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独家专访:英特尔中国在线业务部总经理怎么看智能硬件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0-24 10:52:43 本文摘自:微信

对于智能硬件为何没有火起来,可以说出一大堆理由。不过,近期我和英特尔中国区在线业务部总经理王稚聪(Alan Wang)聊天,作为产业链的上游核心,芯片厂商英特尔正在与很多智能硬件创业者沟通,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看法也体现了创业者的想法。

暂且不说英特尔是否会吸取手机芯片的教训而抓住新的浪潮,我觉得Alan的观点还是有代表性。

内容如下。

我:现在大家都在讲智能硬件,我觉得这个概念有些模糊,是能连上网的硬件就叫智能硬件了吗?

Alan:其实从全球范围看,很少国家像中国一样把智能硬件当成独立的产品类别。

我觉得智能硬件大概分成三个场景:一个是属于工业级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二是以家居为核心;第三是以移动状态下面的人和物,其中包括人的机器化和机器的人化。

智能手机为什么这么普及,很多人认为是人的器官在延伸,这种东西可能得到大面积的应用。现在智能硬件有一些困扰,如果往回看现在产业上还是在准备期,我认为要放在特定的场景来看的。

以前我们只需要考虑单独一个硬件系统的输入输出以及环境和人之间的互动就完了,现在任何一个硬件似乎都要特别复杂:第一,作为一个独立设备,设备和人的共存是什么样的?第二,设备和后端的云是不是形成一个共同的商业模式?

我:芯片会是智能硬件还没起来的核心原因么?

Alan:倒不见得是市场上特别缺乏芯片或者是部件的选择,而是现在很多人还想不太清楚,产品在技术链条以及在业务链条当中找到合适的定位。

智能硬件是融合了各种属性的东西,如果这个平衡掌握得不好,只能沦为一个纯粹的配件、配饰,在应用性和功能上面就成不了必需品。因为人对身上佩戴的东西极为苛刻,这涉及到生物的共容性。举个例子,比如说智能耳机,把Wifi加入进去,或者把4G接入进去,但是你要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是长期佩戴在头上,生物共容性怎样?辐射会怎么样?

这个不完全是技术难度的问题,而是要适应人的使用习惯,或者说真的要做大量的测试的问题。

当然现在有一些技术障碍,比如电池的可塑性怎么样,因为智能硬件的设计千变万化,要求很高,芯片相对其实不是最明显的,CPU可以做的很小,也可以做的功耗非常低,但是相应的连带的一些构件,比如说电池屏还有一些支撑的机构、金属材料,这些工艺上面是不是能够再一次突破,适应到基于小型化的设备,也还是需要技术进一步的进步。

我:如果从横向看,智能硬件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哪儿呢?

Alan: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一种宏观上的商业模式和软硬真正的整合。现在智能硬件要起一个量,我们且认为智能手机算是一个智能硬件的设备,现在在中国的量一年基本上也是达到亿级,为什么可以形成这样的量?我认为他确实是从互联网的业务模式到硬件到整个生活场景高度的融合。

现在大家在做一些细分类的产品,但是我觉得这种融合度做的不够。硬件公司比较集中在硬件单一的设备创新上;而互联网公司对智能硬件很有热情,但是做硬件的说其实做硬件非常复杂,这不是你能够轻易做出来的。

好多公司搞了机器人,但是我自己理解很多还不是产品,因为现在这种机器人没有跟生活的场景进行实际的连接,你去看的时候会觉得很好,比如有一些基本的人机交流,但是他没有放到一个具体生活场景里面来展现,如果一旦有了价值,并且结合的比较好到位的话,我觉得量很可能起来。

另一个问题,从公司方面来看,一些互联网公司比如说百度,其实技术也研究的非常深入,像英特尔也储备很多,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也是常年做了好多储备,但是这种科技技术需要一定的转化。

但毕竟要找一个合适的硬件平台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有没有吸引力,硬件不像软件,比如说软件Java、C++一学,基本上依托这个可以了,硬件很复杂,板子上面模拟是专业的,模拟当中电源是专业的,高频是专业的,数字电动也是专业的,天线也是专业的,展开的专业链条非常长。

