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云存储 → 正文

云存储个人隐私频被盗 安全标准缺位现硬伤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9-25 14:00:27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随着好莱坞101位当红女星艳照的流出,苹果手机icloud云端系统备受诟病,艳照门事件折射出了云存储领域所面临安全问题。据EnfoDesk易观智库《2014年3月中国个人云存储市场用户数(网页版)》数据显示,国内个人云存储用户数(网页版)已超过3.51亿人。云存储已经经历了从容量攀比、重视用户体验,再到规模应用的时代,而今安全问题摆在眼前,因此,在云存储应用大爆发时刻,如何确保个人隐私不泄露成为云存储运营的关键。

云存储陷入安全风波

“云”是指在大型共享的服务器上存储数据。通过云存储服务,用户可以在任何有互联网连接的地方,通过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在云端存入或读取照片、视频、文本等文件。由于其空间不受限制、可供多平台访问等优势,愈发受到个人和企业用户的青睐。近年来,各大互联网服务商和移动设备厂商纷纷推出云存储服务以增强用户粘性,随之而来的是用户信息安全面临新的挑战,重大敏感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近日美国多位女星存储于iCloud的大量“艳照”被曝,再度引发群体焦虑。有消息称,如果苹果用户开启“icloud照片流”功能,所拍照片就会自动上传至云端服务器,一旦服务器被攻克,或用户的手机账户密码泄露,那么手机中的照片就暴露了。

实际上,除了苹果icloud外,小米手机云相册、360云盘、QQ空间、朋友圈以及几乎所有的即时聊天工具,其网络存储的原理都与icloud相似,即储存在云端服务器中。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这些服务器被攻克或用户密码泄露,都可能导致信息泄露。

云存储的高容量、低成本式的“便捷”模式让人们对其依赖度越来越高。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便利感麻醉了人们的安全神经。而一直缺少重大的隐私泄露事件浮出水面,让人们的将云端假想成绝对安全的环境。如今,“好莱坞艳照门”事件揭出苹果iCloud云端不够安全,更是反映出整个云存储领域存在安全隐患。

云存储市场争夺激烈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每天都产生大量数据,日积月累后形成海量数据,数据量之大已经超出电脑硬盘及光盘能够方便存储的极限,当云存储这个概念一经提出,伴随着云服务相关词汇媒体曝光率骤增,依附于云存储技术的网盘市场成了各路厂商争相抢占的“香饽饽”。

资料显示,云存储是一种新兴信息存储方案,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将拍摄的照片和视频通过云存储传输到网盘中,在其他有网络的地方,通过页面或是电脑客户端就能非常便捷地取回照片。在目前的国内市场,绝大部分网盘还是针对个人用户市场。据业内人士表示,参与这场大战比较知名的国内企业有百度云、新浪微盘、华为网盘、金山快盘、115网盘和360云盘等,国外公司出品的有微软SkyDrive、苹果iCloud,最近亚马逊也刚刚上线了一个叫做“CloudDriver”的网盘产品。

对此,有专家预测,未来五年内会有7成的网民使用个人云,因此各大企业和厂商开始加大对网盘市场的投入也是合乎情理。目前,各巨头们都还只是在积累更大的用户技术,为今后吸引增值应用和客户广告进行前期准备。

安全短板亟待解决

从云存储的运作模式来看,用户们上传的资料并不能全部都可以密文保存,对于未加密的这部分文件,管理员可以从服务端的平台中直接查看和删除。一旦发生管理员违反职业操守的情况,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如果用户的移动终端或客户端用户名和密码泄露或被非法窃取,服务器上用户的隐私数据安全将难以保证。这意味着,用户上传到云上的资料信息越多、个人隐私越多,信息安全隐患就越大。

实际上,云存储行业发展迅速,但关于个人隐私安全保护还没有统一的行业监管标准,商家更多关注的是占领市场,圈地建实验室。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云存储厂商资源分享与产品推广,却忽视了最为基本的安全问题,再好的安全保障和用户体验,如果不能够保障用户隐私的安全性,那用户对产品的感官必将大打折扣。对于绝大多数的用户来说,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云存储变成公共资源平台,更不希望自己的隐私成为大众新闻,所以云存储的供应商要不遗余力地在自己的产品安全性上做好工作。对于用户而言,在使用网盘上传资料时,也应考虑服务商的综合实力,必要时加以软件双重保护,如果是非常重要或是绝密的文件,不能完全依靠云进行备份,以免服务商停止运营后数据丢失。

尽管云存储安全问题严重,专家仍对云存储的未来表示乐观,用户对云存储是否安全的担忧会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消解。随着多屏时代的到来,所有电子产品都有可能变成云的终端,个人云服务将打破这种局限,真正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内容访问和共享。

关键字:EnfoDesk个人用户存储市场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x 云存储个人隐私频被盗 安全标准缺位现硬伤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云存储 → 正文

