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虚拟化行业动态 → 正文

Docker的启示:使用者驱动创新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1-18 17:55:24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就在一年前,Solomon Hykes创造了开源Docker项目。此后Docker的人气一路飙升,仅次于OpenStack成为最受欢迎的云开源项目。相比OpenStack的四年历史,Docker只有两年的历史,创造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受欢迎的云开源项目记录。

简单来说,Docker是一个由GO语言写的程序运行的“容器”。目前云服务的基石是操作系统级别的隔离,在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虚拟出多个主机。Docker则实现了一种应用程序级别的隔离:由直接操作虚拟主机(VM)转换到操作程序运行的“容器”上来。Docker的热门可谓天时地利人和。Google带动的云端系统开发运维方式正朝向高弹性的云端化发展;开源软件的发展也达到史上巅峰,Linux开发环境的诸多创新技术吸引开发人员形成聚合效应;与此同时,开发人员与运维人员都渴望更有效率的工具。

Docker这个最火热的科技公司之一,9个月前已经获得一笔1千5百万美元的资金,两个月前又有新一轮4千万美元的资金注入,俨然就是创业有成的典范。然而,这个成功的故事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辛苦过程。

Docker这家公司的历史可追溯至2010年,创业至今短短4年,和一些知名的网络公司一样,在创业的路上历经不少波折。

原本这家公司是以dotCloud的名称成立,打算投入当时普遍看好的云端运算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这样的服务主要诉求开发人员的电脑只要连得上网,随时随地都能写代码,而且在程序开发完成后,立即就能部署在云端平台上运行,开始提供服务。

PaaS的作法跟传统开发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开发应用程序的做法,必须先准备好开发环境、测试环境,待一切就绪后开发团队才开始写代码;然而准备开发环境不仅是一件麻烦的事,而且得事先投资相对应的软硬件来建立开发环境;相较之下,PaaS的作法强调快速启动,让开发人员跳过上述步骤,直接在PaaS平台上动手写程序,而费用则是依用量计价,用多少就付多少。

照理来说,PaaS是个好构想,后市可期。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市场接受度不如预期,PaaS市场起飞速度颇慢,因而dotCloud公司的业务迟迟不见起色。而且,PaaS市场已经不够大了,当时又有许多家厂商在角逐,使得dotCloud公司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背后的投资公司则急着要创办者找到新出路。

面临公司经营上艰难困境,dotCloud的创办人Solomon Hykes(目前在Docker公司担任CTO)决定放手一搏,效法开源运动的精神,把自身在开发PaaS平台时为了方便采用Linux Container而研发的一套工具(即Docker)开放给大家使用。

Docker开源项目发布后,短时间内就获得热烈的回应,因为它降低了Container技术的使用门槛。开发人员只要把写好的应用程序在自己的电脑上封装为DockerContainer,这个容器就拥有极高的移动性。它可以被送到测试主机,进行上线前的测试,接着同一个容器可以再派送到正式上线的主机,可以是企业自己的服务器,或是其他支持Docker容器的公众云服务。

只要使用同一个容器就可以达到自动部署作业,也就是其口号所强调的:“Build Ship Run Anything Anywhere”。这套机制背后的愿景──基础架构的程序化(Infrastructure as Code),也就是让运维人员拥有程序开发的优点,一来是可以写程序来控制应用程序的自动部署,再者这些控制程序亦如一般软件开发一样有版本控制。诸多Docker的优点,不仅让开发人员迅速拥抱这项工具,负责应用程序部署、运维的系统运维人员也热爱Docker,对于全栈工程师而言,Docker根本就是救世主了。

在互联网发展史上,不乏公司关键转型成功的例子,例如知名的照片分享网站Flickr,原本打算开发网络游戏,但在开发过程中发现了照片分享这个更大的需求,结果这家公司根本没推出任何一款游戏,却靠着Flickr大大成功;Twitter一开始则是开发播客(Podcast)平台,但在过程中发觉讯息快速沟通的重要需求,才推出现在我们所认识的Twitter服务;其他大家也都熟悉的PayPal、Instagram、YouTube等等,都是历经关键转型才找到今天的成功之路。

Docker成功带动转型之后,dotCloud公司也顺势更名为Docker,专心开发Docker平台。不过,Docker这个关键转型的故事有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在于Docker所使用的Container技术,其实已经行之有年,并非是Docker第一个发现。

就在Docker这个Linux Container的管理工具问市之后,许多知名公司陆续对外公开早已经在使用Linux Container技术,例如Google在DockerConf大会公开其庞大的云端服务依赖的就是Linux Container技术,每周有20亿个以上的Container在运作,每当一个人使用Gmail服务,就有一个相对应的Container启动。

而且,并不只有Google采用Container技术,一些知名的大型网络公司也已经使用Container技术多时。再者,Linux Container技术可溯源自Unix,甚至是大型主机的技术架构。那么,既然Docker一推出就能掀起IT架构革命如此大的影响力,为何这么多年来没什么人看出Container的技术潜力,而直到Docker问世才吹响IT架构新革命的号角?为何许许多多的开源软件公司没抓到这个机会?这个现象点出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议题。

