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Power全面Open IBM加速高端服务器国产化进程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4-30 09:01:30 本文摘自:csdn

芯片作为服务器的“心脏”,一直是国家信息自主可控大门的“钥匙”。然而,国内芯片产业九成依赖进口,多数服务器产品为“中国脸、国际心”。而国内芯片厂商主要精力放在低端和中端高性价比产品上,在高端芯片领域还处于空白阶段。那么,哪些障碍挡住国内芯片产业发展之路?该如何突破呢?

国内企业面临高端芯片技术壁垒

从IDC统计报告来看,在服务器领域里,去年包括浪潮、联想和曙光在内国内本土厂商在出货量上大幅提高。但国内厂商出货份额多数来自于低端X86服务器产品,而在高端服务器市场上仍然难以撼动国外厂商。

众所周知,在国内X86服务器平台应用非常广泛,但这种平台上的服务器设备还基本处于中低端阶层,曾有业内分析师表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政府、金融等部门的非核心业务可以弃用国外服务器,但核心的业务系统仍很难离开国外服务器产品。

去年6月份,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成立专项产业基金。为支持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计划成立1200亿元的国家级芯片产业扶持基金将在近期宣布。有分析人士表示,有了国家级资金的护航,集成电路芯片的设备、设计、制造、封装企业均有望迎来高速发展。

从目前来看,国内芯片厂商发展是完事具备、只欠东风,那么这股东风到底是什么呢?

IBM开放Power架构 加速国产化进程

2013年8月,IBM向业界宣布成立OpenPOWER产业联盟,旨在打造 POWER技术生态系统。这一策略成功吸引包括:谷歌、Mellanox、NVIDIA及TYAN等公司的加入。经过2年多的发展,目前POWER产品联盟成员已达到110多个,覆盖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成员涵盖芯片、系统、存储、软件等生态链的各个环节。

IBM Power架构的开放,将为国内本土企业在服务器领域技术提升上提供机会,不仅获知所有芯片详细参数,而且还可让有实力的厂商获得授权芯片电路,定制化设计国产服务器芯片。目前,唯一与IBM合作,进行POWER芯片核心定制化设计的公司是苏州中晟宏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在今年的OpenPower峰会上,中晟宏芯董事长朱亚东透露,第一款国产POERR芯片将在今年上半年推出,在芯片上加载了国产的安全模块系统,是属于中国的自主安全芯片。这款国产处理器名为CP1,第一款使用CP1的OpenPOWER系统也将于2015年面市。

CP1将用于无锡中太数据开发的名为RedPower(瑞德动力)的新型服务器产品,这也是中国第一款OpenPower双路服务器系统。“4月份我们将在美国进行主板稳定性测试,大约7月左右将正式供货。”无锡中太数据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雪松表示。

IBM副总裁、大中华区硬件系统部服务器解决方案总经理 侯淼

对于Power架构向中国企业开放,IBM副总裁、大中华区硬件系统部服务器解决方案总经理侯淼表示:“我们希望Power不只是把最好的产品和技术带给中国客户,同时也希望跟中国的一些合作伙伴进行更深入的技术融合,使这些产品满足国内可信计算的需求,逐渐走向国产化方向。”

对于国内厂商来说,构建基于Power架构的自主生态链是最艰难的一步。IBM的OpenPOWER开放不仅仅是Power架构的芯片,其中也包括I/O、固件、整机到软件,产业链中的各个厂商都可利用开放技术获得商业机会。

在中国企业不仅有中晟宏芯与IBM展开合作,在工信部的推动下,IBM与天津南大通用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江苏产业技术国际研究院、江苏有线研究院、无锡中太数据通信有限公司等国内企业展开合作,计划打造“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全产业链。

据了解,中国的创和通讯向业界展示了,使用Power 8型芯片的国产品牌的OpenPower服务器系统,计划在2015年面市。中国浪潮集团则展示了一款两路Power 8系统,该服务器支持两个Power处理器。

写在最后,在政府推动自主可控的政策下,“中国芯”、“中国系统”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相比高速发展的服务器产业,国产芯片的发展要相对滞后很多。当前,国产服务器基本还以X86架构为主,多数服务器产品还以“国际芯”、“中国系统”为组合。

另外,国内在高端计算芯片技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POWER架构的开放无疑是为高端服务器国产化进程提速。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前副部长杨学山曾表示,OpenPOWER可推动中国企业在消化吸收基础上构造新的架构和模块,实现再创新。

事实上,OpenPOWER联盟在芯片、系统、软件和研发等诸多领域与国内企业合作,直接的推动了国内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关键字:IBM高端服务器谷歌

本文摘自:csdn

x Power全面Open  IBM加速高端服务器国产化进程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Power全面Open IBM加速高端服务器国产化进程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4-30 09:01:30 本文摘自:csdn

芯片作为服务器的“心脏”,一直是国家信息自主可控大门的“钥匙”。然而,国内芯片产业九成依赖进口,多数服务器产品为“中国脸、国际心”。而国内芯片厂商主要精力放在低端和中端高性价比产品上,在高端芯片领域还处于空白阶段。那么,哪些障碍挡住国内芯片产业发展之路?该如何突破呢?

