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虚拟化行业动态 → 正文

软件许可模式变更 采购方面临风险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Brian Kirsch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6-01 14:24:18 本文摘自:TechTarget中国

对很多公司来说软件许可是个挑战。令人困惑的术语、特殊的条件以及不同的产品变种使许可变得复杂而且非常耗费精力。但唯一不变的是硬件,许可跟随硬件进行迁移虽然麻烦,但仍然是可行的。

虚拟化改变了这一切。我们不再受硬件限制而且能够按需分配核心、CPU以及内存。然而很多软件许可模式已经跟进,使得顾客想知道他们做的是不是合法的。灰色区域很广,而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可能很严重。

基于物理CPU的软件许可模式发生改变

企业许可最为流行的方式之一是基于CPU。在Intel的超线程及多核技术引入前,处理器只有一个大脑,事情非常简单——一个CPU或者大脑通常等同于一个许可。需要多个CPU的服务器通常要配置2个或4个CPU,但每个CPU仍只有一个大脑。

硬件的进化引入了核心的概念。多核也就是每个CPU多个大脑变成了现实。这对用户有利,用户获得了更强大的处理能力,但只需要支付单个CPU的许可费用。

Intel更近一步,单个核心能够虚拟地将工作负载分离到单个物理核心的两个虚拟核心上。单个CPU现在可能有四个物理核心,每个核心能够干两个核心的活儿。单个CPU现在看起来有8个大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对用户有利,就看许可模式什么时候能够赶上硬件的发展速度了。

现在很多厂商使用基于核心进行许可的模式,该方式增加了混乱。例如,微软的Windows Server 2012 数据中心版基于CPU而非核心进行许可,只要对所有物理CPU进行了许可,在虚拟环境下就允许用户在每台主机上无限制运行虚拟机。这一简单的概念有利于用户。在2016数据中心发行版中,微软要求基于核心进行许可。核心许可基于2的倍数销售,价格与旧有的许可机制相同,直到每个CPU超过了8个物理核心,这是数据中心版每个CPU能够使用的最少核心数。

尽管这听起来很合理,真正的问题是当每个CPU的核心数超过8个时会发生什么。在2016年初,Intel封装的CPU达到了18个物理核心。这可能会导致微软显著增加之前8核心基础模式的价格。价格可能会非常高,致使企业要重新思考如何配置服务器。更多的核心、更好的理念可能会放弃减少核心数量以更好地利用软件许可的想法。

谈到虚拟化,对管理员来说,服务器许可往往是最简单的。放置桌面或者使用VDI是如此复杂,实际上需要法律援助以把许可协议搞清楚。在最初的设备制造商协议中,桌面操作系统一直与硬件相关联,这使得在硬件设备上运行桌面操作系统时解决许可问题相当轻松。现在你需要付费购买服务比如软件保障或者虚拟桌面接入订阅以运行虚拟桌面。软件许可模式可能令人困惑而且往往基于用户进行许可,在拥有共享资源的环境中很难追踪。

此外,瘦客户端本身可能需要一个操作系统许可访问虚拟桌面。这也是VDI与成本优势作斗争的主要原因。部分虚拟桌面许可可能伴随着特定的硬件,需要与操作系统厂商确认,因为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Oracle提出挑战

许可同样适用于应用领域。应用许可有所不同,可以通过用户数、CPU或者无限制连接的核心数进行追踪。服务器产品,包括微软SQL的许可模式已经从CPU转向了核心。

监管这一概念通常像服务器许可那样简单明了,但有一个明显的例外——Oracle。由于Oracle直接与其他主要的hypervisor厂商进行竞争,该公司不遗余力阻止用户使用其他厂商的hypervisor。

首先,Oracle支持应用在非Oracle虚拟化平台上运行,但并没有进行认证。这意味着如果Oracle产品出现了已知问题,那么可以获得支持。如果是一个新问题,那么必须联系hypervisor厂商获得支持,而且有时候要在物理硬件上复现该问题。更糟糕的是,Oracle不支持其所谓的资源“软分区”。这意味着你不能使用一个hypervisor限制虚拟机的CPU或核心数量。因此所有的CPU/核心必须在主机中进行许可,因为虚拟机只能够在任何一个CPU/核心上运行。对很多用户来说,这使得在传统hypervisor上虚拟Oracle的价格过于昂贵。

许可模式的进化

许可充满了不明确的措词、描述有限的术语,而且软件许可模式澄清的越多越容易混淆。然而,有一些正在变得确定:首先,基于CPU的许可正在被基于核心的许可或者基于用户模式的许可所取代。而且许可对内存的限制大多数已经取消了。

订阅以及捆绑正在成为常态,但用户必须非常谨慎,因为不同的产品的软件许可模式可能不同。确定需求需要花时间并进行研究,考虑正在用的,你想用的以及不同产品之间的交互。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不断的付出,应该可以取得成功。

关键字:软件多核技术CPU

本文摘自:TechTarget中国

x 软件许可模式变更 采购方面临风险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虚拟化行业动态 → 正文