对于这样的现象的解读是User Driven Innovation,由使用者驱动的创新。这与另一个说法──创意源于解决问题,或有异曲同工之妙。

Docker的诞生,源于dotCloud公司要解决PaaS平台的开发、部署与管理上的问题,因为遇到了问题必须面对,想办法去解决,而最后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完美方法,也就是Docker。

由此可见,Docker诞生的方式,有别于一般公司开发产品的模式。Docker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的创意,而不是先寻找创意,再想办法付诸实践。这也就是为何使用Container的公司很多,却没有一家公司开发出像Docker这样轰动的工具。或许就是在一般开发产品的模式下,没有人能够想像到Docker这样的工具会极大的潜力,也就不会有人去开发这样的产品;唯有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才间接挖到Docker这个宝藏。

其实,User Driven Innovation不是只有发生在Docker,我们的周遭一直在发生使用者驱动创新的事件。例如许多人都在使用的Google、Facebook、Twitter、Netflix等等云端服务,甚至BAT三巨头都是使用者驱动创新的典型。这些拥有充沛技术能力的公司,为了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例如如何同时提供给全球数十亿人使用?纷纷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过去企业遇到了技术上的难题,大多只能等待IT厂商来解决问题,而IT厂商在累积诸多用户的问题与需求后,就逐步将这些需求纳入未来的产品开发计划;然而,Google、Facebook、Twitter要运营全球市场,可等不及IT厂商解决问题,而且更现实的问题是,IT厂商可能没有这些公司运营全球市场的经验,如何为其解决问题?这也解释了为何Google、Facebook、BAT等大型网络公司想办法要招纳全世界最厉害的技术人才,因为必须自己解决问题。

再者,这些大公司在解决了技术问题之后,因为他们的获利方式普遍是依靠服务或广告,而非一般软件公司所依赖的授权费用,所以,这些网络公司都很大方地开放其设计概念或自家开发的工具,进而为开源软件注入强大的活水,集众人之力形成今日开源软件有别于过往的声势。

Docker这个例子再次印证了使用者驱动创新的趋势,对于新的科技公司,或甚至是任何人,即便你没有想到未来明确的方向,先卷起袖子,好好解决当下的问题吧,或许其中就有意想不到的宝藏。

关键字:Gmail使用者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x Docker的启示:使用者驱动创新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虚拟化行业动态 → 正文

Docker的启示:使用者驱动创新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1-18 17:55:24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就在一年前,Solomon Hykes创造了开源Docker项目。此后Docker的人气一路飙升,仅次于OpenStack成为最受欢迎的云开源项目。相比OpenStack的四年历史,Docker只有两年的历史,创造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受欢迎的云开源项目记录。

简单来说,Docker是一个由GO语言写的程序运行的“容器”。目前云服务的基石是操作系统级别的隔离,在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虚拟出多个主机。Docker则实现了一种应用程序级别的隔离:由直接操作虚拟主机(VM)转换到操作程序运行的“容器”上来。Docker的热门可谓天时地利人和。Google带动的云端系统开发运维方式正朝向高弹性的云端化发展;开源软件的发展也达到史上巅峰,Linux开发环境的诸多创新技术吸引开发人员形成聚合效应;与此同时,开发人员与运维人员都渴望更有效率的工具。

Docker这个最火热的科技公司之一,9个月前已经获得一笔1千5百万美元的资金,两个月前又有新一轮4千万美元的资金注入,俨然就是创业有成的典范。然而,这个成功的故事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辛苦过程。

Docker这家公司的历史可追溯至2010年,创业至今短短4年,和一些知名的网络公司一样,在创业的路上历经不少波折。

原本这家公司是以dotCloud的名称成立,打算投入当时普遍看好的云端运算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这样的服务主要诉求开发人员的电脑只要连得上网,随时随地都能写代码,而且在程序开发完成后,立即就能部署在云端平台上运行,开始提供服务。

PaaS的作法跟传统开发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开发应用程序的做法,必须先准备好开发环境、测试环境,待一切就绪后开发团队才开始写代码;然而准备开发环境不仅是一件麻烦的事,而且得事先投资相对应的软硬件来建立开发环境;相较之下,PaaS的作法强调快速启动,让开发人员跳过上述步骤,直接在PaaS平台上动手写程序,而费用则是依用量计价,用多少就付多少。

照理来说,PaaS是个好构想,后市可期。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市场接受度不如预期,PaaS市场起飞速度颇慢,因而dotCloud公司的业务迟迟不见起色。而且,PaaS市场已经不够大了,当时又有许多家厂商在角逐,使得dotCloud公司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背后的投资公司则急着要创办者找到新出路。

