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小米否认400亿估值融资,思科裁员与中国几乎无关

责任编辑:jacky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8-18 08:46:37 本文摘自:元器件交易网

1.小米否认400亿估值融资:海外信息泄露升级;

坊间传闻小米已获第五轮融资,估值400亿美元,甚至更高。但小米方面对此予以了否认。

对蒸蒸日上的小米手机来说,内地市场已算是攻下的一座城池。

2014年第2季度,小米手机跃居中国手机市场第二,市占率仅次于三星,差距小于2%。做到这一点,小米才用了三年。

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很快小米手机就挥师海外,但迎接雷军的不只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还有焦头烂额。无论这几天闹得不可开交的饥饿营销涉假受处罚,还是用户信息泄露事件被调查,都需要小米更花心思应对海外市场。但雷军对此颇不在意,8月15日,他在微博上忙着为陈年试鞋,并为了小米手机3周年向粉丝求祝福。

而且尽管如此,国内市场对小米的追捧一直未停下来,坊间传闻小米已获第五轮融资,估值400亿美元,甚至更高。但小米公关总监徐洁云对此表示,公司内部没有任何关于融资的消息,“都是外界传的”。

小米否认400亿估值融资

最近,小米的融资传闻四起,更有消息称其或将在三年内上市。于是,各业内人士纷纷拿小米的估值“说事”。此次小米的融资传闻里,身价已攀升至400亿美元。

不过,理财周报记者致电小米公关总监徐洁云,对方却表示,公司内部没有任何关于融资的消息,“都是外界传的”。目前,小米官方宣布的最后一轮融资还是去年8月的那一次,当时小米的估值为100亿美元。此外,徐洁云还告诉记者,“小米没有任何上市计划。”

根据小米的官方数据,2014上半年,小米共计销售了2611万台手机,同比增长271%,含税销售额约330亿,同比增长149%。这一数字超越了2013年的全年总和。另外,小米对外宣布2014年的手机出货量目标是6000万台。按此估算,小米2014年全年的销售额约758亿,相比2013年增长139.87%。而2013年小米出货量又相比2012年增长了16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小米还处于高速成长期。

4年时间,四次融资,从2.4亿美元到100亿美元,翻了近42倍,小米的估值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关于此次的“400亿美元”,各专业人士深入研究后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400亿美元,甚至小米的估值不只这个数。石天资本副总裁李楠的估算中,用DCF模型推演未来小米硬件收入的现金流折现率,如果小米的增长“真能保证三年内70%,五年内30%,十年内30%,光硬件销售估值小米就可以有500亿美元。”这500亿仅是硬件部分,并未将小米的游戏平台和其他产品线算在内。此外,李楠通过预估小米2014年全年销售额、行业利润率估得小米PE为20倍左右,并根据雷军说的“2015年营业额争取做到1300亿”推导出PEG为0.28左右。PEG值小于1,说明400亿美元的估值已经算低了。

而资深媒体人尹生认为,抛开所有的包装,小米就是一家手机公司。尹生将小米与三星、联想对比,采用PEG估值法,假定2016年后的小米收入和林润增长率分别是三星的两倍,和联想差不多,赋予小米13-15倍的市盈率,得出其2016年的估值为151-174亿美元。这个数字明显比400亿美元低了很多。

资本重金力挺

作为一个成立才四年的公司,小米的发展可谓异常凶猛。快速发展的背后,最少不了的,就是资本的背书。

2011年8月,在成立一年后,小米迎来了4100万美元的第一轮融资。投资方为晨兴创投、IDG、启明创投和小米团队,其中小米团队56人投资了1100万美元。此时,小米的估值为2.4亿美元。

伴随着小米手机火热的互联网营销,雷军带着他高调亮相的豪华高管团队,很快获得了第二轮融资。2011年10月,小米科技获得90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启明创投、顺为基金、IDG投资、晨兴资本、高通投资和淡马锡,估值为10亿美元。12月18日,小米手机1第一次正式网络售卖,官方数据显示,5分钟内30万台售完。

每一次小米手机推出的背后,几乎都有高调的融资做支撑。2012年8月,小米第二代手机正式发布,而为此站台的,是两个月前,小米的第三轮2.16亿美元融资。估值40亿美元。

2013年8月,小米推出红米手机正式杀入千元智能手机市场。为此次产品线扩张买单的,据悉是俄罗斯DST,融资金额未透露,这次估值达到100亿美元。

以第四轮100亿美元估值来算,小米团队投资回报为41.7倍;晨兴创投、IDG、启明创投第一轮投资回报41.7倍,第二轮为10倍;顺为基金、高通投资和淡马锡投资回报则为10倍。

如果以市场疯传的400亿美元估值来算,则投资方更赚得盆满钵满,小米团队投资回报为166.7倍;晨兴创投、IDG、启明创投第一轮投资回报166.7倍,第二轮为40倍;顺为基金、高通(74.41, -0.35, -0.47%)投资和淡马锡投资回报则为40倍;俄罗斯DST也有4倍回报。

海外市场出师不利

虽然早在2012年,雷军就曾表态小米五年内不会上市,徐洁云也否认了上市计划。但是,频繁的融资背后,是无法规避的巨大的上市压力。

而要想在上市的时候取得更好的估值,小米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海外市场。

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4年第2季度,小米跃居中国手机市场市占率第二,仅次于三星,差距小于2%。但在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前五名分别为三星、苹果(97.98, 0.48, 0.49%)、联想、华为、LG,其中三星市占率34.9%,而小米与索尼(18.41, 0.34, 1.88%)并列第六,市占率4.0%。这是小米宣布全速布局海外市场之后的成绩。

但是,海外市场的开拓并不顺利。目前最让雷军伤脑筋的莫过于小米被指私下回传用户数据事件。

2014年7月底,小米旗下中低端智能手机红米Note被爆未经用户许可,持续将用户数据回传至北京服务器。

8月8日,台媒报道,信息安全公司F-Secure对红米手机进行了实测,对回传事件进行了证实。两天后,小米承认“有一项"网络简讯"功能会"自动启动"回传手机号码至北京”,并发布OTA升级包,表示关闭“网络简讯”自动启动功能。但台湾“国家传播委员会(NCC)”表示,小米有两款手机涉事,已展开调查,而其他经NCC认证过的手机都需小米一并做说明。

无独有偶,8月14日,继台湾之后,新加坡监管部门也表示正对一起小米手机涉嫌用户隐私案进行调查。一时间,小米手机被推上风口浪尖。

这对小米而言,仅仅只是开始。据行业人士分析称,国产手机进军海外,最重要的即是知识产权。而小米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积累则非常薄弱,将直接影响其海外市场的发力。此外,小米在内地向苹果学习的饥饿营销仿佛并不受海外用户所接受。7月31日,台湾公平交易委员会表示,台湾小米去年底举办的3波手机抢购,涉虚假销售数据,罚款60万新台币。理财周报

2.土豆和朵唯联合发布智能手机 品牌“逆客”;

土豆和朵唯联合发布智能手机

  土豆和朵唯联合发布智能手机

8月17日,土豆总裁杨伟东今日在“土豆印象节”上宣布,将和手机厂商朵唯联合推出智能手机品牌 “逆客”。

土豆总裁杨伟东此前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表示,该手机土豆的元素主要体现在土豆的平台策略和年轻人品牌定位。

早在2009年,杨伟东曾出任诺基亚大中国区市场营销总监,负责诺基亚大中国区品牌、全系列产品及互联网服务的广告营销、活动、网络销售和数字营销,因此,杨伟东在手机行业的工作经验或也是推动土豆和手机厂商合作的重要原因。