云存储个人隐私频被盗 安全标准缺位现硬伤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9-25 14:00:27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随着好莱坞101位当红女星艳照的流出,苹果手机icloud云端系统备受诟病,艳照门事件折射出了云存储领域所面临安全问题。据EnfoDesk易观智库《2014年3月中国个人云存储市场用户数(网页版)》数据显示,国内个人云存储用户数(网页版)已超过3.51亿人。云存储已经经历了从容量攀比、重视用户体验,再到规模应用的时代,而今安全问题摆在眼前,因此,在云存储应用大爆发时刻,如何确保个人隐私不泄露成为云存储运营的关键。

云存储陷入安全风波

“云”是指在大型共享的服务器上存储数据。通过云存储服务,用户可以在任何有互联网连接的地方,通过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在云端存入或读取照片、视频、文本等文件。由于其空间不受限制、可供多平台访问等优势,愈发受到个人和企业用户的青睐。近年来,各大互联网服务商和移动设备厂商纷纷推出云存储服务以增强用户粘性,随之而来的是用户信息安全面临新的挑战,重大敏感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近日美国多位女星存储于iCloud的大量“艳照”被曝,再度引发群体焦虑。有消息称,如果苹果用户开启“icloud照片流”功能,所拍照片就会自动上传至云端服务器,一旦服务器被攻克,或用户的手机账户密码泄露,那么手机中的照片就暴露了。

实际上,除了苹果icloud外,小米手机云相册、360云盘、QQ空间、朋友圈以及几乎所有的即时聊天工具,其网络存储的原理都与icloud相似,即储存在云端服务器中。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这些服务器被攻克或用户密码泄露,都可能导致信息泄露。

云存储的高容量、低成本式的“便捷”模式让人们对其依赖度越来越高。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便利感麻醉了人们的安全神经。而一直缺少重大的隐私泄露事件浮出水面,让人们的将云端假想成绝对安全的环境。如今,“好莱坞艳照门”事件揭出苹果iCloud云端不够安全,更是反映出整个云存储领域存在安全隐患。

云存储市场争夺激烈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每天都产生大量数据,日积月累后形成海量数据,数据量之大已经超出电脑硬盘及光盘能够方便存储的极限,当云存储这个概念一经提出,伴随着云服务相关词汇媒体曝光率骤增,依附于云存储技术的网盘市场成了各路厂商争相抢占的“香饽饽”。

资料显示,云存储是一种新兴信息存储方案,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将拍摄的照片和视频通过云存储传输到网盘中,在其他有网络的地方,通过页面或是电脑客户端就能非常便捷地取回照片。在目前的国内市场,绝大部分网盘还是针对个人用户市场。据业内人士表示,参与这场大战比较知名的国内企业有百度云、新浪微盘、华为网盘、金山快盘、115网盘和360云盘等,国外公司出品的有微软SkyDrive、苹果iCloud,最近亚马逊也刚刚上线了一个叫做“CloudDriver”的网盘产品。

对此,有专家预测,未来五年内会有7成的网民使用个人云,因此各大企业和厂商开始加大对网盘市场的投入也是合乎情理。目前,各巨头们都还只是在积累更大的用户技术,为今后吸引增值应用和客户广告进行前期准备。

安全短板亟待解决

从云存储的运作模式来看,用户们上传的资料并不能全部都可以密文保存,对于未加密的这部分文件,管理员可以从服务端的平台中直接查看和删除。一旦发生管理员违反职业操守的情况,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如果用户的移动终端或客户端用户名和密码泄露或被非法窃取,服务器上用户的隐私数据安全将难以保证。这意味着,用户上传到云上的资料信息越多、个人隐私越多,信息安全隐患就越大。

实际上,云存储行业发展迅速,但关于个人隐私安全保护还没有统一的行业监管标准,商家更多关注的是占领市场,圈地建实验室。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云存储厂商资源分享与产品推广,却忽视了最为基本的安全问题,再好的安全保障和用户体验,如果不能够保障用户隐私的安全性,那用户对产品的感官必将大打折扣。对于绝大多数的用户来说,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云存储变成公共资源平台,更不希望自己的隐私成为大众新闻,所以云存储的供应商要不遗余力地在自己的产品安全性上做好工作。对于用户而言,在使用网盘上传资料时,也应考虑服务商的综合实力,必要时加以软件双重保护,如果是非常重要或是绝密的文件,不能完全依靠云进行备份,以免服务商停止运营后数据丢失。

尽管云存储安全问题严重,专家仍对云存储的未来表示乐观,用户对云存储是否安全的担忧会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消解。随着多屏时代的到来,所有电子产品都有可能变成云的终端,个人云服务将打破这种局限,真正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内容访问和共享。

关键字:EnfoDesk个人用户存储市场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