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云平台 → 正文

推动“云平台”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转型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刘彤 王雪梅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5-03 20:39:13 本文摘自: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最能体现政府担当的一项“民心工程”,在社会管理、文化传承、意识引导和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今,互联网从“PC互联”“移动互联”进入到“万物互联”的时代,四川如何在谋定“‘十三五’公共文化规划”中融入“互联网+”思维,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云平台”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难题:一方面,总有居民说不知道有哪些文化活动在举办;另一方面,文化场馆却常常抱怨人气不足。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向“智慧”和“互联网+”转型。运用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建设一个全方位覆盖、多终端访问、跨平台多通道发布的公共文化信息网状结构平台,市民可通过电脑、手机、移动终端和电视接入,享受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包括知识服务、艺术欣赏、文化传播、虚拟场馆、交流互动等内容。

推动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的核心是,将我省包括成都市所有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共文化广场等资源,全部集合在一个大“云”和多个“子云”平台上,进而构建起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圈”。该平台提供的内容主要有:文化场馆的虚拟游览体验及相关服务;市、区(县)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信息发布、预约;各类电子资源在线共享。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向“智慧”和“互联网+”转型。平台建成后,人们可利用手机App,通过自主搜索或自动定位方式,迅速调出区域内正在或即将举办的文化活动信息,各项活动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屏幕上呈现,更配有地图标注的相隔距离和行进路线,十分便捷,还可按需进行预约。平台搭建“互动区”,人们可对参与过的文化活动进行评价,主管部门可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网络监控、调控与定性定量考核。通过把省内各区县的资源集中在一个云平台上,实现按需、按人定制和推送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本质上是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结合的有益尝试,开启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新时代,这是公共文化领域一个重要的创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要一种全新的服务型门户网站,需要借鉴互联网营销相关理念扩大知名度,需要更加深度地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手段将服务与用户联接起来,需要借助相关实时语音平台实现与用户之间的实时联系。

去年,成都图书馆街头自助图书馆“开馆”,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自助借阅、自助归还的效果,主办方还根据不同地点、人群投放了不同的书籍。这是一个很好的“流动图书服务”案例,做得很好,但笔者认为放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公共领域里服务范围最广泛的显然是交通行业,图书馆、公共交通、手机这三个原本没有一点关系的事物完全可以通过“云平台”跨界融合在一起。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依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成全覆盖的流动图书服务网络,让城市每一辆公共交通工具都成为一本流动的图书、一个流动的图书馆,那么无论是服务范围和服务效果都可能会有极大提升。

就以图书馆为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可以颠覆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目前,图书馆的现状是:读者想看爱看的书图书馆没有或太少,图书馆采购的书读者又往往不爱看。这样的供需不对称是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普遍存在的矛盾。“云平台”实现书店销售数据、图书馆馆藏书目和读者信息数据对接,今后市民到书店购书就可以实现两种选择:第一,自己花钱购买;第二,在书店即可用身份证办理图书馆的借阅证件,选择借阅。“云平台”可以解决图书馆书籍、尤其是新书的流通率问题。一切以读者需求为本,把读者的自主权、选择权通过技术手段落到实处,一个小小的改变,带来的必将是图书馆服务效能的巨大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还可以推出一个类似“淘宝”一样的网络平台,今后公共文化产品的选择、交易、评价、服务等都可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团队,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只要能提供整台演出,都可以到平台注册,经审核后上线“开张”。人们像逛“淘宝”一样,自主点选喜爱的文艺团队和文体节目,经过相关审核后交易成功,自动形成协议。政府为剧团按每场演出进行补贴。这种方法可以造成以下几个结果:第一,国营院团被直接送到市场竞争的最前端,供群众点选;第二,民营院团以往为了推销自己的节目四处跑市场,而今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平台,可激发社会力量的活力;第三,优质文化产品会形成口口相传,不断被人点选,直接拉开与劣质文化产品的差距,形成剪刀差;第四,真正颠覆了以往的送文化下乡进社区的模式,政府也转变了身份,有利于从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第五,政府对文化的支持,从以前的打包方式,变成项目扶持制,而且,支持谁扶持谁可充分考虑群众的“点击”和评价。

(作者分别系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副研究员,省文化厅公共文化专家库成员)

关键字:公共文化文化活动室

本文摘自: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x 推动“云平台”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转型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云平台 → 正文

