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ARM处理器发展利器:Hypervisor升级与容器技术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Jim O'Reilly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2-01 14:24:34 本文摘自:TechTarget中国

现在就断定ARM处理器能否成为主流还为时过早,但是最近的发展趋势显然对这种架构十分有利。

低功耗、低成本、架构灵活,基于64位ARM核心架构的各种产品已经在市场上进行了大量宣传,其主要目标是打破英特尔在服务器市场的实际垄断地位。HP Moonshot服务器就是这当中最好的代表。而现在宣传推广逐渐平息,一些真正的产品已经被交付,因此是时候区分哪些是过度宣传,哪些是事实了。

在服务器当中使用低功耗处理器的想法来自于IT行业的一场彻底变革。许多任务都能在一台低端服务器上正常运行,所以一部分人认为使用多台非常廉价的服务器也能够完成现有工作。同时,虚拟化技术引入了另外一种方式,也就是将一台昂贵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分配给不同虚拟机。

当然这种两种方式从根本上就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对于两种方式来说,管理敏捷开发和故障恢复资源池所面临的问题是基本相同的。虽然使用自动化流程工具能够同时满足这两种需求,但是仍有一些成本和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哪种方式成本更低?随着技术发展,更确切的说是竞争的不断加剧,现在的产品价格和特性正在发生快速变化。

从总拥有成本方面考虑,适用于hypervisor的英特尔架构服务器看起来占有更大优势。一台支持128个入门级实例的服务器可能非常高,宽度为半U,使用一颗或者两颗低端(15-45W)的至强处理器。它在这方面击败了微服务器架构——基于当前专用服务器架构的方式——能够节省大量机房空间。

但是这些都是以微服务器(ARM)架构不支持虚拟机为基础的,这种趋势正在发生快速变化。64位ARM产品线正在变得逐渐丰富。从市场的角度来说,高通推出了非常经典的24核处理器,甚至还推出了100个核心的处理器。

但是不同于微服务器的是,这些产品针对的目标就是大型服务器市场,对英特尔CPU形成直接冲击。简单来说,一颗24核的ARM处理器和12核的英特尔处理器将会形成直接竞争关系。ARM架构还拥有必要的存储、网络和内存接口,为后续集成形成了良好基础。

只有当hypervisor开始支持ARM处理器之后,这种架构才能对英特尔形成真正挑战,而现在的情况是KVM和其他hypervisor很快就能够在ARM处理器上正常运行了。然而,也有可能hypervisor不在重要——它们很有可能被更加高效地容器虚拟机技术所取代。

考虑到容器已经能够运行在ARM处理器上,并且容器技术能够同时支持ARM和英特尔两种架构,因此竞争领域似乎正在逐渐发生变化。ARM厂商肯定能够在负载成本方面继续与英特尔进行竞争,将更低功耗和更小体积作为自己的竞争优势。比如HP Moonshot处理器——或者更像是Quanta的——拥有24核ARM处理器,对于云市场当中的小型实例来说其非常具有吸引力。

让我们假设每台机器中有60颗处理器,每颗处理器拥有24个核心,每个核心能够运行两台虚拟机,现在,我们谈论的大致相当于30台半宽1U服务器,但是现在只有4U的机架空间,这是一件非常让人沮丧的事情。ARM处理器能够使用每颗处理器运行8个容器,这在处理能力方面形成了极大对比。也就是其能使用4U的服务器提供现在几乎一整个机架的计算能力。

当然,英特尔也会使用容器技术提升密度,但是这在成本方面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如果英特尔像以往一样只关注于业务方面,那么ARM处理器很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我的猜想是英特尔已经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特别是当AMD成为ARM阵营当中的一部分之后。因此我们很有希望看到一些全面的架构性创新。希望英特尔能够基于其Hybrid Memory Cube (HMC)技术发布新的产品。这种方式能够大幅度提升DRAM的容量和带宽,同时能够缩小主板体积,并且功耗降低50%。英特尔同时在研究一种基于HMC架构的持续性内存,其运行速度比闪存和固态硬盘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这将在另外一方面形成竞争,但是ARM支持者也能够获得HMC级别的性能表现——遵循High Bandwidth Memory规范,但是这是一种从根本上不同的方式,可能浪费几年的努力时间,导致行业内的沮丧情绪——以及构建System-in-Package产品。他们可能在HMC方面已经落后于英特尔和Micron,这两家公司在这个游戏当中一直保持领先,但是这可能不足以支持英特尔成为最后的赢家。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是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在未来的五年当中,同样的成本的前提下,我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性能表现。

