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联网应用 → 正文

预付卡暗战: 网络支付巨头或进入

责任编辑:qzhao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2-03-05 11:01:09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

你手中的购物卡是你自己去买的吗?显然很多人会摇头。不管这张卡名头是单位福利、公务消费还是商务往来,它在免去你消费时找零钱的烦恼,或者被你随手转赠他人的时候,背后已经有一个日渐庞大的产业在维护这张卡的价值,那就是预付卡行业。
  
  普通持卡用户在乎的或许只是卡上的金额有多少、可以到哪里消费以及有效期多长这些问题,至于这张卡是谁发售的却鲜有人关心。实际上,除了商户这个制卡售卡的大户之外,主张通用型预付卡(一卡多用)产品的第三方预付卡公司也是预付卡行业中不可忽视的角色。
  
  有人说这是个老行业,因为十年前就有玩家涉足;又有人说这是个新兴行业,在获得官方牌照之后开始从半遮掩的状态走向前台。无论如何,对于刚刚登堂入室的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预付卡沉浮
  
  在百度百科“预付卡”词条中是这样描述第三方预付卡公司的,在中国它仍算是“一个新兴行业”,但“暴利行业,发卡量动辄数亿、数十亿元,毛利率在10%以上”的阐释便紧随其后。
  
  先从流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劳保券”说起。作为单位福利的一种形式,劳保券让采购人员省去采购福利用品的环节,使用者可以凭其到指定商店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后来,随着商超遍地开花,超市购物券等支付形式也开始渗透到“单位福利”中去。
  
  接受记者访谈的业内人士回忆,大约是在1995年后,“券”这一形式开始演变为“卡”,特别在超市购物这一领域转变最为明显。与此前的劳保券、购物券相比,消费者不必一次性使用完卡中的金额。多次购物的方便性成为购物卡迅速风靡的原因之一。
  
  而对于商超来说,通过购物卡的销售,可以迅速回笼资金以加速现金流运转。与此同时,餐饮、美容美发等行业的商家自行发售在自己商户内消费的预付卡开始风行。
  
  然而,类似美发美容店老板“跑路”导致购买预付卡客户消费无门等事件屡见不鲜,让消费者对预付卡这种消费形式又爱又恨;更为严重的是,在中国这个事事讲人情的社会里,购物卡也被冠以助长公款消费等腐败风气的罪名。
  
  国务院纠风办公室1998年12月11日以下达《紧急通知》形式规定,“禁止印刷、发售、购买和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卡”。2001年1月19日,国务院纠风办、国家计委和中国人民银行三部委联合正式下发《关于严禁发放使用各种代币券、卡的通知》,再次重申禁令,并要求已经发放购物卡的单位必须在2001年2月28日前妥善处理。

[page]  一味禁止似乎扼杀了预付卡在“减少现钞使用、便利公众支付、扩大消费等发挥的积极作用”,作为客观存在且顺应货币电子化趋势的支付产品,在单用途商业预付卡领域,主管的商务部最后松开了口子,于2011年8月1日发布《关于贯彻落实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意见的通知》,监管的名义实则承认预付卡的合法性。
  
  但是,预付卡不仅仅等同于购物卡。比如你在一家理发店或者美容店办理的会员充值卡、加油站的加油卡,甚至购买的话费充值卡,凡是先付费后消费的卡片,都是预付卡的范畴。不过,这些卡片只能在特定单个商户当中消费(即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并不能实现一卡多用的功能。
  
  于是,通用型预付卡的需求诞生了,第三方预付卡公司应运而生。在中国人民银行(下简称央行)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定义中,第三方预付卡公司与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一并纳入监管。
  
  根据2010年人民银行对特定非金融机构的登记核实报告显示,全国发行预付卡的非金融机构达243家。从去年至今央行公布的共计三批企业名单中,第三方支付市场“持证上岗”的企业累计达到101家,在这101家获牌企业中,获得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的企业就有48家,占据半壁江山。
  
