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测试行业动态 → 正文

对话英特尔院士吴耕:从5G标准冻结到预商用还要解决三件事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23 16:53:40 本文摘自:界面

从技术研发到未来商用,5G和万物互联需要历经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所有的“物”都联网;第二阶段万物联网的智能化、自动化;第三阶段则是更新一代网络和终端的出现、应用。

李竞择 2018/06/23 11:00浏览 37.8W来源:界面新闻字体:宋

在2018年IMT-2020(5G)峰会上,英特尔院士兼无线技术与标准首席技术专家吴耕阐述了其对5G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最新观察以及对5G下一步发展的想法。

在他看来,从5G标准冻结到实现预商用的新阶段中,产业还要解决三件事。

首先,是加快5G技术的研发和融合。

5G当属目前最新、最前沿和最受关注的技术之一,它也将成为我们一生中可能见到的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变革之一,因为它不仅是通信技术的演进,更是一场从智能设备、无线技术、接入网、核心网到云端的跨行业革命。

随着网络架构、空口技术等不断演进创新,网络变得空前的灵活和复杂。为了更好地满足差异化的应用需求,提供一致性的用户体验,产业界自然也对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G网络技术最大的特性之一就是高度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进行网络切片。

吴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行业里更多关注的是网络的纵切片化,每一个切片支持一个特定的应用场景或者一个特定的专业市场。基于英特尔虚拟平台技术,纵切片已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在完成网络的纵切片之后,会开始需要横向切片。横向切片实际上就是要把网络的运算、大数据以及它的智能,从终端共享出去,届时终端就可以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下一步我们增加的横切片,将助力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通信的整体融合。”

切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贯穿整个端到端,不同的层次实现不同的切片方式。从应用、网络、空中接口到边缘云等,切片化将起到一个尤为关键的作用。同时在推进5G未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硬件和软件需要被共同设计和开发,通信、运算、存储、控制也需要进一步升级和融合,这大大增加了未来系统平台设计的难度和复杂度,也是产业下一步面临的巨大技术挑战。

其次,是推进商业模式的开发和验证。

技术本身并不是驱动5G发展的源动力,需求才是。只有将先进的技术与切实的需求整合起来,由此开拓出满足不同行业应用需求的商业模式,才能更快引爆5G的大规模应用。但商业模式的变革比技术本身更具有挑战性。5G这场革命若想兑现其预期与承诺,需要5G产业链各方共同努力,做出包括合作方式、业务开展方式、服务提供方式、营收方式等众多层面的改变。

吴耕认为5G绝非单纯的技术演进,而是通信、计算融合之后,再与垂直行业结合的重大变革,并将彻底革新无人驾驶、数字医疗、VR、智能城市,智能家居等众多垂直应用,引爆全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带来经济增长的乘法效应。

回顾过去,任何商业模式的演化,基本上就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有的场景可能得益于就绪的技术平台带动了新的商业模式,而有的场景则可能是商业模式先行,推动技术的开发和实施。但不管怎样,5G未来的商业发展,一定是基于对用户有价值的需求,同时需要产业链之间的协同和融合。这一融合过程,就是不断解决不同商业模式的磨合问题的过程。运营商、设备商以及其他产业链厂商需要塑造新的角色定位,在博弈和协同中逐渐形成新的合作关系并不断验证和调整。

第三,则是实现实际应用的突破和落地。

在新阶段里,实现5G在各个产业的应用至关重要,特别是涉及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具体应用。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家居,从制造业到虚拟现实,从医疗到移动办公,5G将开始落实到每一个实实在在的应用层面。

自动驾驶被认为是目前最典型的一个5G应用场景,很多人猜测它会不会成为一个促使5G大规模落地的“杀手级应用”。

但在吴耕看来,“杀手级应用”对于每一代的技术和应用的研发而言,最关键的贡献就是给了产业圈和消费者一个非常清晰的出发点,而非终点。过去业界很少猜对杀手级应用,无论在哪个领域,这种猜测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畅想未来的起点,推动我们去实现跨越式提升。其实当计算和通信的融合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而然会出现所谓的“杀手级应用”,也许这所带来的影响将远超我们目前思维的想象范围。

