希望他们能设计出新的处理器。这个团队研制出了后来的 Pentium M(奔腾 M 处理器),为 Intel 的 Centrino(迅驰)移动计算技术打下了成功的基础(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包括 Pentium M 处理器、Intel 芯片组、Intel 802.11b/g 无线网卡)。

Pentium M 处理器并非从底层重新设计的,而是从 Pentium III 的架构上进行的修改,让处理器的表现和效率提高了不少。Pentium M 处理器也加入了 SpeedStep 等节电技术,可以根据处理器的工作量动态调整时钟频率和电压。

迅驰移动处理技术一经推出便去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当 Intel 准备放弃 NetBurst 处理器架构时,Intel 甚至想将 Pentium M 的架构用在桌面和服务器处理器上使用。Intel 提高了 Pentium M 处理器的时钟频率,增加了 64 位指令集(从 AMD 购买的授权),并增加了第二个 CPU 核心,为 Core 2 Duo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早期的 Core Duo 和 Core Sole 处理器只用在笔记本电脑上,而且缺少 64 位指令集,Core 2 Duo 是 Intel 首款采用此架构的非移动处理器)。

ore 处理器架构完成了如下重要目标:Intel 出品的 Xeon 至强处理器也支持 64 位操作系统,使其可以快速追赶 AMD 的皓龙处理器;象征性地回收了桌面电脑市场;移动处理器比 AMD 的笔记本处理器更省电,采用 Intel 芯片的笔记本电脑销量第一次超过桌面电脑。

Core 处理器架构痛击了 AMD 的“长处”,Intel 凭借强有力的行政策略给 AMD 的长期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从此,Intel 开始采取所谓的“tick-tock”升级策略,即奇数年更新制作工艺,偶数年更新微架构。这种策略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上一代存在问题的产品或架构对企业造成的危害,与此同时还能保证处理器架构的开发进度。此举直接针对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 AMD K8 处理器架构。

不管是 Core 架构还是后来的其他架构,都远超 AMD 的处理器架构,而且 Core 2 直接让 Intel 彻底占领了处理器市场。AMD 的处理器也在不断进步,不断地往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放货,试图复制往日的辉煌。但是这种方法并没有奏效,就在 Intel 不断推出新产品的时候,AMD 正酝酿着吞并另外一家大公司。

AMD收购ATI

鲁伊斯说,当他在 2002 年担任 AMD 的总裁时,AMD 企图做很多大事情。“当我加入 AMD 的时候,我发现公司里有各种各样的部门,有负责内存的,有负责逻辑模块的,有负责为处理器的,有负责通讯产品的,公司人员非常杂。我当时觉得把这么多人分散着研究东西是不是太浪费,也许 AMD 试图做太多东西是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所以我首先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砍掉一些产品线。”

将公司的人力资源集中在少量产品线的做法让 AMD 辉煌了一段时间,但是好景不长。尽管 AMD 当时举措是正确的,即便是亏算也不可能拖垮整个企业,最终将 AMD 拉近深渊的是 2006 年收购加拿大显卡企业 ATI Technologies。AMD 收购 ATI 背后的逻辑听起来非常赞:AMD 认为多核心可以集中在一个 CPU 芯片上,就像当年 K8 处理器上集成了内存控制器一样,但是 AMD 缺少显卡和芯片组经验,只好靠收购企业来解决,ATI刚好满足需求。

根据 AMD 当年的资料和鲁伊斯书中的回忆,Nvidia(英伟达)本是 AMD 的首选,因为 Nvidia 拥有足够的显卡生产经验,而且其生产的芯片组与 AMD 的 K7 和 K8 处理器架构非常契合。但是 Nvidia 的总裁黄仁勋当时想的是让 Nvidia 来领导合并后的公司,而非受 AMD 控制。所以 AMD 最后看中了 ATI,于 2006 年 10 月话费 54 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了 ATI Technologies。

鲁伊斯写道:“即便华尔街认为 AMD 耗资过高而导致股票大跌、投资者担心 AMD 陷入亏损,AMD 的收购行为依旧不亏。当时我们从公司财政拿了 25 亿现金,后来又借了些债务,但是我认为 AMD 有能力将两家公司运行下去。有了 ATI,我们就可以把显卡核心集成在 CPU 上,然后为 OEM 厂商提供核心显卡解决方案,抢占 Intel 的市场。而且 ATI 的显卡技术明显比 Intel 的要好很多。”

想法很好,但是两家公司的合并并不融洽。前 AMD 营销总监 Ian McNaughton 说:“两家公司的合并非常有前景,但是管理上失误了。”

“这次收购看起来更像是并购,AMD 继续干 AMD 的,ATI 继续干 ATI 的,两家公司的员工依旧在自己的办公楼上班,两家公司使用不同的报告结构,两家公司依旧使用自己的 logo。彻底改变这种分立的局面要花很长时间,但是我不认为 AMD 那个时候做到了。”

不同的企业文化让“合并”后的两家企业分成了绿 AMD 和红 AMD 两个阵营(AMD 的标志为绿色,ATI 为红色)。两个阵营的员工都为自己部门的利益思考,似乎忘记了 ATI 已经被 AMD 收购这回事儿,这导致了多核心产品延期上市。根据报道,在市场真正需求的多核心 CPU 上市之前,因为阵营分分化,AMD 和 ATI 一共生产出了三种产品,但只有一种最合适,这导致 AMD 的多核心 CPU 的上市时间比预计的晚了很久。

