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联网专家视点 → 正文

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提出“国际城市2.0”概念

责任编辑:qzhao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2-02-10 15:26:39 本文摘自:www.iot-online.com

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屠启宇教授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布会,2012年2月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本书主编团队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和出版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室等国际城市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从城市战略、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治理和城市空间等方面总结了国际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专题,并聚焦了“转型发展”、“文化繁荣”、“城市病治理”等年度城市发展的热点问题,介绍了“智慧城市”、“包容性城市”、“机场城市”等国际城市最新概念与实践,解析了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案例,并正式发布了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

国际城市蓝皮书提出“国际城市2.0”概念,认为后金融危机时期,城市发展正从依照国际通行标准提升城市水平和配置城市功能的“1.0版”,进化为以挖掘和发扬自身特色为基点、谋求在世界城市之林中差异化崛起的“2.0版”。

据介绍,国际通行标准建设城市框架和配置城市功能的“国际城市1.0版”,其基本标志是,在功能空间上包括设立中央商务区、大型住宅社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系统等;在建筑单元上包括开发高星级酒店、国际连锁超市、大型综合商城、会展中心、博物馆、剧院、美术馆等;在软环境上包括推广市民规范、双语标识、口岸服务、国际社区等。而该蓝皮书所提出的“国际城市2.0”概念,其关键涵义是:在完成有关国际城市的基础框架建设之后,探索如何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升级。

蓝皮书提出如下一些新观点:

(一) 城市文化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引擎

蓝皮书指出,近期以来,城市文化日益显现出成为国际大都市发展全新引擎的重要趋势。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如果说以往的文化建设起到更多的是繁荣发展的配角,那么未来一个阶段,文化对于城市的意义将更多体现在实际的要素推动乃至于城市发展“软实力”的表现上。有关研究反映出,文化的投资乘数高于一些公认的高增值行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商业研发中心对于新加坡产业发展的一项研究发现,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乘数达到1.66,高于银行业(1.4)和石化工业(1.35)的投资乘数。美国学者的研究更发现表演艺术的投资乘数可以达到2.03。为此,蓝皮书认为,文化不是神化,文化的投资乘数高于金融、石化等高增值行业。在城市实施向知识经济为核心的发展转变中,文化起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城市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市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氛围的塑造。同时,城市文化的发展已经逐渐超越狭义的文化领域,向产业、基础设施、社会、城市复兴,乃至城市总体定位渗透,文化的关联度大为延展,并逐渐成长为城市功能发挥合力的“粘合剂”。

(二) 城市社会领域应关注包容性(公正、公平)发展

蓝皮书指出,在城市社会领域应关注包容性发展。发达国家的高等级国际城市集中发生大范围群体性社会事件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城市社会发展不再是辅助性功能或福利性问题,包容性问题(公正、公平)成为城市运行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标杆。“包容性城市”理念强调城市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呼吁建设高水平、均等化的社会服务体系。蓝皮书认为,世界城市的金字塔体系正经历重大调整,中等层级城市数量剧增。创新驱动与智慧发展成为各城市实施战略调整、寻求率先突围的共同选择。“智慧城市”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和发展方式的“转换器”,须避免“技术至上论”的狭义理解,而倡导灵活运用软硬实力、谋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综合发展、信息化应用为支撑的城市发展新路径。

(三) 新兴城市要更多关注产业升级而非简单产业结构调整

蓝皮书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沿着三、二、一产业传导全球,纽约、伦敦等产业结构倾向于“服务业化”、“国际化”的高等级城市遭受重大打击,标杆城市的经济系统缺乏区域布局深度和多样化发展弹性的负面影响显露。这提示了新兴城市需要更多地关注产业升级而非简单的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更均衡地考虑高端服务业与先进研发制造业发展,既承担经济活动节点功能又成为创新中心所在。

(四) 调整城市生态应强调微观解决方案和生活方式转变

蓝皮书提出,城市生态应强调更为实在的微观解决方案和生活方式转变。国际社会关于城市低碳发展的对策探索正从在宏观层面的碳减排额度博弈与寻求革命性技术突破转向从小处、实处着手,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的微观推进。在微观层面,从生活方式与城市微观个体行为方式入手,改变城市运行模式,进而达成低碳的目标,是当前城市生态领域令人耳目一新的切入角度。

