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2014年中国物联网产业特点与趋势

责任编辑:editor03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0-21 09:04:07 本文摘自:中国安防展览网

根据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布最新财报显示,第三季度营收为每股66美分,收入为146亿美元,同比增长8%。毛利率为65美分,同比增长64.5%。

华尔街此前预测英特尔在第三季度的营收为每股65美分,收入为144.5亿美元。

英特尔自三季度的主题与第二季度保持一致。PC客户端收入为92美元,同比增长9%。数据中心收入为37亿美元,同比增长16%。物联网部门的收入为5.3亿美元,同比增长14%。移动收入可以忽略不计,软件收入为5.58亿美元,同比增长2%。

展望未来,英特尔预计下一季度收入为147亿美元,毛利率为64%,为5亿美元。华尔街则预测英特尔在第四季度的收入为145亿美元。

物联网将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英特尔公司的成长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下物联网市场的发展形势良好,根据BIIntel ligence预计到2019年,物联网设备出货量将达到67亿;来自设备、服务和软件的收入将达到6000亿美元;经济将以收入和效率节约成本的形式增加1.7万亿美元的巨大价值。

推动物联网发展的伊苏主要来自四方面:

联网传感器成本正在下降

许多物联网设备依靠多个传感器来监测周围环境。根据高盛统计的数据,在过去十年这些传感器的成本下降了50%。预计价格将继续稳步下降,带来更为划算的传感器。

更多资金涌入物联网

像Dell这样的大公司已经开始积极开设物联网部门和创新实验室。也出现了一系列物联网收购,包括Google收购Nest和Intel收购 Basic。此外,物联网创新企业如物联网云平台提供商ElectricImp和智能插座制造商Zuli已于今年夏天得到总计7000万美元的投资。

扩大的互联网

国际电信联盟(ITU)估计,目前全球人口的40%连入了互联网,到2019年大约会达到57%。这种连接的增长将带来更大基数的物联网设备购买人群。

“遥控器”的高度使用

物联网严重依赖“遥控器”,主要是指可以管理物联网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如今,智能手机占据全球手机销量的69%,而且随着发展中国家引入更好的无线设施,智能手机的份额仍在上升。

2014年中国物联网产业特点与趋势

我国物联网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却不影响发展速度。从2009年国家领导人视察无锡物联网基地开始,到现在也不过短短四五年,但此间国家政策支持、运营商投入以及企业的大力配合从未停止。

目前,我国物联网已取得崭新的成果,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移动应用M2M的领导者。截至2013年底,中国移动M2M连接数量已经达到5000万个,相当于全球M2M连接总量的27%,远远超过美国的3200万和日本的930万。

2014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与趋势:

一是初步建立“纵向一体”的政策体系,“市场主导发展”渐入佳境。国家物联网发展“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工作要点”等顶层政策架构与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制定推出,初步建立了“纵向一体”的物联网政策体系。“应用示范激发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成为趋势,“市场配置资源”、“市场主导发展”渐入佳境。

二是产业高地加快崛起,产业协同全面推进。我国初步形成了涵盖芯片、元器件、软件、系统集成、电信运营、物联网服务等各产业环节、产业门类,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物联网产业聚集区,产业协同深入推进。

三是产业创新的“引领效应”进一步彰显,惠民应用不断深化。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进一步深化,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等基于物联网的创新技术已成为传统工业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民生领域,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融合应用不断涌现。截至2014年8月,中国交通、物流、环保、医疗、能源、安防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市场规模已近千亿元。

四是创新技术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加快孕育。伴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加快孕育,建设内涵全面深化。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正加快步入智慧信息互通互联、智慧技术协同集成、智慧产业快速崛起、智慧服务高效便民的新时期。

五是无锡物联网应用提档升级,智慧城市建设全国领先。据悉,自 2014年以来,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加快集聚研发资源与创新要素,商业模式持续创新,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今年上半年,无锡物联网及相关产业增速达到42%,工业、环保、医疗、交通、安防、水利、物流、仓储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成效显著,应用广度和智能程度领先全国。

关键字:趋势物联网产业

本文摘自:中国安防展览网

x 2014年中国物联网产业特点与趋势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2014年中国物联网产业特点与趋势