目前,国内视频网站中爱奇艺已于今年4月联合100+共同推出视频手机、后来和华为荣耀合作推出荣耀爱奇艺X1手机,而乐视手机团队也已经组建完毕,并由原联想集团副总裁、MIDH中国业务部总经理冯幸统筹,计划今年年底正式上市。

土豆今日上午还宣布和亿思达联合发布TAtoo品牌LED智能近投设备,售价3399元。这也是土豆首次涉及硬件领域。官方称,该设备1.3米内可投放100存画面,支持无线设备连接和投影,支持1080P视频解码,兼容主流3D格式,其土豆UI则基于Android4.2操作系统开发。

3.三大运营商押赌存量用户:新用户增长下降;

8月7日,中国联通(16.49, -0.20, -1.20%)率先发布2014年中期业绩报告,在这份喜忧参半的报告背后,透露出了运营商竞争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报告显示,中国联通上半年营收1495.7亿元,同比增长3.6%,净利润同比增长25.8%,达到66.9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联通移动宽带服务(3G/4G)收入同比增长32.9%,达到543.8亿元;净增移动用户1402万户,总数达到2.95亿户。

来自运营商内部的市场研究人士杨淼(化名)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这份财报背后,除了引起广泛关注的收入增幅大幅收窄之外,新增移动用户数下降,以及存量用户的ARPU值(每个用户的平均收入)下降是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因为这将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随后,8月14日,中国移动发布的2014年半年报也显示,中国移动上半年营收32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净利润577亿元,下降8.5%。用户总量7.9亿,增长6.8%。中移动(59.87, 1.52, 2.60%)的利润下滑被普遍认为与其对4G加大资源投入有关,这被认为是中移动争夺高ARPU值用户的重要战略。

存量用户的竞争

杨淼告诉记者,“在现有三大运营商的业务体系中,主要包括三大业务层次,一是语音业务,二是流量业务,三是增值业务,主要体现在个人的数据业务和行业的数据业务方面。应该说,无论上述任何一项业务的收入,都与运营商的用户数及其ARPU值密切相关,这也就是为什么过去几年来运营商的新增用户数总是被特别关注的原因。”

来自三大运营商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移动累计移动用户数达 7.7 亿户,中国联通累计移动用户数达 2.8 亿户;中国电信(53.63, 0.01, 0.02%)累计用户数达 1.9亿户。

在3G用户数方面,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移动全年新增 3G 用户数 1.0 亿户,累计 3G 用户数达 1.9 亿户;中国联通全年新增 3G 用户数 4614 万户,累计 3G 用户数达 1.2 亿户;中国电信未披露过去一年新增用户,披露2013 年 12 月 3G 用户数仅新增 73 万,累计达 1.0 亿。

然而,进入2014年,运营商新增用户数的增长正呈现出下降趋势,尽管有4G的刺激,但并没有当然带来用户数上的惊喜,更没有实现收入上的预期。运营商新增用户数下降的消息更是接踵而至。

2014年4月,中国联通爆出新增移动用户数和3G用户数均创下几年来新低的消息,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联通移动用户数净增89.5万,创下自2009年10月以来最低,相对上月净增401万,本月增速下降了3倍。同时,其新增3G用户数,亦创下自2011年8月以来新低。

2014年5月,虽然中移动4G用户数突破800万,增幅65%,但3G月新增用户数却减少至431万户,下降38.5%。

2014年6月份,中国电信当月移动用户再度流失98万,总数降至1.8024亿户,2014年1月至6月份移动用户累计净减534万户;3G用户数新增129万,累计达1.0724亿。

博通(38.01, 0.30, 0.80%)公司中国区FAE总监杨学贤告诉记者,“伴随移动终端的普及,市场已经开始进入饱和期,新增用户数的下降肯定是必然趋势。即使有新增用户,往往也是学生或者农民工,对于运营商来说,这也不是高ARPU值的用户。”

这意味着,区别于过去几年新增用户数的PK,运营商的运营策略正面临调整,而调整的重点则是更好地运营存量用户,尤其向ARPU值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避免流失。

来自中移动的内部人士也告诉记者,“未来的竞争将集中在存量用户的PK方面,对于中移动来说,首先是存量用户不能流失,其次是推动用户向高ARPU值用户的迁移,比如由2G升级为3G,由3G升级为4G,三是通过附加业务来创造黏性,比如有些增值业务可以刺激用户经常下载,就可以不断提升黏性。”

除此之外,中移动内部也开始了对用户的精细化运营,比如根据用户过去几年、十几年的使用情况进行评级,分为五星级用户、四星级用户、三星级用户以及一二星级用户,针对四五星级的用户,中移动将提供特别的服务,以避免这些高ARPU值用户的流失。

与此同时,ARPU值在运营商财报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中国联通的财报中,公司整体收入增长低的原因之一就被归咎为移动宽带用户ARPU值出现了下滑,从77.6元下降到了68.7元。

三大运营商的差异化优势

对于三大运营商来说,其业务结构基本雷同,所面临的运营环境也基本相似,未来的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差异化的资源以及运营的软实力方面。

来看看三家都面临的运营环境。传统的语音业务方面,这涉及基本的通信费用,伴随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通信服务反垄断的背景,语音通话资费会越来越低,这意味着来自语音方面的收入将呈现下降趋势。

流量业务方面,伴随3G/4G用户数的增加,流量的使用正出现大幅上升趋势,但这并不会当然地反映在运营商的收入体系上。以中移动为例,中移动过去一年流量增长翻番,但体现在收入上的增长有限,原因就在于运营商在销售流量包的时候所进行的资费设计,举例来说,假设500M的流量包可能价值20元,但1个G的流量包可能也就30元。

增值业务方面,主要是个人数据和行业数据服务方面,个人数据市场方面,包括了音乐、游戏、阅读、动漫、位置服务等,而行业市场方面,则主要体现在行业信息化的应用。伴随3G/4G服务的提升,这些方面会有巨大的增值空间。

“总体来看,语音方面的收入会呈现下降趋势,而流量和增值业务会是创造运营商收入增长的两大方面。”杨淼告诉记者。

杨淼同时表示,“三大运营商的差异化资源与上述两项业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中国电信为例,中国电信有很多固网资源,中国联通与网通合并后也有一部分固网资源,这将有助于其在行业信息化业务上的推进。”

与此同时,非对称的网间结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移动的心病,中移动的用户数多,而中电信和中联通的用户数少,这造成了网间计费的不同,中移动的费用明显要高于中联通和中电信很多,仅此一项,就会涉及上百亿元的收入。

不仅如此,在个人数据市场方面,中移动也面临来自联通的激烈竞争。“应该说,过去几年来央企反腐对中移动影响巨大,先是四川的音乐基地,然后是广州的互联网基地,包括集团高层的一些腐败行为给集团的运营带来非常严峻的考验。为避免腐败行为的再次发生,中移动在对外合作方面的决策缓慢,很多对外合作基本处于停滞。”

除了反腐给中移动运营带来的巨大压力,中移动的庞大用户群体也让其在促销行为上难以竞争。一位中移动高管就向记者表示,“联通倚仗用户规模小,在竞争方面可以无底线,我们不行,我们的用户数是对方的2.75倍,如果同样去做我们根本承受不住。尽管中移动是会跳舞的大象,但是大象就会相对笨重一些。”

不过,中移动在运营方面的软实力为其数据业务带来了还算好看的业绩,中移动上半年通信服务收入为2979亿元,按年增长4.7%。数据业务收入1219亿元,按年增长27.8%,占通信服务收入比重上升至40.9%,其中无线上网业务收入720亿元,按年增加51.8%。