蓝皮书认为,2012年国际城市发展面临的格局异常复杂。欧盟主权债务危机、美欧等国贸易保护加剧、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等预示着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二次探底。在经济全球化之下,2011年10月31日地球又迎来了第70亿个人类。希望何在?人们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城市。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明确为美国经济开出药方:美国经济基本依靠20个大都市的表现。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和人居署共同发布报告,将亚洲持续发展的未来押宝于城市化。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则公布了“全球城市600”研究框架,指出全球经济实际上依靠将近600个城市的表现。简而言之,城市兴则世界兴。

2、城市必须再造本身的经济结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基,方能担当起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蓝皮书指出,以城市发展拉动世界经济并非易事。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各国城市实际上是最大的受伤者,而且是哪个城市的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愈高哪个城市受的打击就愈大,如纽约、伦敦等不仅遭受经济创伤,而且发生严重的社会骚乱问题。因此,国际城市必须再造本身的经济结构、社会基础、文化根基等,方能担当起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擎角色。

3、国际城市2.0思维呼吁警惕城市经济服务化和单一化。

蓝皮书强调,随着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理论的传播,成熟国际城市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城市经济以及空间、劳动力、社会保障向以服务经济形态的转换。即使是以制造业产品闻名于世的城市,如慕尼黑、东京等城市经济体系也已基本上为服务业所主导。这两个城市2009年的制造业(含建筑业)就业人口占比分别为22.4%和 18.7%。世界城市理论的传播使得城市的领导者进一步相信,商业服务业是具有长期发展潜力,于是制造业被“驱逐”出城市,城市的产业异质性显著下降,许多城市(如伦敦、纽约、芝加哥)已日益成为单一产业经济,仅由几种商业服务业主导。其结果是,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这些完成服务经济转型的成熟城市往往成为受冲击最显著的受害者。这引出了一个新的思考,单纯靠发展某一单项的全球功能并不是成为世界城市的充分条件。大量实践支持这样的共识,即只有通过城市各方面的完整功能的设计和综合实力的培育,方能给与世界城市地位以可靠的支撑。

4、国际城市2.0思维提示城市的竞争正从以争夺经济流量枢纽功能为取向转向将创新创意作为高端功能。

蓝皮书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当今世界竞争正从资本竞争进入创新竞争阶段,各国不约而同地谋求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形成新的增长驱动力,以走出危机阴影。世界城市的竞争正从原来以争夺经济流量枢纽功能为取向转向将创新创意作为同样重要的高端功能予以重视,并开展了新一轮的竞争。早本世纪初,《连线》杂志就提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并通过咨询政府、企业界、媒体等人士评出硅谷、波士顿等46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研究得到了世界银行专家的认可,并在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进一步深化、提出了“技术成长中心”概念,还有一些类似的研究展开。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城市功能框架认识,应该警惕单纯偏重金融保险等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功能的局限性,拓宽全球生产网络、研发创新、文化创意等新的因素。世界城市应该比较均衡地发展高级服务业与先进研发制造业,既承担经济活动节点功能又是卓越中心所在。正是在这些反思之下,“再工业化”、经济“实体化”成为成熟城市在当前发展的新口号。

5、国际城市2.0思维提示崛起中城市在基础建设之外,探索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化升级。

蓝皮书强调,对于崛起中国际城市而言,城市发展已基本完成了依照国际通行标准建设城市框架和配置城市功能的“国际城市1.0版”。然而,作为迈入国际城市的新成员,其关键是在完成有关国际城市的基础框架建设之后,探索如何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升级。2.0版的国际城市建设理念认为,崛起中国际城市必须以挖掘本土文化和发扬自身特色为基点,而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可成为崛起中城市在谋求新的跨越发展中的核心抓手。

关键字:文化创意产业蓝皮书转换器

本文摘自:www.iot-online.com

x 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提出“国际城市2.0”概念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物联网专家视点 → 正文

