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善捕风口,在行业变革中超越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张頔 张璐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4-30 17:30:01 本文摘自:齐鲁晚报

浪潮在北京的研发机构位于信息产业的集聚地—上地国际创业园。

  浪潮在北京的研发机构位于信息产业的集聚地—上地国际创业园。

在铁路售票网站上捡漏,竟刷出了理想车次的火车票,赶快抢到手里,再立马完成网银支付,然后终于可以安心地给家里打个报备电话……

五一小长假前夕,这一系列动作成为不少人顺利回家、出游的关键。而在其背后,不管是网站的流畅运行,还是金融、电信数据的传输,都离不开浪潮服务器的后台支持。

敏锐地感知行业发展趋势,征服服务器这个集中了各类前沿的关键计算机技术,完成从技术突破到产业突破,这就是30多年来浪潮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一步步发展成服务器领域国内第一厂商的成功密码。

研发磁带机的钱 最后造了微机

改革开放初期,一本名为《第三次浪潮》的书在国内热销,作者托夫勒将信息化视作农业化、工业化之后影响人类社会的又一次产业浪潮。受这本书影响,1983年山东电子设备厂以“浪潮”这个名字,为刚研发出来的微型计算机命名。

作为浪潮集团的前身,山东电子设备厂1982年还只是一个仅有400多人的小厂,主要从事计算机外部设备、民用电子仪表等研发生产。由于产品滞销,工厂债台高筑,企业濒临停产倒闭。

为扶持这家困难企业,当时的山东省电子工业局拨来10万元项目费,计划用于磁带机的开发与生产。但最终,这笔“救命钱”却用在了微型计算机的研发上。

就在这一年,IBM制造的个人电脑“IBM PC”成了《时代周刊》的年度封面人物,谁都没料到,这一事件直接改变了浪潮的轨迹。浪潮的厂领导当时意识到,信息时代已经来临,浪潮要涉足信息产业,开发和生产微型计算机,要抢先在国内占领一席之地。

“一开始是从香港引进个人电脑样机研究,然后将设计生产逐步国产化。”近日,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柏华向本报记者回忆,从机箱到电源,后来不到一年时间,连主板也能自行设计了,并很快实现量产。

1985年,浪潮0520A以最高分荣获电子部计算机产品评比第一名,由于性能和质量不亚于国外品牌,且有明显价格优势,浪潮微机很快成为中国微机领军品牌。

“研发服务器,不光想还敢做的只有浪潮”

1988年,浪潮微机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达到20%,成了国内PC三大品牌之一,但浪潮此时敏锐地意识到,国产PC由于营销和服务存在短板,一旦没有了进口限额,将很难与国外厂商抗衡。

果不其然,1992年,国家取消了外国计算机整机进口的配额限制,国外品牌大举入侵,浪潮也从PC产业领头羊的位置一落千丈。

在国产PC显露颓势之前,浪潮的一些技术骨干便意识到要进行产业转型。上世纪90年代初,信息化建设悄然兴起,金融、电信等行业开始上马自己的信息化系统,需要大量服务器。国内没有生产厂商,都是从IBM、HP进口,一台服务器的价格在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

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含量更高、利润空间更大的市场。时任技术副总工的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领军成立了一个新部门,开始独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浪潮小型机服务器。

相比于PC,服务器的技术门槛要高很多。由于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在国内根本找不到有关服务器的样品和技术资料。于是,孙丕恕瞄准新加坡、香港这种不受技术封锁的边缘地带,带领研发人员,先后赶赴两地搜集了大量技术材料,还从美国买回很多服务器方面的书籍,并将国外厂商废弃不用的小型机服务器一遍遍拆卸、组装,终于弄明白构造原理,确定了相关技术参数。

1993年,国务院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并启动金卡、金桥、金关等一系列重大信息化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大幕拉开。同年,我国第一台国产IA架构服务器—小型机浪潮SMP2000诞生,开创了中国服务器新纪元,孙丕恕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服务器之父”。

“想到研发服务器的公司可能不只浪潮一家,但敢于这么做的,却只有浪潮。”王柏华说。

为推广服务器,软磨硬泡客户半年

服务器研发成功只是浪潮二次创业的开始。

由于服务器产品的用户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国际品牌凭借先发优势,牢牢控制着国内市场,给国内服务器厂商留下的市场缝隙非常狭窄。

