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看巨头公司IBM教传统企业如何转型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1-29 17:15:23 本文摘自:OFweek物联网

最近两年,每逢新年伊始,IBM就会面临一次裁员的传言,今年也是如此,而且有说法是今年的裁员可能会波及大中华区,看样子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绝非只有我们身边的中小企业。

其实,IBM历史上曾有过一次更甚的危机。“危至生死。”——我曾听IBM的一名HRD在某次交流中这么描述。

上世纪90年代最初的两三年,IBM连续遭遇巨额亏损,其中1992会计年度亏损更高达49.7亿美元,这是当时在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年损失。1993年3月26日,并没有IT经验的郭士纳(Louis Gerstner)被挖到IBM并任命为公司新CEO,力图拯救危难中的蓝色巨人。

当时,IBM已经是全世界范围内规模很大的电脑公司,它采用的是一种独占式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采取捆绑式销售,也就是说,只要买了IBM的电脑,那么与这台电脑相匹配的微处理器、存储器等所有基础技术产品、所有与硬件相匹配的软件,以及所有系统安装和维护,都可以从IBM购得。这种模式在过去极大节省了用户的采购成本,提供了许多方便,是以往成功的法宝。但是,就在IBM危机爆发前的几年里,迅速兴起的另一种分散式商业模式得到用户的青睐——很多公司针对用户的喜好和选择,不再提供整套的器材和服务,而是只提供其中的一部分。IBM一时间面临了众多的竞争对手,它们大多数只销售单一或小部分电脑产品,比如只做数据库,或者只做操作系统,甚至只做一个小软件等等。

郭士纳开始了对IBM的诊治,也开始思考未来计算时代的新方向。他经常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在新计算时代,价值会转移到哪里去?战略基础何在?先前阶段顾客对个人电脑的主导型关注和消费方式将会怎样变化?经过深思熟虑,他把目光放到了软件上。他认为,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化的世界需要标准和兼容,以便用户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操作。与硬件相匹配的软件不能仅仅适用于IBM,而应该能和其他电脑公司的硬件通用。于是,在业务定位上,郭士纳提出,加强大主机研发的同时,扩展服务业务以及软件业务。

在郭士纳的带领下,IBM通过成功转型完成了自我拯救,其业务重点由硬件拓展向了软件和服务。

那次危机已经过去了20多年,不过IBM一直在渐进式的调整步态,它的全球能力已经包括服务、软件、硬件系统、研发及相关融资支持。体现到具体的业务聚焦方向上,也从不是一成不变。2013年,创途网在和IBM SmartCamp部门的合作中,听说最多的就是“to B”,但到2015年,这个词汇已经渐渐淡去,更多的是“云”以及更具体的“Bluemix”。

但云计算的兴起并不能令IBM轻松,它面临着新兴的威胁,亚马逊公司的Amazon Web Services部门和其他公司都在抢夺IBM软件、服务和硬件业务的市场份额。2016年,IBM又将怎么走?从目前的科技热点来看,除了继续争夺“云”市场,或许“智能应用”和“人工智能”会成为这个“智慧地球”倡导者的新焦点。

故事说到此,究其实,这也是一个IT传统企业转型的案例,现下正焦虑着“转型”的传统企业有没有可借鉴之处呢?

我认为,传统企业面临的并不是简单的业务转型,而应是企业在明确自身优势资源之后的延伸业务拓展——当然,这个延伸业务如果能将小脑袋深入到互联网或者物联网领域里更好。听一些传统企业家谈到自己现有的产品,大有将其“弃之而后快”的感觉。这是焦虑过度的不健康心态。前年深受热捧的O2O如今似乎一夜之间臭了大街,不过这只是两个O之间的贯通出了问题。搞互联网那个O(online)的人不懂生产,线下的O又遇到问题,项目就很难走通,更难像其他互联网项目一样形成爆发式增长,受到急功近利的投资者摒弃也就在所难免了。不过,冷静下来想一想,没有生产,哪里会有什么O2O呢?换句话说,没有传统的生产企业,哪里有产品让你O2O呢?

对传统企业而言,放弃自己优势进行缺乏延续性的“转型”即使不是自杀,恐怕也往往是从一个坑里跳进另一个新的坑里。看人家IBM的90年代转型自救的例子,似乎很简单,抛去郭士纳怎么为IBM开源节流、重塑企业文化那些背后的东西不说,人家不就是将业务重点进行了延展吗?

