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虚拟化行业动态 → 正文

助SDN普及和推广:flexSDN架构应运而生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6-04 15:12:24 本文摘自:中关村在线

近两年,SDN的热潮已经席卷整个网络市场,并已逐渐从概念炒作走向了成熟。而纵观目前市场中成熟的SDN实现方案,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种:基于专用接口(Network API方式)、基于开放协议(SDN Controller方式)、以及基于叠加网络(Virtual Overlay方式)。但不得不说的是,无论是哪一种实现方式,均对用户的IT集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SDN的普及和推广,让大多数用户不能及时受益于SDN带来的灵活和好处。

创新的flexSDN架构

flexSDN架构支持三大模式:OpenFlow、传统、混合模式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xNet提出了创新的flexSDN架构,该架构支持OpenFlow模式,传统模式,以及混合模式的网络设备。而为了广泛满足用户需求的差异性,其还可通过集中控制器控制模式,分布控制器控制模式,或自控智能APP控制模式等来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和配置。

助SDN普及和推广:flexSDN架构应运而生

  flexSDN支持多种模式

具体来说,flexSDN支持Northbound API编程模式,同时也支持xNet首创的IT自动化脚本编程模式,自控智能APP混合(Hybrid)外挂服务模式,以及自控智能APP工具箱模式——这将助力SDN在中小企业(网络中不需要单独的控制器)的快速落地。

Openflow作为最早被业界认可的SDN技术理念之一,如今已经相当成熟,但仍存在缺陷——控制器将能力过度集中,导致了网络扩展难的问题;与此同时,控制与转发层面的分离,也使得底层交换机也彻底失去了“智能”。而flexSDN则可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其不仅保持了网络设备自身具有智能控制的特性,同时SDN控制器通过策略把网络应用分发到网络设备的flexSDN上,flexSDN则把复杂的网络控制和操作分布在网络设备上,这样flexSDN就更好地抽象了网络的应用,操作和网络设备,可对网络提供最大的简化和灵敏特性,从而创造一个具有更好扩展性和互操作性以及更容易使用的网络环境。

综合来看,flexSDN架构能让网络设备现在就拥有SDN能力,是一种兼顾现在且考虑未来的开放融合的网络解决方案。

从IT角度来重构网络设备和网络应用

在SDN出现之前,传统的网络设备是以协议为重点,因此都会有一个封闭的、独立的操作系统,而随着SDN的到来,不仅打破了封闭的操作系统的壁垒,也让从IT角度来重构网络设备和网络应用成为了可能,为此,xNetware Linux操作系统应运而生!

xNetware Linux是一个开放的OS,从该OS来看,传统的协议(包括OpenFlow,Layer2交换,Layer3路由(IPv4/IPv6),以及网络流量管理,安全,监控,自动化,编排等等)都可视为应用。这样用户就可以自由选择硬件和软件,利用开放的系统,加速实现软件定义。

助SDN普及和推广:flexSDN架构应运而生

  基于xNetware Linux的开放网络生态系统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xNetware通过正是flexSDN架构实现了对SDN的融合支持,让网络现在就拥有SDN能力,基于xNetware的网络设备和网络应用能被IT人员很简便地编程,管理,配置,以及记录日志等操作和使用。

下面再来详细介绍下xNetware Linux的特性:

丰富的网络解决方案:增强了开放网络解决方案,包括支持OpenFlow,Layer2交换,Layer3/IPv4/IPv6路由,ACL,安全,流量管理和QoS等;

丰富的开源和商业Linux应用生态系统:可以使用既有的Linux开源或商业应用,自动化工具和SDN技术,把网络的灵敏性,扩展性以及便捷性提高到新的水平。新应用能被快速开发集成到xNetware中,可以缩短产品的TTM,加速创新。

ODM硬件生态系统:通过标准的硬件抽象,xNetware独立于硬件平台,能支持包括1GbE/10GbE/40GbE基于业界最先进交换芯片的工业标准ODM网络硬件平台;

开放融合SDN解决方案flexSDN:flexSDN保持网络设备自身具有智能控制的特性,使用传统网络协议来控制和调度网络功能。包含flexSDN架构的xNetware让白盒交换机不仅仅是个转发设备,而是具有智能和控制的SDN融合网络设备;

创新的商业模式:xNetware Linux采用软件订阅服务模式,给用户提供更多和更灵活的选择;

关键字:架构网络设备Overlay

本文摘自:中关村在线

x 助SDN普及和推广:flexSDN架构应运而生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虚拟化行业动态 → 正文