国内企业面临高端芯片技术壁垒

从IDC统计报告来看,在服务器领域里,去年包括浪潮、联想和曙光在内国内本土厂商在出货量上大幅提高。但国内厂商出货份额多数来自于低端X86服务器产品,而在高端服务器市场上仍然难以撼动国外厂商。

众所周知,在国内X86服务器平台应用非常广泛,但这种平台上的服务器设备还基本处于中低端阶层,曾有业内分析师表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政府、金融等部门的非核心业务可以弃用国外服务器,但核心的业务系统仍很难离开国外服务器产品。

去年6月份,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成立专项产业基金。为支持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计划成立1200亿元的国家级芯片产业扶持基金将在近期宣布。有分析人士表示,有了国家级资金的护航,集成电路芯片的设备、设计、制造、封装企业均有望迎来高速发展。

从目前来看,国内芯片厂商发展是完事具备、只欠东风,那么这股东风到底是什么呢?

IBM开放Power架构 加速国产化进程

2013年8月,IBM向业界宣布成立OpenPOWER产业联盟,旨在打造 POWER技术生态系统。这一策略成功吸引包括:谷歌、Mellanox、NVIDIA及TYAN等公司的加入。经过2年多的发展,目前POWER产品联盟成员已达到110多个,覆盖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成员涵盖芯片、系统、存储、软件等生态链的各个环节。

IBM Power架构的开放,将为国内本土企业在服务器领域技术提升上提供机会,不仅获知所有芯片详细参数,而且还可让有实力的厂商获得授权芯片电路,定制化设计国产服务器芯片。目前,唯一与IBM合作,进行POWER芯片核心定制化设计的公司是苏州中晟宏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在今年的OpenPower峰会上,中晟宏芯董事长朱亚东透露,第一款国产POERR芯片将在今年上半年推出,在芯片上加载了国产的安全模块系统,是属于中国的自主安全芯片。这款国产处理器名为CP1,第一款使用CP1的OpenPOWER系统也将于2015年面市。

CP1将用于无锡中太数据开发的名为RedPower(瑞德动力)的新型服务器产品,这也是中国第一款OpenPower双路服务器系统。“4月份我们将在美国进行主板稳定性测试,大约7月左右将正式供货。”无锡中太数据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雪松表示。

IBM副总裁、大中华区硬件系统部服务器解决方案总经理 侯淼

对于Power架构向中国企业开放,IBM副总裁、大中华区硬件系统部服务器解决方案总经理侯淼表示:“我们希望Power不只是把最好的产品和技术带给中国客户,同时也希望跟中国的一些合作伙伴进行更深入的技术融合,使这些产品满足国内可信计算的需求,逐渐走向国产化方向。”

对于国内厂商来说,构建基于Power架构的自主生态链是最艰难的一步。IBM的OpenPOWER开放不仅仅是Power架构的芯片,其中也包括I/O、固件、整机到软件,产业链中的各个厂商都可利用开放技术获得商业机会。

在中国企业不仅有中晟宏芯与IBM展开合作,在工信部的推动下,IBM与天津南大通用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江苏产业技术国际研究院、江苏有线研究院、无锡中太数据通信有限公司等国内企业展开合作,计划打造“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全产业链。

据了解,中国的创和通讯向业界展示了,使用Power 8型芯片的国产品牌的OpenPower服务器系统,计划在2015年面市。中国浪潮集团则展示了一款两路Power 8系统,该服务器支持两个Power处理器。

写在最后,在政府推动自主可控的政策下,“中国芯”、“中国系统”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相比高速发展的服务器产业,国产芯片的发展要相对滞后很多。当前,国产服务器基本还以X86架构为主,多数服务器产品还以“国际芯”、“中国系统”为组合。

另外,国内在高端计算芯片技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POWER架构的开放无疑是为高端服务器国产化进程提速。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前副部长杨学山曾表示,OpenPOWER可推动中国企业在消化吸收基础上构造新的架构和模块,实现再创新。

事实上,OpenPOWER联盟在芯片、系统、软件和研发等诸多领域与国内企业合作,直接的推动了国内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关键字:IBM高端服务器谷歌

本文摘自:csdn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