也有很多人经常把5G下一步的发展归结为物联网的应用。吴耕认为,物联网应用主要会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把终端跟网络连接起来,实现互联,这已基本上实现。第二个阶段是在终端设备互联之后,对整个产业和用户产生价值,并且随着时间推移,终端会得以进化,变得越来越聪明。第三个阶段则是,当终端设备发展到海量之后,用人工智能实现控制和管理。人工智能是5G下一代发展中所面临的根本性的需求,其火热程度如此之高,其原因也在于此。当人工智能大量应用后,通过5G所连接的海量终端才能实现对用户真正的价值,从而引爆经济和社会效应。

以下是采访速记摘要:

问:目前这一段工作的结束,是不是已经完全可以覆盖到ITU所提到的5G的三个应用场景,还是说只是部分覆盖到了三个应用场景?

吴耕:现在从标准的开发上,应该是覆盖了所有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我们现在是准备完全覆盖是在2019年,现在像ITU提的是第一版,等于是能够达到基本的要求,但是对ITU所提的完全覆盖是在2019年12月。

问:基本覆盖怎么界定?

吴耕:基本覆盖,比如说在Data Rate上,在低延时上初步的要求是达到了。但是现在说的Release 16是要对更超高可靠度和低延时上做进一步的推进。可靠度的问题,本身的定义还是需要产业之间进一步的努力。比如说工业应用,它对可靠度的定义是可依赖和可用性,而3GPP现在基本是以空中接口的错误率作为定义的。所以说有一些产业之间还是在商榷之中。

问:您刚刚提到移动宽带的市场是比较明确的。在物联网有一些人会认为说,在4G上提出NB-IoT这个技术实际上已经满足了物联网的需求,5G这个好像还看不到这个,这个您怎么看?

吴耕:它是这样的,NB-IoT相对来说它是低速的广覆盖,所以它基本上是满足大规模连接的场景。所以说它的终端是趋向于低端化的,也就是说要求并不是很高的。5G对整个物联网终端的支持,这是一个起点,NB-IoT还有Cat M1,这些都是一个起点。它的优势是它比较符合现在运营商的商业模式。换句话说,我用很少数目的基站可以提供大规模广余的覆盖。这是传统的移动运营商的经营模式。到下一步随着高频的引入,随着应用的高端化,比如说更加智能的终端,它对通信的要求也会提升。随着这个之后,它的网络要一步一步地向更高密度的网来演进。这个时候空中接口的需求是5G NR要解决的。这个时候,当你的智能提高了,网络的智能也提高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它整个服务的价值也在向上升。人工智能的引入,5G的关注点更多是下一步。

问:您今天上午提到我们下一步网络切片化的一些内容。你也说到将来会在人工智能有一些融合,那么怎么样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实现通信的多元性?

吴耕:首先人工智能基本的推动力,基本的技术源泉实际上是大数据。实际上你可以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具体来讲,比如说你同样一个硬件,就是人工智能的处理器的硬件,在不同大数据的水平,因为它是通过机器学习来取得它的知识的,那么你大数据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你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

另外,我们大数据需要先进的通信网络来加以支持的,因为只有5G的网络能够大规模的,非常高速的,低延时的传输大规模的,巨大的数据流。所以说,三者之间等于是人工智能、5G通信、计算是互相相辅相成的作用。

问:我们都知道5G终端具有极高的挑战性,英特尔针对标准发布之后,芯片研发有哪些进展?何时有商用芯片量产?

