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据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华三在杭州正式发布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editor01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5-05 08:38:21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铭刻了十年之久的“IToIP解决方案专家”的字眼已经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干净利落的华三,这个小小的变化,华三用了十年时间;而要彻底看清这个变化,华三需要再一个十年。

正如华三通信首席执行官吴敬传所言,在过去的十年中,华三已经成功登顶国内企业网络市场,也牢牢锁定了全球第一阵营的位置;但“互联网化”的浪潮已经开启,华三也将随需而动,将目光瞄向更加广阔的IT市场,在未来十年成为新IT基础架构的领导者。作为IT的集大成者,数据中心必将会成为华三的主战场。

数据中心将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战役,华三显然已经做好了准备。就在日前,华三在杭州正式发布了酝酿已久的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说实话,“融合”都有点已经被用滥了,华三为什么还是选择了这个基调。但在华三通信副总裁兼市场部总裁王巍看来,此融合非彼融合,华三强调的是“聚变融合”,不仅仅是IT基础硬件的简单拼凑,而是让IT在聚变中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和价值,打造真正全流体的数据中心。

念好"三字诀"

王巍在致辞中指出,融合数据中心之所以成为当前业界关注的焦点,是技术发展、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多重驱动的结果。“从技术层面来看,从物理网络到云就绪网络,再到现在的云网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其正在从分层采购转向完整解决方案,用户关心的不再是网络、计算、存储、虚拟化这样的单平台,而是更加关注业务的交付能力;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融合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将会成为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最突出表现。”王巍说。

华三通信解决方案部副部长李德刚认为,虽然各行各业对于数据中心能力要求不一,但对于数据中心的追求却无非“快、简、稳”这个三字诀。

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可以理解为业务上线能力,也可以理解成设备的高大魁梧。但在李德刚看来,当前市场上却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现象,就是过于强调设备自身的性能,而没有面向业务。“现在一个交换机板块的性能,就能超过前几年整台设备的转发能力。但对于业务应用的部署、迁移和故障切换速度而言,并没有同步迅猛增长。”李德刚说,“单纯的追求性能和单节点能力是不合理的,并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简,简单就是美,在IT领域同样也是这样。“但我们可以看到,业内有些厂商为了简约,在硬件基础平台上加载了众多管理系统,造成系统林立。从用户角度来看,层出不穷的管理平台,反而极大的增加了整个数据中心方案部署的复杂性。”

稳,在IT世界里,同样是稳定压倒一切。在李德刚看来,对于稳定性的理解,业界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为了稳定性和可靠性,出现了过度的冗余,这的确是提升了应用系统稳定性,但也造成了非常大的资源浪费;而且普遍的冗余技术都是从单点着手,仅仅面向于基础架构本身,而不是真正需要的业务。”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面向应用云网融合可定义自适应的,更快更简更稳的IT基础架构,是时候做出彻底的变革了。”李德刚说,“华三正是洞悉了这个趋势,所以我们推出了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做好"八大件"

在李德刚看来,华三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就是赋予了数据中心完整的流动性。“传统的数据中心是一个静态固体的数据中心,它缺乏灵活性流动性,每个应用来决定具体的底层架构。这两年来,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中心实现了局部流动性。但更重要的是,在完成了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之后,如何使得虚拟化层能够实现统一控制,面向应用实现软件定义,系统能够面对应用的压力和变化,实现自我配置。”

“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数据中心从半流体半固体的状态,变成全流体状态,整个系统是面向应用可定义的,面向外部压力的变化,可以随需而变的。”李德刚说。他把华三方案总结为四个层面八个构件。

最底层是IT基础设施层,包括网络、计算存储和融合产品三个构件。华三的分类方式与大多数厂商截然不同,在很多人看来,数据中心的传统三大件应该是存储、计算和网络。“之所以这么分类,主要是因为在新一代数据中心里,计算设备和存储设备开始归一,是通过软件方式定义出来的;而融合产品,则是应对数据中心空间与能源紧张而衍生出来,可以实现功能的灵活变化。”

第二层是虚拟化层,分别对应着计算、存储和网络虚拟化。“其中,计算虚拟化相对成熟,开始走向了标准开源架构,华三也在KVM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存储虚拟化方面,华三也推出了分布式的零存储方案;网络虚拟化是最难的,但华三的Comware V7真正实现了面向设备、应用和连接的网络虚拟化。”

虽然进入计算虚拟化时间点比较晚,但华三拥有非常完整的虚机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而且华三的平台具备高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华三做计算虚拟化最核心的优势和能力,就是可以实现计算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联动,真正实现根据不同业务的压力需求来调补不同的虚机计算能力。

