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行业动态 → 正文

公有云尚未迎来市场时机 寻找商业模式是关键

责任编辑:xdo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1-12-17 09:24:08 本文摘自:通信世界周刊

2011年无疑是云计算在中国突飞猛进的一年。这一年,业界对于云计算的态度从当初的“云里雾里”过渡到了“小步潜行”,确切的说,云计算在中国市场已经度过了最初的认知阶段,许多国有企业和外资在华机构的IT系统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云的“雏形”。

这其中,来自政府的推动力量不可小觑。随着云计算成为“十二五”规划中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国内约有数十个城市先后推出了城市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并将云计算作为当地重要的发展产业之一,诸如“祥云”、“云海”、“西部云”乃至“天山云”等城市规划代称不绝于耳,众多IT企业围绕政府发展规划也落地了诸多云解决方案,同时一系列云相关的衍生产业也逐渐形成。

 尽管业界对于由政府主导建设的方式还存在许多争议——国外云计算发展主要依靠企业拉动,政府部门仅充当“应用者”角色,这种以盈利为前提的企业力量将云计算快速推向了商业市场——但积极地一面在于,当本土IT企业不足以影响产业的时候,政府角色的及时加入确实为产业界带来了信心,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也为更多的IT企业提供了发挥空间。

在2011年,总看那些已经落地或运行中的云项目方案,不难发现,私有云占去了大片江山。企业中所谓的云改造,事实上,多为数据中心内的私有资源池建设,通过服务器、存储资源的虚拟化,达到IT资源的按需所取、重复利用的目的。

处于降低成本、节省IT资源的目的,企业尝试私有云的初衷无可厚非。那么,作为云计算商业模式中较高层面的公有云是否也将迎来其市场时机?

IBM杰出工程师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兼新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毛新生告诉记者:“公有云的搭建需要找准切入点,那就是商业模式,云服务提供商只有找到了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后,才能得以长久生存和发展,从而配合整体产业生态系统的搭建。”

公有云业务“小步潜行”

现阶段,国内市场对于公有云业务还处于小试牛刀的阶段。在电信领域,各地运营商均推出了以云存储、数据备份为核心业务的公共云服务,如上海电信就最早提出了“e云存储”的业务概念;在互联网领域,阿里巴巴推出的“阿里云”已经具备了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能力,比如为浙大学生提供动漫作品的云渲染服务,而盛大集团的“盛大云”、腾讯的云服务等也都开始初露锋芒。

“现阶段的公有云业务模式,基本是利用了云化IT资源大规模、低成本、随需随取的特点,参考国外的云计算发展经验,云业务的发展在经历了基础设施层和平台层后,其业务模式将不断向上发展,也就是逐渐向应用层和业务流程层传递。”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王胜航如是说。

商业模式尚未成型

毛新生表示,云计算不是技术的革命,而是商业模式的变革,如果仔细察看云计算的发展脉络,我们会发现,其实云计算中提及的技术过去都已存在如虚拟化、自动化等,云计算从本质上说,是IT系统对传统的商业模式提出的挑战。

也就是说,只有将云计算与企业的商业运作联系到一起,其价值才能够真正得以发挥,如果仅仅停留在降低成本、依靠硬件资源获取利润的层面,云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在此方面,国外一些率先迈入云端的软件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其中号称SaaS领域先锋企业的Salesforce近日就推出了社会营销云服务,新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智能”的操作面板,它能够过滤并分析大量的社会数据,找出与公司最相关的信息,还允许用户根据地区、人口、“情感”等因素将数据进行分类,其中的文本分析功能可以根据顾客的评价判断出他们的真实想法。

国外经验“水土不服”

尽管“营销云”的推出源于新技术的收购,但Salesforce能够巧妙地将传统的“企业级营销方式”转化为应用服务,用户通过网络按需购买,由此也开辟了该领域的新商业模式。正如Salesforce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arc Benioff所言:“如果你使用谷歌搜索、去亚马逊买书、上eBay拍卖的话,那你就可以同样的方式管理自己的业务。”

与之相比,国内的云业务发展显然还相对初级。这其中除了发展阶段和起步时间的差异外,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地域性的差异。

地方移动数据部专家告诉记者:“国内市场IT成本部署远比国外低得多,并非所有公司都安装正版软件,因此在线软件服务在中国尚未真正推开;另外中小企业作为公有云的主要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很高,如果不能够提供真正低廉的IT基础服务,难以打开市场大门。”

同时,该专家也补充表示,在这方面,运营商具备大规模的机房基础资源、宽带资源以及相关的设备服务资源,提供基于IaaS的云服务将具备很大优势。

关键字:商业模式市场公有云

本文摘自:通信世界周刊

x 公有云尚未迎来市场时机 寻找商业模式是关键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行业动态 → 正文