吴耕:商用芯片的现在量产,邹宁(英特尔中国区通信技术政策和标准总监)来回答。

邹宁:我们在标准制定的时候,很早就开始了技术试验。在全球范围之内,和各种伙伴,通过我们的移动试验平台进行技术试验以及早期的标准开发和验证,大家在展台上也可以看到我们的移动试验平台。尤其在中国,我们连续参加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技术试验。在今天的会议上我们也提到,我们和华为宣布,我们刚刚结束了基于NSA全协议栈的互联互通试验。我们的性能也是非常好的,下行单用户速率是1.5Gbps,这是目前为止,一个不错的设计结果。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跟业界合办进行基于Release 15的技术验证。所有做这些技术试验都是为了我们真正的商用产品做准备。我们现在的芯片已经在紧锣密鼓密切研发当中,我们预计在2019年年中的时候提供基于我们5G芯片的商用终端设备,会在2019年中出现在市场。

问:现在AI非常火,我想请英特尔谈一下,如何让AI和5G进一步深化融合,在这方面咱们有什么进展?

吴耕:首先在大的层次上来讲,我刚刚已经讲过,首先5G和AI互相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我们有海量的数据,而且有通信的手段可以移动大量的海量数据的时候,我们海量数据实际上是给人工智能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最根本的基础。而同时人工智能的引入,也使得5G未来的海量化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演进,5G和人工智能的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清晰。从整个网络架构的角度去看,你会发现终端和网在人工智能领域是有不同作用的。

比如说终端一般来说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基本上是集中在终端的。但是它所感知的范围是它自己局限于物理周围的环境的。而网等于是大数据的汇集点。所以说人工智能在5G引入的时候,实际上对网有新的要求,对网络架构有新的要求,对网络功能有新的要求,同时在终端方面,又有另一套不同的要求,要充分的利用比如说终端是更实际的同周围的环境互动的。低延时,实时的控制,基本上这个智能应该是在终端,而网以大数据为依据的深度学习会在网上发生。这也是我们英特尔在下一步,今天早上提到的,我们要把网络横向切片的原因。我们今天了网络只是像一个物流公司一样,有了数据,另一端整个网就是一个管道,把它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安全性抵达目的地。我们以后的网和终端的关系实际上是共同协作的通信和运算互相之间的一个直接的整体。

问:刚刚说到2019年中的时候,会有第一款的终端的设备会上市,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英特尔还有哪些工作要去做,另外有没有一些难题需要解决和克服的。第二个问题,目前在中国市场,与那些国产企业在5G方面展开了相关的合作?

邹宁:相关中国的实践,因为我在中国知道的更加详细一些,我来回答一下。目前一年多的时间,实际上在之前,我刚刚也提到,我们一直在做各种的技术试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已经在做5G NR这个技术的验证。我不知道你关注了吗,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曾经在巴塞罗那办展的时候,我们与华为、德国电信,我们首先打通了第一个5G NR的电话。接着作为进一步的进展,我们在上周和华为在中国工信部的技术试验当中,我们实现了5G NR全协议栈的互联互通,实现了1.5Gbps的下行速率。这是工信部的试验。

同时我们和运营商,我们和不同其他的厂商也有相关的合作。比如说我们与China Mobile,我们参与到China Mobile 5G NR的技术试验当中。在上周,我们跟爱立信、China Mobile联合进行了基于SA的5G NR的互联互通的测试。实际上总体来说,英特尔在跟不同的产业链的合作伙伴,包括运营商以及不同的网络设备厂商进行密切的合作,利用英特尔的移动试验平台和他们的基站互联互通,充分进行技术的验证,为5G的商用做准备。

您也说到,现在遇到一些技术的问题,尤其是产品开发阶段,我们也觉得像5G芯片,5G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标准,现在有很多模,以前都已经有6模了,再加上5G NR是7模,芯片设计复杂度会很高,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很多支持的频段,因为我们作为终端芯片厂商,我们是一个全球各个区域都需要支持的通用芯片,所以我们要支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频点,包括低频、中频,3.5GHz,4.9GHz的中国频段,也包含高频,28GHz,39GHz在美国、韩国、日本这些国家的频段。在频段支持方面也比较复杂,不同模式之间,频段之间要进行各种切换。

关键字:解决商用标准

本文摘自:界面

x 对话英特尔院士吴耕:从5G标准冻结到预商用还要解决三件事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测试行业动态 → 正文