  与单用途商业预付卡颇为坎坷的成长路径相似,主张通用型预付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20世纪末开始出现。业内名气最大的资和信成立于1999年,目前华南区知名的深圳市壹卡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则成立于2006年6月。
  
  通用型预付卡公司都会祭出“通用”的好处,即一卡多用,只要是该发卡公司的合作商户,持卡客户都可以用预付卡实现消费结算。然而在百度百科“预付卡”词条中是这样描述第三方预付卡公司的,在中国它仍算是“一个新兴行业”,但“暴利行业,发卡量动辄数亿、数十亿元,毛利率在10%以上”的阐释便紧随其后。
  
  第三方预付卡令人最为担忧的莫过于其售卡沉淀资金安全性问题,与网络支付公司如支付宝等在一开始遭遇沉淀资金挪作他用的疑问。但这一担忧也在央行于去年始以颁发“第三方支付牌照”并继而下发《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形式被一举扫清。昔日颇有些遮掩和神秘的第三方预付卡企业因“获牌”而暴露在阳光下,开始发力市场份额。
  
  至此,不论是何种形式的预付卡,开始一场正当的市场争夺战。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10年底商业预付卡规模达965亿,年增长超40%.
  
  既然通用型是趋势,这一期我们侧重描述第三方预付卡公司的商业模式。[page]  生意的门槛
  
  在备付金有央行的强政监管、预付卡消费“残值”又被强行贴上“永久有效”标签、制卡售卡服务费因竞争激烈而多数免费的情况下,商户佣金、备付金利息成了第三方预付卡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预付卡公司们陷入商户和用户的圈地大战。
  
  如果是单用途预付卡这一产品,假设某超市自行发售的购物卡实际上是持卡用户在其商户进行的闭环消费。而通用型预付卡的出现,发卡方也就是第三方预付卡公司实际上承担的是整合多家商户的职能,使其成为商户平台,并在商户与购卡客户之间完成资金流转的中介作用,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是一门“对接需求”的生意。
  
  这门生意的门槛并不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支付服务的,注册资本最低为1亿元人民币;拟在省级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注册资本最低要3000万元人民币。此外,预付卡公司的发卡系统还需经过银行卡监测中心的认证。
  
  在商户资源开发的同时,预付卡公司还需要搭建一套“受卡环境”。目前大型的第三方预付卡公司都选择自建预付卡受理系统,在商户铺设P O S机。而对于中小型预付卡公司来说,受卡系统动辄上千万的投入可能是初期难以承受的成本,因此他们一般选择与银联合作,借用银联的PO S机网络实现刷卡。
  
  业内人士向南都创富志记者还原一整个支付流程。如果是与银联合作的方式,那么,预付卡的持卡用户每一次刷卡,将由银联一方从第三方预付卡公司的备付金账户中按银联自己的手续费收入比例、预付卡公司的佣金比例以及商户所得在三者中进行资金的分配,一般为第二天到账(业内称“T+1”)。选择与银联合作虽然要与之分享佣金收入,但业内人士透露,好处在于有了银联背书,预付卡公司在拓展商户的时候不需要先期向商户缴纳一定数额的“押金”,只需将预付卡公司法定的备付金账号与银联系统对接即可。
  
  而在第三方预付卡公司自建受卡系统的环境里,预付卡公司一般先期向商户缴纳一笔双方约定的押金,比如给到餐饮行业商户的备付金一般要5万-10万元。在此基础上,随着持卡用户在商户不断消费,预付卡公司要不断填补押金“水位”,并按约定的结算期从商户一端收取佣金。
  
