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运营商企业业务市场动态 → 正文

中国移动RCS业务试商用在即 恐变革传统计费模式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04 21:12:38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OTT业务对电信业传统语音和短消息的冲击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前不久,由腾讯公司出品的微信电话本再次给了电信运营商一记重击,迫使他们加快了改变的步伐。

中国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前不久曾在公开场合表态,类似于微信电话本的IP电话应用,运营商只要放下语音包袱,会做的更得心应手。

移动用户明年可体验RCS业务

事实上,中国移动在今年2月初发布的《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即彰显了业务创新与变革的决心。RCS融合通信,即融合通信,就是把手机中原有的“通话”、“消息”、“联系人”这3个主要入口,从运营商的层面直接与手机整合,变为新通话、新消息、新联系。中国移动的飞信、中国电信的易信都属于此类业务。

根据白皮书的规划:中国移动今年启动融合通信端到端系统测试,下半年启动现网测试,预计在四季度实现试商用,2015年中实现融合通信的全面商用。据C114了解,中兴通讯独家承建中国移动的RCS平台,中软国际独家负责融合通信APP定制软件产品的设计和开发。2014年还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移动的RCS业务测试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预计明年初用户可以听到商用的具体时间表。

RCS产品的最大的优势就是用户无需单独安装软件,使用手机电话簿作为统一入口就可以直接使用原生的终端拨打语音或视频电话或发送文字、图片、位置等信息。

RCS业务商用后,语音升级为高清视频通话,短信升级为具有信息、图片、高清视频功能的聊天工具,用户还可以在通话时同步进行文字图片等其他内容的推送分享,一键发起多方通话等,它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

而且,RCS不会局限于上述所列功能,它的版本仍在更新中,后续版本将继续补充其他新功能。同时RCS也进行了API开放的相关研究,包括网络地址本、即时消息、文件传输等能力都将开放给第三方,以便基于RCS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业务。RCS有希望成为运营商提升竞争力,提高单个用户ARPU值的重要途径。

RCS/Joyn业务已在国外先行先试

全面商用RCS,代表着中国移动是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运营商,但相比国外,仍然是晚了一步。

GSMA早在2009年就公布了RCS计划,当时就得到了多家欧洲运营商的响应。2010年,由西班牙Telefonica、英国沃达丰、法国Orange、意大利电信及德国电信在内的欧洲五大电信巨头,决定联合推出自有即时通信系统,并命名为“Joyn”,以此正式向OTT应用宣战。

利用Joyn,各大运营商可提供与Skype类似的功能,而且Joyn可以直接与移动电话号码捆绑。GSMA希望它最终能成为其他服务的基础平台。Joyn的卖点是它直接嵌入手机,能自动跨网络运行。由于这个原因,用户没有必要安装任何手机应用,也不需要检查其朋友是否也有这个APP。

Joyn业务目前在韩国的运营取得了成功,韩国三家电信运营商携手合作,在2012年底同时商用RCS,三家运营商的RCS用户实现互通,形成RCS业务全覆盖,用户数量在短期内迅猛增加。

目前,全球17个国家的28家运营商在2014年推出了RCS/joyn服务,有85家顶级的移动网络运营商承诺在2015年前推出RCS服务。终端方面,GSMA目前已和除苹果之外的多家手机厂商达成协议,包括HTC、华为、LG、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RIM、索尼、中兴等。

目前尚不清楚中国移动的RCS业务是否会采用Joyn这个名字,或者与飞信整合,旧瓶装新酒。RCS重新定义了运营商的核心产品和业务组合,并且支持网络能力的开放,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

当然,挑战也是存在的,在用户已经有了微信、Skype、Viber、Kakao Talk、WhatsAPP、iMessage等各种选择以后,如何鼓励他们从OTT应用转移到RCS上,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还有终端方面,RCS终端分为软终端和嵌入式终端两类。软终端需要用户先下载APP才能使用RCS功能,而嵌入式终端是将RCS功能融合到操作系统中,就像之前终端内置支持短信功能一样,用户通过支持RCS的终端开机即可使用。

据C114了解,中国移动采用后一种对用户最便利的“开机即用”的嵌入式终端方式进行RCS的推广。

作为全球移动用户数最多的运营商,中国移动决定全面商用RCS业务,将对中国市场以及周边亚太市场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中国移动能够较好的发展用户,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很可能会跟进,中国市场以及庞大的用户群将形成合力,进一步推动RCS在全球的发展。