软件许可模式变更 采购方面临风险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Brian Kirsch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6-01 14:24:18 本文摘自:TechTarget中国

对很多公司来说软件许可是个挑战。令人困惑的术语、特殊的条件以及不同的产品变种使许可变得复杂而且非常耗费精力。但唯一不变的是硬件,许可跟随硬件进行迁移虽然麻烦,但仍然是可行的。

虚拟化改变了这一切。我们不再受硬件限制而且能够按需分配核心、CPU以及内存。然而很多软件许可模式已经跟进,使得顾客想知道他们做的是不是合法的。灰色区域很广,而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可能很严重。

基于物理CPU的软件许可模式发生改变

企业许可最为流行的方式之一是基于CPU。在Intel的超线程及多核技术引入前,处理器只有一个大脑,事情非常简单——一个CPU或者大脑通常等同于一个许可。需要多个CPU的服务器通常要配置2个或4个CPU,但每个CPU仍只有一个大脑。

硬件的进化引入了核心的概念。多核也就是每个CPU多个大脑变成了现实。这对用户有利,用户获得了更强大的处理能力,但只需要支付单个CPU的许可费用。

Intel更近一步,单个核心能够虚拟地将工作负载分离到单个物理核心的两个虚拟核心上。单个CPU现在可能有四个物理核心,每个核心能够干两个核心的活儿。单个CPU现在看起来有8个大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对用户有利,就看许可模式什么时候能够赶上硬件的发展速度了。

现在很多厂商使用基于核心进行许可的模式,该方式增加了混乱。例如,微软的Windows Server 2012 数据中心版基于CPU而非核心进行许可,只要对所有物理CPU进行了许可,在虚拟环境下就允许用户在每台主机上无限制运行虚拟机。这一简单的概念有利于用户。在2016数据中心发行版中,微软要求基于核心进行许可。核心许可基于2的倍数销售,价格与旧有的许可机制相同,直到每个CPU超过了8个物理核心,这是数据中心版每个CPU能够使用的最少核心数。

尽管这听起来很合理,真正的问题是当每个CPU的核心数超过8个时会发生什么。在2016年初,Intel封装的CPU达到了18个物理核心。这可能会导致微软显著增加之前8核心基础模式的价格。价格可能会非常高,致使企业要重新思考如何配置服务器。更多的核心、更好的理念可能会放弃减少核心数量以更好地利用软件许可的想法。

谈到虚拟化,对管理员来说,服务器许可往往是最简单的。放置桌面或者使用VDI是如此复杂,实际上需要法律援助以把许可协议搞清楚。在最初的设备制造商协议中,桌面操作系统一直与硬件相关联,这使得在硬件设备上运行桌面操作系统时解决许可问题相当轻松。现在你需要付费购买服务比如软件保障或者虚拟桌面接入订阅以运行虚拟桌面。软件许可模式可能令人困惑而且往往基于用户进行许可,在拥有共享资源的环境中很难追踪。

此外,瘦客户端本身可能需要一个操作系统许可访问虚拟桌面。这也是VDI与成本优势作斗争的主要原因。部分虚拟桌面许可可能伴随着特定的硬件,需要与操作系统厂商确认,因为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Oracle提出挑战

许可同样适用于应用领域。应用许可有所不同,可以通过用户数、CPU或者无限制连接的核心数进行追踪。服务器产品,包括微软SQL的许可模式已经从CPU转向了核心。

监管这一概念通常像服务器许可那样简单明了,但有一个明显的例外——Oracle。由于Oracle直接与其他主要的hypervisor厂商进行竞争,该公司不遗余力阻止用户使用其他厂商的hypervisor。

首先,Oracle支持应用在非Oracle虚拟化平台上运行,但并没有进行认证。这意味着如果Oracle产品出现了已知问题,那么可以获得支持。如果是一个新问题,那么必须联系hypervisor厂商获得支持,而且有时候要在物理硬件上复现该问题。更糟糕的是,Oracle不支持其所谓的资源“软分区”。这意味着你不能使用一个hypervisor限制虚拟机的CPU或核心数量。因此所有的CPU/核心必须在主机中进行许可,因为虚拟机只能够在任何一个CPU/核心上运行。对很多用户来说,这使得在传统hypervisor上虚拟Oracle的价格过于昂贵。

许可模式的进化

许可充满了不明确的措词、描述有限的术语,而且软件许可模式澄清的越多越容易混淆。然而,有一些正在变得确定:首先,基于CPU的许可正在被基于核心的许可或者基于用户模式的许可所取代。而且许可对内存的限制大多数已经取消了。

订阅以及捆绑正在成为常态,但用户必须非常谨慎,因为不同的产品的软件许可模式可能不同。确定需求需要花时间并进行研究,考虑正在用的,你想用的以及不同产品之间的交互。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不断的付出,应该可以取得成功。

关键字:软件多核技术CPU

本文摘自:TechTarget中国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