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联网应用 → 正文

车联网的核心:基于“车”主体的联网

责任编辑:editor03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1-10 13:56:38 本文摘自:慧聪网

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改造在近几年的资本市场中堪称提升估值的利器,而汽车这个规模巨大的传统重工业的触网,所引发的市场空间的想象更是令人兴奋。正因为此,车联网这个话题也成为了近一段时间以来投资者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从年初的CES展上各科技公司在汽车业的布局展示到近期腾讯收购四维图新股权、阿里巴巴和上汽的强强联合,乃至华为与东风的深入合作,无一不挑动市场的神经。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对车联网行业的研究以及相关公司调研,对车联网产业的格局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一个理解车联网产业的基本框架,在这里与大家进行分享。

车联网的核心:基于“车”主体的联网

虽然车联网这个名词已经是如雷贯耳,然而如果要解释什么叫车联网,却是颇需费一番精力的。汽车中控台上的屏幕实现更多的互联网功能就是车联网?目前流行的OBD盒子就是车联网?通用Onstar所实现的一键呼叫维修等服务就是车联网?

笔者认为,这些都只是车联网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实现车联网的形式是什么并不是问题的核心,最重要的在于车联网这个概念所表达的内在思维是什么。PC机和因特网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实现了联网。而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更是实现了人与人时间Alwayson模式的联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车联网的侧重应该在于实现“车”这个主体之间的联网,更宽泛的,可以是车与车、车与人、车与环境之间的联网,在此基础上之上,可以衍生出广泛的商业应用,如智能交通、基于车联网的维修、汽车保险等等。

车联网的产品思维:“车”思维与“网”思维

进行车联网产品研发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根据我们的分析,各种商业模式的构建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思维模式,而特定的思维模式往往是由企业基因决定的。我们大体可以将构建车联网商业模式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车辆应用为着眼点,实现车辆应用的“信息化”,我们可以称之为“车”思维模式;另一种以“互联网”服务为着眼点,力图将目前互联网的一些功能和服务移植到车辆场景中,我们称之为“网”思维模式。

通用Onstar是比较典型的车思维的应用,用户通过Onstar按钮链接呼叫中心,之后车载GPS芯片会对车辆和用户位置进行定位,并提供相关服务,服务内容包括汽车安全、生活服务、导航等等。从车辆应用出发构建车联网商业模式模型是这类“车”思维的起点,而且大多数这种类型是传统车厂推动和发展的主要方向(车厂系基因)。

车联网行业的“网”思维模式即是从互联网角度考虑汽车应用,将目前成熟的互联网产品—特别是非车辆本身的应用——移植到车载场景,进而构成车联网新的商业模式。这里面就涉及到了所谓“第四屏”的概念,即将中控台视为类似手机触摸屏幕的功能,将目前基于手机的互联网应用与车辆使用场景进行整合。

上汽的“inkaNet”即是这种“网”思维的产物。incaNet可以实现打电话、发短信、看新闻、查车况、查天气、刷微博,上微信等功能,其中的iVoka会根据实时路况提供路线建议,甚至可以根据客户的的习惯和喜好推荐途中餐厅和电影院等娱乐项目。网思维模式产品的创造着往往是车厂体系之外的公司,因此比较容易摆脱车企系统内“做项目”的基因,如Inkanet系统提供商上海博泰,其公司创始人应宜伦是做媒体起家的。

“车”思维与“网”思维的辩证分析

车联网的“车”思维模式和“网”思维模式是目前车联网行业里的两个主流模式。

“车”模式是将各类车辆应用进行信息化的不断尝试,目的是提高驾车者的驾车体验,衡量这一类“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都是评价车辆销售情况,也是以车厂为主推动“车”模式的弊端。车厂对这一类“车联网”项目仍旧采取传统类似的项目制,与之配套的车辆附属企业也仍旧按照传统的汽车厂项目制匹配团队,这一点是难以适应以客户为中心,以提高客户体验为宗旨的“互联网精神”。

“网”模式是车联网领域企业主动向“互联网精神”靠拢的产物,甚至有的企业想把“第四屏”做成媲美类似智能手机的终端屏幕。我们赞赏这种尝试,它首先打破了以项目制为特色的“车企文化”,向以客户为核心的“互联网文化”有力的迈出了一步。但是当我们回头审视这些“网”模式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车载屏和手机屏的冲突。手机可以实现的功能为什么需要车载屏实现?车载屏相比手机屏会更有优势么?车载屏相比手机屏幕对客户的粘性毕竟有限,是否大量应用是没有必要存在的?

