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IP语音政策监管 → 正文

可规范可控的VoIP管制经验

责任编辑:FLORA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1-07-05 09:30:33 本文摘自:三网融合政策带动应用

澳大利亚通信和媒体管理局(ACMA)对VoIP业务有一套完备的监管框架。在澳大利亚,VoIP服务提供商被看作是运营服务提供商(CSP)的一种,VoIP提供商通过电信网络(ADSL、cable、无线)向用户提供服务。与基础电信运营商一样,VoIP提供商应当遵守澳大利亚相关法律法规,履行相关法定义务。目前,澳大利亚VoIP提供商超过269家,约三分之二针对住宅市场。

细化VoIP义务

当前澳大利亚对VoIP业务的管制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四类,即与PSTN网互联的IP电话,将其纳入到传统电信监管框架中,逐步施加类似传统话音业务的要求。ACMA对VoIP的监管重点集中在准入政策、接入紧急呼叫服务、码号资源管理、本地号码携带、用户服务保障(CSG)要求等。

1.准入政策

在市场准入方面,ACMA实施较为放松的管制,不要求VoIP提供商获得许可证除非他们打算拥有“网络单元”。网络单元包括有线线路连接(如铜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电缆)和无线电通信设施。

2.接入紧急呼叫服务

澳大利亚政府高度重视VoIP接入紧急呼叫服务。早在2002年ACMA就发布了《电信(紧急呼叫服务)决定》,并在随后几年里对该决定做了多次的修订。2010年10月28日,ACMA发布了新的《2011年电信(紧急呼叫服务)修订决定(第一版)》草案,进一步修订了《2009年电信(紧急呼叫服务)决定》,对VoIP业务接入紧急呼叫服务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

新决定规定,VoIP提供商必须免费接入紧急呼叫服务,呼叫号码为000、112或106,其中,000为第一紧急呼叫服务号码,112和106为第二紧急呼叫服务号码。000和112用于普通人群手机发起的语音呼叫,106用于耳聋或听力/语言障碍人士发起的文字呼叫。该决定主要应用于拨打到PSTN网的第四类VoIP双向呼叫服务和第二类VoIP外呼服务,其中,第四类VoIP必须无条件接入紧急呼叫,第二类VoIP也应尽可能接入紧急呼叫。

3.码号资源管理

VoIP业务的开展离不开码号资源。第三和第四类VoIP业务(从PSTN网呼入到互联网)需要分配电话号码确保呼叫能准确路由,而第二类VoIP业务(从互联网外呼到PSTN网)则需要分配电话号码确保能让接收方识别。澳大利亚通信和媒体管理局通过制定《1997年电信号码计划》,并发布《指南》,明确了各类VoIP业务所对应的号码。

4.本地号码携带

澳大利亚通信和媒体管理局明确用户转换VoIP提供商时仍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电话号码。2008年4月16日,ACMA将本地号码携带列为当年的重点监管要素,以更好地促进竞争和提高用户选择权。

5.用户服务保障(CSG)要求

ACMA规定,为住宅和小企业(最多5条线路)用户提供标准电话业务的服务商应满足CSG所确立的连接和修复时限标准要求,除非他们有适当的用户减免或豁免。由于VoIP业务本身的通话质量通常达不到传统电话质量,ACMA认为VoIP提供商可以适当使用用户豁免,但前提仍需要尽可能满足用户服务保障。

可分步纳入电信管制框架

目前我国对VoIP的管制采取严格管制、谨慎对待的态度。除了PC-PC完全基于互联网的VoIP已全面开放外,其他需要与PSTN网互联的VoIP(包括PC-Phone、Phone-PC、Phone-Phone)定位为第一类基础电信业务,现阶段只有基础电信运营商有权运营。其中,PC-Phone模式的网络电话只有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四个试点(深圳、上饶、长春、泰安)有牌照,只有这些试点才是合法的。但是,IP化是未来电信网发展的趋势,基于IP网络的语音服务必然会代替基于传统电信网络的语音服务。因此,逐步开放VoIP也是我国电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我国国情和澳大利亚有所不同,但澳大利亚VoIP的监管体系为我国VoIP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首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VoIP发展,将VoIP逐渐纳入电信管制框架中,在市场准入、紧急呼叫、码号资源管理、消费者保障、执法监听等方面制定完备的监管体系,使VoIP的监管具备一定的可规范性;其次,以码号资源管理作为VoIP分层次管制的有效手段,制定符合我国的码号分配政策,既方便用户识别VoIP业务,又便于监管者根据码号情况溯源;最后,采取分阶段开放的原则,制定计划开放的具体时间表,给传统电信运营商一个转型的时间,控制好VoIP业务的发展速度,避免VoIP业务在短期内“一哄而上”,对电信行业造成过大的冲击。

关键字:IP语音VOIPACMA

本文摘自:三网融合政策带动应用

x 可规范可控的VoIP管制经验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IP语音政策监管 → 正文

