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IBM进入后硬件时代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09-23 10:10:00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作为一家百年老店,IBM每一次重大战略转移,似乎都在带动行业风向。

今年7月,IBM与首都在线签署了“公有云”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基于该协议,IBM将与首都在线在公有云领域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共同构建公有云平台。该平台基于IBM企业级公有云平台技术和运行经验,引入IBM Pureflex等最新技术,并针对中国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升级和优化。

在业界看来,这是IBM进军公有云领域的标志。2013年第二季度,IBM宣布收购SoftLayer。这家全球最大的私人控股IaaS供应商,在全球拥有跨越美国、亚洲和欧洲的13个数据中心,拥有多达21000个从Web创业公司到大型跨国公司的客户。SoftLayer与IBM苦心经营多年的SmartCloud云服务相结合,双方在大数据时代的胜算,似乎均增加了一分。毕竟,IBM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外包服务提供商,也是全球最大的IT咨询服务提供商,其在企业级市场,依然拥有极强的竞争力。

“我们要真正把云技术带到中国来,与中国本地的云计算运营商一道成长。”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王胜航,如此诠释着IBM对于公有云商业模式上的思索,而此前IBM在云计算领域的优势更多体现在“私有云”上。

后硬件时代

今年第二季度,IBM硬件部门营收为37.6亿美元,同比大降12%。根据IBM发布的财报,过去7个季度里,该公司的硬件业务营收都出现了下滑。IBM硬件部门的业务,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等。

以往企业会购买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硬件产品,自己搭建IT数据中心,但随着云计算的兴起,很多企业转向亚马逊等厂商,开始转而租用计算能力、存储资源和其他服务。

“新时代的要求,也使得我们要对于硬件业务的依赖越来越少。”王胜航对本报记者表示,而从IBM最近一系列的收购和战略决策来看,大数据和移动,将是IBM未来的利润引擎,高端硬件销售并不是这家公司最终归宿。

2005年以来,IBM在大数据和分析领域已经收购了35家企业,收购金额累计已经超过160亿美元。根据IDC的预测,2015年以前,大数据技术和服务市场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是其他信息技术市场增长速度的7倍,而在今年1月22日的收入电话会议上,IBM软件部门的业绩出色,对公司整体收入和利润贡献很大,其中业务分析的收入2012年增长13%,预计2015年底IBM业务分析收入将高达160亿美元,这将进一步增强IBM投资大数据和分析市场的信心。

当市场不断印证“软件企业利润率远远高于硬件及IT服务企业”后,其他IT巨头也纷纷将业务重点转向该领域。英特尔自2004年以来收购了14家软件公司,思科则宣称,在未来3至5年内,其软件业务收入将翻一番达到120亿美元,宣布私有化的戴尔,也于2012年2月成立软件事业部推动转型。

从“私有”到“公有”

IBM在2010年开始大踏步杀入云计算领域,但当时,IBM依然以硬件销售为主,很多客户的数据中心内堆满了设备,但没有实际的业务运营。

“那个时候,很多企业只是觉得云是个新潮的概念,为了云服务而去云服务。”IBM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毛新生回忆道,当时的企业并没有理解到云服务的内涵,而这一现象到了2011年年底才有所改观。

但IBM在云计算市场的风光,似乎只局限在“私有云”市场,在以Amazon、Google为带代表的互联网精英们跑马圈地、推倒一堵堵围墙的公有云领域,IBM看上去有些黯然失色,如何从这些互联网精英的围堵下突围,成为IBM面前的难题。

当时,IBM对于云计算的理解,并没有脱离既有的商业模式,即“服务器+软件+IT服务出售”,面对的依然是企业客户,而互联网企业对于云计算的理解,则与IBM有所不同。谷歌做云计算的初衷是,能实现海量计算的搜索业务。为了加快搜索服务的速度,谷歌改变了提供服务的模式,将原来运行于终端电脑的软件放到互联网上运行,这样用户就可以通过谷歌在不同终端上实现访问。亚马逊除了在网上卖书外,也允许商家用户通过亚马逊的电子商务平台出售货品,从而成为一个IT基础设施提供商。

也就是说,IBM在云计算领域的竞争力,依旧是在“私有云”上,“公有云”并不是其强项。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搭建一片需要巨额固定资产投资的“私有云”,常常会让它们望而却步,而用相对低的成本租一片与企业需求相契合的成熟的“公有云”,却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根据Baird证券研究机构的数据,在亚马逊“公有云”上,每一美元的消费会减少3-4美元的传统IT消费,其中包括硬件、服务和软件。据预计,亚马逊“公有云”的销售额,2016年将达到100亿美元。彼时,传统的IT市场,将会遭受300亿到400亿美元的损失。其中损失最大的,将是企业级市场,那也正是IBM目前利润最为丰厚的业务。