  对预付卡公司而言,这门“对接需求”的生意不可或缺的两个职能不外乎是商户资源开发以及预付卡销售。[page]  目前,各大预付卡企业都是以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大规模的商户为主要合作对象,以此来促进预付卡的销售和推广。预付卡企业的产品基本都是代币功能的购物卡,购买预付卡的客户95%以上为企业,主要用于解决员工福利、公务消费、商务礼品的各方面的需求。这些企业集中在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金融企业和效益较好的私营企业等。而个人消费用户在预付卡企业的客户比例中占据非常小的份额。

  商业预付卡尽管体现出多商户通用性和代币功能等特征,但是由于产品的同质化,客户构成的单一性,为了吸引企业购买预付卡,大部分预付卡企业往往只能以提高购卡返点、免服务费等形式展开赤膊竞争。据业内人士透露,像资和信采取的3%的购卡手续费和15元每张的制卡费在南方市场却行不通,“单用途购物卡特别是超市的购物卡在南方已经发展得很好,那时候就没有手续费制卡费的说法,等到第三方预付卡公司开始涉足预付卡市场,这一块收费也自然做不起来了。”

  这也意味着,对于多数第三方预付卡公司来说,在备付金有央行的强政监管、预付卡消费“残值”又被强行贴上“永久有效”标签(去年5月,由人民银行、监察部、预防腐败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规定,为防止发卡人无偿占有卡内残值,记名商业预付卡不设有效期,不记名商业预付卡有效期不得少于3年)、制卡售卡服务费因竞争激烈而多数免费的情况下,商户佣金、备付金利息成了第三方预付卡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一现实也决定了第三方预付卡公司未来在用户和发卡金额的规模上将迎来一场血腥的争夺。

  大戏的序幕

  预付卡公司刚甩掉暴利的名头,却又退回生存求活的阶段。特别对于“活下去意味着一切”的中小型预付卡公司来说,它们只能在市场罅隙中寻找空间。

  更让第三方预付卡公司头疼的问题是,作为集合商户资源的平台,“带来客流和消费”的卖点并不能有效说服所有的商户,尤其是选址颇具地标性质的大型百货公司,或者是商城。在深圳市场,就有预付卡从业人员跟记者举例说,天虹百货、万象城到目前仍未与第三方预付卡公司进行合作。

  “他们不需要你给带客流,也不需要给打折。”弦外之音是,大型百货公司或者商城纷纷发售自己的预付卡产品以建立本身的会员系统,他们不希望既有或潜在的会员消费被预付卡支持的其他商户分流。

  站在第三方预付卡公司的角度,商户选择上也颇为头疼。类似于超市、加油站等合作商户,对方给到的佣金并不多,与之联手只是在培养客户规模上有所助益,属于“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资和信的做法似乎正验证这一判断。资和信注册成立北京资和信百货商场有限公司,以自家店面的方式来消化部分售卡金额。

  这样一来,预付卡公司刚甩掉暴利的名头,却又退回生存求活的阶段。特别对于“活下去意味着一切”中小型预付卡公司来说,他们只能在市场罅隙中寻找空间。如在餐饮、休闲服务、美容美发等行业,商户众多、佣金费率高,无异于“蓝海”,佣金费率也较高。新课题是,预付卡公司需要对持卡用户进行一定的消费引导。

  然而,购卡客户单一、95%的购卡者为企业买主的事实,使得预付卡对最终持卡用户的掌控始终是雾里看花。由于持卡用户并不具备对预付卡公司的选择权,即便预付卡公司通过卡面信息鼓励和引导持卡用户进行网上注册,并引导其前往有优惠的商户消费,也注定这很可能只是一锤子买卖。

  更迫在眉睫的威胁其实在于外部。在网络支付领域积累了庞大个人用户资源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获颁的央行牌照中亦包括“预付卡”准许业务(如支付宝、快钱),如果他们开始发行预付卡,现在持单一支付业务牌照的预付卡公司又会面临怎么样的结局?

