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华为战略转型困境:五条线难兼顾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4-26 08:38:27 本文摘自:Donews

从流出的任正非总裁在与消费者BG管理团队的午餐会上的发言(相关分析见《深度分析任正非讲话,华为消费者BG业务似将远离消费者》,到刚刚的华为一年一度的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公司轮值CEO徐直军的“辟谣”,可以看出华为的消费者BG的战略落地确实遇到了问题。

徐直军的观点如下(摘自《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华为铺“管道”面向企业业务5年冲百亿美元》):“我觉得我们在终端的策略是正确的,现在只是为了给他们降降温,不要浮躁。今年消费者业务BG的战略仍然是继续强化品牌,并向中高端市场发展。但是我们不会去做大量的品牌宣传,而是依靠口碑传播。”他透露,该业务的目标是盈利,而不是盲目扩张规模。

可能华为高层认为,我开展一个业务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电商也不要说销售额,以后汇报就说能做到多少利润。销售额是为了实现利润需要的,不是奋斗的目标。”(任正非)。从长远看,这个说法肯定100%是对的。但是在近期看,如果将消费者BG近期的最关键目标定位在“盈利”上,这是很危险的。

记得一年前在华为公布了2012年业绩的时候,就有记者采访我,问我对企业网业务和消费者业务发展不良怎么看,尤其是企业网业务,2012年的数字并不好,当时我的回答是,这是正常的产品周期,与运营商业务B2B销售拿大单不同,企业网业务每单的标的小,而且发展更多要依赖于渠道合作伙伴,而渠道的布局需要时间,从布局到体现在销售业绩甚至盈利中,有半年~一年的滞后期。华为必须有耐心。

企业网业务渠道,华为其实有过两个机会,都没抓住。一是卖给3CON的、曾经的被思科认为最大的对手之一的原华为数通业务(现在在惠普旗下)。二是收购港湾后带来的企业网络设备渠道。如果这两个渠道抓住一个,企业网BG在国内市场渠道布局就不需要花费太长的时间。

看看华为2013年财报中的企业网BG数据,战略布局已初步见效,销售额取得了不错的增长(又说销售额,盈利有一个滞后期),约七成收入来自国内市场,这说明国内渠道布局已发力,但国际渠道布局还需要时间。

华为明确将企业网定位为今后战略的重点,是非常正确的。理由很多,例如,企业网市场增长潜力很大,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不同,华为自己在电信网上的很多技术、方案和人才可以借用,等等。从这个角度看,原企业BG总裁徐文伟出任战略Marketing部总裁,国际市场经验丰富的阎力大出任企业BG常务副总裁(主持日常工作),是非常聪明不错的调整,企业网业务战略地位确立,国际市场进展成为成功标志。

回到消费者业务,数年前华为消费者产品主要通过给运营商代工,这并不需要品牌,不需要投入过多的销售费用,能够维系与运营商的关系。但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华为消费者产品需要走出自己的完全不同的路,要想做第三、拿300亿美元利润(苹果年利润500亿美金,三星年利润400亿美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华为华为加入必然导致竞争激烈,降低整体毛利率)。

除了手机等智能外设外,瞄准物联网的芯片(通信模块和数据卡)、手机通信平台是不错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华为的既有优势。不过前一个目标,更多是支撑企业网业务发展的,而手机通信平台并不是最终产品,如果实现销售收入,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

其实,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可以放得更开些。

第一,既然是完全不同的业务,完全可以放得更开些。而不是绑在整个公司的主业上,要求统一的利润率。

第二,完全可以选择终端业务或芯片业务在境外上市,一方面吸收外部资金,另一方面借助股市提升华为品牌的影响力,而且公司并不需要放弃控股权。

第三,消费者业务形成国际化品牌,从易到难逐步突破国际市场,成为华为进入美国等壁垒较高市场的敲门砖。

回到华为整个公司的战略,华为目前主要是三个BG(如图),但实际上未来发展必然包含五个完全不同的业务类型。

1、目前的主营业务运营商网络中通信设备市场已进入衰退期,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高毛利高增长,以维持一个高素质的队伍。典型的B2B业务,单子数量少,金额高。

2、企业网业务,B2B2C;虽可借助运营商网络中的大量资源,但单子小,差异大,实施个性化要求高,必须依赖渠道商。

3、消费者业务,主要是B2C,低毛利高竞争;部分B2B,有相对特殊的服务要求。

4、通信网络维护,这是华为运营商业务中近几年增长最快的领域,但是低毛利、低专业要求。

5、互联网云服务及其他服务,高增长但高不确定性。

五条线面临的环境差异很大,内部可资利用的资源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毛利率差异很大,对人才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如何平衡这些,以保证五条不同产品线中至少大部分能健康成长,这对华为最高决策层是一个考验。祝福华为。