我:我接触了一批创业者,他们有时候遇到他们想要实现的功能,需要有芯片层级别的修改,他们往往修改不了,他们缺乏这种技术。

Alan:这个还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现在做智能硬件的人往往公司规模不一定特别大,如果你向芯片厂商提出定制新型芯片需求,你要承诺你可能会有特别大的前景,芯片厂商才可以说做成一个为你特定的芯片。这种东西一旦定制过后,你如果不要了,别人也可能不要了,对芯片厂商的风险比较大。

所以现在解决这个的关键是要形成一种专业化的创新的俱乐部和组织。我们最近把我们网站改造过后,让很多创新者到我们的平台上来。渐渐地,我们可以更大规模上识别出大家对芯片的需求,我们在开发SOC或者是开发一个参考设计平台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做得更加符合他们的要求。如果一旦形成一个产业上比较稳定的量级的时候,甚至可以联合一些,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一些SOC。如果真的到了那个量级,一定会有芯片级的公司跟你配合。

而没起来之前,像英特尔这种软硬一体的厂商,觉得哪个特别有前景赌哪个,我提整个芯片级设计方案你可以去用,这种英特尔也在做很多储备,也会选择一些方向这么做。现在有些方向就是方兴未艾,但是好像没有一个明显像智能手机这么大的一个量,我们寻找一种中间道路,我们在板级尽量做的小,同时把板级当中的数字部分和IO部分分开设计,使得它能够适应到这些设计者的需求。

我:现在你要赌哪些方向的智能硬件?

Alan:我还是特别看好伴侣型的东西,比如健康、教育等。另外工业级的我觉得进展更快一些,比如说现在在国内其实很大一个问题,卡车噪声。但是卡车怎么监控?那能不能有更智能的方法进行监控甚至统一控制这些东西,这种是非常典型的工业级的物联网的方案,这种东西现在进展的更加顺利,因为这种在封闭行业里面容易把技术组合,透过强有力的政府或者行业的力量加以推进;消费级别的东西,这个就一定要摸准后面新的脉搏,这个还要有一个过程。

医疗我长期在中国看好服务,但是我觉得医疗最大的短板不是在我们现在的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的技术储备上,是在中国医疗服务体系,软的环境没有达到美国那样非常专业化的医院、社区,医疗老年服务这种病患的这种,没有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服务的体系。

我:现在芯片在智能硬件产业发展中属于哪个阶段?

Alan:在工业级的芯片还是蛮成熟的。在创新的智能家居家庭范围的东西我认为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可能比较崭新的课题是在个人穿戴或者说个人可携带、佩戴上面的,无论是芯片、电池,关键材料、工艺还要进一步的整合和创新。

现在芯片主要是两个思路,第一个尽量做得更加的精简和贴近人体的可能性,另外一个芯片的设计方案尽量的综合,因为可穿戴体积缩小,所以像以前那样做的外围很大的还不是很合适,所以SOC兴起现在SOC是数据和模拟IO的一些整合,现在是核心芯片到通讯芯片,通讯功能的一些整合,我认为将来有可能一种情况,有可能把传感器也可能进行一些整合,特别是关键级传感器。

另外一个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是传感器技术。因为传感器技术测量方法,对人体这种高精度测量特别要无创,你不能说智能硬件插个针去测量体征数据。人体无创的时候,测量电信号是非常微弱的,所以需要传感器特别的灵敏,背后转换成数字信号之前,它需要特别精密的插分电路,在电路这层把噪音滤除掉,然后再转成数字信号进行后期处理,其中算法也很重要。

现在达到真正的可诊断级的可靠性现在不是没有,关键是很贵,所以等你把一些生物级的传感器整合到这种可穿戴设备里面成本会大幅度提高,这块儿需要很大的发展,以及未来也许和芯片之间最好做成一体化的。

其实在过往二十年技术积累中已经被克服了,但是克服过后一些东西我个人认为还是成本的问题,现在太贵了。

我:贵的原因是什么?

Alan:以前主要的服务的行业是医院和仪器,这种量级起不来,所以我认为以后它一定也会下去,为什么?如果一旦我们每一个人都佩戴一个东西的时候,变成消费产品的时候,量级一旦起来,背后对应的还是半导体技术,成本还是会下去的。

我:现在有些创业者有一个Idea,根据现有已经量产的芯片来做,您觉得这个思路怎么样?