对话英特尔院士吴耕:从5G标准冻结到预商用还要解决三件事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23 16:53:40 本文摘自:界面

从技术研发到未来商用,5G和万物互联需要历经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所有的“物”都联网;第二阶段万物联网的智能化、自动化;第三阶段则是更新一代网络和终端的出现、应用。

李竞择 2018/06/23 11:00浏览 37.8W来源:界面新闻字体:宋

在2018年IMT-2020(5G)峰会上,英特尔院士兼无线技术与标准首席技术专家吴耕阐述了其对5G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最新观察以及对5G下一步发展的想法。

在他看来,从5G标准冻结到实现预商用的新阶段中,产业还要解决三件事。

首先,是加快5G技术的研发和融合。

5G当属目前最新、最前沿和最受关注的技术之一,它也将成为我们一生中可能见到的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变革之一,因为它不仅是通信技术的演进,更是一场从智能设备、无线技术、接入网、核心网到云端的跨行业革命。

随着网络架构、空口技术等不断演进创新,网络变得空前的灵活和复杂。为了更好地满足差异化的应用需求,提供一致性的用户体验,产业界自然也对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G网络技术最大的特性之一就是高度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进行网络切片。

吴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行业里更多关注的是网络的纵切片化,每一个切片支持一个特定的应用场景或者一个特定的专业市场。基于英特尔虚拟平台技术,纵切片已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在完成网络的纵切片之后,会开始需要横向切片。横向切片实际上就是要把网络的运算、大数据以及它的智能,从终端共享出去,届时终端就可以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下一步我们增加的横切片,将助力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通信的整体融合。”

切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贯穿整个端到端,不同的层次实现不同的切片方式。从应用、网络、空中接口到边缘云等,切片化将起到一个尤为关键的作用。同时在推进5G未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硬件和软件需要被共同设计和开发,通信、运算、存储、控制也需要进一步升级和融合,这大大增加了未来系统平台设计的难度和复杂度,也是产业下一步面临的巨大技术挑战。

其次,是推进商业模式的开发和验证。

技术本身并不是驱动5G发展的源动力,需求才是。只有将先进的技术与切实的需求整合起来,由此开拓出满足不同行业应用需求的商业模式,才能更快引爆5G的大规模应用。但商业模式的变革比技术本身更具有挑战性。5G这场革命若想兑现其预期与承诺,需要5G产业链各方共同努力,做出包括合作方式、业务开展方式、服务提供方式、营收方式等众多层面的改变。

吴耕认为5G绝非单纯的技术演进,而是通信、计算融合之后,再与垂直行业结合的重大变革,并将彻底革新无人驾驶、数字医疗、VR、智能城市,智能家居等众多垂直应用,引爆全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带来经济增长的乘法效应。

回顾过去,任何商业模式的演化,基本上就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有的场景可能得益于就绪的技术平台带动了新的商业模式,而有的场景则可能是商业模式先行,推动技术的开发和实施。但不管怎样,5G未来的商业发展,一定是基于对用户有价值的需求,同时需要产业链之间的协同和融合。这一融合过程,就是不断解决不同商业模式的磨合问题的过程。运营商、设备商以及其他产业链厂商需要塑造新的角色定位,在博弈和协同中逐渐形成新的合作关系并不断验证和调整。

第三,则是实现实际应用的突破和落地。

在新阶段里,实现5G在各个产业的应用至关重要,特别是涉及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具体应用。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家居,从制造业到虚拟现实,从医疗到移动办公,5G将开始落实到每一个实实在在的应用层面。

自动驾驶被认为是目前最典型的一个5G应用场景,很多人猜测它会不会成为一个促使5G大规模落地的“杀手级应用”。

但在吴耕看来,“杀手级应用”对于每一代的技术和应用的研发而言,最关键的贡献就是给了产业圈和消费者一个非常清晰的出发点,而非终点。过去业界很少猜对杀手级应用,无论在哪个领域,这种猜测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畅想未来的起点,推动我们去实现跨越式提升。其实当计算和通信的融合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而然会出现所谓的“杀手级应用”,也许这所带来的影响将远超我们目前思维的想象范围。