“中移动有钱,可以找到市场上最好的人才,这是中移动在运营上的重要优势。”

同时,中移动在精细化运营方面的发力同样也让中国联通面临压力,来自中国联通的内部人士也告诉记者,“中国联通历史上的几次分分合合,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内部人员利益上的分歧,利益的分歧让一个非常有利于联通的战略迟迟没有得到有效的推进,比如捆绑联通的移动用户和固定用户推出相应的服务,增加用户黏性等。”

而在4G领域,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宣布向三大运营商发放4G牌照后,但只限定TD-LTE,这让中移动在4G建设上赢得先机,而半年之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一再表态想要的FDD LTE牌照才获得批准。只是这一次,FDD牌照没有发给中国移动。

在这一背景之下,对于中国联通上半年业绩的不理想,有人归咎于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4G牌照。而来自中移动方面的人士则认为,“没能获得FDD牌照,将对中移动未来的竞争带上不利的色彩,无论是在机站建设和终端定制方面,中移动都将受制于缺少FDD牌照所带来的掣肘。”中国经营报

4.TCL集团巨额融资背后:高管砸锅卖铁认购3成;

新浪科技讯 8月18日凌晨消息,上周五,在经历一个多月的停牌后,TCL集团公布定向增发预案并复牌,定向增发募集57亿元用于华星光电t2项目,其中高管和员工认购总额高达18亿,占总融资额的三成。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在接受新浪科技等媒体采访时透露,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公司200多位高管均尽最大努力参与了本轮融资,资金来源为员工自筹。

TCL集团同日公布的中报显示,TCL集团上半年业绩的大幅增长主要来自于华星光电项目和通讯业务的突出表现。由于受液晶面板需求回暖影响,华星光电液晶面板销售在上半年延续良好势头,盈利水平持续提高。在此背景下,TCL集团推出此次的再融资预案。

国开金融或参与公司决策

在本次定向增发预案中,国开创新出资8亿元,认购3.83亿股;国开精诚出资4亿元认购1.91亿股;国开装备出资3亿元认购1.44亿股;紫光通信出资10亿元认购4.78亿股;中信资本(天津)出资3亿元认购1.44亿股;天津诚柏出资2亿元认购0.96亿股;惠州投控出资1亿元认购0.48亿股;九天联成将以现金8.55亿元认购4.09亿股;东兴华瑞将以现金9.46亿元认购4.53亿股;上银基金拟设立的资产管理计划将以现金8亿元认购3.83亿股。

TCL董秘廖骞介绍说,国开金融是整个国家战略投资方向重要投资平台,本次以15亿元现金通过三个投资平台参与认购,他显示了TCL集团目前所属产业是符合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紫光通信本次认购规模10个亿,紫光通信是紫光集团全资子公司,双方将探索产业整合、资源互补、技术合作,同时我们探讨从技术、研发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战略合作可能性。”廖骞说。

李东生透露,“国开金融未来会以某种方式参与到公司经营决策工作当中。同样的安排对清华紫光也是一样,并不是只是作为一个财务投资者,他们都是在芯片方面投了很大资源。我们TCL通讯已经使用了一部分展迅芯片,虽然占的比例没有高通(74.41, -0.35, -0.47%)、MTK那么高,但是未来有可能大家在这块有更大合作空间。”

高管和员工认购高达18亿

另外,九天联成为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控制的公司担任普通合伙人的有限合伙企业,东兴华瑞为公司员工及其他主体参与设立的有限合伙企业,这两家高管及员工持股平台计划出资18.01亿元认购8.62亿股。

谈到员工参与本轮融资,李东生表示,此次参与增发的一共登记的有200多位高管和员工。“在高管当中据我所知几乎所有高管都是尽自己的能力来做,是自愿参加。大家非常踊跃,没有人不参加,而且是尽自己最大努力。融资主要是通过员工自筹方式。”

一位TCL高管对新浪科技表示,此次员工参与融资的额度高达18亿,约战总融资额的三成,对于他自己来说可谓“砸锅卖铁”,增发股份锁定期将长达3年,足可以体现高管团队对公司的长期信心。

华星光电三期或不再增发

李东生透露,此轮融资资金主要是投在华星光电t2项目,经过初步匡算,未来的t3项目有可能就不需要再做融资。

据悉,华星光电t2工厂计划明年5月14日开始投产。从现在进度来看,很有可能是提前半个月至一个月。另外,t3工厂计划9月16日开始动工,2016年4月投产。

“如果按照t2、t3建设的进度和规划,我们可以预测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将会强劲的持续增长。”华星光电CEO薄连明表示,t2主体厂房计划10月28日封顶,现在有可能提前到10月初。这样使设备进入的时间提前,计划挑战11月15日设备进场。

薄连明表示,2014年上半年面板行业整体供不应求,目前客户已经开始为第四季度下订单,今年整体供不应求局面大势已经奠定。“现在见到的需求、下的订单都已经排到今年年底,所以今年对面板产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景气年。”他预计,2015年将延续供不应求的局面,供给的增长率仍然小于需求增长率。(张楠)

5.中移动高管感叹手机市场饱和 除老幼外均普及;

新浪科技讯 8月18日消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16.49, -0.20, -1.20%)均于近日发布上半年业绩报告,但均显现不理想,除营改增等原因外,中国移动高管感叹,市场饱和也是重要原因,必须做强存量市场。

根据业绩公告,中国联通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仅3.4%,而中国移动净利润同比下滑。对此,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表示,“现在竞争很激烈,三家运营商之间基本已趋于饱和。在新增用户方面,我认为中国移动相对做的较好。既然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我们更要加速发展3G、4G,通过把2G用户迁往3G和4G来推进我们的流量经营”。

而中国移动总裁李跃也说,“中国大陆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是93%,去掉高龄老人、低龄儿童,所有适龄人几乎已经百分之百普及。中国移动在这样趋于饱和的市场中表现应该还是很积极的,上半年客户总数增长了6.8%。中国移动正努力拉动客户需求转变,通过战略转型、流量经营来实现客户质量的提升”。

事实上,随着移动市场人口红利的日渐消失,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而业务被OTT企业蚕食越发严重,电信运营商的前景不容乐观。以今年5月为例,中国移动该月4G新增用户331.1万,3G用户数增速减缓,新增431万,但是移动用户数净增仅268.2万。说明中国移动3G+4G用户当月新增的1242万用户当中,有大约900万是老用户。看来,电信运营商的用户发展实际上是在吃老本,让2G用户升级3G、4G,或者是用户在三大运营商之间转网而已。(康钊)

6.思科裁员与中国几乎无关:新陈代谢+利益;

前日,思科发布了2014财年及第四财季财报,同期宣布裁员6000人。但是,很多人据此想当然认为,这与中国的安全政策有关,甚至说,这与华为和中兴的市场竞争有很大关系。其实,这很扯!

