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IBM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2-16 18:17:43 本文摘自: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即使收入急剧下滑,IBM还将继续对其庞大的研发工作投资数十亿美元。但是,这些投资能有回报么?

2015年1月,IBM及其客户之一糖果制造商玛氏公司(Mars)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以显著提高食品安全。他们不是单单检测食品样品中常见的病原体,而是更加深入,即采集样品中发现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并对其分类。

然后,通过分析制造工厂内部的环境(以及供应链中的农场、仓库等地),他们将尝试确定,危险细菌和病毒容易生长的时间和地点。最终的目标是,让食品工作者和卫生监管部门,更好地了解污染源,这样或许有机会提前预测食品安全问题。

IBM 表示,与客户进行合作研发是此项目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本身就是一种新模式。合作研发比独立研发并将实验成果转化为适销产品的风险更大。

IBM 研究院(IBM Research)主任阿尔温德·克里希纳(Arvind Krishna)表示:“目前还不能确定合作研发项目会有成果。”

IBM长期以来一直把重点放在接近和了解客户需求上,但如果接受共同研发这种方式,将对IBM收入做出相当大的贡献。

实际上,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IBM每季度收入是逐年下降,这是因为该公司对外出售了部分业务,并努力与低价的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服务展开竞争。云计算服务已经侵蚀了该公司传统数据硬件的市场份额。

如果合作研发没有成效,IBM将更难按照以前的速度继续资助研发。前IBM全球研究院主任,即现任纽约大学研究院高级副教务长保罗·霍恩(Paul Horn)表示,如果IBM研究院对公司利润没有贡献,“它会成为一家常规的研究机构。”

这就是说,IBM研究院会脱离IBM公司。集中式企业研究最近几十年来几乎已消失,同时企业支出占所有研发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

到目前为止,IBM已逆势而行,并信守其做基础研发的承诺:资助了3,000名科学家在全球六大洲的13个实验室工作。

IBM在2014年的研发支出为54亿美元,占当年收入的6%。今年前9个月的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例一直处于6.5%。

IBM 研究中心曾模仿学术性质的象牙塔。如今,该公司表示,研究人员正被推出实验室,并参与客户会谈。

以加快研究和专注解决客户问题为目标,IBM研究人员在过去18个月曾跟玛氏等公司合作研发了300多个项目。克里希纳说,如今,他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研究人员与客户定期会谈。

有些象牙塔期间所做的工作是具有开创性的。20世纪80年代IBM科学家对超导和纳米技术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就在二十年前,IBM实验室超过一半的工作重点是材料、物理和克里希纳所说的““硬件肠道”。

如今,克里希纳估计该些工作所占比例降至大概25%。研究不再由科学学科,如化学和应用数学主导,而是集中在技术应用上,包括认知计算和数据的工业用途。

这不是IBM首次试图从研发获取利润。十年前,它推出了一个最终失败的项目,即向客户销售研发服务。

克里希纳说,这一次是不同的,因为通过与多名客户一起工作,研究人员就可以发现新的技术应用。

IBM研究小组最近的最大成果是沃森(Watson)。沃森是一种计算机学习技术,2011年在问答游戏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中获胜。

IBM已拨款10亿美元开发沃森,2014年将该技术转化为业务线,并在纽约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新建了沃森总部。据报道,沃森目标是到2018年实现年收入10亿美元。

沃森不是IBM当前支持的合作研究的产物,而是来自该公司所称的“宏伟挑战”。“宏伟挑战”是公司内部的一项传统,专注解决特别难的问题。但高管们希望,沃森会越来越成为这些与客户合作项目的工具。

沃森已被用于研究某些深度主题,如北京地区的污染问题和治疗癌症患者最有效方法的医学研究,但IBM希望将沃森适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将它能处理的数据类型从文字扩展到图片。

IBM甚至已经开始研究,如何让沃森理解手势和其他形式的非语言沟通,这些能力目前超出了人工智能系统的破译能力。

与玛氏公司合作的研究项目名为THINKLab,其中按各自擅长专业挑选的IBM科学家致力于帮助客户对其数据实现最佳利用。

玛氏公司首席科学官哈罗德·施密茨(Harold Schmitz)说,对食品和其环境中的大量微生物和化学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

施密茨认为,他们与IBM合作的项目将公开研究结果,并能彻底改善食品安全,但同时IBM看到围绕数据展开业务的潜力存在,但目前还不清楚这种可能性将以何种方式反映到IBM的盈亏结算线上。

关键字:IBM公司沃森宏伟挑战

本文摘自: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x IBM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IBM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2-16 18:17:43 本文摘自: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即使收入急剧下滑,IBM还将继续对其庞大的研发工作投资数十亿美元。但是,这些投资能有回报么?