关键字:IBM传统企业HRD

本文摘自:OFweek物联网

x 看巨头公司IBM教传统企业如何转型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看巨头公司IBM教传统企业如何转型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1-29 17:15:23 本文摘自:OFweek物联网

最近两年,每逢新年伊始,IBM就会面临一次裁员的传言,今年也是如此,而且有说法是今年的裁员可能会波及大中华区,看样子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绝非只有我们身边的中小企业。

其实,IBM历史上曾有过一次更甚的危机。“危至生死。”——我曾听IBM的一名HRD在某次交流中这么描述。

上世纪90年代最初的两三年,IBM连续遭遇巨额亏损,其中1992会计年度亏损更高达49.7亿美元,这是当时在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年损失。1993年3月26日,并没有IT经验的郭士纳(Louis Gerstner)被挖到IBM并任命为公司新CEO,力图拯救危难中的蓝色巨人。

当时,IBM已经是全世界范围内规模很大的电脑公司,它采用的是一种独占式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采取捆绑式销售,也就是说,只要买了IBM的电脑,那么与这台电脑相匹配的微处理器、存储器等所有基础技术产品、所有与硬件相匹配的软件,以及所有系统安装和维护,都可以从IBM购得。这种模式在过去极大节省了用户的采购成本,提供了许多方便,是以往成功的法宝。但是,就在IBM危机爆发前的几年里,迅速兴起的另一种分散式商业模式得到用户的青睐——很多公司针对用户的喜好和选择,不再提供整套的器材和服务,而是只提供其中的一部分。IBM一时间面临了众多的竞争对手,它们大多数只销售单一或小部分电脑产品,比如只做数据库,或者只做操作系统,甚至只做一个小软件等等。

郭士纳开始了对IBM的诊治,也开始思考未来计算时代的新方向。他经常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在新计算时代,价值会转移到哪里去?战略基础何在?先前阶段顾客对个人电脑的主导型关注和消费方式将会怎样变化?经过深思熟虑,他把目光放到了软件上。他认为,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化的世界需要标准和兼容,以便用户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操作。与硬件相匹配的软件不能仅仅适用于IBM,而应该能和其他电脑公司的硬件通用。于是,在业务定位上,郭士纳提出,加强大主机研发的同时,扩展服务业务以及软件业务。

在郭士纳的带领下,IBM通过成功转型完成了自我拯救,其业务重点由硬件拓展向了软件和服务。

那次危机已经过去了20多年,不过IBM一直在渐进式的调整步态,它的全球能力已经包括服务、软件、硬件系统、研发及相关融资支持。体现到具体的业务聚焦方向上,也从不是一成不变。2013年,创途网在和IBM SmartCamp部门的合作中,听说最多的就是“to B”,但到2015年,这个词汇已经渐渐淡去,更多的是“云”以及更具体的“Bluemix”。

但云计算的兴起并不能令IBM轻松,它面临着新兴的威胁,亚马逊公司的Amazon Web Services部门和其他公司都在抢夺IBM软件、服务和硬件业务的市场份额。2016年,IBM又将怎么走?从目前的科技热点来看,除了继续争夺“云”市场,或许“智能应用”和“人工智能”会成为这个“智慧地球”倡导者的新焦点。

故事说到此,究其实,这也是一个IT传统企业转型的案例,现下正焦虑着“转型”的传统企业有没有可借鉴之处呢?

我认为,传统企业面临的并不是简单的业务转型,而应是企业在明确自身优势资源之后的延伸业务拓展——当然,这个延伸业务如果能将小脑袋深入到互联网或者物联网领域里更好。听一些传统企业家谈到自己现有的产品,大有将其“弃之而后快”的感觉。这是焦虑过度的不健康心态。前年深受热捧的O2O如今似乎一夜之间臭了大街,不过这只是两个O之间的贯通出了问题。搞互联网那个O(online)的人不懂生产,线下的O又遇到问题,项目就很难走通,更难像其他互联网项目一样形成爆发式增长,受到急功近利的投资者摒弃也就在所难免了。不过,冷静下来想一想,没有生产,哪里会有什么O2O呢?换句话说,没有传统的生产企业,哪里有产品让你O2O呢?

对传统企业而言,放弃自己优势进行缺乏延续性的“转型”即使不是自杀,恐怕也往往是从一个坑里跳进另一个新的坑里。看人家IBM的90年代转型自救的例子,似乎很简单,抛去郭士纳怎么为IBM开源节流、重塑企业文化那些背后的东西不说,人家不就是将业务重点进行了延展吗?

关键字:IBM传统企业HRD

本文摘自:OFweek物联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