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觊觎中国市场潜力 ARM拟在华设合资公司

责任编辑:jackye 作者:陶力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5-16 09:37:05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5月14日,英国集成电路核心知识产权提供商ARM宣布,将与厚安创新基金合作,双方计划以深圳为总部,设立一家合资公司,服务国内芯片企业。按照双方的设想,合资公司将依托ARM的全球生态体系和技术标准,结合中国市场需求,研发销售复杂计算、图形处理、人工智能和安全互联等各类集成电路设计知识产权产品。

其中,ARM将提供芯片设计所需的核心知识产权、技术支持和培训,中方将控股合资企业。由于此次签署的只是合作备忘录,该公司相关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并未透露各方具体的股权比例,以及其它更多的细节。

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不管是NXP还是ARM,成立合资公司的举动都是从市场需求出发,瞄准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巨头们也有业绩的压力,剥离一部分非核心业务,利用中国资本和政策的支持,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加速本土化

外资企业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已经成为常态。包括紫光科技与西部数据,展讯科技与华三通信等均已成立了合资公司。

此次与ARM联手的厚安创新基金由厚朴投资和ARM共同管理。其发起成员包括中投公司、丝路基金、新加坡淡马锡公司、深圳深业集团等,基金规模为8亿美元。未来,该合资公司将建设成为由中方控股的集成电路核心知识产权(IP)开发与服务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领域并非ARM的核心业务。厚朴投资、厚安创新基金董事长方风雷表示,今年1月基金成立后,与软银集团和ARM进行了多次洽谈,于今年4月12日在日本达成协议,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和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当天的签约仪式上,软银集团董事长及总裁孙正义通过视频致辞称,ARM与包括苹果、三星等都有合作,在中国ARM也有100多位合作伙伴。去年基于ARM生产的芯片产品有170亿颗,而全球人口也只有70亿。未来在物联网时代,基于ARM架构芯片将达到万亿级别。“中国企业将生产的芯片运送到全球各地,今天我们建立这家合资公司,未来共同来生产新的产品,通过中国工程师和中国企业送向全球。”

目前,ARM已垄断全球移动市场,并积极进军PC和服务器芯片领域。仅在中国市场,便有超过100家芯片设计企业需要获取ARM的授权,在此基础上开发芯片, 其中不乏华为海思、展讯科技等。

但是,其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优势并未能确立。此时,成立合资公司,加速在中国本土化的落地,不失为一条捷径。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ARM中国公司由中方资金控股,虽然会分享一部分ARM在中国的利润,不过也会因此获得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未来ARM本地化将获得更广阔的空间,甚至不排除未来会在中国IPO上市。

布局物联智能

在成立合资公司之前,ARM在中国便开始了多种试水。2015年9月7日,ARM宣布与中科创达成立“安创空间加速器”,并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和深圳四座城市落地,旨在通过整合ARM生态系统合作伙伴的软硬件资源,为初创公司以及OEM厂商提供技术和工程支持,进而缩短产品量产时间。

去年6月,ARM又与厚朴投资合作,计划成立中国产业创新投资基金,投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科技公司。厚安创新基金于今年1月正式成立。

据财新网报道,ARM公司CEO西蒙·希加斯(Simon Segars)表示,自2002年ARM正式进入中国以来,中国厂商生产的ARM架构芯片出现了超过100倍的增长。尽管软银以约310亿美元的价格全现金收购ARM,但并不会改变ARM在中国进行本土化转型的决定。

他预计,未来的合资公司将会负责日常的知识产权授权、本地服务和本地技术开发;而当涉及全球性的新产品时,ARM也会与合资公司、本地伙伴一起参与讨论,以确保全球架构的一致性。

而在顾文军看来,成立合资公司,既是为了满足国家对信息安全和去IOE的要求,也是科技巨头们在本土开展创新,占领市场的试水。“移动智能终端的市场增幅在减少,未来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蓝海还有待开发,提前在本地布局也是为了争取先发优势。”

据悉,随着行业的变化发展,ARM将未来的发展重点放在了智能汽车、数据中心、物联网等领域。按照ARM的估算,这些领域在未来5年还有超过300亿美元市场的增长空间。在这一背景下,ARM与其竞争对手英特尔的角力将重新开始。

对此,ARM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吴雄昂此前指出,物联网时代跟过去的PC时代、手机时代会完全不一样。物联网对芯片的要求会更加多元化,这也意味着,芯片业也面临整合。到2020年,物联网芯片全球市场产值将成长到250亿美元,ARM在其中的占比,也会从25%提升到更高的份额。