  预付卡争夺这大戏,才刚拉开序幕而已。

关键字:支付宝通用型网络支付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

x 预付卡暗战: 网络支付巨头或进入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物联网应用 → 正文

预付卡暗战: 网络支付巨头或进入

责任编辑:qzhao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2-03-05 11:01:09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

你手中的购物卡是你自己去买的吗?显然很多人会摇头。不管这张卡名头是单位福利、公务消费还是商务往来,它在免去你消费时找零钱的烦恼,或者被你随手转赠他人的时候,背后已经有一个日渐庞大的产业在维护这张卡的价值,那就是预付卡行业。
  
  普通持卡用户在乎的或许只是卡上的金额有多少、可以到哪里消费以及有效期多长这些问题,至于这张卡是谁发售的却鲜有人关心。实际上,除了商户这个制卡售卡的大户之外,主张通用型预付卡(一卡多用)产品的第三方预付卡公司也是预付卡行业中不可忽视的角色。
  
  有人说这是个老行业,因为十年前就有玩家涉足;又有人说这是个新兴行业,在获得官方牌照之后开始从半遮掩的状态走向前台。无论如何,对于刚刚登堂入室的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预付卡沉浮
  
  在百度百科“预付卡”词条中是这样描述第三方预付卡公司的,在中国它仍算是“一个新兴行业”,但“暴利行业,发卡量动辄数亿、数十亿元,毛利率在10%以上”的阐释便紧随其后。
  
  先从流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劳保券”说起。作为单位福利的一种形式,劳保券让采购人员省去采购福利用品的环节,使用者可以凭其到指定商店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后来,随着商超遍地开花,超市购物券等支付形式也开始渗透到“单位福利”中去。
  
  接受记者访谈的业内人士回忆,大约是在1995年后,“券”这一形式开始演变为“卡”,特别在超市购物这一领域转变最为明显。与此前的劳保券、购物券相比,消费者不必一次性使用完卡中的金额。多次购物的方便性成为购物卡迅速风靡的原因之一。
  
  而对于商超来说,通过购物卡的销售,可以迅速回笼资金以加速现金流运转。与此同时,餐饮、美容美发等行业的商家自行发售在自己商户内消费的预付卡开始风行。
  
  然而,类似美发美容店老板“跑路”导致购买预付卡客户消费无门等事件屡见不鲜,让消费者对预付卡这种消费形式又爱又恨;更为严重的是,在中国这个事事讲人情的社会里,购物卡也被冠以助长公款消费等腐败风气的罪名。
  
  国务院纠风办公室1998年12月11日以下达《紧急通知》形式规定,“禁止印刷、发售、购买和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卡”。2001年1月19日,国务院纠风办、国家计委和中国人民银行三部委联合正式下发《关于严禁发放使用各种代币券、卡的通知》,再次重申禁令,并要求已经发放购物卡的单位必须在2001年2月28日前妥善处理。

[page]  一味禁止似乎扼杀了预付卡在“减少现钞使用、便利公众支付、扩大消费等发挥的积极作用”,作为客观存在且顺应货币电子化趋势的支付产品,在单用途商业预付卡领域,主管的商务部最后松开了口子,于2011年8月1日发布《关于贯彻落实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意见的通知》,监管的名义实则承认预付卡的合法性。
  
  但是,预付卡不仅仅等同于购物卡。比如你在一家理发店或者美容店办理的会员充值卡、加油站的加油卡,甚至购买的话费充值卡,凡是先付费后消费的卡片,都是预付卡的范畴。不过,这些卡片只能在特定单个商户当中消费(即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并不能实现一卡多用的功能。
  
  于是,通用型预付卡的需求诞生了,第三方预付卡公司应运而生。在中国人民银行(下简称央行)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定义中,第三方预付卡公司与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一并纳入监管。
  
  根据2010年人民银行对特定非金融机构的登记核实报告显示,全国发行预付卡的非金融机构达243家。从去年至今央行公布的共计三批企业名单中,第三方支付市场“持证上岗”的企业累计达到101家,在这101家获牌企业中,获得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的企业就有48家,占据半壁江山。
  
