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面对互联网企业 TCL做第三次转型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郭冬颖 黄兴利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26 18:53:03 本文摘自:华夏时报

不再西服挺括,一身户外打扮的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在戈壁滩跋涉之后,坦然地谈起他最近在思考的关于TCL转型的话题。9月17日下午,李东生带领集团高管在内的团队在瓜州戈壁开始为期4天的“转型升级·鹰旅戈行”活动。这是十年里,李东生的第二次跋涉。

然而,相似的肉体之痛,却有不一样的转型压力,如今面对互联网企业的不断侵袭,以TCL为代表的“工业派”如何转型被摆到了急迫的关口,谁能最先解开困惑?四天的“荒野思考”是否让李东生想清楚未来该怎么走?

回应高层调整

这不是李东生第一次带领高管用苦行僧的方式寻找答案。

9年前,TCL曾有过一次相似的活动。

9月2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东生回忆起当年的延安之行,仍是感慨良多。他直言,当时正值国际化转型期,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在困难的情况下看清楚企业的出路在哪儿、机会在哪儿。

李东生所指的那段时期,是2004年其发起两桩知名国际收购案之后两年,欧洲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多名元老级管理人员请辞,他过得并不安生。

“当时的环境是比较困难的,TCL在发展34年的过程中,最困难的两年就发生在2005年和2006年。”李东生说。

就在这段困难时期,李东生对整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结构做了进一步的反思,写下了TCL管理历史上著名的《鹰的重生》,重新定位企业的价值观和管理模式。

9年过去,在新一轮经济周期里,这位一直以“制造派”自居的董事长,正与他的同行们一起,经历着互联网对于传统产业的冲击,而现在这种冲击正传导到企业内部:近期,TCL旗下多媒体、手机通讯业务等部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人事变动,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对于目前的调整,李东生直言,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任何的包袱、没有任何的思想负担,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他自己却背上包袱。

“对企业来讲,有很多以前曾经让我们成功的因素,今天可能会阻碍我们继续成功。所以必须要革自己的命。”李东生表示,现在有很多新的对手,特别是来自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它的玩法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要接入新的能力,首先要从企业核心团队开始变。

解读转型思路

2015年,对于李东生来说,原本就是在迷雾中寻路的一年。

此前在2014年2月25日,TCL集团提出“双+”战略转型,即聚焦“智能+互联网”与“产品+服务”,被李东生称为是要使公司从传统制造企业向互联网方向战略转变。

对于今年的用力重点,李东生表示,除了继续推动“双+”转型外,将继续推进国际化。用他的话来说是“双轮驱动”。

“从去年超过千亿元的销售收入来看,有47%是来自于海外的。所以TCL今年会特别强调国际化。”李东生称,未来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中国企业成长空间的大小。

李东生解释道,中国市场大,但全球的市场更大。而且中国经济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很快会进入一个中速发展,不大可能像之前一样。

但在欧美市场和新兴市场,却有不一样的潜在空间。李东生认为,在欧美市场,当地企业在很多领域都已经退出了,中国企业、韩国企业正快速崛起成为替代,除此之外,未来在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都有巨大潜力。

据悉,除了1997年的产权改革,以及2006年国际化后陷入谷底后的重生转型外,这已经是TCL集团30多年历史上第三次转型。

如今,站在这个转型的路口,李东生有着不一样的感触。“十年前我们确实很困难,今天我们很多财务指标比当年好得多,当年是财政亏损的,去年我们有40多亿的净利润。”

但他表示,由于竞争环境变了,对手变了,所以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不一样了。

“目前的竞争环境属于挤压式增长,你的增长就意味着对手的减少。这种竞争不可避免地淘汰一些中国企业,而这个过程未来几年会加快,所以如何能够做到最优最佳,是摆在每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层面的一个课题。”李东生说。

工业派的危机感

“革自己的命是挺难的。”在经过一年多的转型调整后,李东生如此论断。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原有标杆企业竞争者外,李东生也面对着一批来自互联网的竞争对手,对于后者给自己带来的冲击,他并不否认。

“确实感受到了,不仅是我感受到,我想包括海信、创维、联想这些企业都能感受到。整个产业的变化趋势是我们改变不了的,唯一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要去适应这种环境。”李东生说。

不光是TCL,目前众多知名传统企业包括长虹、创维等都在积极探索互联网转型。但转型蓝图描绘的壮阔场景看到实际效果却尚需时日,陷于迷茫与困境的制造业者,仍然在互联网的河流中“摸石头”。

“对于企业来讲,现在这一个阶段是必然的,你不能够适应那种转变,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很可能会被淘汰掉。”李东生下了如此断言。

“所以我们在第五轮3年规划的时候,就明确提出来,要根据标杆企业、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来制定3年规划目标,这是我们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李东生以手机业务为例称,“我不能要求3年里手机业务要超过苹果,但一定要达到国内标杆企业水平。”

在跨界竞争加剧的产业格局下,李东生将第三次转型定位于互联网转型方向,在言谈中,他对于互联网企业转型,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直言“TCL要学不太容易,并且,这种做法到底能走多远其实还有待观察”。

“互联网领域里,企业从成长到最后消亡的周期很短,比传统产业要短很多。比如说有10个、20个的项目企业,可能两年以后,这10个有5个就不见了。”他表示,这不是TCL这类企业所应该有的经营风格,我们是一个以工业为基础的公司,更加着重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字:李东生互联网企业企业核心

本文摘自:华夏时报

x 面对互联网企业 TCL做第三次转型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面对互联网企业 TCL做第三次转型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郭冬颖 黄兴利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26 18:53:03 本文摘自:华夏时报

不再西服挺括,一身户外打扮的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在戈壁滩跋涉之后,坦然地谈起他最近在思考的关于TCL转型的话题。9月17日下午,李东生带领集团高管在内的团队在瓜州戈壁开始为期4天的“转型升级·鹰旅戈行”活动。这是十年里,李东生的第二次跋涉。

然而,相似的肉体之痛,却有不一样的转型压力,如今面对互联网企业的不断侵袭,以TCL为代表的“工业派”如何转型被摆到了急迫的关口,谁能最先解开困惑?四天的“荒野思考”是否让李东生想清楚未来该怎么走?

