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联网应用 → 正文

车联网前景广阔,千亿市场可预期

责任编辑:editor03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8-05 14:49:57 本文摘自:慧聪网

汽车市场繁荣发展结合相关政策落地,车联网将带来千亿市场价值。数据显示,存量上2013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1.37万亿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增量上2013年销量增速14%,在车联网上花费以每辆车3000 元附加值计算,到2020年车联网市场将有1200亿的市场空间。2014年,国家颁布的《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指出确保于2015年前要求 “两客一危”车辆使用卫星定位装置,从政策层面上确保了车联网相关投资的确定性落实。

运营商、互联网公司、保险公司、二手车市场多方分享车联网全产业链盛宴。一方面。对C端客户的服务而言,通讯运营商拥有全面和强大的网络能覆盖到大部分地理范围在极端状况下为车主提供基础的安全服务,而互联网公司则将应用“映射”模式提供丰富的影音娱乐服务。另一方面,利用车联网下的大数据,保险公司和二手车市场的经营者能够更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相关行业发展。

以 “车”为主的封闭系统和以“网”为中心的开放平台将走向融合,打造全新的车联网态势。以“车”为主的车载封闭系统比如通用的OnStar,一直重点关注安全服务这一基础需求,而以“网”为主的开放平台则选择将智能手机与车载系统结合映射的模式提供娱乐服务。未来,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发展车联网必须要与汽车厂商合作,开放平台将兼容更多种车型弥补封闭系统在视听娱乐方面的不足,打造更为成熟的车联网模式。

一、车联网前景广阔,千亿市场可预期

我国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以及手机、汽车、互联网、智能交通、物联网等的发展为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牵引力。我国利用后发优势,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靠引进国外先进卫星导航技术和新产品而迅速崛起的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逐渐成熟,技术创新对未来对我国GNSS企业的要求对产业今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产业与国家军事安全、信息安全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国家安全保护变得越发重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网以及国家基准设施建设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

宏源证券计算机组持续推出地理信息行业月报,梳理地理信息产业链并分析发展趋势与投资价值。此次月报将围绕地理信息产业链下游应用端的车联网服务与产品进行分析,梳理车联网的发展路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以及市场现状。

(一)汽车市场繁荣带来车联网千亿需求

我国汽车销量再创新高,汽车行业迎来春天。2013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为2211.68万辆和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4.8%和13.9%,比上年分别提高10.2和9.6个百分点,增速大幅提升,创全球产销最高纪录。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国国内汽车保有量已达 1.37亿辆,约占全球汽车保有量的十分之一,随着我国汽车销量不断增加,汽车行业附加服务将越来越多元化,汽车及相关行业的市场空间也将随之增长。

在国内汽车销量不断创新高的背景下,汽车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与汽车密切相关的车联网市场将得以迅猛发展。易观智库分析数据表明,目前车联网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不到5%,预计14年至15年,国内车联网渗透率即将突破10%的临界点,而到2020年,车联网渗透率有望突破20%。目前我国拥有大约1.4亿汽车,按现在每年2000万辆的增速,2020年全国的汽车总规模将突破2亿辆,这意味着车联网的用户数将从500多万激增至4000多万,假设每车能带来 3000元的增量效益(车载导航设备以及各种保险、流量、通讯等增值服务),车联网将拥有1200亿元的市场空间,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下一个蓝海。

(二)两客一危先行,政策指引车联网落地

政府的导向和投资是车联网落地的推动因素。今年以来的政策也表明政府在不余遗力推动整个车联网生态系统的建设。国家颁布的《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将正式实施,《办法》规定,已经进入运输市场的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各地应合理制订安装计划,确保于2015年12月31日前全部安装、使用卫星定位装置,并接入道路货运车辆公共平台。旅游客车、包车客车、三类及以上班线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要在出厂前安装符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对于要求两客一危车辆使用卫星定位装置,这意味着国家将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促进车联网的发展。

随着交通系统的进一步铺设,对于卫星定位装置的要求将从客车和载货车逐步渗透到个人汽车上,带动整个机动车车联网的融合和连接。在未来几年时间内,政府将鼓励个人汽车也使用卫星定位装置,这有利于完善动态交通监控系统,达到智慧交通的目标,并且进一步扩大车联网系统在个人汽车领域的渗透率,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关键字:市场车联网

