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联网传感 → 正文

传感器正在汽车工业领域渗透

责任编辑:qzhao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2-02-24 09:17:33 本文摘自:www.iot-online.com

完全自动驾驶汽车距离市场仍很遥远,但一系列广泛的功能---包括能够对驶离车道和即将撞车发出警告,甚至能够在你不踩刹车时自动刹车的传感器系统,正迅速出现在中端车市场上。

就拿福特的两款车Taurus和Fusion来说,在2013年,这两款车就会配备雷达系统,能在你快与另一辆车追尾时发出警告。红色警告灯在挡风玻璃上闪烁,甚至在刹车上增压,这样当你踩刹车时,会获得完全的制动力。

这种高技术功能多年以来只在奢侈车型上有,尤其是高端的梅赛德斯(Mercedes)和沃尔沃(Volvo)车型。现在这些功能正在成为主流。“这是大排量车的高级驾驶辅助技术的大众化。” IHS iSuppli的一位高级分析师马克·博雅迪斯(Mark Boyadjis)说。“最明显的趋势是,这些技术最终会走出奢侈车的空间之外。”

除了撞车警告和适应性巡航控制的相关技术---开启巡航控制能够让你和前方的一辆车锁定于一段固定的距离---之外,还有超声波系统能让车感应到泊车位,自动泊车。摄像头能自动追踪路标,留心盲点,还能在你倒车就要撞上东西时发出警告。

比如,2013款本田雅阁(Honda Accord)就会安装前方碰撞和偏离车道的警报系统,以及盲点探测系统。丰田凯美瑞(Toyota Camry)2012年就有盲点探测功能。通用公司的Chevy Equinox、别克Encore 、GMC Terrain以及道奇Charger和一系列克莱斯勒(Chrysler)车型都在2012年增加前视碰撞警告系统的行列中。通用公司动态安全技术总监约翰·卡普(John Capp)说:“你在见证奔向自动驾驶的步伐,这种转变正是在塑造自动驾驶,而这种塑造就从这里开始。”

汽车制造商们也在整理传感器的数据。比如,通用公司就正在大力宣传带传感器功能的2013款卡迪拉克XTS。前置雷达装置的视角是18度,只有另一辆车已经切入你车道的一半时,你才能看见。增加一个45度视角的摄像头,结合传递来的数据,能够在必要时更早地发出警报,并实现更流畅地自动减速。“摄像头和雷达系统的互相通信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了,而且这一进步过程还会继续。”卡普补充道。

盲点捕捉:这个装在后视镜上的摄像头是警报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能在你驶离车道或即将撞车时发出警告。(通用公司)

一些研究显示,这类功能能够减少交通事故和保险理赔的数量。考虑到2010年仅美国就有32788人死于撞车事故,而且司机的不专心驾驶的现象日益严重,所以这类功能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史蒂芬·贝莱斯(Steven Bayless)是一家非盈利工业和顾问集团---美国智能交通协会(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ociety of America)的电信与信息通讯总监。他说,迈向更为主动的安全技术的趋势,现在并非由监管部门的批准推动。面对日益下降的传感器和驱动智能系统的计算机价格,以及对这类在展台技术的市场收益的认识逐步清晰,汽车业界正在做出自己的回应。

贝莱斯接着说:“事实上,汽车工业正从消费电子产品和IT产业中获得很多启示,并认识到人们买车是看中了极客元素和车内的技术。不一定非要是谷歌的无人驾驶车不可,也可以是一个带有超声波和摄像头的简单系统,能够在仪表盘或后视镜上发出警报。这些都是边际成本不是很高的潜在卖点。”

一些车型正在尝试电动方向盘,用电动系统取代笨重的液压系统。电动方向盘不仅能提高燃油效率,而且能实现像自动平行泊车这样的事。在保险杠上装几个传感器,司机就只需要脚踩刹车控制车速,方向盘会自动控制方向,完成停车。

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中的传感器技术趋于饱和,下一个重大改变可能使车与车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当车辆彼此联网时,它们就能够相互广播关于严重堵车和路面结冰造成的打滑这种信息。这类信息在车辆(包括迎面驶来的车辆)之间不断跳转,来提示司机前方即将驶向问题区域。“随着我们的发展,未来将这两个系统(数据收集和数据传输)相连的必要性将大得多。”博雅迪斯说道。

当然。梅赛德斯和沃尔沃并没有原地踏步---这两家公司在这类技术的创新和配置上都长时间居于业界前列。沃尔沃在去年甚至演示了一把“公路火车”(road trains),就是一列排列紧密的沃尔沃汽车自动跟随头车,就像一排骑自行车的人在互相牵着走。这有助于避免堵车,降低油耗。

福特公司技术交流总监阿兰·哈尔(Alan Hall)说:“这是这些技术的一个连续进化过程,我们该过程进行观察,将其开发成为安全功能。这真的能让人挣脱被动安全措施的藩篱,自由驰骋。”