可规范可控的VoIP管制经验

责任编辑:FLORA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1-07-05 09:30:33 本文摘自:三网融合政策带动应用

澳大利亚通信和媒体管理局(ACMA)对VoIP业务有一套完备的监管框架。在澳大利亚,VoIP服务提供商被看作是运营服务提供商(CSP)的一种,VoIP提供商通过电信网络(ADSL、cable、无线)向用户提供服务。与基础电信运营商一样,VoIP提供商应当遵守澳大利亚相关法律法规,履行相关法定义务。目前,澳大利亚VoIP提供商超过269家,约三分之二针对住宅市场。

细化VoIP义务

当前澳大利亚对VoIP业务的管制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四类,即与PSTN网互联的IP电话,将其纳入到传统电信监管框架中,逐步施加类似传统话音业务的要求。ACMA对VoIP的监管重点集中在准入政策、接入紧急呼叫服务、码号资源管理、本地号码携带、用户服务保障(CSG)要求等。

1.准入政策

在市场准入方面,ACMA实施较为放松的管制,不要求VoIP提供商获得许可证除非他们打算拥有“网络单元”。网络单元包括有线线路连接(如铜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电缆)和无线电通信设施。

2.接入紧急呼叫服务

澳大利亚政府高度重视VoIP接入紧急呼叫服务。早在2002年ACMA就发布了《电信(紧急呼叫服务)决定》,并在随后几年里对该决定做了多次的修订。2010年10月28日,ACMA发布了新的《2011年电信(紧急呼叫服务)修订决定(第一版)》草案,进一步修订了《2009年电信(紧急呼叫服务)决定》,对VoIP业务接入紧急呼叫服务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

新决定规定,VoIP提供商必须免费接入紧急呼叫服务,呼叫号码为000、112或106,其中,000为第一紧急呼叫服务号码,112和106为第二紧急呼叫服务号码。000和112用于普通人群手机发起的语音呼叫,106用于耳聋或听力/语言障碍人士发起的文字呼叫。该决定主要应用于拨打到PSTN网的第四类VoIP双向呼叫服务和第二类VoIP外呼服务,其中,第四类VoIP必须无条件接入紧急呼叫,第二类VoIP也应尽可能接入紧急呼叫。

3.码号资源管理

VoIP业务的开展离不开码号资源。第三和第四类VoIP业务(从PSTN网呼入到互联网)需要分配电话号码确保呼叫能准确路由,而第二类VoIP业务(从互联网外呼到PSTN网)则需要分配电话号码确保能让接收方识别。澳大利亚通信和媒体管理局通过制定《1997年电信号码计划》,并发布《指南》,明确了各类VoIP业务所对应的号码。

4.本地号码携带

澳大利亚通信和媒体管理局明确用户转换VoIP提供商时仍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电话号码。2008年4月16日,ACMA将本地号码携带列为当年的重点监管要素,以更好地促进竞争和提高用户选择权。

5.用户服务保障(CSG)要求

ACMA规定,为住宅和小企业(最多5条线路)用户提供标准电话业务的服务商应满足CSG所确立的连接和修复时限标准要求,除非他们有适当的用户减免或豁免。由于VoIP业务本身的通话质量通常达不到传统电话质量,ACMA认为VoIP提供商可以适当使用用户豁免,但前提仍需要尽可能满足用户服务保障。

可分步纳入电信管制框架

目前我国对VoIP的管制采取严格管制、谨慎对待的态度。除了PC-PC完全基于互联网的VoIP已全面开放外,其他需要与PSTN网互联的VoIP(包括PC-Phone、Phone-PC、Phone-Phone)定位为第一类基础电信业务,现阶段只有基础电信运营商有权运营。其中,PC-Phone模式的网络电话只有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四个试点(深圳、上饶、长春、泰安)有牌照,只有这些试点才是合法的。但是,IP化是未来电信网发展的趋势,基于IP网络的语音服务必然会代替基于传统电信网络的语音服务。因此,逐步开放VoIP也是我国电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我国国情和澳大利亚有所不同,但澳大利亚VoIP的监管体系为我国VoIP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首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VoIP发展,将VoIP逐渐纳入电信管制框架中,在市场准入、紧急呼叫、码号资源管理、消费者保障、执法监听等方面制定完备的监管体系,使VoIP的监管具备一定的可规范性;其次,以码号资源管理作为VoIP分层次管制的有效手段,制定符合我国的码号分配政策,既方便用户识别VoIP业务,又便于监管者根据码号情况溯源;最后,采取分阶段开放的原则,制定计划开放的具体时间表,给传统电信运营商一个转型的时间,控制好VoIP业务的发展速度,避免VoIP业务在短期内“一哄而上”,对电信行业造成过大的冲击。

关键字:IP语音VOIPACMA

本文摘自:三网融合政策带动应用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