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关于创业起步的杂谈

责任编辑:editor04 作者:孙志超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26 21:00:41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摘要 : 过去、现在、未来,皆在一念之间;个性能化,心念能转,连过去的遗憾都可再度圆满,何况未来的命运呢?人生哪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这件事,六岁不嫌早,九十不嫌晚,是人终生都应列为首位的头等大事。怎么学?禅宗六祖路过一人家,听到一段金刚经,就循线找到了五祖,在五祖所创造的环境中,即使舂米、劈柴,也能日有精进。好老师必能创造好环境,好环境中人自然精进,这是我的经验,也是我的建议。

序言

我们的愤怒源于我们的脆弱——欲求不满——弱小而不能达到我们自身的期待。当我们的能力不能匹配上我们的野心,我们会很痛苦;当这种匹配被别人从容公开展示,我们就会更痛苦。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太弱。

在物质社会这么发达的今天,有时候我们还在抱怨自己的学习的不顺,工作的不顺。人有两种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当我们遇到苦难时,摒除了思维和情绪的干扰,勇敢地面对苦难,不逃避,生活最终会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答复的。

创业是现在红得发紫的热门话题,但是太多人只是贸贸然选择,准备得却太少。林语堂谈论婚姻价值观的时候说,在中国婚姻家庭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但喜欢是人的本能,是人的天性,而爱一个人才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创业同样如此。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关于创业的书籍,不敢说都贴合实际,但很多事情等做的时候才发现需要补课已然晚矣。本篇内容其实只能算一个引子,让大家多学习思考,少走些弯路。

我们小时候都说过的一句话叫做:我们是早晨7、8点钟的太阳。仔细一算即便80后也还年轻, 90后更属于不到七点钟的太阳。非常有活力的年纪,更应该好好的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努力拼搏,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梦想。

过去、现在、未来,皆在一念之间;个性能化,心念能转,连过去的遗憾都可再度圆满,何况未来的命运呢?人生哪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这件事,六岁不嫌早,九十不嫌晚,是人终生都应列为首位的头等大事。怎么学?禅宗六祖路过一人家,听到一段金刚经,就循线找到了五祖,在五祖所创造的环境中,即使舂米、劈柴,也能日有精进。好老师必能创造好环境,好环境中人自然精进,这是我的经验,也是我的建议。

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在知乎上的回答内容。本文之外的其他部分内容见于作者知乎自选集《游戏人生与创业人生》,电子书上线于亚马逊、多看、豆瓣及网易云阅读。

一、创业自测

创业这东西,经验都是血和汗积累出来的,没经历过,听别人说出来不是大打折扣而是几乎无效。在定位创业方向之前,最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是否适合创业,不要盲目创业。

美国创业学会有一套精简的创业者测评试题,可以进行自我测评作为参考。测评样题如下:

选项:经常() 有时() 很少() 从不()

1.在急需作出决策的时候,你是否在想:“让我再考虑一下吧?”

2.你是否为自己的优柔寡断找借口说:“是应慎重考虑,怎能轻易下结论呢? ”

3.你是否为避免冒犯某个或几个有相当实力的客户而有意回避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并表现得曲意奉承呢?

4.你是否无论遇到什么紧急任务,都先处理繁琐的日常事务?

5.你非要在巨大的压力下才肯承担重任吗?

6.你在决定重要的行动计划时常忽视其后果?

7.你是否无力抵御或预防妨碍你完成重要任务的干扰与危机?

8.当你需要做出可能不得人心的决策时,是否找借口逃避而不敢面对?

9.你是否总在快下班时才发现有要紧事要办,只好晚上加班?

10.你是否因不愿意承担艰苦任务而寻找各种借口?

11.你是否常来不及躲避或预防困难情形的发生?

12.你总是拐弯抹角地宣布可能得罪他人的决定?

13.你喜欢让别人替你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吗?

评分标准与计分:“经常”4分,“有时”3分,“很少”2分,“从不” 1分。然后将所得各题分数累计相加。若得分在15-29分,说明你是一个高效率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更会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在30-39分,说明你大多数情况下充满自信,但有时犹豫不决,不可一概而论有时候犹豫是成功稳重和深思熟虑的表现;40-49分,说明你不算勤勉,应彻底改变拖沓,效率低的缺点,否则创业只是一句空话;50分以上,说明你目前的个人素质与创业者相去甚远,需用心培养和锻炼。

虽然问卷看起来教条,但我不得不承认如果当初真的认真评估过自己,至少我会选择跟随别人创业而不是自己创业,可能结局会好一点。

如果创业者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再结合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状况,对于能否创业,是否现在创业就会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如果最终决定创业,选择方向的时候可以考虑。

二、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创始人

NBA有一个普通的球员,叫Cory Joseph。他刚来马刺时,是个跳投技巧差劲、运球不够稳定,没一项可以拿出台面的菜鸟。就这样一个没有身高,没有弹跳,没有速度的普通学生的Cory Joseph,凭什么可以入选NBA?篮球界里人们常说:“You cannot coach the height.”,不过Cory的入选告诉球迷们更重要的是:“ You cannot coach HARD WORKING ATTITUDE. ”——“刻苦的态度是无法调教的。”