IBM的中国玩法

虽然中国有“数据不离岸”的相关规定,但这丝毫阻挡不了IBM对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热情,由于“私有云”市场已经趋于稳定,而“公有云”市场格局未定,传统IT巨头和新兴的互联网巨头,都希望在这个新兴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但作为外资进入中国的云计算市场,IBM有一个不能绕过的门槛,即必须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才能开展云计算业务,并只能在其中作为技术、设备、商业模型的提供方。

同时,包括华为、中兴在内的服务器厂商,纷纷卷入“云计算”的大潮,大打价格战,通过贩卖基础硬件设施来盈利,但这与IBM的战略思路相冲突。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IBM一度陷入了困境,在时任总裁郭士纳主导的转型变革方向之下,全面向服务转型,重振旗鼓,其中,基础硬件设施的贩卖,被逐渐剥离出IBM的业务中心,取而代之的则是IT、软件服务等高利润领域。

这就意味着,IBM要对中国市场做出针对性调整。2012年3月,IBM与辽源市政府签约,与国内服务外包供应商软通动力合作搭建了东北第一个“云中心”。在这一合作模式中,IBM是所有的软硬件设备和商业模型的提供方,提供数据库和软件,软通动力作为IBM的合作伙伴,双方依托IBM的云平台,部署其他企业的应用。软通动力也可以整合资源平台提供自身的应用。

随后在襄阳、兰州等地,IBM与中方企业合作的模式,被迅速复制。其中,在襄阳的项目中,IBM将引入IBM-CEBEX Cloud Synergy软件企业孵化中心,帮助华中地区众多创新中小企业借助这个平台发展和再创造。IBM称,其通过相互合作,将云技术和云应用,与行业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帮助政府、企业和客户构建符合行业特点、本地特点和企业发展的一系列应用,同时帮助SaaS(软件即服务)应用开发商,拓展基于IBM云平台的市场,增加客户聚集效应和粘性,产生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形成持续发展的行业应用生态圈。

“云计算不是单纯一种技术应用,而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构建。”毛新生认为IBM的最大优势在于,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圈。

关键字:谷歌软通SmartCLOUD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x IBM进入后硬件时代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IBM进入后硬件时代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09-23 10:10:00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作为一家百年老店,IBM每一次重大战略转移,似乎都在带动行业风向。

今年7月,IBM与首都在线签署了“公有云”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基于该协议,IBM将与首都在线在公有云领域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共同构建公有云平台。该平台基于IBM企业级公有云平台技术和运行经验,引入IBM Pureflex等最新技术,并针对中国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升级和优化。

在业界看来,这是IBM进军公有云领域的标志。2013年第二季度,IBM宣布收购SoftLayer。这家全球最大的私人控股IaaS供应商,在全球拥有跨越美国、亚洲和欧洲的13个数据中心,拥有多达21000个从Web创业公司到大型跨国公司的客户。SoftLayer与IBM苦心经营多年的SmartCloud云服务相结合,双方在大数据时代的胜算,似乎均增加了一分。毕竟,IBM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外包服务提供商,也是全球最大的IT咨询服务提供商,其在企业级市场,依然拥有极强的竞争力。

“我们要真正把云技术带到中国来,与中国本地的云计算运营商一道成长。”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王胜航,如此诠释着IBM对于公有云商业模式上的思索,而此前IBM在云计算领域的优势更多体现在“私有云”上。

后硬件时代

今年第二季度,IBM硬件部门营收为37.6亿美元,同比大降12%。根据IBM发布的财报,过去7个季度里,该公司的硬件业务营收都出现了下滑。IBM硬件部门的业务,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等。

以往企业会购买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硬件产品,自己搭建IT数据中心,但随着云计算的兴起,很多企业转向亚马逊等厂商,开始转而租用计算能力、存储资源和其他服务。

“新时代的要求,也使得我们要对于硬件业务的依赖越来越少。”王胜航对本报记者表示,而从IBM最近一系列的收购和战略决策来看,大数据和移动,将是IBM未来的利润引擎,高端硬件销售并不是这家公司最终归宿。

2005年以来,IBM在大数据和分析领域已经收购了35家企业,收购金额累计已经超过160亿美元。根据IDC的预测,2015年以前,大数据技术和服务市场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是其他信息技术市场增长速度的7倍,而在今年1月22日的收入电话会议上,IBM软件部门的业绩出色,对公司整体收入和利润贡献很大,其中业务分析的收入2012年增长13%,预计2015年底IBM业务分析收入将高达160亿美元,这将进一步增强IBM投资大数据和分析市场的信心。