关键字:传感器系统极客谷歌传感器技术摄像头

本文摘自:www.iot-online.com

x 传感器正在汽车工业领域渗透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物联网传感 → 正文

传感器正在汽车工业领域渗透

责任编辑:qzhao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2-02-24 09:17:33 本文摘自:www.iot-online.com

完全自动驾驶汽车距离市场仍很遥远,但一系列广泛的功能---包括能够对驶离车道和即将撞车发出警告,甚至能够在你不踩刹车时自动刹车的传感器系统,正迅速出现在中端车市场上。

就拿福特的两款车Taurus和Fusion来说,在2013年,这两款车就会配备雷达系统,能在你快与另一辆车追尾时发出警告。红色警告灯在挡风玻璃上闪烁,甚至在刹车上增压,这样当你踩刹车时,会获得完全的制动力。

这种高技术功能多年以来只在奢侈车型上有,尤其是高端的梅赛德斯(Mercedes)和沃尔沃(Volvo)车型。现在这些功能正在成为主流。“这是大排量车的高级驾驶辅助技术的大众化。” IHS iSuppli的一位高级分析师马克·博雅迪斯(Mark Boyadjis)说。“最明显的趋势是,这些技术最终会走出奢侈车的空间之外。”

除了撞车警告和适应性巡航控制的相关技术---开启巡航控制能够让你和前方的一辆车锁定于一段固定的距离---之外,还有超声波系统能让车感应到泊车位,自动泊车。摄像头能自动追踪路标,留心盲点,还能在你倒车就要撞上东西时发出警告。

比如,2013款本田雅阁(Honda Accord)就会安装前方碰撞和偏离车道的警报系统,以及盲点探测系统。丰田凯美瑞(Toyota Camry)2012年就有盲点探测功能。通用公司的Chevy Equinox、别克Encore 、GMC Terrain以及道奇Charger和一系列克莱斯勒(Chrysler)车型都在2012年增加前视碰撞警告系统的行列中。通用公司动态安全技术总监约翰·卡普(John Capp)说:“你在见证奔向自动驾驶的步伐,这种转变正是在塑造自动驾驶,而这种塑造就从这里开始。”

汽车制造商们也在整理传感器的数据。比如,通用公司就正在大力宣传带传感器功能的2013款卡迪拉克XTS。前置雷达装置的视角是18度,只有另一辆车已经切入你车道的一半时,你才能看见。增加一个45度视角的摄像头,结合传递来的数据,能够在必要时更早地发出警报,并实现更流畅地自动减速。“摄像头和雷达系统的互相通信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了,而且这一进步过程还会继续。”卡普补充道。

盲点捕捉:这个装在后视镜上的摄像头是警报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能在你驶离车道或即将撞车时发出警告。(通用公司)

一些研究显示,这类功能能够减少交通事故和保险理赔的数量。考虑到2010年仅美国就有32788人死于撞车事故,而且司机的不专心驾驶的现象日益严重,所以这类功能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史蒂芬·贝莱斯(Steven Bayless)是一家非盈利工业和顾问集团---美国智能交通协会(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ociety of America)的电信与信息通讯总监。他说,迈向更为主动的安全技术的趋势,现在并非由监管部门的批准推动。面对日益下降的传感器和驱动智能系统的计算机价格,以及对这类在展台技术的市场收益的认识逐步清晰,汽车业界正在做出自己的回应。

贝莱斯接着说:“事实上,汽车工业正从消费电子产品和IT产业中获得很多启示,并认识到人们买车是看中了极客元素和车内的技术。不一定非要是谷歌的无人驾驶车不可,也可以是一个带有超声波和摄像头的简单系统,能够在仪表盘或后视镜上发出警报。这些都是边际成本不是很高的潜在卖点。”

一些车型正在尝试电动方向盘,用电动系统取代笨重的液压系统。电动方向盘不仅能提高燃油效率,而且能实现像自动平行泊车这样的事。在保险杠上装几个传感器,司机就只需要脚踩刹车控制车速,方向盘会自动控制方向,完成停车。

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中的传感器技术趋于饱和,下一个重大改变可能使车与车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当车辆彼此联网时,它们就能够相互广播关于严重堵车和路面结冰造成的打滑这种信息。这类信息在车辆(包括迎面驶来的车辆)之间不断跳转,来提示司机前方即将驶向问题区域。“随着我们的发展,未来将这两个系统(数据收集和数据传输)相连的必要性将大得多。”博雅迪斯说道。

当然。梅赛德斯和沃尔沃并没有原地踏步---这两家公司在这类技术的创新和配置上都长时间居于业界前列。沃尔沃在去年甚至演示了一把“公路火车”(road trains),就是一列排列紧密的沃尔沃汽车自动跟随头车,就像一排骑自行车的人在互相牵着走。这有助于避免堵车,降低油耗。

福特公司技术交流总监阿兰·哈尔(Alan Hall)说:“这是这些技术的一个连续进化过程,我们该过程进行观察,将其开发成为安全功能。这真的能让人挣脱被动安全措施的藩篱,自由驰骋。”

关键字:传感器系统极客谷歌传感器技术摄像头

本文摘自:www.iot-online.com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