关键字:RCS嵌入式终端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x 中国移动RCS业务试商用在即 恐变革传统计费模式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运营商企业业务市场动态 → 正文

中国移动RCS业务试商用在即 恐变革传统计费模式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04 21:12:38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OTT业务对电信业传统语音和短消息的冲击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前不久,由腾讯公司出品的微信电话本再次给了电信运营商一记重击,迫使他们加快了改变的步伐。

中国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前不久曾在公开场合表态,类似于微信电话本的IP电话应用,运营商只要放下语音包袱,会做的更得心应手。

移动用户明年可体验RCS业务

事实上,中国移动在今年2月初发布的《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即彰显了业务创新与变革的决心。RCS融合通信,即融合通信,就是把手机中原有的“通话”、“消息”、“联系人”这3个主要入口,从运营商的层面直接与手机整合,变为新通话、新消息、新联系。中国移动的飞信、中国电信的易信都属于此类业务。

根据白皮书的规划:中国移动今年启动融合通信端到端系统测试,下半年启动现网测试,预计在四季度实现试商用,2015年中实现融合通信的全面商用。据C114了解,中兴通讯独家承建中国移动的RCS平台,中软国际独家负责融合通信APP定制软件产品的设计和开发。2014年还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移动的RCS业务测试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预计明年初用户可以听到商用的具体时间表。

RCS产品的最大的优势就是用户无需单独安装软件,使用手机电话簿作为统一入口就可以直接使用原生的终端拨打语音或视频电话或发送文字、图片、位置等信息。

RCS业务商用后,语音升级为高清视频通话,短信升级为具有信息、图片、高清视频功能的聊天工具,用户还可以在通话时同步进行文字图片等其他内容的推送分享,一键发起多方通话等,它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

而且,RCS不会局限于上述所列功能,它的版本仍在更新中,后续版本将继续补充其他新功能。同时RCS也进行了API开放的相关研究,包括网络地址本、即时消息、文件传输等能力都将开放给第三方,以便基于RCS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业务。RCS有希望成为运营商提升竞争力,提高单个用户ARPU值的重要途径。

RCS/Joyn业务已在国外先行先试

全面商用RCS,代表着中国移动是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运营商,但相比国外,仍然是晚了一步。

GSMA早在2009年就公布了RCS计划,当时就得到了多家欧洲运营商的响应。2010年,由西班牙Telefonica、英国沃达丰、法国Orange、意大利电信及德国电信在内的欧洲五大电信巨头,决定联合推出自有即时通信系统,并命名为“Joyn”,以此正式向OTT应用宣战。

利用Joyn,各大运营商可提供与Skype类似的功能,而且Joyn可以直接与移动电话号码捆绑。GSMA希望它最终能成为其他服务的基础平台。Joyn的卖点是它直接嵌入手机,能自动跨网络运行。由于这个原因,用户没有必要安装任何手机应用,也不需要检查其朋友是否也有这个APP。

Joyn业务目前在韩国的运营取得了成功,韩国三家电信运营商携手合作,在2012年底同时商用RCS,三家运营商的RCS用户实现互通,形成RCS业务全覆盖,用户数量在短期内迅猛增加。

目前,全球17个国家的28家运营商在2014年推出了RCS/joyn服务,有85家顶级的移动网络运营商承诺在2015年前推出RCS服务。终端方面,GSMA目前已和除苹果之外的多家手机厂商达成协议,包括HTC、华为、LG、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RIM、索尼、中兴等。

目前尚不清楚中国移动的RCS业务是否会采用Joyn这个名字,或者与飞信整合,旧瓶装新酒。RCS重新定义了运营商的核心产品和业务组合,并且支持网络能力的开放,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

当然,挑战也是存在的,在用户已经有了微信、Skype、Viber、Kakao Talk、WhatsAPP、iMessage等各种选择以后,如何鼓励他们从OTT应用转移到RCS上,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还有终端方面,RCS终端分为软终端和嵌入式终端两类。软终端需要用户先下载APP才能使用RCS功能,而嵌入式终端是将RCS功能融合到操作系统中,就像之前终端内置支持短信功能一样,用户通过支持RCS的终端开机即可使用。

据C114了解,中国移动采用后一种对用户最便利的“开机即用”的嵌入式终端方式进行RCS的推广。

作为全球移动用户数最多的运营商,中国移动决定全面商用RCS业务,将对中国市场以及周边亚太市场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中国移动能够较好的发展用户,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很可能会跟进,中国市场以及庞大的用户群将形成合力,进一步推动RCS在全球的发展。

关键字:RCS嵌入式终端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