面临公司经营上艰难困境,dotCloud的创办人Solomon Hykes(目前在Docker公司担任CTO)决定放手一搏,效法开源运动的精神,把自身在开发PaaS平台时为了方便采用Linux Container而研发的一套工具(即Docker)开放给大家使用。

Docker开源项目发布后,短时间内就获得热烈的回应,因为它降低了Container技术的使用门槛。开发人员只要把写好的应用程序在自己的电脑上封装为DockerContainer,这个容器就拥有极高的移动性。它可以被送到测试主机,进行上线前的测试,接着同一个容器可以再派送到正式上线的主机,可以是企业自己的服务器,或是其他支持Docker容器的公众云服务。

只要使用同一个容器就可以达到自动部署作业,也就是其口号所强调的:“Build Ship Run Anything Anywhere”。这套机制背后的愿景──基础架构的程序化(Infrastructure as Code),也就是让运维人员拥有程序开发的优点,一来是可以写程序来控制应用程序的自动部署,再者这些控制程序亦如一般软件开发一样有版本控制。诸多Docker的优点,不仅让开发人员迅速拥抱这项工具,负责应用程序部署、运维的系统运维人员也热爱Docker,对于全栈工程师而言,Docker根本就是救世主了。

在互联网发展史上,不乏公司关键转型成功的例子,例如知名的照片分享网站Flickr,原本打算开发网络游戏,但在开发过程中发现了照片分享这个更大的需求,结果这家公司根本没推出任何一款游戏,却靠着Flickr大大成功;Twitter一开始则是开发播客(Podcast)平台,但在过程中发觉讯息快速沟通的重要需求,才推出现在我们所认识的Twitter服务;其他大家也都熟悉的PayPal、Instagram、YouTube等等,都是历经关键转型才找到今天的成功之路。

Docker成功带动转型之后,dotCloud公司也顺势更名为Docker,专心开发Docker平台。不过,Docker这个关键转型的故事有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在于Docker所使用的Container技术,其实已经行之有年,并非是Docker第一个发现。

就在Docker这个Linux Container的管理工具问市之后,许多知名公司陆续对外公开早已经在使用Linux Container技术,例如Google在DockerConf大会公开其庞大的云端服务依赖的就是Linux Container技术,每周有20亿个以上的Container在运作,每当一个人使用Gmail服务,就有一个相对应的Container启动。

而且,并不只有Google采用Container技术,一些知名的大型网络公司也已经使用Container技术多时。再者,Linux Container技术可溯源自Unix,甚至是大型主机的技术架构。那么,既然Docker一推出就能掀起IT架构革命如此大的影响力,为何这么多年来没什么人看出Container的技术潜力,而直到Docker问世才吹响IT架构新革命的号角?为何许许多多的开源软件公司没抓到这个机会?这个现象点出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议题。

对于这样的现象的解读是User Driven Innovation,由使用者驱动的创新。这与另一个说法──创意源于解决问题,或有异曲同工之妙。

Docker的诞生,源于dotCloud公司要解决PaaS平台的开发、部署与管理上的问题,因为遇到了问题必须面对,想办法去解决,而最后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完美方法,也就是Docker。

由此可见,Docker诞生的方式,有别于一般公司开发产品的模式。Docker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的创意,而不是先寻找创意,再想办法付诸实践。这也就是为何使用Container的公司很多,却没有一家公司开发出像Docker这样轰动的工具。或许就是在一般开发产品的模式下,没有人能够想像到Docker这样的工具会极大的潜力,也就不会有人去开发这样的产品;唯有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才间接挖到Docker这个宝藏。

其实,User Driven Innovation不是只有发生在Docker,我们的周遭一直在发生使用者驱动创新的事件。例如许多人都在使用的Google、Facebook、Twitter、Netflix等等云端服务,甚至BAT三巨头都是使用者驱动创新的典型。这些拥有充沛技术能力的公司,为了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例如如何同时提供给全球数十亿人使用?纷纷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过去企业遇到了技术上的难题,大多只能等待IT厂商来解决问题,而IT厂商在累积诸多用户的问题与需求后,就逐步将这些需求纳入未来的产品开发计划;然而,Google、Facebook、Twitter要运营全球市场,可等不及IT厂商解决问题,而且更现实的问题是,IT厂商可能没有这些公司运营全球市场的经验,如何为其解决问题?这也解释了为何Google、Facebook、BAT等大型网络公司想办法要招纳全世界最厉害的技术人才,因为必须自己解决问题。

再者,这些大公司在解决了技术问题之后,因为他们的获利方式普遍是依靠服务或广告,而非一般软件公司所依赖的授权费用,所以,这些网络公司都很大方地开放其设计概念或自家开发的工具,进而为开源软件注入强大的活水,集众人之力形成今日开源软件有别于过往的声势。

Docker这个例子再次印证了使用者驱动创新的趋势,对于新的科技公司,或甚至是任何人,即便你没有想到未来明确的方向,先卷起袖子,好好解决当下的问题吧,或许其中就有意想不到的宝藏。

关键字:Gmail使用者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