  与单用途商业预付卡颇为坎坷的成长路径相似,主张通用型预付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20世纪末开始出现。业内名气最大的资和信成立于1999年,目前华南区知名的深圳市壹卡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则成立于2006年6月。
  
  通用型预付卡公司都会祭出“通用”的好处,即一卡多用,只要是该发卡公司的合作商户,持卡客户都可以用预付卡实现消费结算。然而在百度百科“预付卡”词条中是这样描述第三方预付卡公司的,在中国它仍算是“一个新兴行业”,但“暴利行业,发卡量动辄数亿、数十亿元,毛利率在10%以上”的阐释便紧随其后。
  
  第三方预付卡令人最为担忧的莫过于其售卡沉淀资金安全性问题,与网络支付公司如支付宝等在一开始遭遇沉淀资金挪作他用的疑问。但这一担忧也在央行于去年始以颁发“第三方支付牌照”并继而下发《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形式被一举扫清。昔日颇有些遮掩和神秘的第三方预付卡企业因“获牌”而暴露在阳光下,开始发力市场份额。
  
  至此,不论是何种形式的预付卡,开始一场正当的市场争夺战。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10年底商业预付卡规模达965亿,年增长超40%.
  
  既然通用型是趋势,这一期我们侧重描述第三方预付卡公司的商业模式。[page]  生意的门槛
  
  在备付金有央行的强政监管、预付卡消费“残值”又被强行贴上“永久有效”标签、制卡售卡服务费因竞争激烈而多数免费的情况下,商户佣金、备付金利息成了第三方预付卡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预付卡公司们陷入商户和用户的圈地大战。
  
  如果是单用途预付卡这一产品,假设某超市自行发售的购物卡实际上是持卡用户在其商户进行的闭环消费。而通用型预付卡的出现,发卡方也就是第三方预付卡公司实际上承担的是整合多家商户的职能,使其成为商户平台,并在商户与购卡客户之间完成资金流转的中介作用,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是一门“对接需求”的生意。
  
  这门生意的门槛并不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支付服务的,注册资本最低为1亿元人民币;拟在省级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注册资本最低要3000万元人民币。此外,预付卡公司的发卡系统还需经过银行卡监测中心的认证。
  
  在商户资源开发的同时,预付卡公司还需要搭建一套“受卡环境”。目前大型的第三方预付卡公司都选择自建预付卡受理系统,在商户铺设P O S机。而对于中小型预付卡公司来说,受卡系统动辄上千万的投入可能是初期难以承受的成本,因此他们一般选择与银联合作,借用银联的PO S机网络实现刷卡。
  
  业内人士向南都创富志记者还原一整个支付流程。如果是与银联合作的方式,那么,预付卡的持卡用户每一次刷卡,将由银联一方从第三方预付卡公司的备付金账户中按银联自己的手续费收入比例、预付卡公司的佣金比例以及商户所得在三者中进行资金的分配,一般为第二天到账(业内称“T+1”)。选择与银联合作虽然要与之分享佣金收入,但业内人士透露,好处在于有了银联背书,预付卡公司在拓展商户的时候不需要先期向商户缴纳一定数额的“押金”,只需将预付卡公司法定的备付金账号与银联系统对接即可。
  
  而在第三方预付卡公司自建受卡系统的环境里,预付卡公司一般先期向商户缴纳一笔双方约定的押金,比如给到餐饮行业商户的备付金一般要5万-10万元。在此基础上,随着持卡用户在商户不断消费,预付卡公司要不断填补押金“水位”,并按约定的结算期从商户一端收取佣金。
  