第三层是架构在虚拟化层之上的融合控制平台,可以实现对数据中心内部网络资源平台和计算存储资源平台的统一的控制,这也是华三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最大技术亮点。在李德刚看来,数据中心在做整体策略部署时,需要有集中的控制节点来实现,对所有资源实现统一协同部署。“我们的融合架构叫做VCF,它完全击穿了三个虚拟化层,实现了资源统一调度管理,是非常革命性的创新方案。”

最上层是融合资源管理平台,在融合控制器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对计算网络和存储的统一的管理,能实现一个多个资源池的自动化业务编排,同时具有多种标准接口进行北向对接。它和传统管理平台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改变了原来类型多、兼容差、界面乱的情况,归一到统一的资源管理中,实现资源管理联动。

作为最上层的管理平台,开放性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的融合资源管理平台,北向有面向OpenStack的接口,南向是针对不同的软硬件资源,有相应的开放接口,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已有数据中心体系的兼容。”

快速"可落地"

有一句老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对于任何用户而言,都不会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把已有方案直接重来,它一定是长期过渡和演进方案。用户又应该如何实现融合数据中心方案的落地和部署呢?

华三通信解决方案部部长孙晖表示,对于传统数据中心只需要增加融合控制平台和资源管理平台,就能逐步实现向融合数据中心过渡;而对于新建数据中心部署则非常简单,只需要软件层面部署调优。“虽然我们之前在存储、计算等方面讲的很少,但融合数据中心对于华三来讲,并不是横空出世,它是经过了长期大量的技术沉淀和产品方案积累。”

据李德刚介绍,华三将在6月份正式发布融合控制器VCFC和融合管理平台,正式投入商用。“我们在硬件能力、虚拟化能力、资源控制和管理平台四个层面八大组件上都处于领先地位,都有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从融合数据中心交付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具备了完整的落地能力。”

英雄所见略同,产业界的主流玩家,不管之前是做服务器、虚拟化还是网络设备,都在朝着不同的领域进行扩展,都在朝着融合的方向前进。以网络设备老大思科为例,它在推出UCS大获成功之后,又与红帽合作向着虚拟机方向在前进;而虚拟化领域的王者-VMware,在完成计算虚拟化之后,又开始朝着网络和存储虚拟化方向前进。领头羊们都在进行横向融合扩展,华三并不孤单。

关键字:数据中心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x 华三在杭州正式发布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数据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华三在杭州正式发布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editor01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5-05 08:38:21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铭刻了十年之久的“IToIP解决方案专家”的字眼已经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干净利落的华三,这个小小的变化,华三用了十年时间;而要彻底看清这个变化,华三需要再一个十年。

正如华三通信首席执行官吴敬传所言,在过去的十年中,华三已经成功登顶国内企业网络市场,也牢牢锁定了全球第一阵营的位置;但“互联网化”的浪潮已经开启,华三也将随需而动,将目光瞄向更加广阔的IT市场,在未来十年成为新IT基础架构的领导者。作为IT的集大成者,数据中心必将会成为华三的主战场。

数据中心将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战役,华三显然已经做好了准备。就在日前,华三在杭州正式发布了酝酿已久的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说实话,“融合”都有点已经被用滥了,华三为什么还是选择了这个基调。但在华三通信副总裁兼市场部总裁王巍看来,此融合非彼融合,华三强调的是“聚变融合”,不仅仅是IT基础硬件的简单拼凑,而是让IT在聚变中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和价值,打造真正全流体的数据中心。

念好"三字诀"

王巍在致辞中指出,融合数据中心之所以成为当前业界关注的焦点,是技术发展、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多重驱动的结果。“从技术层面来看,从物理网络到云就绪网络,再到现在的云网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其正在从分层采购转向完整解决方案,用户关心的不再是网络、计算、存储、虚拟化这样的单平台,而是更加关注业务的交付能力;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融合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将会成为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最突出表现。”王巍说。

华三通信解决方案部副部长李德刚认为,虽然各行各业对于数据中心能力要求不一,但对于数据中心的追求却无非“快、简、稳”这个三字诀。

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可以理解为业务上线能力,也可以理解成设备的高大魁梧。但在李德刚看来,当前市场上却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现象,就是过于强调设备自身的性能,而没有面向业务。“现在一个交换机板块的性能,就能超过前几年整台设备的转发能力。但对于业务应用的部署、迁移和故障切换速度而言,并没有同步迅猛增长。”李德刚说,“单纯的追求性能和单节点能力是不合理的,并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简,简单就是美,在IT领域同样也是这样。“但我们可以看到,业内有些厂商为了简约,在硬件基础平台上加载了众多管理系统,造成系统林立。从用户角度来看,层出不穷的管理平台,反而极大的增加了整个数据中心方案部署的复杂性。”