关键字:ARM合资公司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x 觊觎中国市场潜力 ARM拟在华设合资公司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觊觎中国市场潜力 ARM拟在华设合资公司

责任编辑:jackye 作者:陶力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5-16 09:37:05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5月14日,英国集成电路核心知识产权提供商ARM宣布,将与厚安创新基金合作,双方计划以深圳为总部,设立一家合资公司,服务国内芯片企业。按照双方的设想,合资公司将依托ARM的全球生态体系和技术标准,结合中国市场需求,研发销售复杂计算、图形处理、人工智能和安全互联等各类集成电路设计知识产权产品。

其中,ARM将提供芯片设计所需的核心知识产权、技术支持和培训,中方将控股合资企业。由于此次签署的只是合作备忘录,该公司相关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并未透露各方具体的股权比例,以及其它更多的细节。

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不管是NXP还是ARM,成立合资公司的举动都是从市场需求出发,瞄准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巨头们也有业绩的压力,剥离一部分非核心业务,利用中国资本和政策的支持,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加速本土化

外资企业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已经成为常态。包括紫光科技与西部数据,展讯科技与华三通信等均已成立了合资公司。

此次与ARM联手的厚安创新基金由厚朴投资和ARM共同管理。其发起成员包括中投公司、丝路基金、新加坡淡马锡公司、深圳深业集团等,基金规模为8亿美元。未来,该合资公司将建设成为由中方控股的集成电路核心知识产权(IP)开发与服务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领域并非ARM的核心业务。厚朴投资、厚安创新基金董事长方风雷表示,今年1月基金成立后,与软银集团和ARM进行了多次洽谈,于今年4月12日在日本达成协议,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和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当天的签约仪式上,软银集团董事长及总裁孙正义通过视频致辞称,ARM与包括苹果、三星等都有合作,在中国ARM也有100多位合作伙伴。去年基于ARM生产的芯片产品有170亿颗,而全球人口也只有70亿。未来在物联网时代,基于ARM架构芯片将达到万亿级别。“中国企业将生产的芯片运送到全球各地,今天我们建立这家合资公司,未来共同来生产新的产品,通过中国工程师和中国企业送向全球。”

目前,ARM已垄断全球移动市场,并积极进军PC和服务器芯片领域。仅在中国市场,便有超过100家芯片设计企业需要获取ARM的授权,在此基础上开发芯片, 其中不乏华为海思、展讯科技等。

但是,其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优势并未能确立。此时,成立合资公司,加速在中国本土化的落地,不失为一条捷径。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ARM中国公司由中方资金控股,虽然会分享一部分ARM在中国的利润,不过也会因此获得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未来ARM本地化将获得更广阔的空间,甚至不排除未来会在中国IPO上市。

布局物联智能

在成立合资公司之前,ARM在中国便开始了多种试水。2015年9月7日,ARM宣布与中科创达成立“安创空间加速器”,并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和深圳四座城市落地,旨在通过整合ARM生态系统合作伙伴的软硬件资源,为初创公司以及OEM厂商提供技术和工程支持,进而缩短产品量产时间。

去年6月,ARM又与厚朴投资合作,计划成立中国产业创新投资基金,投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科技公司。厚安创新基金于今年1月正式成立。

据财新网报道,ARM公司CEO西蒙·希加斯(Simon Segars)表示,自2002年ARM正式进入中国以来,中国厂商生产的ARM架构芯片出现了超过100倍的增长。尽管软银以约310亿美元的价格全现金收购ARM,但并不会改变ARM在中国进行本土化转型的决定。

他预计,未来的合资公司将会负责日常的知识产权授权、本地服务和本地技术开发;而当涉及全球性的新产品时,ARM也会与合资公司、本地伙伴一起参与讨论,以确保全球架构的一致性。

而在顾文军看来,成立合资公司,既是为了满足国家对信息安全和去IOE的要求,也是科技巨头们在本土开展创新,占领市场的试水。“移动智能终端的市场增幅在减少,未来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蓝海还有待开发,提前在本地布局也是为了争取先发优势。”

据悉,随着行业的变化发展,ARM将未来的发展重点放在了智能汽车、数据中心、物联网等领域。按照ARM的估算,这些领域在未来5年还有超过300亿美元市场的增长空间。在这一背景下,ARM与其竞争对手英特尔的角力将重新开始。

对此,ARM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吴雄昂此前指出,物联网时代跟过去的PC时代、手机时代会完全不一样。物联网对芯片的要求会更加多元化,这也意味着,芯片业也面临整合。到2020年,物联网芯片全球市场产值将成长到250亿美元,ARM在其中的占比,也会从25%提升到更高的份额。

关键字:ARM合资公司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