思科裁员的三个真原因

从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思科的业绩并没有太大的变化:2014年7月26日的2014财年第四季度业绩显示,思科的净营收为123.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24.17亿美元下滑0.5%;净利润为2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3亿美元下滑1%。整个2014全财年,思科营收为471亿美元,比上一财年的486亿美元下滑3%。

虽然同期在中国的收入确实下降了20%以上,但是,中国区的收入在思科的总收入中只占据不到5%,就算全部丢掉对思科的影响也并不大。实际上,在过去一年当中,思科来自巴西、俄罗斯、中国等多个重要新兴国家的收入都下降了20-30%,但是对思科的影响并不算大。以2014年年报计,其来自美洲(美国为主)、EMEA(欧洲为主,中东和非洲为辅)、亚太及其他地区的收入分别约为278亿美金、120亿美金、73亿美金,仅美国本土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收入就占据其约80%的市场。这与思科的客户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它的主要受众是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而欧美日企业最重视企业信息化,采购的路由器、交换机、数据中心产品数量最多,自然是思科的主战场。

那么,思科裁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首先,这是思科惯常的新陈代谢举措。在过去四年当中,思科累计裁员超过1.7万人,特别是在2011年也曾一次性裁员6500人。但是,同期,思科的总人数还是增加了约3000多人,说明招聘的比裁撤的人要更多。通过这种方式,更利于保持企业的健康,将业绩不佳的部门和个体淘汰掉。

其次,这不是说意味着思科不受到市场挑战,而是说思科的挑战主要来自美国自身的竞争对手。比如,亚马逊、谷歌、微软等都在通过各种方式进军云计算领域,相比之下,思科的云计算就显得比较尴尬了。思科主要仍然以卖设备的方式生存,2014年其路由器、交换机两大发家产品占比仍然高达半数,而被寄予厚望的数据中心业务只占据6%的市场份额,无线通信只占据5%,服务占比保持了23%左右,也提升不够迅速。

第三,股东利益。因为如上原因,导致思科几年来的营收都步入一个瓶颈期,提升利润的逻辑就是裁员以降低成本,甚至通过巨大的现金流回购股票,以提升每股收益。事实上,这二者密不可分。

所以,当华为、中兴进入美国的时候,思科也许确实是背后的推手之一,但是究其实美国政府是主导力量;而今天,思科在全球的裁员,首要的原因却非政治,更可能是企业自己的经营需求—二者经常被混为一谈。当然,这不是说“一点无关”,如果在中国的团队大幅裁撤,说明其对中国市场确实不抱有更多期待了,这很正常,但非主流。

资本家的逻辑与美股关系

由于上述第三个原因,我们却能发现另一个相对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公司业绩并没有改善,但是标普500指数一直在上涨?

以思科为例,我们发现:截至2014年7月26日,从开始实施股票回购计划以来,思科总共以约884亿美元的总价回购和收回了43亿股普通股。通过回购和注销,思科虽然整体业绩增速不快,但是它的每股收益却在不断提升,至少是以比业绩本事更快的速度提升。

思科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钱伯斯说:“我们在一个艰难的环境中实现了良好运营,获得了我们历史上最好的季度非GAAP每股收益”。实际上,通过股票回购和红利派发在本财年思科向股东回报了创纪录的133亿美元。换言之,并非所有的股票收入都来自于股价上涨,还可以来自于股票分红;即使是股价上涨,也未必都来自于总利润提升,还可以来自于缩股导致的EPS上涨。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巴菲特买入IBM看起来也并非持股待涨,而是看重它不断的股票回购计划和分红计划;而强硬如苹果者,在乔布斯去世后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分红和回购。据估算,在2013年中,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500家成分股公司共回购了超过4000亿美元股票,这对股价的上涨有很大的帮助。

这就是资本家的逻辑,与裁员别无二致,最终都是服务于大股东;在苹果高速增长的时候是不可能使用回购这样的政策的,谷歌、FACEBOOK当然也不支持这种政策,因为它们着眼未来、大力投资,而不是急于变现,这同样也是资本家的逻辑,因为,这样才能价值最大化;与此相似,最近美国运营商大肆兼并以减少竞争、增加利润率,不少美国药企把利润转移到国外、或在海外收购以达到避税目的……这些都是资本家的逻辑。

近期,我们看到,不但苹果、微软、思科们利润增速在减缓,而且还在裁员降低成本,且回购数量似乎在减少,加上QE逐步退出,这是否意味着美股将要见顶呢?大约在冬季?21世纪经济报道

7.专家观点:中止开发案的五个理由

在一开始容我先提醒因为这个标题而进来阅读这篇文章的各位,中止开发案不是件好事,代表着金钱与人力投资的损失,通常也将导致那些在开发案中投入大量精力的人们士气大受打击、认为自己的努力付诸流水。

但中止开发案也不是全无好处,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当一个开发案启动,每道应该要通过的关卡都面临太多未知数。如果遇到以下五种情况,中止开发案可能会是件好事:

1. 及早收手的开发案也算成功

啊?一个开发案为何没有发表也算成功?又为何要中止它?这得先定义所谓的「成功」。

很多年前,我上过一堂软体开发大师Tom DeMarcor的课,他叙述了两个成功的开发案:其中一个符合所有时程以及成本目标,最后推出一款赚了很多钱的厉害产品;另一个产品开发案注定无法成功,主导公司很快地认知这个事实,并在投入太多资源之前中止它。

事实是任何一种开发案都有太多技术与市场方面的未知数,在一个计划展开的早期阶段就应该决定是否需要批准某项特定的投资。能快速地找出答案并及早将计划中止(如果判断的结果是负面的),这样一个开发案本身仍然是成功的。

2. 考量机会成本

如果说你手上有一个开发案,预期要有积极的投资但是报酬却不那么让人印象深刻,那还应该要继续吗?也许不应该,但考量的关键不应该是要做或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如果不做这个开发案,还有什么其他可以投入的机会?

你的最佳替代方案之投资报酬就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这是如果你继续某个已经展开的、获利有限的开发案,需要放弃的东西;你应该要时时自问:「这是我的最好机会吗?」而显然你不能在案子快要完成的时候才做这样的判定,早期评估市场机会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越早发现开发案的报酬不如你所想,可能最好是中止它并转向更好的机会。

考量机会成本

  考量机会成本

3. 不须在意沉没成本

如果你已经开始进行一个开发案,但发现结果恐怕不会是你希望的永恒市场赢家,你该怎么处置已经付出的投资?答案是:什么也不用做;你可以有的一个最坏论点是:「但是我们已经投资了那么多。」

这就是沉没成本(sunk cost),是你已经付出但无法再利用的;所有的替代方案都会包含该沉没成本,因此不会对某个开发案特别有利。你可以说:「不过我们只需要再花多少钱就可以完成那个开发案。」但是所有的决定还是得看未来的投资以及报酬。

4. 市场上出现新竞争对手

如果你正在进行某个开发案的期间,有一个竞争对手突然冒出来,在你之前先推出了产品,该怎么办?这时候你该重新评估。

所有的市场预测都是根据对竞争的假设,如果那些假设在产品开发期间有所改变,就是该重新思考计划的时候了。想想是否有一种改变开发案又维持成功的方法?如果没有,也许你应该中止开发案重拟一个新的。再想想你是否会因为中止开发案而遇到打击团队士气的问题?但最打击士气的莫过于如果工程师们知道自己在做的东西没有任何成功机会。

5. 收购了类似的产品线

这是比较罕见的情况,但我曾经听过。几年前,我在光通讯领域工作,一家设备制造商有个开发新产品类别的大计划,但在开发团队不知情的状况下,该企业管理层级展开收购一家已经开发了一款新类别产品之新创公司的敏感性协商,然后有一天公布了收购讯息;这样原本公司内部的开发案还要继续吗?当然它就不再有意义,而且也被中止了。

也许管理团队该在知道可能有收购案的第一时间,就不要再继续开发案;但我对这种观点质疑,因为收购是一个风险高、成功签约率低的程序,而且必须要保密。

如前面所言,中止开发案不是件好事,对公司来说代表着投资付诸流水;但无论如何,继续进行一项没有意义的开发案是最糟糕的投资,有的时候能减少损失会更好。所有这些从中学到的教训,都是为了在开发案的生命周期中,尽早因应技术与商业的可行性。

