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测试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美均渴望保持5G领先 贸易战激发企业认同技术自主性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7-15 10:41:06 本文摘自:撇去大国间的贸易博弈,

撇去大国间的贸易博弈,

一场在移动通信5G领域领先权的较量

已经在中美之间全面展开。

这一边,

中国三大运营商公布5G商用时间表;

那一边,

美国政府发布5G高频段(即毫米波频段)频谱的最新规划。

据《通信产业报》报道,美国政府近期发布了三个高频段规划,试图抢先布局。

5G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其将为未来几年上线的数十亿互联网设备、智能城市以及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支撑。中美都渴望在5G保持领先。中兴事件带来的“扼腕之痛”已让大家形成共识,中国要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除了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别无选择。这一认识也正得到中国的科技企业的一致认同。

01

中美贸易战背后的是5G领域的竞争

中美之间爆发此次史无前例的贸易战,原因自然相当复杂。按特朗普政府的说法,是缩小中美贸易之间的逆差;也有专家指出美国此举剑指《中国制造2025》,意在限制中国的发展;近日美国媒体CNBC发文指出,美中贸易战背后的主要原因是5G竞争。文章认为,5G技术被看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中美都渴望在5G保持领先,并由此在5G领导地位和下一代移动互联网标准设定中展开激烈竞争。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是中国为数不多走在世界前列的行业之一,中兴和华为作为世界仅存的四家通信设备制造商中的两家,是中国在争夺5G领先地位的关键企业,并且中兴和华为在通信行业,尤其是5G领域有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随着中兴、华为等中国通信设备公司以及诺基亚和爱立信等欧洲公司在5G领域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真正的竞争正在展开。高通和英特尔等美国芯片制造商以及运营商也参与其中。

根据IHS 5G产业报告,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2.3万亿美元经济产出,这几乎相当于所有美国消费者在2016年的全部支出,并超过了2016年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的消费支出总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将对经济格局产生洗牌效应,以4G时代为例,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随着通信技术发展而有了赖以存续的带宽基础,微软的衰退和谷歌的崛起,Intel式微而高通称王,都成为通信技术引发时代变迁的缩影。而相比3G/4G技术,5G技术传输速率高、网络容量大、延时短,能将网络能效提升超百倍,为万物互联提供基础资源支撑,同时也将带来巨大的行业利润。因此,5G是一场双方都绝不想输的战争。

02

中兴事件倒逼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潮

经过中兴事件沉重打击之后,中国企业深知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已经涌现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覆盖从高铁、大飞机到超级计算机,从移动支付、到天眼、卫星等各行各业。

同时,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科技的发展,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已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新一代物联网技术NB-IoT、eMTC、5G 车联网、边缘计算的出现,给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当下华为、阿里巴巴、小米、中天微等国内多家企业开始研发和应用自己的芯片。例如,华为有海思麒麟芯片,小米有澎湃芯片,虽然这些芯片还与美国芯片巨头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中企发力共同研发芯片,在未来有望改变依靠进口局面。

而随着5G标准制定的国际会议,力争进入5G第一梯队的中国更需要像华为、中兴这样的国产通信企业站在潮头。同时,中兴和华为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5G专利申请者,突显出中国科技企业正在寻求建立一个知识产权武库。

02

科技企业应加大创新获竞争主动权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曾经在达沃斯论坛上阐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就是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从中国各行业全球占有率排名来看,中国企业占有率比较高的制造业,都是有技术含量和门槛的,但技术密集度不高,属于中低度技术密集型,处于价值链的中下游。

表面看来

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但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娱乐、生活服务这些领域,在硬件、软件、科技、制造这些代表高科技实力领域的独角兽依然稀缺。

从长远来看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科学和创新是美国所拥有的最大竞争力。也是中国受制于美国的关键痛处。由此,转压力为动力,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产业升级,创新驱动,以知识产权立国、创新立国为根本,再发展和扩大内需,进一步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同时,中国的企业也需要思考,全民提倡的技术创新,应该怎样去实现,怎样去落地,怎样去升级到产业层面。这里就需要具有包容力的环境,孕育创新种子的良好土壤,崇尚和鼓励科学家、企业家们自由探索的风气。

