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业移动应用行业应用 → 正文

移动医疗不靠谱,需多加监管

责任编辑:editor009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3-31 20:33:50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

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近年来“用药指南”、“家庭医生”等手机软件悄然兴起。《生命时报》联合搜狐网进行一项调查显示:42.53%的人每次生病都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53.64%的人视疾病情况而定,只有3.84%的人从来不会。综合来看,超过90%的人通过网络了解病情。专家表示,移动医疗市场缺乏有关部门监管,患者盲目依赖手机看病软件极易误诊,还会面临维权困境。

移动医疗方兴未艾

移动医疗领域是互联网下一座亟待开掘的“金矿”。《2013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23.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5.8%。预计2017年这一数字会达到125.3亿元。于此同时,移动医疗APP数量也同步爆发式增长。

目前我国移动医疗APP达2000多款,主要分为5种:医药产品电商应用,如提供药品介绍和购药服务的“掌上药店”;满足专业人士查询医学资料的应用,如“杏树林”;满足寻医问诊需求的应用,如“春雨掌上医生”;实现预约挂号服务应用,如“医生助手”;细分功能产品,如针对女性心理特征的“西柚经期助手”等。移动医疗APP,一般在安卓或苹果等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使用。用户下载安装相关软件,既可在线进行医疗咨询问诊,也可利用软件里常识进行健康保健。

春雨天下公司是较早进入移动医疗领域企业。2011年年底,春雨天下旗下产品春雨掌上医生App正式上线。几个月后,公司获得蓝驰创投的300万美元融资,第二轮融资高达700万美元。目前,春雨掌上医生APP拥有1500万激活用户。相对于春雨掌上医生,2013年4月上线的女性健康管理的女生助手型APP美柚则后来居上。据易观女性工具APP数据显示:不到一年时间,美柚用户已超过3000万,在App Store健康健美类榜单中稳居第第一。今年1月份,女性健康APP美柚与大姨吗率先推出社交功能,开发从垂直电商、购物分享到经期记录管理、育儿及亲子教育等一系列女性市场。

移动医疗是把双刃剑

我国“上大下小”的医疗资源配置与“下大上小”的医疗需求使医患关系紧张。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病人排队3个钟头,看病3分钟,医患关系怎么可能改善? 增加医院,医疗成本随之水涨船高。增加医生数量,知名医生永远患者云集。移动医疗通过移动互联网方式将现有资源最大化,让更多人能享受到医疗服务。在 “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语境下,移动医疗足不出户在网上看病,确实省时省事又省钱。

移动医疗作为一种新型模式,未来将改变人民传统监测、保健、看病的医疗方式。目前,国内对个人健康监测一般以年度体检方式进行。体检时间跨度大,体检机构年年换,个人每天健康数据更无法及时跟踪。21CN网报道,一组权威机构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39座超级大城市(人口在400万以上)市民,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者仅15%,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却占65%左右。这些担任家庭与事业中坚力量的人群,工作繁忙很少能抽出时间经常到医疗机构做健康检查。移动医疗却能快捷方便为他们进行个人咨询和问诊,实现提前预警、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不过,移动医疗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疾病具有复杂性。病人个体差异明显,同样的疾病和药品,在不同人身上治疗效果却不一样。仅凭患者几句网上咨询就下诊断,太不靠谱。另一方面,手机软件看病基本属于“隔空猜物”。医疗诊断需要医生“望、闻、问、切”并以专业仪器辅助。手机应用类医疗软件让患者了解疾病预防方法,普及医疗常识或许效果显著。但把手机软件当成“治病神器”,而拒绝却正规医院诊治未免对生命健康太不负责任。

“软件医生”亟需加强监管

近几年,手机看病软件如雨后春笋涌出,但是国家监管和法律规范仍处于空白。为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同时为广大患者争取最大医疗资源,对手机看病等新兴移动医疗不能简单叫停。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搭建合法权威的移动医疗平台。

从国家监管角度上看,我国虽然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医疗行为。但对于网上诊断的主体资格及其诊断途径却难以明确界定。2012年,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发布了关于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医师可以申请多点执业,但是对远程诊治仍未放开。我国法律规定,医生只能在医院内行医,外出行医必须经过医院批准。医生通过移动医疗APP对病人进行诊断,是否涉嫌院外行医难以判定。

从消费维权角度上看,网络问诊最大的风险是患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一方面,病患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而患者在手机看病软件上搜出来的处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出现了用药问题,患者将无法维权。另一方面,通过医疗APP诊断,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往往因为证据不全或者缺失,难以解决。目前,我国医疗监管机构尚未介入到移动医疗APP领域。消费者通过手机软件看病的次数增多,纠纷和风险也随之上升。

面对不断涌现的移动网络医疗产品和公众日益强烈的健康诉求,政府需要用好“堵”与“疏”结合。首先,有关部门需要强化监管,严查不法网络行医行为。同时,消费者要提高健康意识,减少对网上看病的依赖。其次,政府要规范网络诊疗咨询行为,搭建合法的健康医疗咨询平台,并通过资质认证等移动医疗走上专业权威的合法道路。最后,国家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对移动医疗进行规范。2011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颁布《移动设备医疗类APP管理草案》,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对医疗类APP的监管,或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监管移动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

x 移动医疗不靠谱,需多加监管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企业移动应用行业应用 → 正文

