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一个物联网项目创业失败的年轻人:别让后座司机开车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MR JAMIE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3-20 13:53:50 本文摘自:物联之家网

 

后座司机(Back-seat Driver) 是一个没有实际控制方向盘,却过分地评论司机的行为与决策,企图控制该车辆的乘客——Wikipedia

几天前与一位来 AppWorks 应征的优秀年轻人面试,他说他之前与朋友在硅谷创业一年,可惜最终失败了,因此决定来 AppWorks 磨练,累积实力,未来再挑战一次。

问他为什么失败,他说创业不久,他们就积极开始与创投接触。因为做的是正火的物联网题目,创投都非常有意愿见他们。但谈到投资,投资人就开始退缩,毕竟目前为止,物联网的成功退场案例很有限。

他们进一步请教创投,那到了什么样的进度,投资人会愿意入股。创投说等到他们把真的可以运作的样品做出来,就会进一步支持。

于是他们回去花了三个月把这个 Working Prototype 做出来,心想这下可以拿到钱了,兴奋的回去找创投。可惜,创投非但没有把支票本拿出来,居然又说他认为生产风险很高 (注一),叫他们去把量产的可行性与成本结构搞清楚,才要投资。

几个年轻人想想也对,搞清楚成本才知道要募多少钱,于是赶快开始与中国硬件制造商联络、探讨。又搞了三个月,他们终于把量产的时程、技术、成本通通都弄清楚了,想说这下终于要拿到一笔钱,把这产品真的做出来了。他们满怀期待的回去见创投,结果创投居然还是没在支票上签名。相反的,VC又说担心这产品的市场风险,叫几个小伙子先去跟通路谈谈,确认有人愿意下单,他就会拿钱出来投资。

几个年轻人想想也对,先确认市场需求非常重要。虽然银行存款快花完了,但最后这一步也做到,创投就没有风险了,一定会把钱打进来的。胜利在望,兄弟们冲吧!

小伙子们开始四处找人介绍零售商、经销商,努力说服通路上架他们这个创新产品。可惜这事没有很顺利,稍具规模的通路都说这产品竞争者太多、特殊性缺乏市场验证,品牌又没有知名度,不敢合作。

东奔西跑三个月,终于从独立通路拿到几张小订单。他们想这也还算是个机会,只要先把产品做出来,透过这几个通路销售,成绩一定会很好,到时候再反攻大通路。

更重要的,这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几乎没有风险,创投总该拿钱出来了吧。结果他们又回去找这些VC,想不到创投非但没把钱拿出来,居然还劝他们赶快改题目,说这个产品看来太利基,缺乏规模化的潜力,终究只会是一个小确幸的「休闲事业」。(注二)

几个人当场傻眼,经过了近一年的努力,居然又回到原点。这时他们银行账户几乎见底,但还是想把产品生产出来满足那几张订单。他们试着去跟亲友、天使募资,但还是凑不到第一批小量生产所需要的费用。最终,弹尽援绝的几个小伙子,只好决定放弃。

Lessons Learned

我问他这段经验他学到了什么,他说千万别让后座司机开你的车。我说这创投根本还没上车 (注三),顶多只是加油站老板,他笑说那更不该迷信他的导航。

更重要的,他说,是他们搞错了创业的重点。在早期,最重要的是确认产品的市场性,而不是确认这题目有没有人要投资。即便得到创投的认可,90%以上的新创公司还是会失败。因此,从一开始就不该把VC的认同当作一个目标。

还有,他补充,没有达到Product-Market Fit,就急着去确认成本、通路,也是本末倒置。下次如果再创业,他一定什么都不管,先利用社群媒体、Kickstarter等平台,充分验证产品后,才会去找生产、零售、资本的伙伴。

我回说这些宝贵的观念,许多创业者要花三、五年碰壁,才会真的领悟,你能够在24岁的年纪就成功解开,算是进度很快了。

他苦笑谢谢我的安慰。但我其实是非常认真的。

※注一:别怀疑,无论是中国或是硅谷,多数的创投都不是很敢冒险的投资人

※注二:在美国,创投用 Lifestyle Business 来形容只能赚小钱、长不大的生意

※注三:通常后座司机指的是已经成为股东,但管很多的投资人

关键字:创投物联网司机

本文摘自:物联之家网

x 一个物联网项目创业失败的年轻人:别让后座司机开车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一个物联网项目创业失败的年轻人:别让后座司机开车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MR JAMIE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3-20 13:53:50 本文摘自:物联之家网