1994年,孙丕恕来到德州中行,劝说用户试用浪潮服务器,许诺货款以后再说。随后近半年里,他开着一辆丰田面包车天天到德州中行软磨硬泡,几位研发人员干脆吃住在那里,每晚用浪潮的产品代替外国品牌机进行系统应用测试。经过一段时间检验显示,浪潮服务器完全可以替代外国品牌,德州中行最终以每台约10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两台浪潮小型机。

拿下这一单后,浪潮服务器陆续获得了几家国有银行订单,特别是中国最大金融机构工商银行的认可,奠定了浪潮服务器在银行的应用地位。

1996年,浪潮卖出近2000台服务器,此后浪潮一直将“国产服务器销量冠军”的荣誉保持到了今天。

能在外国厂商垄断多年的领域“虎口夺食”,浪潮有三个优势:一是价格低,国外厂商一般做这个业务大概需要500万元,而浪潮只要100多万元;二是浪潮SMP2000基于IA开放架构,有很强的兼容性;三是客户买了外国小型机后,厂商服务跟不上,开发不出适合自身需求的软件,机器买了也要闲置,而浪潮作为本土厂商,可为客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直到现在,浪潮的服务意识也是其能实现“国产替代”的法宝之一。“以往用外国的服务器,如果出问题,需要从美国请工程师来维护。从他在美国坐上飞机那一刻起,就开始按小时收费了,而且对我们数据系统的建设也有诸多限制。但浪潮的兼容性就很强,技术人员也会按我们的业务需要调配机器。”一家金融机构的技术负责人介绍说。

不在低端市场搞价格战,发力高端

2002年,国内品牌已经占据国内服务器市场近50%份额,浪潮也成为首家能与IBM、HP抗衡的本土服务器厂商。

此时,国内信息化建设进入又一个高峰。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国内服务器厂商以价格优势占据中低端市场,国际厂商则依仗核心技术牢牢把持了高端市场,而电力、能源、水利、通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无不需要大量高端服务器与存储设备支持,低端市场的价格搏杀只会将国产服务器引向死胡同,浪潮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

“做技术壁垒高的,才能进入蓝海。如果大家都做技术壁垒低的,只会进入红海。”孙丕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2002年底,浪潮启动“天梭工程”,意在高端领域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并研发出可以替代国外高端服务器的自主品牌产品。

2003年4月16日,国内第一台高端服务器天梭TS20000在浪潮诞生,浪潮也从此坚定地与国外厂商在高端服务器技术上角逐。而这个领域关系着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所以在浪潮成长的背后,还有着国家利益的驱动,因为高端服务器处理的信息很多都涉及国家安全,如果完全依赖进口设备,将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

打破垄断 叫板洋巨头

2008年,863计划重大专项—“高端容错计算系统研制与应用推广”项目扎根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发32路、64路的高端容错系统。“接手这个项目时,我们也没有十足把握,毕竟当时能生产高端容错计算机的公司只有美日两国的4家厂商。”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介绍说,浪潮在技术上虽然有一定积累,但当时距离项目完成还有巨大的鸿沟,国内甚至连一些生产条件都不具备。

然而,这个项目已不单纯是企业的研发了。王恩东说,这肩负了国家使命,在“863”里叫做“战略必争”。浪潮将这个项目的内部代号取名“K2”—这是乔戈里峰的代号,全球攀登难度最大的山峰之一。

经过400多人研发团队几年的努力,浪潮的高端容错计算机如期研发成功。“高端容错计算机应用在金融、通信、能源等关系着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领域,斯诺登事件曝光以后,国产设备的推广速度大大加快。”王恩东介绍,2014年,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之后,浪潮在国内该领域的占有率达到了12%,成功打破了国际四大厂商的垄断。

孙丕恕打了个比方,现在,包括浪潮在内的全球五个公司处在一个俱乐部里,如同一个主桌吃饭,这就有很好的机会,使大家能更多地认识浪潮。

2014年,在和IBM等外资服务器品牌博弈中一贯低调的浪潮突然增加了攻击性。5月27日,浪潮公布“I2I”(IBM to Inspur,从IBM到浪潮),旨在通过产品、渠道、服务的全方位发力,全面接盘IBM X业务的客户和伙伴。

“只要企业本身能力达到了,取代谁不取代谁,就不光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了。”孙丕恕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每个国家都重视自己的信息安全。中国国内到了“去IOE”的时候,是因为中国企业的水平和能力已经达到了,可以和IBM、Oracle、EMC同台竞争。