Alan:做一些过渡型的或者实验型产品还是可以的。我跟很多极客朋友讲,创新要关注供应链伙伴的边界能力,供应链的边界的能力在哪儿。你的创新不能做的太过了,因为你本身规模又小,又不是说是一个投几十亿能够开发一个产品的公司,如果不是这样你可能要不得不在供应链现有的供应链情况下,选择合作伙伴,选择最能体现你的这种,保证你这种创新能力体现的东西。

我:我去找代工工厂聊,他们就是说很多产品都是实验室产品,没法实现量产,而且不良率很高。

Alan:这是我们跟创客提到的另外一个问题,他们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对供应链特别是生产环境不熟悉,所以就算他找了很好的设计公司,但他开发整个设计的时候没有关注到可生产性的问题,特别是可生产性良品率的问题,所以他涉及完的东西交到代工厂去生产的时候,良品率非常低。

其实他们不明白除R&D部门之外,大公司里面有一个叫生产转移的过程,专门有一个联络部门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跟代工厂去看,工厂会回馈说你这样的设计或者是先后的顺序,材料的应用,在生产上面带来的困难是什么,生产的工艺应该怎么准备。

对这个不熟悉造成很大的问题,本来概念产品很酷,结果拿去做的时候,本来预计的我做一个产品随便讲卖一千块钱,我觉得其实生产差不多五百块钱,我可以有毛利还有推广的费用,结果后来一做出来远远偏离这个,所以现在我们部门其实这方面恰好有一些经验,因为有很多代工厂本来就是我们的客户,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那么强调怎么打破死循环呢?特别是对小的合作伙伴。

我:现在跟你们直接沟通还是要有量级。

Alan:一个是量级,第二我觉得智能硬件核心厂商的参与还是很关键的。也许像我们这样核心部件的供应商,参与在里面的,可能更能引起产业链后端的关注,这样可能会觉得这一类的产品有前景,所以他更早的部署技术资源,在生产工艺、量产化准备的比较完备,甚至我们在开发板这种本身的过程中就有保证,所以我们最近在跟他们讲说开发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流程,从产品概念形成到每个关键点注意什么我们也会辅导客户。

关键字:业务部总经理硬件平台

本文摘自:微信

x 独家专访:英特尔中国在线业务部总经理怎么看智能硬件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独家专访:英特尔中国在线业务部总经理怎么看智能硬件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0-24 10:52:43 本文摘自:微信

对于智能硬件为何没有火起来,可以说出一大堆理由。不过,近期我和英特尔中国区在线业务部总经理王稚聪(Alan Wang)聊天,作为产业链的上游核心,芯片厂商英特尔正在与很多智能硬件创业者沟通,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看法也体现了创业者的想法。

暂且不说英特尔是否会吸取手机芯片的教训而抓住新的浪潮,我觉得Alan的观点还是有代表性。

内容如下。

我:现在大家都在讲智能硬件,我觉得这个概念有些模糊,是能连上网的硬件就叫智能硬件了吗?

Alan:其实从全球范围看,很少国家像中国一样把智能硬件当成独立的产品类别。

我觉得智能硬件大概分成三个场景:一个是属于工业级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二是以家居为核心;第三是以移动状态下面的人和物,其中包括人的机器化和机器的人化。

智能手机为什么这么普及,很多人认为是人的器官在延伸,这种东西可能得到大面积的应用。现在智能硬件有一些困扰,如果往回看现在产业上还是在准备期,我认为要放在特定的场景来看的。

以前我们只需要考虑单独一个硬件系统的输入输出以及环境和人之间的互动就完了,现在任何一个硬件似乎都要特别复杂:第一,作为一个独立设备,设备和人的共存是什么样的?第二,设备和后端的云是不是形成一个共同的商业模式?

我:芯片会是智能硬件还没起来的核心原因么?

Alan:倒不见得是市场上特别缺乏芯片或者是部件的选择,而是现在很多人还想不太清楚,产品在技术链条以及在业务链条当中找到合适的定位。

智能硬件是融合了各种属性的东西,如果这个平衡掌握得不好,只能沦为一个纯粹的配件、配饰,在应用性和功能上面就成不了必需品。因为人对身上佩戴的东西极为苛刻,这涉及到生物的共容性。举个例子,比如说智能耳机,把Wifi加入进去,或者把4G接入进去,但是你要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是长期佩戴在头上,生物共容性怎样?辐射会怎么样?