关键字:小米中国电信估值

本文摘自:元器件交易网

x 小米否认400亿估值融资,思科裁员与中国几乎无关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小米否认400亿估值融资,思科裁员与中国几乎无关

责任编辑:jacky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8-18 08:46:37 本文摘自:元器件交易网

1.小米否认400亿估值融资:海外信息泄露升级;

坊间传闻小米已获第五轮融资,估值400亿美元,甚至更高。但小米方面对此予以了否认。

对蒸蒸日上的小米手机来说,内地市场已算是攻下的一座城池。

2014年第2季度,小米手机跃居中国手机市场第二,市占率仅次于三星,差距小于2%。做到这一点,小米才用了三年。

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很快小米手机就挥师海外,但迎接雷军的不只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还有焦头烂额。无论这几天闹得不可开交的饥饿营销涉假受处罚,还是用户信息泄露事件被调查,都需要小米更花心思应对海外市场。但雷军对此颇不在意,8月15日,他在微博上忙着为陈年试鞋,并为了小米手机3周年向粉丝求祝福。

而且尽管如此,国内市场对小米的追捧一直未停下来,坊间传闻小米已获第五轮融资,估值400亿美元,甚至更高。但小米公关总监徐洁云对此表示,公司内部没有任何关于融资的消息,“都是外界传的”。

小米否认400亿估值融资

最近,小米的融资传闻四起,更有消息称其或将在三年内上市。于是,各业内人士纷纷拿小米的估值“说事”。此次小米的融资传闻里,身价已攀升至400亿美元。

不过,理财周报记者致电小米公关总监徐洁云,对方却表示,公司内部没有任何关于融资的消息,“都是外界传的”。目前,小米官方宣布的最后一轮融资还是去年8月的那一次,当时小米的估值为100亿美元。此外,徐洁云还告诉记者,“小米没有任何上市计划。”

根据小米的官方数据,2014上半年,小米共计销售了2611万台手机,同比增长271%,含税销售额约330亿,同比增长149%。这一数字超越了2013年的全年总和。另外,小米对外宣布2014年的手机出货量目标是6000万台。按此估算,小米2014年全年的销售额约758亿,相比2013年增长139.87%。而2013年小米出货量又相比2012年增长了16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小米还处于高速成长期。

4年时间,四次融资,从2.4亿美元到100亿美元,翻了近42倍,小米的估值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关于此次的“400亿美元”,各专业人士深入研究后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400亿美元,甚至小米的估值不只这个数。石天资本副总裁李楠的估算中,用DCF模型推演未来小米硬件收入的现金流折现率,如果小米的增长“真能保证三年内70%,五年内30%,十年内30%,光硬件销售估值小米就可以有500亿美元。”这500亿仅是硬件部分,并未将小米的游戏平台和其他产品线算在内。此外,李楠通过预估小米2014年全年销售额、行业利润率估得小米PE为20倍左右,并根据雷军说的“2015年营业额争取做到1300亿”推导出PEG为0.28左右。PEG值小于1,说明400亿美元的估值已经算低了。

而资深媒体人尹生认为,抛开所有的包装,小米就是一家手机公司。尹生将小米与三星、联想对比,采用PEG估值法,假定2016年后的小米收入和林润增长率分别是三星的两倍,和联想差不多,赋予小米13-15倍的市盈率,得出其2016年的估值为151-174亿美元。这个数字明显比400亿美元低了很多。

资本重金力挺

作为一个成立才四年的公司,小米的发展可谓异常凶猛。快速发展的背后,最少不了的,就是资本的背书。

2011年8月,在成立一年后,小米迎来了4100万美元的第一轮融资。投资方为晨兴创投、IDG、启明创投和小米团队,其中小米团队56人投资了1100万美元。此时,小米的估值为2.4亿美元。

伴随着小米手机火热的互联网营销,雷军带着他高调亮相的豪华高管团队,很快获得了第二轮融资。2011年10月,小米科技获得90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启明创投、顺为基金、IDG投资、晨兴资本、高通投资和淡马锡,估值为10亿美元。12月18日,小米手机1第一次正式网络售卖,官方数据显示,5分钟内30万台售完。

每一次小米手机推出的背后,几乎都有高调的融资做支撑。2012年8月,小米第二代手机正式发布,而为此站台的,是两个月前,小米的第三轮2.16亿美元融资。估值40亿美元。

2013年8月,小米推出红米手机正式杀入千元智能手机市场。为此次产品线扩张买单的,据悉是俄罗斯DST,融资金额未透露,这次估值达到100亿美元。

以第四轮100亿美元估值来算,小米团队投资回报为41.7倍;晨兴创投、IDG、启明创投第一轮投资回报41.7倍,第二轮为10倍;顺为基金、高通投资和淡马锡投资回报则为10倍。

如果以市场疯传的400亿美元估值来算,则投资方更赚得盆满钵满,小米团队投资回报为166.7倍;晨兴创投、IDG、启明创投第一轮投资回报166.7倍,第二轮为40倍;顺为基金、高通(74.41, -0.35, -0.47%)投资和淡马锡投资回报则为40倍;俄罗斯DST也有4倍回报。

海外市场出师不利

虽然早在2012年,雷军就曾表态小米五年内不会上市,徐洁云也否认了上市计划。但是,频繁的融资背后,是无法规避的巨大的上市压力。

而要想在上市的时候取得更好的估值,小米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海外市场。

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4年第2季度,小米跃居中国手机市场市占率第二,仅次于三星,差距小于2%。但在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前五名分别为三星、苹果(97.98, 0.48, 0.49%)、联想、华为、LG,其中三星市占率34.9%,而小米与索尼(18.41, 0.34, 1.88%)并列第六,市占率4.0%。这是小米宣布全速布局海外市场之后的成绩。

但是,海外市场的开拓并不顺利。目前最让雷军伤脑筋的莫过于小米被指私下回传用户数据事件。

2014年7月底,小米旗下中低端智能手机红米Note被爆未经用户许可,持续将用户数据回传至北京服务器。

8月8日,台媒报道,信息安全公司F-Secure对红米手机进行了实测,对回传事件进行了证实。两天后,小米承认“有一项"网络简讯"功能会"自动启动"回传手机号码至北京”,并发布OTA升级包,表示关闭“网络简讯”自动启动功能。但台湾“国家传播委员会(NCC)”表示,小米有两款手机涉事,已展开调查,而其他经NCC认证过的手机都需小米一并做说明。

无独有偶,8月14日,继台湾之后,新加坡监管部门也表示正对一起小米手机涉嫌用户隐私案进行调查。一时间,小米手机被推上风口浪尖。

这对小米而言,仅仅只是开始。据行业人士分析称,国产手机进军海外,最重要的即是知识产权。而小米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积累则非常薄弱,将直接影响其海外市场的发力。此外,小米在内地向苹果学习的饥饿营销仿佛并不受海外用户所接受。7月31日,台湾公平交易委员会表示,台湾小米去年底举办的3波手机抢购,涉虚假销售数据,罚款60万新台币。理财周报

2.土豆和朵唯联合发布智能手机 品牌“逆客”;

土豆和朵唯联合发布智能手机

  土豆和朵唯联合发布智能手机

8月17日,土豆总裁杨伟东今日在“土豆印象节”上宣布,将和手机厂商朵唯联合推出智能手机品牌 “逆客”。

土豆总裁杨伟东此前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表示,该手机土豆的元素主要体现在土豆的平台策略和年轻人品牌定位。

早在2009年,杨伟东曾出任诺基亚大中国区市场营销总监,负责诺基亚大中国区品牌、全系列产品及互联网服务的广告营销、活动、网络销售和数字营销,因此,杨伟东在手机行业的工作经验或也是推动土豆和手机厂商合作的重要原因。