关键字:华为战略转型BG盈利

本文摘自:Donews

x 华为战略转型困境:五条线难兼顾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华为战略转型困境:五条线难兼顾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4-26 08:38:27 本文摘自:Donews

从流出的任正非总裁在与消费者BG管理团队的午餐会上的发言(相关分析见《深度分析任正非讲话,华为消费者BG业务似将远离消费者》,到刚刚的华为一年一度的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公司轮值CEO徐直军的“辟谣”,可以看出华为的消费者BG的战略落地确实遇到了问题。

徐直军的观点如下(摘自《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华为铺“管道”面向企业业务5年冲百亿美元》):“我觉得我们在终端的策略是正确的,现在只是为了给他们降降温,不要浮躁。今年消费者业务BG的战略仍然是继续强化品牌,并向中高端市场发展。但是我们不会去做大量的品牌宣传,而是依靠口碑传播。”他透露,该业务的目标是盈利,而不是盲目扩张规模。

可能华为高层认为,我开展一个业务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电商也不要说销售额,以后汇报就说能做到多少利润。销售额是为了实现利润需要的,不是奋斗的目标。”(任正非)。从长远看,这个说法肯定100%是对的。但是在近期看,如果将消费者BG近期的最关键目标定位在“盈利”上,这是很危险的。

记得一年前在华为公布了2012年业绩的时候,就有记者采访我,问我对企业网业务和消费者业务发展不良怎么看,尤其是企业网业务,2012年的数字并不好,当时我的回答是,这是正常的产品周期,与运营商业务B2B销售拿大单不同,企业网业务每单的标的小,而且发展更多要依赖于渠道合作伙伴,而渠道的布局需要时间,从布局到体现在销售业绩甚至盈利中,有半年~一年的滞后期。华为必须有耐心。

企业网业务渠道,华为其实有过两个机会,都没抓住。一是卖给3CON的、曾经的被思科认为最大的对手之一的原华为数通业务(现在在惠普旗下)。二是收购港湾后带来的企业网络设备渠道。如果这两个渠道抓住一个,企业网BG在国内市场渠道布局就不需要花费太长的时间。

看看华为2013年财报中的企业网BG数据,战略布局已初步见效,销售额取得了不错的增长(又说销售额,盈利有一个滞后期),约七成收入来自国内市场,这说明国内渠道布局已发力,但国际渠道布局还需要时间。

华为明确将企业网定位为今后战略的重点,是非常正确的。理由很多,例如,企业网市场增长潜力很大,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不同,华为自己在电信网上的很多技术、方案和人才可以借用,等等。从这个角度看,原企业BG总裁徐文伟出任战略Marketing部总裁,国际市场经验丰富的阎力大出任企业BG常务副总裁(主持日常工作),是非常聪明不错的调整,企业网业务战略地位确立,国际市场进展成为成功标志。

回到消费者业务,数年前华为消费者产品主要通过给运营商代工,这并不需要品牌,不需要投入过多的销售费用,能够维系与运营商的关系。但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华为消费者产品需要走出自己的完全不同的路,要想做第三、拿300亿美元利润(苹果年利润500亿美金,三星年利润400亿美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华为华为加入必然导致竞争激烈,降低整体毛利率)。

除了手机等智能外设外,瞄准物联网的芯片(通信模块和数据卡)、手机通信平台是不错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华为的既有优势。不过前一个目标,更多是支撑企业网业务发展的,而手机通信平台并不是最终产品,如果实现销售收入,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

其实,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可以放得更开些。

第一,既然是完全不同的业务,完全可以放得更开些。而不是绑在整个公司的主业上,要求统一的利润率。

第二,完全可以选择终端业务或芯片业务在境外上市,一方面吸收外部资金,另一方面借助股市提升华为品牌的影响力,而且公司并不需要放弃控股权。

第三,消费者业务形成国际化品牌,从易到难逐步突破国际市场,成为华为进入美国等壁垒较高市场的敲门砖。

回到华为整个公司的战略,华为目前主要是三个BG(如图),但实际上未来发展必然包含五个完全不同的业务类型。

1、目前的主营业务运营商网络中通信设备市场已进入衰退期,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高毛利高增长,以维持一个高素质的队伍。典型的B2B业务,单子数量少,金额高。

2、企业网业务,B2B2C;虽可借助运营商网络中的大量资源,但单子小,差异大,实施个性化要求高,必须依赖渠道商。

3、消费者业务,主要是B2C,低毛利高竞争;部分B2B,有相对特殊的服务要求。

4、通信网络维护,这是华为运营商业务中近几年增长最快的领域,但是低毛利、低专业要求。

5、互联网云服务及其他服务,高增长但高不确定性。

五条线面临的环境差异很大,内部可资利用的资源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毛利率差异很大,对人才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如何平衡这些,以保证五条不同产品线中至少大部分能健康成长,这对华为最高决策层是一个考验。祝福华为。

关键字:华为战略转型BG盈利

本文摘自:Donews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