推动“云平台”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转型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刘彤 王雪梅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5-03 20:39:13 本文摘自: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最能体现政府担当的一项“民心工程”,在社会管理、文化传承、意识引导和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今,互联网从“PC互联”“移动互联”进入到“万物互联”的时代,四川如何在谋定“‘十三五’公共文化规划”中融入“互联网+”思维,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云平台”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难题:一方面,总有居民说不知道有哪些文化活动在举办;另一方面,文化场馆却常常抱怨人气不足。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向“智慧”和“互联网+”转型。运用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建设一个全方位覆盖、多终端访问、跨平台多通道发布的公共文化信息网状结构平台,市民可通过电脑、手机、移动终端和电视接入,享受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包括知识服务、艺术欣赏、文化传播、虚拟场馆、交流互动等内容。

推动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的核心是,将我省包括成都市所有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共文化广场等资源,全部集合在一个大“云”和多个“子云”平台上,进而构建起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圈”。该平台提供的内容主要有:文化场馆的虚拟游览体验及相关服务;市、区(县)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信息发布、预约;各类电子资源在线共享。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向“智慧”和“互联网+”转型。平台建成后,人们可利用手机App,通过自主搜索或自动定位方式,迅速调出区域内正在或即将举办的文化活动信息,各项活动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屏幕上呈现,更配有地图标注的相隔距离和行进路线,十分便捷,还可按需进行预约。平台搭建“互动区”,人们可对参与过的文化活动进行评价,主管部门可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网络监控、调控与定性定量考核。通过把省内各区县的资源集中在一个云平台上,实现按需、按人定制和推送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本质上是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结合的有益尝试,开启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新时代,这是公共文化领域一个重要的创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要一种全新的服务型门户网站,需要借鉴互联网营销相关理念扩大知名度,需要更加深度地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手段将服务与用户联接起来,需要借助相关实时语音平台实现与用户之间的实时联系。

去年,成都图书馆街头自助图书馆“开馆”,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自助借阅、自助归还的效果,主办方还根据不同地点、人群投放了不同的书籍。这是一个很好的“流动图书服务”案例,做得很好,但笔者认为放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公共领域里服务范围最广泛的显然是交通行业,图书馆、公共交通、手机这三个原本没有一点关系的事物完全可以通过“云平台”跨界融合在一起。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依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成全覆盖的流动图书服务网络,让城市每一辆公共交通工具都成为一本流动的图书、一个流动的图书馆,那么无论是服务范围和服务效果都可能会有极大提升。

就以图书馆为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可以颠覆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目前,图书馆的现状是:读者想看爱看的书图书馆没有或太少,图书馆采购的书读者又往往不爱看。这样的供需不对称是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普遍存在的矛盾。“云平台”实现书店销售数据、图书馆馆藏书目和读者信息数据对接,今后市民到书店购书就可以实现两种选择:第一,自己花钱购买;第二,在书店即可用身份证办理图书馆的借阅证件,选择借阅。“云平台”可以解决图书馆书籍、尤其是新书的流通率问题。一切以读者需求为本,把读者的自主权、选择权通过技术手段落到实处,一个小小的改变,带来的必将是图书馆服务效能的巨大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还可以推出一个类似“淘宝”一样的网络平台,今后公共文化产品的选择、交易、评价、服务等都可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团队,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只要能提供整台演出,都可以到平台注册,经审核后上线“开张”。人们像逛“淘宝”一样,自主点选喜爱的文艺团队和文体节目,经过相关审核后交易成功,自动形成协议。政府为剧团按每场演出进行补贴。这种方法可以造成以下几个结果:第一,国营院团被直接送到市场竞争的最前端,供群众点选;第二,民营院团以往为了推销自己的节目四处跑市场,而今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平台,可激发社会力量的活力;第三,优质文化产品会形成口口相传,不断被人点选,直接拉开与劣质文化产品的差距,形成剪刀差;第四,真正颠覆了以往的送文化下乡进社区的模式,政府也转变了身份,有利于从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第五,政府对文化的支持,从以前的打包方式,变成项目扶持制,而且,支持谁扶持谁可充分考虑群众的“点击”和评价。

(作者分别系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副研究员,省文化厅公共文化专家库成员)

关键字:公共文化文化活动室

本文摘自: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