  对预付卡公司而言,这门“对接需求”的生意不可或缺的两个职能不外乎是商户资源开发以及预付卡销售。[page]  目前,各大预付卡企业都是以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大规模的商户为主要合作对象,以此来促进预付卡的销售和推广。预付卡企业的产品基本都是代币功能的购物卡,购买预付卡的客户95%以上为企业,主要用于解决员工福利、公务消费、商务礼品的各方面的需求。这些企业集中在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金融企业和效益较好的私营企业等。而个人消费用户在预付卡企业的客户比例中占据非常小的份额。

  商业预付卡尽管体现出多商户通用性和代币功能等特征,但是由于产品的同质化,客户构成的单一性,为了吸引企业购买预付卡,大部分预付卡企业往往只能以提高购卡返点、免服务费等形式展开赤膊竞争。据业内人士透露,像资和信采取的3%的购卡手续费和15元每张的制卡费在南方市场却行不通,“单用途购物卡特别是超市的购物卡在南方已经发展得很好,那时候就没有手续费制卡费的说法,等到第三方预付卡公司开始涉足预付卡市场,这一块收费也自然做不起来了。”

  这也意味着,对于多数第三方预付卡公司来说,在备付金有央行的强政监管、预付卡消费“残值”又被强行贴上“永久有效”标签(去年5月,由人民银行、监察部、预防腐败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规定,为防止发卡人无偿占有卡内残值,记名商业预付卡不设有效期,不记名商业预付卡有效期不得少于3年)、制卡售卡服务费因竞争激烈而多数免费的情况下,商户佣金、备付金利息成了第三方预付卡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一现实也决定了第三方预付卡公司未来在用户和发卡金额的规模上将迎来一场血腥的争夺。

  大戏的序幕

  预付卡公司刚甩掉暴利的名头,却又退回生存求活的阶段。特别对于“活下去意味着一切”的中小型预付卡公司来说,它们只能在市场罅隙中寻找空间。

  更让第三方预付卡公司头疼的问题是,作为集合商户资源的平台,“带来客流和消费”的卖点并不能有效说服所有的商户,尤其是选址颇具地标性质的大型百货公司,或者是商城。在深圳市场,就有预付卡从业人员跟记者举例说,天虹百货、万象城到目前仍未与第三方预付卡公司进行合作。

  “他们不需要你给带客流,也不需要给打折。”弦外之音是,大型百货公司或者商城纷纷发售自己的预付卡产品以建立本身的会员系统,他们不希望既有或潜在的会员消费被预付卡支持的其他商户分流。

  站在第三方预付卡公司的角度,商户选择上也颇为头疼。类似于超市、加油站等合作商户,对方给到的佣金并不多,与之联手只是在培养客户规模上有所助益,属于“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资和信的做法似乎正验证这一判断。资和信注册成立北京资和信百货商场有限公司,以自家店面的方式来消化部分售卡金额。

  这样一来,预付卡公司刚甩掉暴利的名头,却又退回生存求活的阶段。特别对于“活下去意味着一切”中小型预付卡公司来说,他们只能在市场罅隙中寻找空间。如在餐饮、休闲服务、美容美发等行业,商户众多、佣金费率高,无异于“蓝海”,佣金费率也较高。新课题是,预付卡公司需要对持卡用户进行一定的消费引导。

  然而,购卡客户单一、95%的购卡者为企业买主的事实,使得预付卡对最终持卡用户的掌控始终是雾里看花。由于持卡用户并不具备对预付卡公司的选择权,即便预付卡公司通过卡面信息鼓励和引导持卡用户进行网上注册,并引导其前往有优惠的商户消费,也注定这很可能只是一锤子买卖。

  更迫在眉睫的威胁其实在于外部。在网络支付领域积累了庞大个人用户资源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获颁的央行牌照中亦包括“预付卡”准许业务(如支付宝、快钱),如果他们开始发行预付卡,现在持单一支付业务牌照的预付卡公司又会面临怎么样的结局?

  预付卡争夺这大戏,才刚拉开序幕而已。

关键字:支付宝通用型网络支付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