稳,在IT世界里,同样是稳定压倒一切。在李德刚看来,对于稳定性的理解,业界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为了稳定性和可靠性,出现了过度的冗余,这的确是提升了应用系统稳定性,但也造成了非常大的资源浪费;而且普遍的冗余技术都是从单点着手,仅仅面向于基础架构本身,而不是真正需要的业务。”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面向应用云网融合可定义自适应的,更快更简更稳的IT基础架构,是时候做出彻底的变革了。”李德刚说,“华三正是洞悉了这个趋势,所以我们推出了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做好"八大件"

在李德刚看来,华三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就是赋予了数据中心完整的流动性。“传统的数据中心是一个静态固体的数据中心,它缺乏灵活性流动性,每个应用来决定具体的底层架构。这两年来,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中心实现了局部流动性。但更重要的是,在完成了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之后,如何使得虚拟化层能够实现统一控制,面向应用实现软件定义,系统能够面对应用的压力和变化,实现自我配置。”

“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数据中心从半流体半固体的状态,变成全流体状态,整个系统是面向应用可定义的,面向外部压力的变化,可以随需而变的。”李德刚说。他把华三方案总结为四个层面八个构件。

最底层是IT基础设施层,包括网络、计算存储和融合产品三个构件。华三的分类方式与大多数厂商截然不同,在很多人看来,数据中心的传统三大件应该是存储、计算和网络。“之所以这么分类,主要是因为在新一代数据中心里,计算设备和存储设备开始归一,是通过软件方式定义出来的;而融合产品,则是应对数据中心空间与能源紧张而衍生出来,可以实现功能的灵活变化。”

第二层是虚拟化层,分别对应着计算、存储和网络虚拟化。“其中,计算虚拟化相对成熟,开始走向了标准开源架构,华三也在KVM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存储虚拟化方面,华三也推出了分布式的零存储方案;网络虚拟化是最难的,但华三的Comware V7真正实现了面向设备、应用和连接的网络虚拟化。”

虽然进入计算虚拟化时间点比较晚,但华三拥有非常完整的虚机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而且华三的平台具备高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华三做计算虚拟化最核心的优势和能力,就是可以实现计算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联动,真正实现根据不同业务的压力需求来调补不同的虚机计算能力。

第三层是架构在虚拟化层之上的融合控制平台,可以实现对数据中心内部网络资源平台和计算存储资源平台的统一的控制,这也是华三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最大技术亮点。在李德刚看来,数据中心在做整体策略部署时,需要有集中的控制节点来实现,对所有资源实现统一协同部署。“我们的融合架构叫做VCF,它完全击穿了三个虚拟化层,实现了资源统一调度管理,是非常革命性的创新方案。”

最上层是融合资源管理平台,在融合控制器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对计算网络和存储的统一的管理,能实现一个多个资源池的自动化业务编排,同时具有多种标准接口进行北向对接。它和传统管理平台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改变了原来类型多、兼容差、界面乱的情况,归一到统一的资源管理中,实现资源管理联动。

作为最上层的管理平台,开放性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的融合资源管理平台,北向有面向OpenStack的接口,南向是针对不同的软硬件资源,有相应的开放接口,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已有数据中心体系的兼容。”

快速"可落地"

有一句老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对于任何用户而言,都不会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把已有方案直接重来,它一定是长期过渡和演进方案。用户又应该如何实现融合数据中心方案的落地和部署呢?

华三通信解决方案部部长孙晖表示,对于传统数据中心只需要增加融合控制平台和资源管理平台,就能逐步实现向融合数据中心过渡;而对于新建数据中心部署则非常简单,只需要软件层面部署调优。“虽然我们之前在存储、计算等方面讲的很少,但融合数据中心对于华三来讲,并不是横空出世,它是经过了长期大量的技术沉淀和产品方案积累。”

据李德刚介绍,华三将在6月份正式发布融合控制器VCFC和融合管理平台,正式投入商用。“我们在硬件能力、虚拟化能力、资源控制和管理平台四个层面八大组件上都处于领先地位,都有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从融合数据中心交付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具备了完整的落地能力。”

英雄所见略同,产业界的主流玩家,不管之前是做服务器、虚拟化还是网络设备,都在朝着不同的领域进行扩展,都在朝着融合的方向前进。以网络设备老大思科为例,它在推出UCS大获成功之后,又与红帽合作向着虚拟机方向在前进;而虚拟化领域的王者-VMware,在完成计算虚拟化之后,又开始朝着网络和存储虚拟化方向前进。领头羊们都在进行横向融合扩展,华三并不孤单。

关键字:数据中心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