目前,国内视频网站中爱奇艺已于今年4月联合100+共同推出视频手机、后来和华为荣耀合作推出荣耀爱奇艺X1手机,而乐视手机团队也已经组建完毕,并由原联想集团副总裁、MIDH中国业务部总经理冯幸统筹,计划今年年底正式上市。

土豆今日上午还宣布和亿思达联合发布TAtoo品牌LED智能近投设备,售价3399元。这也是土豆首次涉及硬件领域。官方称,该设备1.3米内可投放100存画面,支持无线设备连接和投影,支持1080P视频解码,兼容主流3D格式,其土豆UI则基于Android4.2操作系统开发。

3.三大运营商押赌存量用户:新用户增长下降;

8月7日,中国联通(16.49, -0.20, -1.20%)率先发布2014年中期业绩报告,在这份喜忧参半的报告背后,透露出了运营商竞争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报告显示,中国联通上半年营收1495.7亿元,同比增长3.6%,净利润同比增长25.8%,达到66.9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联通移动宽带服务(3G/4G)收入同比增长32.9%,达到543.8亿元;净增移动用户1402万户,总数达到2.95亿户。

来自运营商内部的市场研究人士杨淼(化名)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这份财报背后,除了引起广泛关注的收入增幅大幅收窄之外,新增移动用户数下降,以及存量用户的ARPU值(每个用户的平均收入)下降是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因为这将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随后,8月14日,中国移动发布的2014年半年报也显示,中国移动上半年营收32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净利润577亿元,下降8.5%。用户总量7.9亿,增长6.8%。中移动(59.87, 1.52, 2.60%)的利润下滑被普遍认为与其对4G加大资源投入有关,这被认为是中移动争夺高ARPU值用户的重要战略。

存量用户的竞争

杨淼告诉记者,“在现有三大运营商的业务体系中,主要包括三大业务层次,一是语音业务,二是流量业务,三是增值业务,主要体现在个人的数据业务和行业的数据业务方面。应该说,无论上述任何一项业务的收入,都与运营商的用户数及其ARPU值密切相关,这也就是为什么过去几年来运营商的新增用户数总是被特别关注的原因。”

来自三大运营商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移动累计移动用户数达 7.7 亿户,中国联通累计移动用户数达 2.8 亿户;中国电信(53.63, 0.01, 0.02%)累计用户数达 1.9亿户。

在3G用户数方面,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移动全年新增 3G 用户数 1.0 亿户,累计 3G 用户数达 1.9 亿户;中国联通全年新增 3G 用户数 4614 万户,累计 3G 用户数达 1.2 亿户;中国电信未披露过去一年新增用户,披露2013 年 12 月 3G 用户数仅新增 73 万,累计达 1.0 亿。

然而,进入2014年,运营商新增用户数的增长正呈现出下降趋势,尽管有4G的刺激,但并没有当然带来用户数上的惊喜,更没有实现收入上的预期。运营商新增用户数下降的消息更是接踵而至。

2014年4月,中国联通爆出新增移动用户数和3G用户数均创下几年来新低的消息,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联通移动用户数净增89.5万,创下自2009年10月以来最低,相对上月净增401万,本月增速下降了3倍。同时,其新增3G用户数,亦创下自2011年8月以来新低。

2014年5月,虽然中移动4G用户数突破800万,增幅65%,但3G月新增用户数却减少至431万户,下降38.5%。

2014年6月份,中国电信当月移动用户再度流失98万,总数降至1.8024亿户,2014年1月至6月份移动用户累计净减534万户;3G用户数新增129万,累计达1.0724亿。

博通(38.01, 0.30, 0.80%)公司中国区FAE总监杨学贤告诉记者,“伴随移动终端的普及,市场已经开始进入饱和期,新增用户数的下降肯定是必然趋势。即使有新增用户,往往也是学生或者农民工,对于运营商来说,这也不是高ARPU值的用户。”

这意味着,区别于过去几年新增用户数的PK,运营商的运营策略正面临调整,而调整的重点则是更好地运营存量用户,尤其向ARPU值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避免流失。

来自中移动的内部人士也告诉记者,“未来的竞争将集中在存量用户的PK方面,对于中移动来说,首先是存量用户不能流失,其次是推动用户向高ARPU值用户的迁移,比如由2G升级为3G,由3G升级为4G,三是通过附加业务来创造黏性,比如有些增值业务可以刺激用户经常下载,就可以不断提升黏性。”

除此之外,中移动内部也开始了对用户的精细化运营,比如根据用户过去几年、十几年的使用情况进行评级,分为五星级用户、四星级用户、三星级用户以及一二星级用户,针对四五星级的用户,中移动将提供特别的服务,以避免这些高ARPU值用户的流失。

与此同时,ARPU值在运营商财报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中国联通的财报中,公司整体收入增长低的原因之一就被归咎为移动宽带用户ARPU值出现了下滑,从77.6元下降到了68.7元。

三大运营商的差异化优势

对于三大运营商来说,其业务结构基本雷同,所面临的运营环境也基本相似,未来的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差异化的资源以及运营的软实力方面。

来看看三家都面临的运营环境。传统的语音业务方面,这涉及基本的通信费用,伴随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通信服务反垄断的背景,语音通话资费会越来越低,这意味着来自语音方面的收入将呈现下降趋势。

流量业务方面,伴随3G/4G用户数的增加,流量的使用正出现大幅上升趋势,但这并不会当然地反映在运营商的收入体系上。以中移动为例,中移动过去一年流量增长翻番,但体现在收入上的增长有限,原因就在于运营商在销售流量包的时候所进行的资费设计,举例来说,假设500M的流量包可能价值20元,但1个G的流量包可能也就30元。

增值业务方面,主要是个人数据和行业数据服务方面,个人数据市场方面,包括了音乐、游戏、阅读、动漫、位置服务等,而行业市场方面,则主要体现在行业信息化的应用。伴随3G/4G服务的提升,这些方面会有巨大的增值空间。

“总体来看,语音方面的收入会呈现下降趋势,而流量和增值业务会是创造运营商收入增长的两大方面。”杨淼告诉记者。

杨淼同时表示,“三大运营商的差异化资源与上述两项业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中国电信为例,中国电信有很多固网资源,中国联通与网通合并后也有一部分固网资源,这将有助于其在行业信息化业务上的推进。”

与此同时,非对称的网间结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移动的心病,中移动的用户数多,而中电信和中联通的用户数少,这造成了网间计费的不同,中移动的费用明显要高于中联通和中电信很多,仅此一项,就会涉及上百亿元的收入。

不仅如此,在个人数据市场方面,中移动也面临来自联通的激烈竞争。“应该说,过去几年来央企反腐对中移动影响巨大,先是四川的音乐基地,然后是广州的互联网基地,包括集团高层的一些腐败行为给集团的运营带来非常严峻的考验。为避免腐败行为的再次发生,中移动在对外合作方面的决策缓慢,很多对外合作基本处于停滞。”

除了反腐给中移动运营带来的巨大压力,中移动的庞大用户群体也让其在促销行为上难以竞争。一位中移动高管就向记者表示,“联通倚仗用户规模小,在竞争方面可以无底线,我们不行,我们的用户数是对方的2.75倍,如果同样去做我们根本承受不住。尽管中移动是会跳舞的大象,但是大象就会相对笨重一些。”

不过,中移动在运营方面的软实力为其数据业务带来了还算好看的业绩,中移动上半年通信服务收入为2979亿元,按年增长4.7%。数据业务收入1219亿元,按年增长27.8%,占通信服务收入比重上升至40.9%,其中无线上网业务收入720亿元,按年增加51.8%。