责任编辑:editor03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0-21 09:04:07 本文摘自:中国安防展览网

根据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布最新财报显示,第三季度营收为每股66美分,收入为146亿美元,同比增长8%。毛利率为65美分,同比增长64.5%。

华尔街此前预测英特尔在第三季度的营收为每股65美分,收入为144.5亿美元。

英特尔自三季度的主题与第二季度保持一致。PC客户端收入为92美元,同比增长9%。数据中心收入为37亿美元,同比增长16%。物联网部门的收入为5.3亿美元,同比增长14%。移动收入可以忽略不计,软件收入为5.58亿美元,同比增长2%。

展望未来,英特尔预计下一季度收入为147亿美元,毛利率为64%,为5亿美元。华尔街则预测英特尔在第四季度的收入为145亿美元。

物联网将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英特尔公司的成长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下物联网市场的发展形势良好,根据BIIntel ligence预计到2019年,物联网设备出货量将达到67亿;来自设备、服务和软件的收入将达到6000亿美元;经济将以收入和效率节约成本的形式增加1.7万亿美元的巨大价值。

推动物联网发展的伊苏主要来自四方面:

联网传感器成本正在下降

许多物联网设备依靠多个传感器来监测周围环境。根据高盛统计的数据,在过去十年这些传感器的成本下降了50%。预计价格将继续稳步下降,带来更为划算的传感器。

更多资金涌入物联网

像Dell这样的大公司已经开始积极开设物联网部门和创新实验室。也出现了一系列物联网收购,包括Google收购Nest和Intel收购 Basic。此外,物联网创新企业如物联网云平台提供商ElectricImp和智能插座制造商Zuli已于今年夏天得到总计7000万美元的投资。

扩大的互联网

国际电信联盟(ITU)估计,目前全球人口的40%连入了互联网,到2019年大约会达到57%。这种连接的增长将带来更大基数的物联网设备购买人群。

“遥控器”的高度使用

物联网严重依赖“遥控器”,主要是指可以管理物联网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如今,智能手机占据全球手机销量的69%,而且随着发展中国家引入更好的无线设施,智能手机的份额仍在上升。

2014年中国物联网产业特点与趋势

我国物联网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却不影响发展速度。从2009年国家领导人视察无锡物联网基地开始,到现在也不过短短四五年,但此间国家政策支持、运营商投入以及企业的大力配合从未停止。

目前,我国物联网已取得崭新的成果,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移动应用M2M的领导者。截至2013年底,中国移动M2M连接数量已经达到5000万个,相当于全球M2M连接总量的27%,远远超过美国的3200万和日本的930万。

2014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与趋势:

一是初步建立“纵向一体”的政策体系,“市场主导发展”渐入佳境。国家物联网发展“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工作要点”等顶层政策架构与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制定推出,初步建立了“纵向一体”的物联网政策体系。“应用示范激发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成为趋势,“市场配置资源”、“市场主导发展”渐入佳境。

二是产业高地加快崛起,产业协同全面推进。我国初步形成了涵盖芯片、元器件、软件、系统集成、电信运营、物联网服务等各产业环节、产业门类,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物联网产业聚集区,产业协同深入推进。

三是产业创新的“引领效应”进一步彰显,惠民应用不断深化。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进一步深化,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等基于物联网的创新技术已成为传统工业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民生领域,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融合应用不断涌现。截至2014年8月,中国交通、物流、环保、医疗、能源、安防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市场规模已近千亿元。

四是创新技术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加快孕育。伴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加快孕育,建设内涵全面深化。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正加快步入智慧信息互通互联、智慧技术协同集成、智慧产业快速崛起、智慧服务高效便民的新时期。

五是无锡物联网应用提档升级,智慧城市建设全国领先。据悉,自 2014年以来,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加快集聚研发资源与创新要素,商业模式持续创新,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今年上半年,无锡物联网及相关产业增速达到42%,工业、环保、医疗、交通、安防、水利、物流、仓储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成效显著,应用广度和智能程度领先全国。

关键字:趋势物联网产业

本文摘自:中国安防展览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