本文摘自:慧聪网

x 车联网前景广阔,千亿市场可预期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物联网应用 → 正文

车联网前景广阔,千亿市场可预期

责任编辑:editor03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8-05 14:49:57 本文摘自:慧聪网

汽车市场繁荣发展结合相关政策落地,车联网将带来千亿市场价值。数据显示,存量上2013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1.37万亿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增量上2013年销量增速14%,在车联网上花费以每辆车3000 元附加值计算,到2020年车联网市场将有1200亿的市场空间。2014年,国家颁布的《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指出确保于2015年前要求 “两客一危”车辆使用卫星定位装置,从政策层面上确保了车联网相关投资的确定性落实。

运营商、互联网公司、保险公司、二手车市场多方分享车联网全产业链盛宴。一方面。对C端客户的服务而言,通讯运营商拥有全面和强大的网络能覆盖到大部分地理范围在极端状况下为车主提供基础的安全服务,而互联网公司则将应用“映射”模式提供丰富的影音娱乐服务。另一方面,利用车联网下的大数据,保险公司和二手车市场的经营者能够更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相关行业发展。

以 “车”为主的封闭系统和以“网”为中心的开放平台将走向融合,打造全新的车联网态势。以“车”为主的车载封闭系统比如通用的OnStar,一直重点关注安全服务这一基础需求,而以“网”为主的开放平台则选择将智能手机与车载系统结合映射的模式提供娱乐服务。未来,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发展车联网必须要与汽车厂商合作,开放平台将兼容更多种车型弥补封闭系统在视听娱乐方面的不足,打造更为成熟的车联网模式。

一、车联网前景广阔,千亿市场可预期

我国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以及手机、汽车、互联网、智能交通、物联网等的发展为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牵引力。我国利用后发优势,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靠引进国外先进卫星导航技术和新产品而迅速崛起的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逐渐成熟,技术创新对未来对我国GNSS企业的要求对产业今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产业与国家军事安全、信息安全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国家安全保护变得越发重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网以及国家基准设施建设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

宏源证券计算机组持续推出地理信息行业月报,梳理地理信息产业链并分析发展趋势与投资价值。此次月报将围绕地理信息产业链下游应用端的车联网服务与产品进行分析,梳理车联网的发展路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以及市场现状。

(一)汽车市场繁荣带来车联网千亿需求

我国汽车销量再创新高,汽车行业迎来春天。2013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为2211.68万辆和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4.8%和13.9%,比上年分别提高10.2和9.6个百分点,增速大幅提升,创全球产销最高纪录。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国国内汽车保有量已达 1.37亿辆,约占全球汽车保有量的十分之一,随着我国汽车销量不断增加,汽车行业附加服务将越来越多元化,汽车及相关行业的市场空间也将随之增长。

在国内汽车销量不断创新高的背景下,汽车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与汽车密切相关的车联网市场将得以迅猛发展。易观智库分析数据表明,目前车联网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不到5%,预计14年至15年,国内车联网渗透率即将突破10%的临界点,而到2020年,车联网渗透率有望突破20%。目前我国拥有大约1.4亿汽车,按现在每年2000万辆的增速,2020年全国的汽车总规模将突破2亿辆,这意味着车联网的用户数将从500多万激增至4000多万,假设每车能带来 3000元的增量效益(车载导航设备以及各种保险、流量、通讯等增值服务),车联网将拥有1200亿元的市场空间,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下一个蓝海。

(二)两客一危先行,政策指引车联网落地

政府的导向和投资是车联网落地的推动因素。今年以来的政策也表明政府在不余遗力推动整个车联网生态系统的建设。国家颁布的《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将正式实施,《办法》规定,已经进入运输市场的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各地应合理制订安装计划,确保于2015年12月31日前全部安装、使用卫星定位装置,并接入道路货运车辆公共平台。旅游客车、包车客车、三类及以上班线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要在出厂前安装符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对于要求两客一危车辆使用卫星定位装置,这意味着国家将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促进车联网的发展。

随着交通系统的进一步铺设,对于卫星定位装置的要求将从客车和载货车逐步渗透到个人汽车上,带动整个机动车车联网的融合和连接。在未来几年时间内,政府将鼓励个人汽车也使用卫星定位装置,这有利于完善动态交通监控系统,达到智慧交通的目标,并且进一步扩大车联网系统在个人汽车领域的渗透率,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关键字:市场车联网

本文摘自:慧聪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