这个不完全是技术难度的问题,而是要适应人的使用习惯,或者说真的要做大量的测试的问题。

当然现在有一些技术障碍,比如电池的可塑性怎么样,因为智能硬件的设计千变万化,要求很高,芯片相对其实不是最明显的,CPU可以做的很小,也可以做的功耗非常低,但是相应的连带的一些构件,比如说电池屏还有一些支撑的机构、金属材料,这些工艺上面是不是能够再一次突破,适应到基于小型化的设备,也还是需要技术进一步的进步。

我:如果从横向看,智能硬件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哪儿呢?

Alan: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一种宏观上的商业模式和软硬真正的整合。现在智能硬件要起一个量,我们且认为智能手机算是一个智能硬件的设备,现在在中国的量一年基本上也是达到亿级,为什么可以形成这样的量?我认为他确实是从互联网的业务模式到硬件到整个生活场景高度的融合。

现在大家在做一些细分类的产品,但是我觉得这种融合度做的不够。硬件公司比较集中在硬件单一的设备创新上;而互联网公司对智能硬件很有热情,但是做硬件的说其实做硬件非常复杂,这不是你能够轻易做出来的。

好多公司搞了机器人,但是我自己理解很多还不是产品,因为现在这种机器人没有跟生活的场景进行实际的连接,你去看的时候会觉得很好,比如有一些基本的人机交流,但是他没有放到一个具体生活场景里面来展现,如果一旦有了价值,并且结合的比较好到位的话,我觉得量很可能起来。

另一个问题,从公司方面来看,一些互联网公司比如说百度,其实技术也研究的非常深入,像英特尔也储备很多,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也是常年做了好多储备,但是这种科技技术需要一定的转化。

但毕竟要找一个合适的硬件平台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有没有吸引力,硬件不像软件,比如说软件Java、C++一学,基本上依托这个可以了,硬件很复杂,板子上面模拟是专业的,模拟当中电源是专业的,高频是专业的,数字电动也是专业的,天线也是专业的,展开的专业链条非常长。

我:我接触了一批创业者,他们有时候遇到他们想要实现的功能,需要有芯片层级别的修改,他们往往修改不了,他们缺乏这种技术。

Alan:这个还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现在做智能硬件的人往往公司规模不一定特别大,如果你向芯片厂商提出定制新型芯片需求,你要承诺你可能会有特别大的前景,芯片厂商才可以说做成一个为你特定的芯片。这种东西一旦定制过后,你如果不要了,别人也可能不要了,对芯片厂商的风险比较大。

所以现在解决这个的关键是要形成一种专业化的创新的俱乐部和组织。我们最近把我们网站改造过后,让很多创新者到我们的平台上来。渐渐地,我们可以更大规模上识别出大家对芯片的需求,我们在开发SOC或者是开发一个参考设计平台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做得更加符合他们的要求。如果一旦形成一个产业上比较稳定的量级的时候,甚至可以联合一些,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一些SOC。如果真的到了那个量级,一定会有芯片级的公司跟你配合。

而没起来之前,像英特尔这种软硬一体的厂商,觉得哪个特别有前景赌哪个,我提整个芯片级设计方案你可以去用,这种英特尔也在做很多储备,也会选择一些方向这么做。现在有些方向就是方兴未艾,但是好像没有一个明显像智能手机这么大的一个量,我们寻找一种中间道路,我们在板级尽量做的小,同时把板级当中的数字部分和IO部分分开设计,使得它能够适应到这些设计者的需求。

我:现在你要赌哪些方向的智能硬件?

Alan:我还是特别看好伴侣型的东西,比如健康、教育等。另外工业级的我觉得进展更快一些,比如说现在在国内其实很大一个问题,卡车噪声。但是卡车怎么监控?那能不能有更智能的方法进行监控甚至统一控制这些东西,这种是非常典型的工业级的物联网的方案,这种东西现在进展的更加顺利,因为这种在封闭行业里面容易把技术组合,透过强有力的政府或者行业的力量加以推进;消费级别的东西,这个就一定要摸准后面新的脉搏,这个还要有一个过程。

医疗我长期在中国看好服务,但是我觉得医疗最大的短板不是在我们现在的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的技术储备上,是在中国医疗服务体系,软的环境没有达到美国那样非常专业化的医院、社区,医疗老年服务这种病患的这种,没有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服务的体系。

我:现在芯片在智能硬件产业发展中属于哪个阶段?