也有很多人经常把5G下一步的发展归结为物联网的应用。吴耕认为,物联网应用主要会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把终端跟网络连接起来,实现互联,这已基本上实现。第二个阶段是在终端设备互联之后,对整个产业和用户产生价值,并且随着时间推移,终端会得以进化,变得越来越聪明。第三个阶段则是,当终端设备发展到海量之后,用人工智能实现控制和管理。人工智能是5G下一代发展中所面临的根本性的需求,其火热程度如此之高,其原因也在于此。当人工智能大量应用后,通过5G所连接的海量终端才能实现对用户真正的价值,从而引爆经济和社会效应。

以下是采访速记摘要:

问:目前这一段工作的结束,是不是已经完全可以覆盖到ITU所提到的5G的三个应用场景,还是说只是部分覆盖到了三个应用场景?

吴耕:现在从标准的开发上,应该是覆盖了所有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我们现在是准备完全覆盖是在2019年,现在像ITU提的是第一版,等于是能够达到基本的要求,但是对ITU所提的完全覆盖是在2019年12月。

问:基本覆盖怎么界定?

吴耕:基本覆盖,比如说在Data Rate上,在低延时上初步的要求是达到了。但是现在说的Release 16是要对更超高可靠度和低延时上做进一步的推进。可靠度的问题,本身的定义还是需要产业之间进一步的努力。比如说工业应用,它对可靠度的定义是可依赖和可用性,而3GPP现在基本是以空中接口的错误率作为定义的。所以说有一些产业之间还是在商榷之中。

问:您刚刚提到移动宽带的市场是比较明确的。在物联网有一些人会认为说,在4G上提出NB-IoT这个技术实际上已经满足了物联网的需求,5G这个好像还看不到这个,这个您怎么看?

吴耕:它是这样的,NB-IoT相对来说它是低速的广覆盖,所以它基本上是满足大规模连接的场景。所以说它的终端是趋向于低端化的,也就是说要求并不是很高的。5G对整个物联网终端的支持,这是一个起点,NB-IoT还有Cat M1,这些都是一个起点。它的优势是它比较符合现在运营商的商业模式。换句话说,我用很少数目的基站可以提供大规模广余的覆盖。这是传统的移动运营商的经营模式。到下一步随着高频的引入,随着应用的高端化,比如说更加智能的终端,它对通信的要求也会提升。随着这个之后,它的网络要一步一步地向更高密度的网来演进。这个时候空中接口的需求是5G NR要解决的。这个时候,当你的智能提高了,网络的智能也提高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它整个服务的价值也在向上升。人工智能的引入,5G的关注点更多是下一步。

问:您今天上午提到我们下一步网络切片化的一些内容。你也说到将来会在人工智能有一些融合,那么怎么样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实现通信的多元性?

吴耕:首先人工智能基本的推动力,基本的技术源泉实际上是大数据。实际上你可以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具体来讲,比如说你同样一个硬件,就是人工智能的处理器的硬件,在不同大数据的水平,因为它是通过机器学习来取得它的知识的,那么你大数据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你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

另外,我们大数据需要先进的通信网络来加以支持的,因为只有5G的网络能够大规模的,非常高速的,低延时的传输大规模的,巨大的数据流。所以说,三者之间等于是人工智能、5G通信、计算是互相相辅相成的作用。

问:我们都知道5G终端具有极高的挑战性,英特尔针对标准发布之后,芯片研发有哪些进展?何时有商用芯片量产?