公有云尚未迎来市场时机 寻找商业模式是关键

责任编辑:xdo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1-12-17 09:24:08 本文摘自:通信世界周刊

2011年无疑是云计算在中国突飞猛进的一年。这一年,业界对于云计算的态度从当初的“云里雾里”过渡到了“小步潜行”,确切的说,云计算在中国市场已经度过了最初的认知阶段,许多国有企业和外资在华机构的IT系统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云的“雏形”。

这其中,来自政府的推动力量不可小觑。随着云计算成为“十二五”规划中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国内约有数十个城市先后推出了城市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并将云计算作为当地重要的发展产业之一,诸如“祥云”、“云海”、“西部云”乃至“天山云”等城市规划代称不绝于耳,众多IT企业围绕政府发展规划也落地了诸多云解决方案,同时一系列云相关的衍生产业也逐渐形成。

 尽管业界对于由政府主导建设的方式还存在许多争议——国外云计算发展主要依靠企业拉动,政府部门仅充当“应用者”角色,这种以盈利为前提的企业力量将云计算快速推向了商业市场——但积极地一面在于,当本土IT企业不足以影响产业的时候,政府角色的及时加入确实为产业界带来了信心,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也为更多的IT企业提供了发挥空间。

在2011年,总看那些已经落地或运行中的云项目方案,不难发现,私有云占去了大片江山。企业中所谓的云改造,事实上,多为数据中心内的私有资源池建设,通过服务器、存储资源的虚拟化,达到IT资源的按需所取、重复利用的目的。

处于降低成本、节省IT资源的目的,企业尝试私有云的初衷无可厚非。那么,作为云计算商业模式中较高层面的公有云是否也将迎来其市场时机?

IBM杰出工程师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兼新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毛新生告诉记者:“公有云的搭建需要找准切入点,那就是商业模式,云服务提供商只有找到了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后,才能得以长久生存和发展,从而配合整体产业生态系统的搭建。”

公有云业务“小步潜行”

现阶段,国内市场对于公有云业务还处于小试牛刀的阶段。在电信领域,各地运营商均推出了以云存储、数据备份为核心业务的公共云服务,如上海电信就最早提出了“e云存储”的业务概念;在互联网领域,阿里巴巴推出的“阿里云”已经具备了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能力,比如为浙大学生提供动漫作品的云渲染服务,而盛大集团的“盛大云”、腾讯的云服务等也都开始初露锋芒。

“现阶段的公有云业务模式,基本是利用了云化IT资源大规模、低成本、随需随取的特点,参考国外的云计算发展经验,云业务的发展在经历了基础设施层和平台层后,其业务模式将不断向上发展,也就是逐渐向应用层和业务流程层传递。”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王胜航如是说。

商业模式尚未成型

毛新生表示,云计算不是技术的革命,而是商业模式的变革,如果仔细察看云计算的发展脉络,我们会发现,其实云计算中提及的技术过去都已存在如虚拟化、自动化等,云计算从本质上说,是IT系统对传统的商业模式提出的挑战。

也就是说,只有将云计算与企业的商业运作联系到一起,其价值才能够真正得以发挥,如果仅仅停留在降低成本、依靠硬件资源获取利润的层面,云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在此方面,国外一些率先迈入云端的软件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其中号称SaaS领域先锋企业的Salesforce近日就推出了社会营销云服务,新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智能”的操作面板,它能够过滤并分析大量的社会数据,找出与公司最相关的信息,还允许用户根据地区、人口、“情感”等因素将数据进行分类,其中的文本分析功能可以根据顾客的评价判断出他们的真实想法。

国外经验“水土不服”

尽管“营销云”的推出源于新技术的收购,但Salesforce能够巧妙地将传统的“企业级营销方式”转化为应用服务,用户通过网络按需购买,由此也开辟了该领域的新商业模式。正如Salesforce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arc Benioff所言:“如果你使用谷歌搜索、去亚马逊买书、上eBay拍卖的话,那你就可以同样的方式管理自己的业务。”

与之相比,国内的云业务发展显然还相对初级。这其中除了发展阶段和起步时间的差异外,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地域性的差异。

地方移动数据部专家告诉记者:“国内市场IT成本部署远比国外低得多,并非所有公司都安装正版软件,因此在线软件服务在中国尚未真正推开;另外中小企业作为公有云的主要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很高,如果不能够提供真正低廉的IT基础服务,难以打开市场大门。”

同时,该专家也补充表示,在这方面,运营商具备大规模的机房基础资源、宽带资源以及相关的设备服务资源,提供基于IaaS的云服务将具备很大优势。

关键字:商业模式市场公有云

本文摘自:通信世界周刊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