移动医疗不靠谱,需多加监管

责任编辑:editor009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3-31 20:33:50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

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近年来“用药指南”、“家庭医生”等手机软件悄然兴起。《生命时报》联合搜狐网进行一项调查显示:42.53%的人每次生病都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53.64%的人视疾病情况而定,只有3.84%的人从来不会。综合来看,超过90%的人通过网络了解病情。专家表示,移动医疗市场缺乏有关部门监管,患者盲目依赖手机看病软件极易误诊,还会面临维权困境。

移动医疗方兴未艾

移动医疗领域是互联网下一座亟待开掘的“金矿”。《2013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23.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5.8%。预计2017年这一数字会达到125.3亿元。于此同时,移动医疗APP数量也同步爆发式增长。

目前我国移动医疗APP达2000多款,主要分为5种:医药产品电商应用,如提供药品介绍和购药服务的“掌上药店”;满足专业人士查询医学资料的应用,如“杏树林”;满足寻医问诊需求的应用,如“春雨掌上医生”;实现预约挂号服务应用,如“医生助手”;细分功能产品,如针对女性心理特征的“西柚经期助手”等。移动医疗APP,一般在安卓或苹果等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使用。用户下载安装相关软件,既可在线进行医疗咨询问诊,也可利用软件里常识进行健康保健。

春雨天下公司是较早进入移动医疗领域企业。2011年年底,春雨天下旗下产品春雨掌上医生App正式上线。几个月后,公司获得蓝驰创投的300万美元融资,第二轮融资高达700万美元。目前,春雨掌上医生APP拥有1500万激活用户。相对于春雨掌上医生,2013年4月上线的女性健康管理的女生助手型APP美柚则后来居上。据易观女性工具APP数据显示:不到一年时间,美柚用户已超过3000万,在App Store健康健美类榜单中稳居第第一。今年1月份,女性健康APP美柚与大姨吗率先推出社交功能,开发从垂直电商、购物分享到经期记录管理、育儿及亲子教育等一系列女性市场。

移动医疗是把双刃剑

我国“上大下小”的医疗资源配置与“下大上小”的医疗需求使医患关系紧张。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病人排队3个钟头,看病3分钟,医患关系怎么可能改善? 增加医院,医疗成本随之水涨船高。增加医生数量,知名医生永远患者云集。移动医疗通过移动互联网方式将现有资源最大化,让更多人能享受到医疗服务。在 “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语境下,移动医疗足不出户在网上看病,确实省时省事又省钱。

移动医疗作为一种新型模式,未来将改变人民传统监测、保健、看病的医疗方式。目前,国内对个人健康监测一般以年度体检方式进行。体检时间跨度大,体检机构年年换,个人每天健康数据更无法及时跟踪。21CN网报道,一组权威机构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39座超级大城市(人口在400万以上)市民,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者仅15%,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却占65%左右。这些担任家庭与事业中坚力量的人群,工作繁忙很少能抽出时间经常到医疗机构做健康检查。移动医疗却能快捷方便为他们进行个人咨询和问诊,实现提前预警、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不过,移动医疗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疾病具有复杂性。病人个体差异明显,同样的疾病和药品,在不同人身上治疗效果却不一样。仅凭患者几句网上咨询就下诊断,太不靠谱。另一方面,手机软件看病基本属于“隔空猜物”。医疗诊断需要医生“望、闻、问、切”并以专业仪器辅助。手机应用类医疗软件让患者了解疾病预防方法,普及医疗常识或许效果显著。但把手机软件当成“治病神器”,而拒绝却正规医院诊治未免对生命健康太不负责任。

“软件医生”亟需加强监管

近几年,手机看病软件如雨后春笋涌出,但是国家监管和法律规范仍处于空白。为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同时为广大患者争取最大医疗资源,对手机看病等新兴移动医疗不能简单叫停。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搭建合法权威的移动医疗平台。

从国家监管角度上看,我国虽然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医疗行为。但对于网上诊断的主体资格及其诊断途径却难以明确界定。2012年,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发布了关于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医师可以申请多点执业,但是对远程诊治仍未放开。我国法律规定,医生只能在医院内行医,外出行医必须经过医院批准。医生通过移动医疗APP对病人进行诊断,是否涉嫌院外行医难以判定。

从消费维权角度上看,网络问诊最大的风险是患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一方面,病患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而患者在手机看病软件上搜出来的处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出现了用药问题,患者将无法维权。另一方面,通过医疗APP诊断,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往往因为证据不全或者缺失,难以解决。目前,我国医疗监管机构尚未介入到移动医疗APP领域。消费者通过手机软件看病的次数增多,纠纷和风险也随之上升。

面对不断涌现的移动网络医疗产品和公众日益强烈的健康诉求,政府需要用好“堵”与“疏”结合。首先,有关部门需要强化监管,严查不法网络行医行为。同时,消费者要提高健康意识,减少对网上看病的依赖。其次,政府要规范网络诊疗咨询行为,搭建合法的健康医疗咨询平台,并通过资质认证等移动医疗走上专业权威的合法道路。最后,国家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对移动医疗进行规范。2011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颁布《移动设备医疗类APP管理草案》,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对医疗类APP的监管,或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监管移动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