关键字:5G

本文摘自:撇去大国间的贸易博弈,

x 中美均渴望保持5G领先 贸易战激发企业认同技术自主性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测试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美均渴望保持5G领先 贸易战激发企业认同技术自主性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7-15 10:41:06 本文摘自:撇去大国间的贸易博弈,

撇去大国间的贸易博弈,

一场在移动通信5G领域领先权的较量

已经在中美之间全面展开。

这一边,

中国三大运营商公布5G商用时间表;

那一边,

美国政府发布5G高频段(即毫米波频段)频谱的最新规划。

据《通信产业报》报道,美国政府近期发布了三个高频段规划,试图抢先布局。

5G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其将为未来几年上线的数十亿互联网设备、智能城市以及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支撑。中美都渴望在5G保持领先。中兴事件带来的“扼腕之痛”已让大家形成共识,中国要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除了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别无选择。这一认识也正得到中国的科技企业的一致认同。

01

中美贸易战背后的是5G领域的竞争

中美之间爆发此次史无前例的贸易战,原因自然相当复杂。按特朗普政府的说法,是缩小中美贸易之间的逆差;也有专家指出美国此举剑指《中国制造2025》,意在限制中国的发展;近日美国媒体CNBC发文指出,美中贸易战背后的主要原因是5G竞争。文章认为,5G技术被看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中美都渴望在5G保持领先,并由此在5G领导地位和下一代移动互联网标准设定中展开激烈竞争。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是中国为数不多走在世界前列的行业之一,中兴和华为作为世界仅存的四家通信设备制造商中的两家,是中国在争夺5G领先地位的关键企业,并且中兴和华为在通信行业,尤其是5G领域有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随着中兴、华为等中国通信设备公司以及诺基亚和爱立信等欧洲公司在5G领域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真正的竞争正在展开。高通和英特尔等美国芯片制造商以及运营商也参与其中。

根据IHS 5G产业报告,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2.3万亿美元经济产出,这几乎相当于所有美国消费者在2016年的全部支出,并超过了2016年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的消费支出总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将对经济格局产生洗牌效应,以4G时代为例,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随着通信技术发展而有了赖以存续的带宽基础,微软的衰退和谷歌的崛起,Intel式微而高通称王,都成为通信技术引发时代变迁的缩影。而相比3G/4G技术,5G技术传输速率高、网络容量大、延时短,能将网络能效提升超百倍,为万物互联提供基础资源支撑,同时也将带来巨大的行业利润。因此,5G是一场双方都绝不想输的战争。

02

中兴事件倒逼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潮

经过中兴事件沉重打击之后,中国企业深知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已经涌现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覆盖从高铁、大飞机到超级计算机,从移动支付、到天眼、卫星等各行各业。

同时,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科技的发展,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已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新一代物联网技术NB-IoT、eMTC、5G 车联网、边缘计算的出现,给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当下华为、阿里巴巴、小米、中天微等国内多家企业开始研发和应用自己的芯片。例如,华为有海思麒麟芯片,小米有澎湃芯片,虽然这些芯片还与美国芯片巨头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中企发力共同研发芯片,在未来有望改变依靠进口局面。

而随着5G标准制定的国际会议,力争进入5G第一梯队的中国更需要像华为、中兴这样的国产通信企业站在潮头。同时,中兴和华为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5G专利申请者,突显出中国科技企业正在寻求建立一个知识产权武库。

02

科技企业应加大创新获竞争主动权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曾经在达沃斯论坛上阐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就是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从中国各行业全球占有率排名来看,中国企业占有率比较高的制造业,都是有技术含量和门槛的,但技术密集度不高,属于中低度技术密集型,处于价值链的中下游。

表面看来

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但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娱乐、生活服务这些领域,在硬件、软件、科技、制造这些代表高科技实力领域的独角兽依然稀缺。

从长远来看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科学和创新是美国所拥有的最大竞争力。也是中国受制于美国的关键痛处。由此,转压力为动力,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产业升级,创新驱动,以知识产权立国、创新立国为根本,再发展和扩大内需,进一步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同时,中国的企业也需要思考,全民提倡的技术创新,应该怎样去实现,怎样去落地,怎样去升级到产业层面。这里就需要具有包容力的环境,孕育创新种子的良好土壤,崇尚和鼓励科学家、企业家们自由探索的风气。

关键字:5G

本文摘自:撇去大国间的贸易博弈,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