关键字:ARM处理器hypervisor

本文摘自:TechTarget中国

x ARM处理器发展利器:Hypervisor升级与容器技术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ARM处理器发展利器:Hypervisor升级与容器技术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Jim O'Reilly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2-01 14:24:34 本文摘自:TechTarget中国

现在就断定ARM处理器能否成为主流还为时过早,但是最近的发展趋势显然对这种架构十分有利。

低功耗、低成本、架构灵活,基于64位ARM核心架构的各种产品已经在市场上进行了大量宣传,其主要目标是打破英特尔在服务器市场的实际垄断地位。HP Moonshot服务器就是这当中最好的代表。而现在宣传推广逐渐平息,一些真正的产品已经被交付,因此是时候区分哪些是过度宣传,哪些是事实了。

在服务器当中使用低功耗处理器的想法来自于IT行业的一场彻底变革。许多任务都能在一台低端服务器上正常运行,所以一部分人认为使用多台非常廉价的服务器也能够完成现有工作。同时,虚拟化技术引入了另外一种方式,也就是将一台昂贵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分配给不同虚拟机。

当然这种两种方式从根本上就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对于两种方式来说,管理敏捷开发和故障恢复资源池所面临的问题是基本相同的。虽然使用自动化流程工具能够同时满足这两种需求,但是仍有一些成本和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哪种方式成本更低?随着技术发展,更确切的说是竞争的不断加剧,现在的产品价格和特性正在发生快速变化。

从总拥有成本方面考虑,适用于hypervisor的英特尔架构服务器看起来占有更大优势。一台支持128个入门级实例的服务器可能非常高,宽度为半U,使用一颗或者两颗低端(15-45W)的至强处理器。它在这方面击败了微服务器架构——基于当前专用服务器架构的方式——能够节省大量机房空间。

但是这些都是以微服务器(ARM)架构不支持虚拟机为基础的,这种趋势正在发生快速变化。64位ARM产品线正在变得逐渐丰富。从市场的角度来说,高通推出了非常经典的24核处理器,甚至还推出了100个核心的处理器。

但是不同于微服务器的是,这些产品针对的目标就是大型服务器市场,对英特尔CPU形成直接冲击。简单来说,一颗24核的ARM处理器和12核的英特尔处理器将会形成直接竞争关系。ARM架构还拥有必要的存储、网络和内存接口,为后续集成形成了良好基础。

只有当hypervisor开始支持ARM处理器之后,这种架构才能对英特尔形成真正挑战,而现在的情况是KVM和其他hypervisor很快就能够在ARM处理器上正常运行了。然而,也有可能hypervisor不在重要——它们很有可能被更加高效地容器虚拟机技术所取代。

考虑到容器已经能够运行在ARM处理器上,并且容器技术能够同时支持ARM和英特尔两种架构,因此竞争领域似乎正在逐渐发生变化。ARM厂商肯定能够在负载成本方面继续与英特尔进行竞争,将更低功耗和更小体积作为自己的竞争优势。比如HP Moonshot处理器——或者更像是Quanta的——拥有24核ARM处理器,对于云市场当中的小型实例来说其非常具有吸引力。

让我们假设每台机器中有60颗处理器,每颗处理器拥有24个核心,每个核心能够运行两台虚拟机,现在,我们谈论的大致相当于30台半宽1U服务器,但是现在只有4U的机架空间,这是一件非常让人沮丧的事情。ARM处理器能够使用每颗处理器运行8个容器,这在处理能力方面形成了极大对比。也就是其能使用4U的服务器提供现在几乎一整个机架的计算能力。

当然,英特尔也会使用容器技术提升密度,但是这在成本方面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如果英特尔像以往一样只关注于业务方面,那么ARM处理器很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我的猜想是英特尔已经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特别是当AMD成为ARM阵营当中的一部分之后。因此我们很有希望看到一些全面的架构性创新。希望英特尔能够基于其Hybrid Memory Cube (HMC)技术发布新的产品。这种方式能够大幅度提升DRAM的容量和带宽,同时能够缩小主板体积,并且功耗降低50%。英特尔同时在研究一种基于HMC架构的持续性内存,其运行速度比闪存和固态硬盘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这将在另外一方面形成竞争,但是ARM支持者也能够获得HMC级别的性能表现——遵循High Bandwidth Memory规范,但是这是一种从根本上不同的方式,可能浪费几年的努力时间,导致行业内的沮丧情绪——以及构建System-in-Package产品。他们可能在HMC方面已经落后于英特尔和Micron,这两家公司在这个游戏当中一直保持领先,但是这可能不足以支持英特尔成为最后的赢家。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是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在未来的五年当中,同样的成本的前提下,我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性能表现。

关键字:ARM处理器hypervisor

本文摘自:TechTarget中国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