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提出“国际城市2.0”概念

责任编辑:qzhao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2-02-10 15:26:39 本文摘自:www.iot-online.com

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屠启宇教授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布会,2012年2月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本书主编团队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和出版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室等国际城市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从城市战略、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治理和城市空间等方面总结了国际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专题,并聚焦了“转型发展”、“文化繁荣”、“城市病治理”等年度城市发展的热点问题,介绍了“智慧城市”、“包容性城市”、“机场城市”等国际城市最新概念与实践,解析了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案例,并正式发布了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

国际城市蓝皮书提出“国际城市2.0”概念,认为后金融危机时期,城市发展正从依照国际通行标准提升城市水平和配置城市功能的“1.0版”,进化为以挖掘和发扬自身特色为基点、谋求在世界城市之林中差异化崛起的“2.0版”。

据介绍,国际通行标准建设城市框架和配置城市功能的“国际城市1.0版”,其基本标志是,在功能空间上包括设立中央商务区、大型住宅社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系统等;在建筑单元上包括开发高星级酒店、国际连锁超市、大型综合商城、会展中心、博物馆、剧院、美术馆等;在软环境上包括推广市民规范、双语标识、口岸服务、国际社区等。而该蓝皮书所提出的“国际城市2.0”概念,其关键涵义是:在完成有关国际城市的基础框架建设之后,探索如何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升级。

蓝皮书提出如下一些新观点:

(一) 城市文化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引擎

蓝皮书指出,近期以来,城市文化日益显现出成为国际大都市发展全新引擎的重要趋势。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如果说以往的文化建设起到更多的是繁荣发展的配角,那么未来一个阶段,文化对于城市的意义将更多体现在实际的要素推动乃至于城市发展“软实力”的表现上。有关研究反映出,文化的投资乘数高于一些公认的高增值行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商业研发中心对于新加坡产业发展的一项研究发现,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乘数达到1.66,高于银行业(1.4)和石化工业(1.35)的投资乘数。美国学者的研究更发现表演艺术的投资乘数可以达到2.03。为此,蓝皮书认为,文化不是神化,文化的投资乘数高于金融、石化等高增值行业。在城市实施向知识经济为核心的发展转变中,文化起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城市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市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氛围的塑造。同时,城市文化的发展已经逐渐超越狭义的文化领域,向产业、基础设施、社会、城市复兴,乃至城市总体定位渗透,文化的关联度大为延展,并逐渐成长为城市功能发挥合力的“粘合剂”。

(二) 城市社会领域应关注包容性(公正、公平)发展

蓝皮书指出,在城市社会领域应关注包容性发展。发达国家的高等级国际城市集中发生大范围群体性社会事件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城市社会发展不再是辅助性功能或福利性问题,包容性问题(公正、公平)成为城市运行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标杆。“包容性城市”理念强调城市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呼吁建设高水平、均等化的社会服务体系。蓝皮书认为,世界城市的金字塔体系正经历重大调整,中等层级城市数量剧增。创新驱动与智慧发展成为各城市实施战略调整、寻求率先突围的共同选择。“智慧城市”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和发展方式的“转换器”,须避免“技术至上论”的狭义理解,而倡导灵活运用软硬实力、谋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综合发展、信息化应用为支撑的城市发展新路径。

(三) 新兴城市要更多关注产业升级而非简单产业结构调整

蓝皮书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沿着三、二、一产业传导全球,纽约、伦敦等产业结构倾向于“服务业化”、“国际化”的高等级城市遭受重大打击,标杆城市的经济系统缺乏区域布局深度和多样化发展弹性的负面影响显露。这提示了新兴城市需要更多地关注产业升级而非简单的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更均衡地考虑高端服务业与先进研发制造业发展,既承担经济活动节点功能又成为创新中心所在。