关键字:1983年行业变革

本文摘自:齐鲁晚报

x 善捕风口,在行业变革中超越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善捕风口,在行业变革中超越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张頔 张璐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4-30 17:30:01 本文摘自:齐鲁晚报

浪潮在北京的研发机构位于信息产业的集聚地—上地国际创业园。

  浪潮在北京的研发机构位于信息产业的集聚地—上地国际创业园。

在铁路售票网站上捡漏,竟刷出了理想车次的火车票,赶快抢到手里,再立马完成网银支付,然后终于可以安心地给家里打个报备电话……

五一小长假前夕,这一系列动作成为不少人顺利回家、出游的关键。而在其背后,不管是网站的流畅运行,还是金融、电信数据的传输,都离不开浪潮服务器的后台支持。

敏锐地感知行业发展趋势,征服服务器这个集中了各类前沿的关键计算机技术,完成从技术突破到产业突破,这就是30多年来浪潮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一步步发展成服务器领域国内第一厂商的成功密码。

研发磁带机的钱 最后造了微机

改革开放初期,一本名为《第三次浪潮》的书在国内热销,作者托夫勒将信息化视作农业化、工业化之后影响人类社会的又一次产业浪潮。受这本书影响,1983年山东电子设备厂以“浪潮”这个名字,为刚研发出来的微型计算机命名。

作为浪潮集团的前身,山东电子设备厂1982年还只是一个仅有400多人的小厂,主要从事计算机外部设备、民用电子仪表等研发生产。由于产品滞销,工厂债台高筑,企业濒临停产倒闭。

为扶持这家困难企业,当时的山东省电子工业局拨来10万元项目费,计划用于磁带机的开发与生产。但最终,这笔“救命钱”却用在了微型计算机的研发上。

就在这一年,IBM制造的个人电脑“IBM PC”成了《时代周刊》的年度封面人物,谁都没料到,这一事件直接改变了浪潮的轨迹。浪潮的厂领导当时意识到,信息时代已经来临,浪潮要涉足信息产业,开发和生产微型计算机,要抢先在国内占领一席之地。

“一开始是从香港引进个人电脑样机研究,然后将设计生产逐步国产化。”近日,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柏华向本报记者回忆,从机箱到电源,后来不到一年时间,连主板也能自行设计了,并很快实现量产。

1985年,浪潮0520A以最高分荣获电子部计算机产品评比第一名,由于性能和质量不亚于国外品牌,且有明显价格优势,浪潮微机很快成为中国微机领军品牌。

“研发服务器,不光想还敢做的只有浪潮”

1988年,浪潮微机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达到20%,成了国内PC三大品牌之一,但浪潮此时敏锐地意识到,国产PC由于营销和服务存在短板,一旦没有了进口限额,将很难与国外厂商抗衡。

果不其然,1992年,国家取消了外国计算机整机进口的配额限制,国外品牌大举入侵,浪潮也从PC产业领头羊的位置一落千丈。

在国产PC显露颓势之前,浪潮的一些技术骨干便意识到要进行产业转型。上世纪90年代初,信息化建设悄然兴起,金融、电信等行业开始上马自己的信息化系统,需要大量服务器。国内没有生产厂商,都是从IBM、HP进口,一台服务器的价格在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

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含量更高、利润空间更大的市场。时任技术副总工的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领军成立了一个新部门,开始独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浪潮小型机服务器。

相比于PC,服务器的技术门槛要高很多。由于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在国内根本找不到有关服务器的样品和技术资料。于是,孙丕恕瞄准新加坡、香港这种不受技术封锁的边缘地带,带领研发人员,先后赶赴两地搜集了大量技术材料,还从美国买回很多服务器方面的书籍,并将国外厂商废弃不用的小型机服务器一遍遍拆卸、组装,终于弄明白构造原理,确定了相关技术参数。

1993年,国务院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并启动金卡、金桥、金关等一系列重大信息化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大幕拉开。同年,我国第一台国产IA架构服务器—小型机浪潮SMP2000诞生,开创了中国服务器新纪元,孙丕恕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服务器之父”。

“想到研发服务器的公司可能不只浪潮一家,但敢于这么做的,却只有浪潮。”王柏华说。

为推广服务器,软磨硬泡客户半年

服务器研发成功只是浪潮二次创业的开始。

由于服务器产品的用户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国际品牌凭借先发优势,牢牢控制着国内市场,给国内服务器厂商留下的市场缝隙非常狭窄。