阵营的纠纷也带来了产品质量的问题。2007 年,Barcelona 架构的皓龙处理器不仅上市晚了,还出现了 bug,为了修复 bug,这批处理器的性能下降了最少 10%。同样的情况 2011 年也发生过一次,当时代号 Bulldozer 处理器架构也延期上市,也出现了性能 bug。AMD 多么渴望能靠 ATI 来取得市场的胜利,但是却一次一次地被拖垮,而 Intel 则靠着强大的执行力完胜 AMD。

“2006 年之后的 4 年里,因为缺少创新,AMD 收购 ATI 被看作是最大的收购失败案例之一,”McNaughton 说,“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说坐下来好好按照法律规定来谈谈说‘我收购了你,你得听我的,ATI得按照 AMD 的蓝图前进’,让 6000 多名工程师一起合作开发、创新。”

公平竞争

Intel 和 AMD 是法庭的常客,两家公司相互状告。两家公司最早结怨于 80 年代,当时 AMD 和 Intel 都为 IBM 的蓝色巨人计算机提供处理器。AMD 放弃了自己的 CPU 设计,改用 Intel 提供的 x86 处理器。但是 Intel 并没有遵守合约,因为 Intel 提供的处理器架构信息“故意不完整、故意难辨认、故意难投入使用”,AMD 工程师如是回忆道。

这一合同纠纷导致了长达 5 年的法庭仲裁,直到 1990 年才解决。当时《纽约时报》报道说,退休的法官拿着仲裁书说 Intel 的行为“是典型的违反诚实、公平交易契约的行为:违反诚实而且表里不一”,但他认为 AMD“怀恨在心而且存在投机主义”,同时他觉得“Intel 的行为并没有阻止 AMD 生产出可以交易的产品”,所以“AMD 所告 Intel 违反合同的传奇化的事实并不存在。”

在本世纪头十年中期,AMD 开始认为 Intel 垄断处理器市场,Intel 使用金钱和势力来打压 AMD 的技术优势。鲁伊斯在书中描述道:

2001 年,东芝公司接受了 Intel 的大量现金,并保证不使用 AMD 的处理器,金额大概在 2500-3000 万美元/季。而东芝公司就像吸毒上瘾一样,真的放弃使用 AMD 的处理器。

Intel 也收买了日立。2002 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AMD 为日立公司分别提供了 5 万个速龙处理器,但是到第三季度,日立公司没有下任何购买订单。

NEC 也“叛逃”Intel,让 AMD 失望至极。2002 年第三季度,NEC 的桌面电脑中有 84% 使用的是 AMD 的处理器,并且让 AMD 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二。NEC 的笔记本电脑和桌面电脑加起来,一共有 40% 的是在用 AMD 的处理器。然而 Intel 答应为 NEC 每季度支付 30 亿美元,但是必须让 90% 的出货电脑使用 Intel 的处理器,严格限制 AMD 处理器的使用量。到 2003 年,AMD 处理器在 NEC 电脑中的占有率降到几乎为 0。

NEC 方面后来的解释是 Intel 要求 NEC 在日本的出货电脑使用 AMD 处理器的比例降到个位数,NEC 电脑中 AMD 处理器的占有率全球范围从 40% 降到 15%。

从上面的行为可以看到,AMD 每往前走一步,就会往后退两部。尤其在 AMD 技术领先的情况下,Intel 的这种做法让人非常失望,我们希望进步但是会被击退。从一开始我就知道 AMD 的斗争都像是在走上坡路,但我坚信市场终究会证明 AMD 是正确的。

AMD 在 2000 年向欧盟提出了相似的抱怨,日本的公平贸易委员会也发现 Intel 存在垄断竞争行为。在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客里分校著名的政治科学教授商议之后,AMD 决定于 2005 年起诉 Intel 垄断处理器市场。AMD 当时的法律诉讼内部代号为“Slingshot(弹弓)”,希望可以借助法律来控制 Intel。

AMD 前总裁巴顿说 Intel“就是不想让 AMD 出现在市场上”。垄断这种事,很难说,微软也经历过,消费者喜欢,都使用也没有办法,所以肯定会被市场份额小的企业抓住这个把柄。但是巴顿承认 Intel 在生产成本上确实很有优势。

贝恩斯坦公司金融分析师 Stacy Rasgon 说:“AMD 几乎不可能与 Intel 直接对战。Intel 这头狮子也许会睡着,但是它拥有的大量资源几乎无可撼动,AMD 只能是把 Intel 踢醒。”

在过去的 10 年里,AMD 在其美国证监会的文件中总是提到 Intel“霸占”着处理器市场,每一次市场进攻都会被打退回来。截至 5 月份:AMD 的市场资本为 19 亿美元,Intel 的市场资本是 AMD 的 57 倍。AMD 在上坡路上走一步退两步,每退一步 Intel 就往前走一步,而同时在其他处理器领域(ARM),AMD 的其它竞争者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野心也比 AMD 大得多。

关键字:AMD逻辑模块Intel显卡厂商

本文摘自:ArsTechnica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