关键字:核心车联网

本文摘自:慧聪网

x 车联网的核心:基于“车”主体的联网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物联网应用 → 正文

车联网的核心:基于“车”主体的联网

责任编辑:editor03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1-10 13:56:38 本文摘自:慧聪网

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改造在近几年的资本市场中堪称提升估值的利器,而汽车这个规模巨大的传统重工业的触网,所引发的市场空间的想象更是令人兴奋。正因为此,车联网这个话题也成为了近一段时间以来投资者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从年初的CES展上各科技公司在汽车业的布局展示到近期腾讯收购四维图新股权、阿里巴巴和上汽的强强联合,乃至华为与东风的深入合作,无一不挑动市场的神经。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对车联网行业的研究以及相关公司调研,对车联网产业的格局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一个理解车联网产业的基本框架,在这里与大家进行分享。

车联网的核心:基于“车”主体的联网

虽然车联网这个名词已经是如雷贯耳,然而如果要解释什么叫车联网,却是颇需费一番精力的。汽车中控台上的屏幕实现更多的互联网功能就是车联网?目前流行的OBD盒子就是车联网?通用Onstar所实现的一键呼叫维修等服务就是车联网?

笔者认为,这些都只是车联网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实现车联网的形式是什么并不是问题的核心,最重要的在于车联网这个概念所表达的内在思维是什么。PC机和因特网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实现了联网。而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更是实现了人与人时间Alwayson模式的联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车联网的侧重应该在于实现“车”这个主体之间的联网,更宽泛的,可以是车与车、车与人、车与环境之间的联网,在此基础上之上,可以衍生出广泛的商业应用,如智能交通、基于车联网的维修、汽车保险等等。

车联网的产品思维:“车”思维与“网”思维

进行车联网产品研发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根据我们的分析,各种商业模式的构建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思维模式,而特定的思维模式往往是由企业基因决定的。我们大体可以将构建车联网商业模式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车辆应用为着眼点,实现车辆应用的“信息化”,我们可以称之为“车”思维模式;另一种以“互联网”服务为着眼点,力图将目前互联网的一些功能和服务移植到车辆场景中,我们称之为“网”思维模式。

通用Onstar是比较典型的车思维的应用,用户通过Onstar按钮链接呼叫中心,之后车载GPS芯片会对车辆和用户位置进行定位,并提供相关服务,服务内容包括汽车安全、生活服务、导航等等。从车辆应用出发构建车联网商业模式模型是这类“车”思维的起点,而且大多数这种类型是传统车厂推动和发展的主要方向(车厂系基因)。

车联网行业的“网”思维模式即是从互联网角度考虑汽车应用,将目前成熟的互联网产品—特别是非车辆本身的应用——移植到车载场景,进而构成车联网新的商业模式。这里面就涉及到了所谓“第四屏”的概念,即将中控台视为类似手机触摸屏幕的功能,将目前基于手机的互联网应用与车辆使用场景进行整合。

上汽的“inkaNet”即是这种“网”思维的产物。incaNet可以实现打电话、发短信、看新闻、查车况、查天气、刷微博,上微信等功能,其中的iVoka会根据实时路况提供路线建议,甚至可以根据客户的的习惯和喜好推荐途中餐厅和电影院等娱乐项目。网思维模式产品的创造着往往是车厂体系之外的公司,因此比较容易摆脱车企系统内“做项目”的基因,如Inkanet系统提供商上海博泰,其公司创始人应宜伦是做媒体起家的。

“车”思维与“网”思维的辩证分析

车联网的“车”思维模式和“网”思维模式是目前车联网行业里的两个主流模式。

“车”模式是将各类车辆应用进行信息化的不断尝试,目的是提高驾车者的驾车体验,衡量这一类“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都是评价车辆销售情况,也是以车厂为主推动“车”模式的弊端。车厂对这一类“车联网”项目仍旧采取传统类似的项目制,与之配套的车辆附属企业也仍旧按照传统的汽车厂项目制匹配团队,这一点是难以适应以客户为中心,以提高客户体验为宗旨的“互联网精神”。

“网”模式是车联网领域企业主动向“互联网精神”靠拢的产物,甚至有的企业想把“第四屏”做成媲美类似智能手机的终端屏幕。我们赞赏这种尝试,它首先打破了以项目制为特色的“车企文化”,向以客户为核心的“互联网文化”有力的迈出了一步。但是当我们回头审视这些“网”模式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车载屏和手机屏的冲突。手机可以实现的功能为什么需要车载屏实现?车载屏相比手机屏会更有优势么?车载屏相比手机屏幕对客户的粘性毕竟有限,是否大量应用是没有必要存在的?

关键字:核心车联网

本文摘自:慧聪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