“中移动有钱,可以找到市场上最好的人才,这是中移动在运营上的重要优势。”

同时,中移动在精细化运营方面的发力同样也让中国联通面临压力,来自中国联通的内部人士也告诉记者,“中国联通历史上的几次分分合合,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内部人员利益上的分歧,利益的分歧让一个非常有利于联通的战略迟迟没有得到有效的推进,比如捆绑联通的移动用户和固定用户推出相应的服务,增加用户黏性等。”

而在4G领域,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宣布向三大运营商发放4G牌照后,但只限定TD-LTE,这让中移动在4G建设上赢得先机,而半年之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一再表态想要的FDD LTE牌照才获得批准。只是这一次,FDD牌照没有发给中国移动。

在这一背景之下,对于中国联通上半年业绩的不理想,有人归咎于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4G牌照。而来自中移动方面的人士则认为,“没能获得FDD牌照,将对中移动未来的竞争带上不利的色彩,无论是在机站建设和终端定制方面,中移动都将受制于缺少FDD牌照所带来的掣肘。”中国经营报

4.TCL集团巨额融资背后:高管砸锅卖铁认购3成;

新浪科技讯 8月18日凌晨消息,上周五,在经历一个多月的停牌后,TCL集团公布定向增发预案并复牌,定向增发募集57亿元用于华星光电t2项目,其中高管和员工认购总额高达18亿,占总融资额的三成。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在接受新浪科技等媒体采访时透露,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公司200多位高管均尽最大努力参与了本轮融资,资金来源为员工自筹。

TCL集团同日公布的中报显示,TCL集团上半年业绩的大幅增长主要来自于华星光电项目和通讯业务的突出表现。由于受液晶面板需求回暖影响,华星光电液晶面板销售在上半年延续良好势头,盈利水平持续提高。在此背景下,TCL集团推出此次的再融资预案。

国开金融或参与公司决策

在本次定向增发预案中,国开创新出资8亿元,认购3.83亿股;国开精诚出资4亿元认购1.91亿股;国开装备出资3亿元认购1.44亿股;紫光通信出资10亿元认购4.78亿股;中信资本(天津)出资3亿元认购1.44亿股;天津诚柏出资2亿元认购0.96亿股;惠州投控出资1亿元认购0.48亿股;九天联成将以现金8.55亿元认购4.09亿股;东兴华瑞将以现金9.46亿元认购4.53亿股;上银基金拟设立的资产管理计划将以现金8亿元认购3.83亿股。

TCL董秘廖骞介绍说,国开金融是整个国家战略投资方向重要投资平台,本次以15亿元现金通过三个投资平台参与认购,他显示了TCL集团目前所属产业是符合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紫光通信本次认购规模10个亿,紫光通信是紫光集团全资子公司,双方将探索产业整合、资源互补、技术合作,同时我们探讨从技术、研发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战略合作可能性。”廖骞说。

李东生透露,“国开金融未来会以某种方式参与到公司经营决策工作当中。同样的安排对清华紫光也是一样,并不是只是作为一个财务投资者,他们都是在芯片方面投了很大资源。我们TCL通讯已经使用了一部分展迅芯片,虽然占的比例没有高通(74.41, -0.35, -0.47%)、MTK那么高,但是未来有可能大家在这块有更大合作空间。”

高管和员工认购高达18亿

另外,九天联成为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控制的公司担任普通合伙人的有限合伙企业,东兴华瑞为公司员工及其他主体参与设立的有限合伙企业,这两家高管及员工持股平台计划出资18.01亿元认购8.62亿股。

谈到员工参与本轮融资,李东生表示,此次参与增发的一共登记的有200多位高管和员工。“在高管当中据我所知几乎所有高管都是尽自己的能力来做,是自愿参加。大家非常踊跃,没有人不参加,而且是尽自己最大努力。融资主要是通过员工自筹方式。”

一位TCL高管对新浪科技表示,此次员工参与融资的额度高达18亿,约战总融资额的三成,对于他自己来说可谓“砸锅卖铁”,增发股份锁定期将长达3年,足可以体现高管团队对公司的长期信心。

华星光电三期或不再增发

李东生透露,此轮融资资金主要是投在华星光电t2项目,经过初步匡算,未来的t3项目有可能就不需要再做融资。

据悉,华星光电t2工厂计划明年5月14日开始投产。从现在进度来看,很有可能是提前半个月至一个月。另外,t3工厂计划9月16日开始动工,2016年4月投产。

“如果按照t2、t3建设的进度和规划,我们可以预测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将会强劲的持续增长。”华星光电CEO薄连明表示,t2主体厂房计划10月28日封顶,现在有可能提前到10月初。这样使设备进入的时间提前,计划挑战11月15日设备进场。

薄连明表示,2014年上半年面板行业整体供不应求,目前客户已经开始为第四季度下订单,今年整体供不应求局面大势已经奠定。“现在见到的需求、下的订单都已经排到今年年底,所以今年对面板产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景气年。”他预计,2015年将延续供不应求的局面,供给的增长率仍然小于需求增长率。(张楠)

5.中移动高管感叹手机市场饱和 除老幼外均普及;

新浪科技讯 8月18日消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16.49, -0.20, -1.20%)均于近日发布上半年业绩报告,但均显现不理想,除营改增等原因外,中国移动高管感叹,市场饱和也是重要原因,必须做强存量市场。

根据业绩公告,中国联通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仅3.4%,而中国移动净利润同比下滑。对此,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表示,“现在竞争很激烈,三家运营商之间基本已趋于饱和。在新增用户方面,我认为中国移动相对做的较好。既然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我们更要加速发展3G、4G,通过把2G用户迁往3G和4G来推进我们的流量经营”。

而中国移动总裁李跃也说,“中国大陆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是93%,去掉高龄老人、低龄儿童,所有适龄人几乎已经百分之百普及。中国移动在这样趋于饱和的市场中表现应该还是很积极的,上半年客户总数增长了6.8%。中国移动正努力拉动客户需求转变,通过战略转型、流量经营来实现客户质量的提升”。

事实上,随着移动市场人口红利的日渐消失,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而业务被OTT企业蚕食越发严重,电信运营商的前景不容乐观。以今年5月为例,中国移动该月4G新增用户331.1万,3G用户数增速减缓,新增431万,但是移动用户数净增仅268.2万。说明中国移动3G+4G用户当月新增的1242万用户当中,有大约900万是老用户。看来,电信运营商的用户发展实际上是在吃老本,让2G用户升级3G、4G,或者是用户在三大运营商之间转网而已。(康钊)

6.思科裁员与中国几乎无关:新陈代谢+利益;

前日,思科发布了2014财年及第四财季财报,同期宣布裁员6000人。但是,很多人据此想当然认为,这与中国的安全政策有关,甚至说,这与华为和中兴的市场竞争有很大关系。其实,这很扯!