回应高层调整

这不是李东生第一次带领高管用苦行僧的方式寻找答案。

9年前,TCL曾有过一次相似的活动。

9月2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东生回忆起当年的延安之行,仍是感慨良多。他直言,当时正值国际化转型期,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在困难的情况下看清楚企业的出路在哪儿、机会在哪儿。

李东生所指的那段时期,是2004年其发起两桩知名国际收购案之后两年,欧洲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多名元老级管理人员请辞,他过得并不安生。

“当时的环境是比较困难的,TCL在发展34年的过程中,最困难的两年就发生在2005年和2006年。”李东生说。

就在这段困难时期,李东生对整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结构做了进一步的反思,写下了TCL管理历史上著名的《鹰的重生》,重新定位企业的价值观和管理模式。

9年过去,在新一轮经济周期里,这位一直以“制造派”自居的董事长,正与他的同行们一起,经历着互联网对于传统产业的冲击,而现在这种冲击正传导到企业内部:近期,TCL旗下多媒体、手机通讯业务等部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人事变动,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对于目前的调整,李东生直言,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任何的包袱、没有任何的思想负担,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他自己却背上包袱。

“对企业来讲,有很多以前曾经让我们成功的因素,今天可能会阻碍我们继续成功。所以必须要革自己的命。”李东生表示,现在有很多新的对手,特别是来自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它的玩法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要接入新的能力,首先要从企业核心团队开始变。

解读转型思路

2015年,对于李东生来说,原本就是在迷雾中寻路的一年。

此前在2014年2月25日,TCL集团提出“双+”战略转型,即聚焦“智能+互联网”与“产品+服务”,被李东生称为是要使公司从传统制造企业向互联网方向战略转变。

对于今年的用力重点,李东生表示,除了继续推动“双+”转型外,将继续推进国际化。用他的话来说是“双轮驱动”。

“从去年超过千亿元的销售收入来看,有47%是来自于海外的。所以TCL今年会特别强调国际化。”李东生称,未来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中国企业成长空间的大小。

李东生解释道,中国市场大,但全球的市场更大。而且中国经济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很快会进入一个中速发展,不大可能像之前一样。

但在欧美市场和新兴市场,却有不一样的潜在空间。李东生认为,在欧美市场,当地企业在很多领域都已经退出了,中国企业、韩国企业正快速崛起成为替代,除此之外,未来在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都有巨大潜力。

据悉,除了1997年的产权改革,以及2006年国际化后陷入谷底后的重生转型外,这已经是TCL集团30多年历史上第三次转型。

如今,站在这个转型的路口,李东生有着不一样的感触。“十年前我们确实很困难,今天我们很多财务指标比当年好得多,当年是财政亏损的,去年我们有40多亿的净利润。”

但他表示,由于竞争环境变了,对手变了,所以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不一样了。

“目前的竞争环境属于挤压式增长,你的增长就意味着对手的减少。这种竞争不可避免地淘汰一些中国企业,而这个过程未来几年会加快,所以如何能够做到最优最佳,是摆在每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层面的一个课题。”李东生说。

工业派的危机感

“革自己的命是挺难的。”在经过一年多的转型调整后,李东生如此论断。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原有标杆企业竞争者外,李东生也面对着一批来自互联网的竞争对手,对于后者给自己带来的冲击,他并不否认。

“确实感受到了,不仅是我感受到,我想包括海信、创维、联想这些企业都能感受到。整个产业的变化趋势是我们改变不了的,唯一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要去适应这种环境。”李东生说。

不光是TCL,目前众多知名传统企业包括长虹、创维等都在积极探索互联网转型。但转型蓝图描绘的壮阔场景看到实际效果却尚需时日,陷于迷茫与困境的制造业者,仍然在互联网的河流中“摸石头”。

“对于企业来讲,现在这一个阶段是必然的,你不能够适应那种转变,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很可能会被淘汰掉。”李东生下了如此断言。

“所以我们在第五轮3年规划的时候,就明确提出来,要根据标杆企业、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来制定3年规划目标,这是我们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李东生以手机业务为例称,“我不能要求3年里手机业务要超过苹果,但一定要达到国内标杆企业水平。”

在跨界竞争加剧的产业格局下,李东生将第三次转型定位于互联网转型方向,在言谈中,他对于互联网企业转型,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直言“TCL要学不太容易,并且,这种做法到底能走多远其实还有待观察”。

“互联网领域里,企业从成长到最后消亡的周期很短,比传统产业要短很多。比如说有10个、20个的项目企业,可能两年以后,这10个有5个就不见了。”他表示,这不是TCL这类企业所应该有的经营风格,我们是一个以工业为基础的公司,更加着重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字:李东生互联网企业企业核心

本文摘自:华夏时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