助SDN普及和推广:flexSDN架构应运而生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6-04 15:12:24 本文摘自:中关村在线

近两年,SDN的热潮已经席卷整个网络市场,并已逐渐从概念炒作走向了成熟。而纵观目前市场中成熟的SDN实现方案,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种:基于专用接口(Network API方式)、基于开放协议(SDN Controller方式)、以及基于叠加网络(Virtual Overlay方式)。但不得不说的是,无论是哪一种实现方式,均对用户的IT集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SDN的普及和推广,让大多数用户不能及时受益于SDN带来的灵活和好处。

创新的flexSDN架构

flexSDN架构支持三大模式:OpenFlow、传统、混合模式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xNet提出了创新的flexSDN架构,该架构支持OpenFlow模式,传统模式,以及混合模式的网络设备。而为了广泛满足用户需求的差异性,其还可通过集中控制器控制模式,分布控制器控制模式,或自控智能APP控制模式等来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和配置。

助SDN普及和推广:flexSDN架构应运而生

  flexSDN支持多种模式

具体来说,flexSDN支持Northbound API编程模式,同时也支持xNet首创的IT自动化脚本编程模式,自控智能APP混合(Hybrid)外挂服务模式,以及自控智能APP工具箱模式——这将助力SDN在中小企业(网络中不需要单独的控制器)的快速落地。

Openflow作为最早被业界认可的SDN技术理念之一,如今已经相当成熟,但仍存在缺陷——控制器将能力过度集中,导致了网络扩展难的问题;与此同时,控制与转发层面的分离,也使得底层交换机也彻底失去了“智能”。而flexSDN则可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其不仅保持了网络设备自身具有智能控制的特性,同时SDN控制器通过策略把网络应用分发到网络设备的flexSDN上,flexSDN则把复杂的网络控制和操作分布在网络设备上,这样flexSDN就更好地抽象了网络的应用,操作和网络设备,可对网络提供最大的简化和灵敏特性,从而创造一个具有更好扩展性和互操作性以及更容易使用的网络环境。

综合来看,flexSDN架构能让网络设备现在就拥有SDN能力,是一种兼顾现在且考虑未来的开放融合的网络解决方案。

从IT角度来重构网络设备和网络应用

在SDN出现之前,传统的网络设备是以协议为重点,因此都会有一个封闭的、独立的操作系统,而随着SDN的到来,不仅打破了封闭的操作系统的壁垒,也让从IT角度来重构网络设备和网络应用成为了可能,为此,xNetware Linux操作系统应运而生!

xNetware Linux是一个开放的OS,从该OS来看,传统的协议(包括OpenFlow,Layer2交换,Layer3路由(IPv4/IPv6),以及网络流量管理,安全,监控,自动化,编排等等)都可视为应用。这样用户就可以自由选择硬件和软件,利用开放的系统,加速实现软件定义。

助SDN普及和推广:flexSDN架构应运而生

  基于xNetware Linux的开放网络生态系统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xNetware通过正是flexSDN架构实现了对SDN的融合支持,让网络现在就拥有SDN能力,基于xNetware的网络设备和网络应用能被IT人员很简便地编程,管理,配置,以及记录日志等操作和使用。

下面再来详细介绍下xNetware Linux的特性:

丰富的网络解决方案:增强了开放网络解决方案,包括支持OpenFlow,Layer2交换,Layer3/IPv4/IPv6路由,ACL,安全,流量管理和QoS等;

丰富的开源和商业Linux应用生态系统:可以使用既有的Linux开源或商业应用,自动化工具和SDN技术,把网络的灵敏性,扩展性以及便捷性提高到新的水平。新应用能被快速开发集成到xNetware中,可以缩短产品的TTM,加速创新。

ODM硬件生态系统:通过标准的硬件抽象,xNetware独立于硬件平台,能支持包括1GbE/10GbE/40GbE基于业界最先进交换芯片的工业标准ODM网络硬件平台;

开放融合SDN解决方案flexSDN:flexSDN保持网络设备自身具有智能控制的特性,使用传统网络协议来控制和调度网络功能。包含flexSDN架构的xNetware让白盒交换机不仅仅是个转发设备,而是具有智能和控制的SDN融合网络设备;

创新的商业模式:xNetware Linux采用软件订阅服务模式,给用户提供更多和更灵活的选择;

关键字:架构网络设备Overlay

本文摘自:中关村在线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