当市场不断印证“软件企业利润率远远高于硬件及IT服务企业”后,其他IT巨头也纷纷将业务重点转向该领域。英特尔自2004年以来收购了14家软件公司,思科则宣称,在未来3至5年内,其软件业务收入将翻一番达到120亿美元,宣布私有化的戴尔,也于2012年2月成立软件事业部推动转型。

从“私有”到“公有”

IBM在2010年开始大踏步杀入云计算领域,但当时,IBM依然以硬件销售为主,很多客户的数据中心内堆满了设备,但没有实际的业务运营。

“那个时候,很多企业只是觉得云是个新潮的概念,为了云服务而去云服务。”IBM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毛新生回忆道,当时的企业并没有理解到云服务的内涵,而这一现象到了2011年年底才有所改观。

但IBM在云计算市场的风光,似乎只局限在“私有云”市场,在以Amazon、Google为带代表的互联网精英们跑马圈地、推倒一堵堵围墙的公有云领域,IBM看上去有些黯然失色,如何从这些互联网精英的围堵下突围,成为IBM面前的难题。

当时,IBM对于云计算的理解,并没有脱离既有的商业模式,即“服务器+软件+IT服务出售”,面对的依然是企业客户,而互联网企业对于云计算的理解,则与IBM有所不同。谷歌做云计算的初衷是,能实现海量计算的搜索业务。为了加快搜索服务的速度,谷歌改变了提供服务的模式,将原来运行于终端电脑的软件放到互联网上运行,这样用户就可以通过谷歌在不同终端上实现访问。亚马逊除了在网上卖书外,也允许商家用户通过亚马逊的电子商务平台出售货品,从而成为一个IT基础设施提供商。

也就是说,IBM在云计算领域的竞争力,依旧是在“私有云”上,“公有云”并不是其强项。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搭建一片需要巨额固定资产投资的“私有云”,常常会让它们望而却步,而用相对低的成本租一片与企业需求相契合的成熟的“公有云”,却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根据Baird证券研究机构的数据,在亚马逊“公有云”上,每一美元的消费会减少3-4美元的传统IT消费,其中包括硬件、服务和软件。据预计,亚马逊“公有云”的销售额,2016年将达到100亿美元。彼时,传统的IT市场,将会遭受300亿到400亿美元的损失。其中损失最大的,将是企业级市场,那也正是IBM目前利润最为丰厚的业务。

IBM的中国玩法

虽然中国有“数据不离岸”的相关规定,但这丝毫阻挡不了IBM对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热情,由于“私有云”市场已经趋于稳定,而“公有云”市场格局未定,传统IT巨头和新兴的互联网巨头,都希望在这个新兴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但作为外资进入中国的云计算市场,IBM有一个不能绕过的门槛,即必须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才能开展云计算业务,并只能在其中作为技术、设备、商业模型的提供方。

同时,包括华为、中兴在内的服务器厂商,纷纷卷入“云计算”的大潮,大打价格战,通过贩卖基础硬件设施来盈利,但这与IBM的战略思路相冲突。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IBM一度陷入了困境,在时任总裁郭士纳主导的转型变革方向之下,全面向服务转型,重振旗鼓,其中,基础硬件设施的贩卖,被逐渐剥离出IBM的业务中心,取而代之的则是IT、软件服务等高利润领域。

这就意味着,IBM要对中国市场做出针对性调整。2012年3月,IBM与辽源市政府签约,与国内服务外包供应商软通动力合作搭建了东北第一个“云中心”。在这一合作模式中,IBM是所有的软硬件设备和商业模型的提供方,提供数据库和软件,软通动力作为IBM的合作伙伴,双方依托IBM的云平台,部署其他企业的应用。软通动力也可以整合资源平台提供自身的应用。

随后在襄阳、兰州等地,IBM与中方企业合作的模式,被迅速复制。其中,在襄阳的项目中,IBM将引入IBM-CEBEX Cloud Synergy软件企业孵化中心,帮助华中地区众多创新中小企业借助这个平台发展和再创造。IBM称,其通过相互合作,将云技术和云应用,与行业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帮助政府、企业和客户构建符合行业特点、本地特点和企业发展的一系列应用,同时帮助SaaS(软件即服务)应用开发商,拓展基于IBM云平台的市场,增加客户聚集效应和粘性,产生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形成持续发展的行业应用生态圈。

“云计算不是单纯一种技术应用,而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构建。”毛新生认为IBM的最大优势在于,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圈。

关键字:谷歌软通SmartCLOUD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