(四) 调整城市生态应强调微观解决方案和生活方式转变

蓝皮书提出,城市生态应强调更为实在的微观解决方案和生活方式转变。国际社会关于城市低碳发展的对策探索正从在宏观层面的碳减排额度博弈与寻求革命性技术突破转向从小处、实处着手,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的微观推进。在微观层面,从生活方式与城市微观个体行为方式入手,改变城市运行模式,进而达成低碳的目标,是当前城市生态领域令人耳目一新的切入角度。

蓝皮书认为,2012年国际城市发展面临的格局异常复杂。欧盟主权债务危机、美欧等国贸易保护加剧、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等预示着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二次探底。在经济全球化之下,2011年10月31日地球又迎来了第70亿个人类。希望何在?人们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城市。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明确为美国经济开出药方:美国经济基本依靠20个大都市的表现。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和人居署共同发布报告,将亚洲持续发展的未来押宝于城市化。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则公布了“全球城市600”研究框架,指出全球经济实际上依靠将近600个城市的表现。简而言之,城市兴则世界兴。

2、城市必须再造本身的经济结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基,方能担当起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蓝皮书指出,以城市发展拉动世界经济并非易事。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各国城市实际上是最大的受伤者,而且是哪个城市的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愈高哪个城市受的打击就愈大,如纽约、伦敦等不仅遭受经济创伤,而且发生严重的社会骚乱问题。因此,国际城市必须再造本身的经济结构、社会基础、文化根基等,方能担当起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擎角色。

3、国际城市2.0思维呼吁警惕城市经济服务化和单一化。

蓝皮书强调,随着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理论的传播,成熟国际城市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城市经济以及空间、劳动力、社会保障向以服务经济形态的转换。即使是以制造业产品闻名于世的城市,如慕尼黑、东京等城市经济体系也已基本上为服务业所主导。这两个城市2009年的制造业(含建筑业)就业人口占比分别为22.4%和 18.7%。世界城市理论的传播使得城市的领导者进一步相信,商业服务业是具有长期发展潜力,于是制造业被“驱逐”出城市,城市的产业异质性显著下降,许多城市(如伦敦、纽约、芝加哥)已日益成为单一产业经济,仅由几种商业服务业主导。其结果是,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这些完成服务经济转型的成熟城市往往成为受冲击最显著的受害者。这引出了一个新的思考,单纯靠发展某一单项的全球功能并不是成为世界城市的充分条件。大量实践支持这样的共识,即只有通过城市各方面的完整功能的设计和综合实力的培育,方能给与世界城市地位以可靠的支撑。

4、国际城市2.0思维提示城市的竞争正从以争夺经济流量枢纽功能为取向转向将创新创意作为高端功能。

蓝皮书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当今世界竞争正从资本竞争进入创新竞争阶段,各国不约而同地谋求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形成新的增长驱动力,以走出危机阴影。世界城市的竞争正从原来以争夺经济流量枢纽功能为取向转向将创新创意作为同样重要的高端功能予以重视,并开展了新一轮的竞争。早本世纪初,《连线》杂志就提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并通过咨询政府、企业界、媒体等人士评出硅谷、波士顿等46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研究得到了世界银行专家的认可,并在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进一步深化、提出了“技术成长中心”概念,还有一些类似的研究展开。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城市功能框架认识,应该警惕单纯偏重金融保险等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功能的局限性,拓宽全球生产网络、研发创新、文化创意等新的因素。世界城市应该比较均衡地发展高级服务业与先进研发制造业,既承担经济活动节点功能又是卓越中心所在。正是在这些反思之下,“再工业化”、经济“实体化”成为成熟城市在当前发展的新口号。

5、国际城市2.0思维提示崛起中城市在基础建设之外,探索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化升级。

蓝皮书强调,对于崛起中国际城市而言,城市发展已基本完成了依照国际通行标准建设城市框架和配置城市功能的“国际城市1.0版”。然而,作为迈入国际城市的新成员,其关键是在完成有关国际城市的基础框架建设之后,探索如何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升级。2.0版的国际城市建设理念认为,崛起中国际城市必须以挖掘本土文化和发扬自身特色为基点,而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可成为崛起中城市在谋求新的跨越发展中的核心抓手。

关键字:文化创意产业蓝皮书转换器

本文摘自:www.iot-online.com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