2015年1月,IBM及其客户之一糖果制造商玛氏公司(Mars)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以显著提高食品安全。他们不是单单检测食品样品中常见的病原体,而是更加深入,即采集样品中发现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并对其分类。

然后,通过分析制造工厂内部的环境(以及供应链中的农场、仓库等地),他们将尝试确定,危险细菌和病毒容易生长的时间和地点。最终的目标是,让食品工作者和卫生监管部门,更好地了解污染源,这样或许有机会提前预测食品安全问题。

IBM 表示,与客户进行合作研发是此项目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本身就是一种新模式。合作研发比独立研发并将实验成果转化为适销产品的风险更大。

IBM 研究院(IBM Research)主任阿尔温德·克里希纳(Arvind Krishna)表示:“目前还不能确定合作研发项目会有成果。”

IBM长期以来一直把重点放在接近和了解客户需求上,但如果接受共同研发这种方式,将对IBM收入做出相当大的贡献。

实际上,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IBM每季度收入是逐年下降,这是因为该公司对外出售了部分业务,并努力与低价的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服务展开竞争。云计算服务已经侵蚀了该公司传统数据硬件的市场份额。

如果合作研发没有成效,IBM将更难按照以前的速度继续资助研发。前IBM全球研究院主任,即现任纽约大学研究院高级副教务长保罗·霍恩(Paul Horn)表示,如果IBM研究院对公司利润没有贡献,“它会成为一家常规的研究机构。”

这就是说,IBM研究院会脱离IBM公司。集中式企业研究最近几十年来几乎已消失,同时企业支出占所有研发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

到目前为止,IBM已逆势而行,并信守其做基础研发的承诺:资助了3,000名科学家在全球六大洲的13个实验室工作。

IBM在2014年的研发支出为54亿美元,占当年收入的6%。今年前9个月的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例一直处于6.5%。

IBM 研究中心曾模仿学术性质的象牙塔。如今,该公司表示,研究人员正被推出实验室,并参与客户会谈。

以加快研究和专注解决客户问题为目标,IBM研究人员在过去18个月曾跟玛氏等公司合作研发了300多个项目。克里希纳说,如今,他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研究人员与客户定期会谈。

有些象牙塔期间所做的工作是具有开创性的。20世纪80年代IBM科学家对超导和纳米技术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就在二十年前,IBM实验室超过一半的工作重点是材料、物理和克里希纳所说的““硬件肠道”。

如今,克里希纳估计该些工作所占比例降至大概25%。研究不再由科学学科,如化学和应用数学主导,而是集中在技术应用上,包括认知计算和数据的工业用途。

这不是IBM首次试图从研发获取利润。十年前,它推出了一个最终失败的项目,即向客户销售研发服务。

克里希纳说,这一次是不同的,因为通过与多名客户一起工作,研究人员就可以发现新的技术应用。

IBM研究小组最近的最大成果是沃森(Watson)。沃森是一种计算机学习技术,2011年在问答游戏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中获胜。

IBM已拨款10亿美元开发沃森,2014年将该技术转化为业务线,并在纽约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新建了沃森总部。据报道,沃森目标是到2018年实现年收入10亿美元。

沃森不是IBM当前支持的合作研究的产物,而是来自该公司所称的“宏伟挑战”。“宏伟挑战”是公司内部的一项传统,专注解决特别难的问题。但高管们希望,沃森会越来越成为这些与客户合作项目的工具。

沃森已被用于研究某些深度主题,如北京地区的污染问题和治疗癌症患者最有效方法的医学研究,但IBM希望将沃森适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将它能处理的数据类型从文字扩展到图片。

IBM甚至已经开始研究,如何让沃森理解手势和其他形式的非语言沟通,这些能力目前超出了人工智能系统的破译能力。

与玛氏公司合作的研究项目名为THINKLab,其中按各自擅长专业挑选的IBM科学家致力于帮助客户对其数据实现最佳利用。

玛氏公司首席科学官哈罗德·施密茨(Harold Schmitz)说,对食品和其环境中的大量微生物和化学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

施密茨认为,他们与IBM合作的项目将公开研究结果,并能彻底改善食品安全,但同时IBM看到围绕数据展开业务的潜力存在,但目前还不清楚这种可能性将以何种方式反映到IBM的盈亏结算线上。

关键字:IBM公司沃森宏伟挑战

本文摘自: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