1994年,孙丕恕来到德州中行,劝说用户试用浪潮服务器,许诺货款以后再说。随后近半年里,他开着一辆丰田面包车天天到德州中行软磨硬泡,几位研发人员干脆吃住在那里,每晚用浪潮的产品代替外国品牌机进行系统应用测试。经过一段时间检验显示,浪潮服务器完全可以替代外国品牌,德州中行最终以每台约10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两台浪潮小型机。

拿下这一单后,浪潮服务器陆续获得了几家国有银行订单,特别是中国最大金融机构工商银行的认可,奠定了浪潮服务器在银行的应用地位。

1996年,浪潮卖出近2000台服务器,此后浪潮一直将“国产服务器销量冠军”的荣誉保持到了今天。

能在外国厂商垄断多年的领域“虎口夺食”,浪潮有三个优势:一是价格低,国外厂商一般做这个业务大概需要500万元,而浪潮只要100多万元;二是浪潮SMP2000基于IA开放架构,有很强的兼容性;三是客户买了外国小型机后,厂商服务跟不上,开发不出适合自身需求的软件,机器买了也要闲置,而浪潮作为本土厂商,可为客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直到现在,浪潮的服务意识也是其能实现“国产替代”的法宝之一。“以往用外国的服务器,如果出问题,需要从美国请工程师来维护。从他在美国坐上飞机那一刻起,就开始按小时收费了,而且对我们数据系统的建设也有诸多限制。但浪潮的兼容性就很强,技术人员也会按我们的业务需要调配机器。”一家金融机构的技术负责人介绍说。

不在低端市场搞价格战,发力高端

2002年,国内品牌已经占据国内服务器市场近50%份额,浪潮也成为首家能与IBM、HP抗衡的本土服务器厂商。

此时,国内信息化建设进入又一个高峰。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国内服务器厂商以价格优势占据中低端市场,国际厂商则依仗核心技术牢牢把持了高端市场,而电力、能源、水利、通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无不需要大量高端服务器与存储设备支持,低端市场的价格搏杀只会将国产服务器引向死胡同,浪潮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

“做技术壁垒高的,才能进入蓝海。如果大家都做技术壁垒低的,只会进入红海。”孙丕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2002年底,浪潮启动“天梭工程”,意在高端领域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并研发出可以替代国外高端服务器的自主品牌产品。

2003年4月16日,国内第一台高端服务器天梭TS20000在浪潮诞生,浪潮也从此坚定地与国外厂商在高端服务器技术上角逐。而这个领域关系着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所以在浪潮成长的背后,还有着国家利益的驱动,因为高端服务器处理的信息很多都涉及国家安全,如果完全依赖进口设备,将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

打破垄断 叫板洋巨头

2008年,863计划重大专项—“高端容错计算系统研制与应用推广”项目扎根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发32路、64路的高端容错系统。“接手这个项目时,我们也没有十足把握,毕竟当时能生产高端容错计算机的公司只有美日两国的4家厂商。”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介绍说,浪潮在技术上虽然有一定积累,但当时距离项目完成还有巨大的鸿沟,国内甚至连一些生产条件都不具备。

然而,这个项目已不单纯是企业的研发了。王恩东说,这肩负了国家使命,在“863”里叫做“战略必争”。浪潮将这个项目的内部代号取名“K2”—这是乔戈里峰的代号,全球攀登难度最大的山峰之一。

经过400多人研发团队几年的努力,浪潮的高端容错计算机如期研发成功。“高端容错计算机应用在金融、通信、能源等关系着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领域,斯诺登事件曝光以后,国产设备的推广速度大大加快。”王恩东介绍,2014年,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之后,浪潮在国内该领域的占有率达到了12%,成功打破了国际四大厂商的垄断。

孙丕恕打了个比方,现在,包括浪潮在内的全球五个公司处在一个俱乐部里,如同一个主桌吃饭,这就有很好的机会,使大家能更多地认识浪潮。

2014年,在和IBM等外资服务器品牌博弈中一贯低调的浪潮突然增加了攻击性。5月27日,浪潮公布“I2I”(IBM to Inspur,从IBM到浪潮),旨在通过产品、渠道、服务的全方位发力,全面接盘IBM X业务的客户和伙伴。

“只要企业本身能力达到了,取代谁不取代谁,就不光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了。”孙丕恕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每个国家都重视自己的信息安全。中国国内到了“去IOE”的时候,是因为中国企业的水平和能力已经达到了,可以和IBM、Oracle、EMC同台竞争。

关键字:1983年行业变革

本文摘自:齐鲁晚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