Alan:在工业级的芯片还是蛮成熟的。在创新的智能家居家庭范围的东西我认为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可能比较崭新的课题是在个人穿戴或者说个人可携带、佩戴上面的,无论是芯片、电池,关键材料、工艺还要进一步的整合和创新。

现在芯片主要是两个思路,第一个尽量做得更加的精简和贴近人体的可能性,另外一个芯片的设计方案尽量的综合,因为可穿戴体积缩小,所以像以前那样做的外围很大的还不是很合适,所以SOC兴起现在SOC是数据和模拟IO的一些整合,现在是核心芯片到通讯芯片,通讯功能的一些整合,我认为将来有可能一种情况,有可能把传感器也可能进行一些整合,特别是关键级传感器。

另外一个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是传感器技术。因为传感器技术测量方法,对人体这种高精度测量特别要无创,你不能说智能硬件插个针去测量体征数据。人体无创的时候,测量电信号是非常微弱的,所以需要传感器特别的灵敏,背后转换成数字信号之前,它需要特别精密的插分电路,在电路这层把噪音滤除掉,然后再转成数字信号进行后期处理,其中算法也很重要。

现在达到真正的可诊断级的可靠性现在不是没有,关键是很贵,所以等你把一些生物级的传感器整合到这种可穿戴设备里面成本会大幅度提高,这块儿需要很大的发展,以及未来也许和芯片之间最好做成一体化的。

其实在过往二十年技术积累中已经被克服了,但是克服过后一些东西我个人认为还是成本的问题,现在太贵了。

我:贵的原因是什么?

Alan:以前主要的服务的行业是医院和仪器,这种量级起不来,所以我认为以后它一定也会下去,为什么?如果一旦我们每一个人都佩戴一个东西的时候,变成消费产品的时候,量级一旦起来,背后对应的还是半导体技术,成本还是会下去的。

我:现在有些创业者有一个Idea,根据现有已经量产的芯片来做,您觉得这个思路怎么样?

Alan:做一些过渡型的或者实验型产品还是可以的。我跟很多极客朋友讲,创新要关注供应链伙伴的边界能力,供应链的边界的能力在哪儿。你的创新不能做的太过了,因为你本身规模又小,又不是说是一个投几十亿能够开发一个产品的公司,如果不是这样你可能要不得不在供应链现有的供应链情况下,选择合作伙伴,选择最能体现你的这种,保证你这种创新能力体现的东西。

我:我去找代工工厂聊,他们就是说很多产品都是实验室产品,没法实现量产,而且不良率很高。

Alan:这是我们跟创客提到的另外一个问题,他们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对供应链特别是生产环境不熟悉,所以就算他找了很好的设计公司,但他开发整个设计的时候没有关注到可生产性的问题,特别是可生产性良品率的问题,所以他涉及完的东西交到代工厂去生产的时候,良品率非常低。

其实他们不明白除R&D部门之外,大公司里面有一个叫生产转移的过程,专门有一个联络部门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跟代工厂去看,工厂会回馈说你这样的设计或者是先后的顺序,材料的应用,在生产上面带来的困难是什么,生产的工艺应该怎么准备。

对这个不熟悉造成很大的问题,本来概念产品很酷,结果拿去做的时候,本来预计的我做一个产品随便讲卖一千块钱,我觉得其实生产差不多五百块钱,我可以有毛利还有推广的费用,结果后来一做出来远远偏离这个,所以现在我们部门其实这方面恰好有一些经验,因为有很多代工厂本来就是我们的客户,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那么强调怎么打破死循环呢?特别是对小的合作伙伴。

我:现在跟你们直接沟通还是要有量级。

Alan:一个是量级,第二我觉得智能硬件核心厂商的参与还是很关键的。也许像我们这样核心部件的供应商,参与在里面的,可能更能引起产业链后端的关注,这样可能会觉得这一类的产品有前景,所以他更早的部署技术资源,在生产工艺、量产化准备的比较完备,甚至我们在开发板这种本身的过程中就有保证,所以我们最近在跟他们讲说开发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流程,从产品概念形成到每个关键点注意什么我们也会辅导客户。

关键字:业务部总经理硬件平台

本文摘自:微信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