吴耕:商用芯片的现在量产,邹宁(英特尔中国区通信技术政策和标准总监)来回答。

邹宁:我们在标准制定的时候,很早就开始了技术试验。在全球范围之内,和各种伙伴,通过我们的移动试验平台进行技术试验以及早期的标准开发和验证,大家在展台上也可以看到我们的移动试验平台。尤其在中国,我们连续参加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技术试验。在今天的会议上我们也提到,我们和华为宣布,我们刚刚结束了基于NSA全协议栈的互联互通试验。我们的性能也是非常好的,下行单用户速率是1.5Gbps,这是目前为止,一个不错的设计结果。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跟业界合办进行基于Release 15的技术验证。所有做这些技术试验都是为了我们真正的商用产品做准备。我们现在的芯片已经在紧锣密鼓密切研发当中,我们预计在2019年年中的时候提供基于我们5G芯片的商用终端设备,会在2019年中出现在市场。

问:现在AI非常火,我想请英特尔谈一下,如何让AI和5G进一步深化融合,在这方面咱们有什么进展?

吴耕:首先在大的层次上来讲,我刚刚已经讲过,首先5G和AI互相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我们有海量的数据,而且有通信的手段可以移动大量的海量数据的时候,我们海量数据实际上是给人工智能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最根本的基础。而同时人工智能的引入,也使得5G未来的海量化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演进,5G和人工智能的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清晰。从整个网络架构的角度去看,你会发现终端和网在人工智能领域是有不同作用的。

比如说终端一般来说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基本上是集中在终端的。但是它所感知的范围是它自己局限于物理周围的环境的。而网等于是大数据的汇集点。所以说人工智能在5G引入的时候,实际上对网有新的要求,对网络架构有新的要求,对网络功能有新的要求,同时在终端方面,又有另一套不同的要求,要充分的利用比如说终端是更实际的同周围的环境互动的。低延时,实时的控制,基本上这个智能应该是在终端,而网以大数据为依据的深度学习会在网上发生。这也是我们英特尔在下一步,今天早上提到的,我们要把网络横向切片的原因。我们今天了网络只是像一个物流公司一样,有了数据,另一端整个网就是一个管道,把它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安全性抵达目的地。我们以后的网和终端的关系实际上是共同协作的通信和运算互相之间的一个直接的整体。

问:刚刚说到2019年中的时候,会有第一款的终端的设备会上市,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英特尔还有哪些工作要去做,另外有没有一些难题需要解决和克服的。第二个问题,目前在中国市场,与那些国产企业在5G方面展开了相关的合作?

邹宁:相关中国的实践,因为我在中国知道的更加详细一些,我来回答一下。目前一年多的时间,实际上在之前,我刚刚也提到,我们一直在做各种的技术试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已经在做5G NR这个技术的验证。我不知道你关注了吗,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曾经在巴塞罗那办展的时候,我们与华为、德国电信,我们首先打通了第一个5G NR的电话。接着作为进一步的进展,我们在上周和华为在中国工信部的技术试验当中,我们实现了5G NR全协议栈的互联互通,实现了1.5Gbps的下行速率。这是工信部的试验。

同时我们和运营商,我们和不同其他的厂商也有相关的合作。比如说我们与China Mobile,我们参与到China Mobile 5G NR的技术试验当中。在上周,我们跟爱立信、China Mobile联合进行了基于SA的5G NR的互联互通的测试。实际上总体来说,英特尔在跟不同的产业链的合作伙伴,包括运营商以及不同的网络设备厂商进行密切的合作,利用英特尔的移动试验平台和他们的基站互联互通,充分进行技术的验证,为5G的商用做准备。

您也说到,现在遇到一些技术的问题,尤其是产品开发阶段,我们也觉得像5G芯片,5G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标准,现在有很多模,以前都已经有6模了,再加上5G NR是7模,芯片设计复杂度会很高,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很多支持的频段,因为我们作为终端芯片厂商,我们是一个全球各个区域都需要支持的通用芯片,所以我们要支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频点,包括低频、中频,3.5GHz,4.9GHz的中国频段,也包含高频,28GHz,39GHz在美国、韩国、日本这些国家的频段。在频段支持方面也比较复杂,不同模式之间,频段之间要进行各种切换。

关键字:解决商用标准

本文摘自:界面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