 

后座司机(Back-seat Driver) 是一个没有实际控制方向盘,却过分地评论司机的行为与决策,企图控制该车辆的乘客——Wikipedia

几天前与一位来 AppWorks 应征的优秀年轻人面试,他说他之前与朋友在硅谷创业一年,可惜最终失败了,因此决定来 AppWorks 磨练,累积实力,未来再挑战一次。

问他为什么失败,他说创业不久,他们就积极开始与创投接触。因为做的是正火的物联网题目,创投都非常有意愿见他们。但谈到投资,投资人就开始退缩,毕竟目前为止,物联网的成功退场案例很有限。

他们进一步请教创投,那到了什么样的进度,投资人会愿意入股。创投说等到他们把真的可以运作的样品做出来,就会进一步支持。

于是他们回去花了三个月把这个 Working Prototype 做出来,心想这下可以拿到钱了,兴奋的回去找创投。可惜,创投非但没有把支票本拿出来,居然又说他认为生产风险很高 (注一),叫他们去把量产的可行性与成本结构搞清楚,才要投资。

几个年轻人想想也对,搞清楚成本才知道要募多少钱,于是赶快开始与中国硬件制造商联络、探讨。又搞了三个月,他们终于把量产的时程、技术、成本通通都弄清楚了,想说这下终于要拿到一笔钱,把这产品真的做出来了。他们满怀期待的回去见创投,结果创投居然还是没在支票上签名。相反的,VC又说担心这产品的市场风险,叫几个小伙子先去跟通路谈谈,确认有人愿意下单,他就会拿钱出来投资。

几个年轻人想想也对,先确认市场需求非常重要。虽然银行存款快花完了,但最后这一步也做到,创投就没有风险了,一定会把钱打进来的。胜利在望,兄弟们冲吧!

小伙子们开始四处找人介绍零售商、经销商,努力说服通路上架他们这个创新产品。可惜这事没有很顺利,稍具规模的通路都说这产品竞争者太多、特殊性缺乏市场验证,品牌又没有知名度,不敢合作。

东奔西跑三个月,终于从独立通路拿到几张小订单。他们想这也还算是个机会,只要先把产品做出来,透过这几个通路销售,成绩一定会很好,到时候再反攻大通路。

更重要的,这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几乎没有风险,创投总该拿钱出来了吧。结果他们又回去找这些VC,想不到创投非但没把钱拿出来,居然还劝他们赶快改题目,说这个产品看来太利基,缺乏规模化的潜力,终究只会是一个小确幸的「休闲事业」。(注二)

几个人当场傻眼,经过了近一年的努力,居然又回到原点。这时他们银行账户几乎见底,但还是想把产品生产出来满足那几张订单。他们试着去跟亲友、天使募资,但还是凑不到第一批小量生产所需要的费用。最终,弹尽援绝的几个小伙子,只好决定放弃。

Lessons Learned

我问他这段经验他学到了什么,他说千万别让后座司机开你的车。我说这创投根本还没上车 (注三),顶多只是加油站老板,他笑说那更不该迷信他的导航。

更重要的,他说,是他们搞错了创业的重点。在早期,最重要的是确认产品的市场性,而不是确认这题目有没有人要投资。即便得到创投的认可,90%以上的新创公司还是会失败。因此,从一开始就不该把VC的认同当作一个目标。

还有,他补充,没有达到Product-Market Fit,就急着去确认成本、通路,也是本末倒置。下次如果再创业,他一定什么都不管,先利用社群媒体、Kickstarter等平台,充分验证产品后,才会去找生产、零售、资本的伙伴。

我回说这些宝贵的观念,许多创业者要花三、五年碰壁,才会真的领悟,你能够在24岁的年纪就成功解开,算是进度很快了。

他苦笑谢谢我的安慰。但我其实是非常认真的。

※注一:别怀疑,无论是中国或是硅谷,多数的创投都不是很敢冒险的投资人

※注二:在美国,创投用 Lifestyle Business 来形容只能赚小钱、长不大的生意

※注三:通常后座司机指的是已经成为股东,但管很多的投资人

关键字:创投物联网司机

本文摘自:物联之家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