思科裁员的三个真原因

从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思科的业绩并没有太大的变化:2014年7月26日的2014财年第四季度业绩显示,思科的净营收为123.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24.17亿美元下滑0.5%;净利润为2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3亿美元下滑1%。整个2014全财年,思科营收为471亿美元,比上一财年的486亿美元下滑3%。

虽然同期在中国的收入确实下降了20%以上,但是,中国区的收入在思科的总收入中只占据不到5%,就算全部丢掉对思科的影响也并不大。实际上,在过去一年当中,思科来自巴西、俄罗斯、中国等多个重要新兴国家的收入都下降了20-30%,但是对思科的影响并不算大。以2014年年报计,其来自美洲(美国为主)、EMEA(欧洲为主,中东和非洲为辅)、亚太及其他地区的收入分别约为278亿美金、120亿美金、73亿美金,仅美国本土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收入就占据其约80%的市场。这与思科的客户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它的主要受众是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而欧美日企业最重视企业信息化,采购的路由器、交换机、数据中心产品数量最多,自然是思科的主战场。

那么,思科裁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首先,这是思科惯常的新陈代谢举措。在过去四年当中,思科累计裁员超过1.7万人,特别是在2011年也曾一次性裁员6500人。但是,同期,思科的总人数还是增加了约3000多人,说明招聘的比裁撤的人要更多。通过这种方式,更利于保持企业的健康,将业绩不佳的部门和个体淘汰掉。

其次,这不是说意味着思科不受到市场挑战,而是说思科的挑战主要来自美国自身的竞争对手。比如,亚马逊、谷歌、微软等都在通过各种方式进军云计算领域,相比之下,思科的云计算就显得比较尴尬了。思科主要仍然以卖设备的方式生存,2014年其路由器、交换机两大发家产品占比仍然高达半数,而被寄予厚望的数据中心业务只占据6%的市场份额,无线通信只占据5%,服务占比保持了23%左右,也提升不够迅速。

第三,股东利益。因为如上原因,导致思科几年来的营收都步入一个瓶颈期,提升利润的逻辑就是裁员以降低成本,甚至通过巨大的现金流回购股票,以提升每股收益。事实上,这二者密不可分。

所以,当华为、中兴进入美国的时候,思科也许确实是背后的推手之一,但是究其实美国政府是主导力量;而今天,思科在全球的裁员,首要的原因却非政治,更可能是企业自己的经营需求—二者经常被混为一谈。当然,这不是说“一点无关”,如果在中国的团队大幅裁撤,说明其对中国市场确实不抱有更多期待了,这很正常,但非主流。

资本家的逻辑与美股关系

由于上述第三个原因,我们却能发现另一个相对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公司业绩并没有改善,但是标普500指数一直在上涨?

以思科为例,我们发现:截至2014年7月26日,从开始实施股票回购计划以来,思科总共以约884亿美元的总价回购和收回了43亿股普通股。通过回购和注销,思科虽然整体业绩增速不快,但是它的每股收益却在不断提升,至少是以比业绩本事更快的速度提升。

思科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钱伯斯说:“我们在一个艰难的环境中实现了良好运营,获得了我们历史上最好的季度非GAAP每股收益”。实际上,通过股票回购和红利派发在本财年思科向股东回报了创纪录的133亿美元。换言之,并非所有的股票收入都来自于股价上涨,还可以来自于股票分红;即使是股价上涨,也未必都来自于总利润提升,还可以来自于缩股导致的EPS上涨。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巴菲特买入IBM看起来也并非持股待涨,而是看重它不断的股票回购计划和分红计划;而强硬如苹果者,在乔布斯去世后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分红和回购。据估算,在2013年中,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500家成分股公司共回购了超过4000亿美元股票,这对股价的上涨有很大的帮助。

这就是资本家的逻辑,与裁员别无二致,最终都是服务于大股东;在苹果高速增长的时候是不可能使用回购这样的政策的,谷歌、FACEBOOK当然也不支持这种政策,因为它们着眼未来、大力投资,而不是急于变现,这同样也是资本家的逻辑,因为,这样才能价值最大化;与此相似,最近美国运营商大肆兼并以减少竞争、增加利润率,不少美国药企把利润转移到国外、或在海外收购以达到避税目的……这些都是资本家的逻辑。

近期,我们看到,不但苹果、微软、思科们利润增速在减缓,而且还在裁员降低成本,且回购数量似乎在减少,加上QE逐步退出,这是否意味着美股将要见顶呢?大约在冬季?21世纪经济报道

7.专家观点:中止开发案的五个理由

在一开始容我先提醒因为这个标题而进来阅读这篇文章的各位,中止开发案不是件好事,代表着金钱与人力投资的损失,通常也将导致那些在开发案中投入大量精力的人们士气大受打击、认为自己的努力付诸流水。

但中止开发案也不是全无好处,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当一个开发案启动,每道应该要通过的关卡都面临太多未知数。如果遇到以下五种情况,中止开发案可能会是件好事:

1. 及早收手的开发案也算成功

啊?一个开发案为何没有发表也算成功?又为何要中止它?这得先定义所谓的「成功」。

很多年前,我上过一堂软体开发大师Tom DeMarcor的课,他叙述了两个成功的开发案:其中一个符合所有时程以及成本目标,最后推出一款赚了很多钱的厉害产品;另一个产品开发案注定无法成功,主导公司很快地认知这个事实,并在投入太多资源之前中止它。

事实是任何一种开发案都有太多技术与市场方面的未知数,在一个计划展开的早期阶段就应该决定是否需要批准某项特定的投资。能快速地找出答案并及早将计划中止(如果判断的结果是负面的),这样一个开发案本身仍然是成功的。

2. 考量机会成本

如果说你手上有一个开发案,预期要有积极的投资但是报酬却不那么让人印象深刻,那还应该要继续吗?也许不应该,但考量的关键不应该是要做或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如果不做这个开发案,还有什么其他可以投入的机会?

你的最佳替代方案之投资报酬就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这是如果你继续某个已经展开的、获利有限的开发案,需要放弃的东西;你应该要时时自问:「这是我的最好机会吗?」而显然你不能在案子快要完成的时候才做这样的判定,早期评估市场机会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越早发现开发案的报酬不如你所想,可能最好是中止它并转向更好的机会。

考量机会成本

  考量机会成本

3. 不须在意沉没成本

如果你已经开始进行一个开发案,但发现结果恐怕不会是你希望的永恒市场赢家,你该怎么处置已经付出的投资?答案是:什么也不用做;你可以有的一个最坏论点是:「但是我们已经投资了那么多。」

这就是沉没成本(sunk cost),是你已经付出但无法再利用的;所有的替代方案都会包含该沉没成本,因此不会对某个开发案特别有利。你可以说:「不过我们只需要再花多少钱就可以完成那个开发案。」但是所有的决定还是得看未来的投资以及报酬。

4. 市场上出现新竞争对手

如果你正在进行某个开发案的期间,有一个竞争对手突然冒出来,在你之前先推出了产品,该怎么办?这时候你该重新评估。

所有的市场预测都是根据对竞争的假设,如果那些假设在产品开发期间有所改变,就是该重新思考计划的时候了。想想是否有一种改变开发案又维持成功的方法?如果没有,也许你应该中止开发案重拟一个新的。再想想你是否会因为中止开发案而遇到打击团队士气的问题?但最打击士气的莫过于如果工程师们知道自己在做的东西没有任何成功机会。

5. 收购了类似的产品线

这是比较罕见的情况,但我曾经听过。几年前,我在光通讯领域工作,一家设备制造商有个开发新产品类别的大计划,但在开发团队不知情的状况下,该企业管理层级展开收购一家已经开发了一款新类别产品之新创公司的敏感性协商,然后有一天公布了收购讯息;这样原本公司内部的开发案还要继续吗?当然它就不再有意义,而且也被中止了。

也许管理团队该在知道可能有收购案的第一时间,就不要再继续开发案;但我对这种观点质疑,因为收购是一个风险高、成功签约率低的程序,而且必须要保密。

如前面所言,中止开发案不是件好事,对公司来说代表着投资付诸流水;但无论如何,继续进行一项没有意义的开发案是最糟糕的投资,有的时候能减少损失会更好。所有这些从中学到的教训,都是为了在开发案的生命周期中,尽早因应技术与商业的可行性。

关键字:小米中国电信估值

本文摘自:元器件交易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