对球队来说,他似乎一直都把自己当作“零”来向别人学习,仅管他的球技已经进步不少。Cory没有明星命,不过因为他的刻苦耐劳、良好工作态度获得肯定,以至于他不像其他选秀顺位末端的球员 ,在新人年过后大多数已经离开母队。Cory的认真奋斗史,也代表了NBA大多数那些不起眼的球员 的故事。

大公司的“高手”最容易犯的就是眼高手低,执行力不够,因为没有足够的团队与资源,因此挥洒空间打折扣。 要不然就是犯了大头病,难以脱掉大企业的光环,身段摆得太高,难以合作,我称之为类高手。

创始人需要的是心胸、魄力和学习能力,同时找到真正能屈能伸的高手才能助一臂之力。否则类高手一来一去,这么一折腾,小公司的组织与文化恐怕禁不起变动。看到太多的公司在创业过程找了类高手以以至于损失惨重。

作为初创公司的老板,应该自己将公司带到一个规模,再寻求转化或转型,这时找真高手来,同理念、给舞台、分享利润,成功机率会高一些。 当然,也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 我的一位企业家朋友遇见一位高手,谈了一年直到理念契合,对方出力也愿意出资金建构自己的梦想,后来合作事业越做越有起色,可谓双赢。 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这位高手愿意冒险,全心投入完成自己梦想,而这位老板也愿意让利及给舞台,但这是可遇不可求之事。 小公司最好还是自己培养人才,真的来不及要挖高手,心里要有准备,能识人,给舞台,给利润,或许可以像刘备得诸葛亮一样如虎添翼。 但千万不要找到类高手。

无论是找合作伙伴、招人还是找投资,在一穷二白两手空空的时候,更多需要靠自身格局来吸引或影响对方。但往往越没有格局的人,越喜欢看关于格局的文章,并且倾向于认为自己不是“没有格局”,而是在每个选择上做出更有利的选择,或者是——“时间不等人”。

大家都喜欢过好日子,所以在职场上多的是混水摸鱼、宠爱自己的人,少有人自拿砖头砸自己的脚,挑吃力不讨好的做。 以前公司以前有一个公认超级难搞的玩家,大家闻之色变,所以没有哪个客服会自愿处理接待,最后有一位新员工说他愿意试试,这时候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总算解决了一件烫手山芋的事。 这位员工一开始一样被骂得胡说八道的,但是他一点也不以为意,总是甘之如饴,甚至告诉对方,还有什么需求尽量说。 说也奇怪,这个刁钻的家伙骂声越来越少,有一次还破天荒的打电话来称赞这位员工。这位同事一年后用最快的速度得到了升迁,接下来被主管赋予更重要的任务,

我私底下问他为何可以如此忍受,他说,“我想让他来训练我,因为我是新人,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而同事、主管们都很忙,不见得有时间教我。客户只要不满意又愿意说,我就知道哪里需要改进,对我来说,他是最好的教练。况且,如果大家都怕的人我却可以服务好的话,那么未来其他的问题处理,对我而言就容易多了。”

所以,人生不见得都可以抢到好牌,能够把别人不要的牌,组合到自己的牌阵,却能玩出一手好牌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大部分的人,在乎的总是自己的利益、自己能够获得什么,而当这样的态度总是会在未来某一天成为压垮命运的最后一根稻草。

建立信任感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是靠许多情感的堆叠与时间的累积所催生出来的连结,但要让信任感瓦解,真的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而在没有信任之前,做什么样的选择,则完全取决于“共识”。和格局大的人如果有共识,才真正说明你有格局。

做人首重什么?饮水思源。在我们刚出社会初出茅庐的时候,要么是上班,要么是自行创业或当Soho,但不管是上班或创业,一定都会有一些在你初期不成材或你还是新人的时候,带着你、引领你、甚至提携你的前辈或主管。有可能是协助你处理问题与善后、也可能是给你在一旁安慰的资深前辈、又或是在你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商业模式赚钱计划的时候,愿意提供你人脉与资源或资金的天使投资人。投资者以资本换股权合情合理。 投资人并不只是那个贪婪的摘桃人,好的投资人会帮你一起种树、施肥、浇水、灭虫,所以理所当然他也有资格分享果实。

饮水思源的道理人人懂,但我看到能做到的人真的不多。如何在合作最开始的时候让对方受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管在做任何事、说任何话以前,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世界,会是成长的第一步。

天使投资就是整个社会的镜像,有多元的需求、多元的群众,有热血的登高一呼,也有务实的在地声音,有人风光一时,也有人默默离开。 包括出资者或创业者,都是曾经试图实践梦想的人;成功与失败,总有人得意或失意。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不仅是开设高科技公司,创立任何一种公司,都需要把自己要做的行业和大环境先研究清楚,把所有可能相关的机会放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拼图。只有经过多年的历练的人,才会我知道大的拼图是什么,然后集中精力做其中的一块或几小块。

不能用你现有的资源决定你做什么事,而是思考要完成你的事业,需要哪些资源。太多的公司或者个人,用现下手中所有的资源来决定产品的品质、自我的人生定位。你一不守住,就无意间就在走下坡路了。手中的资源是用来吸引更多资源的,一步一步的去完成小成功,大梦想。

三、启程之前

经常有人跟我说想创业,但是相关经验没有,我就问为什么想做?答案通常是“有兴趣”、“行业发展好”、“我认识很多朋友在做”之类的,兴趣是重要,但只靠这个是绝对撑不过创业时会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经验”却往往能让你快速的找到解决的方向。

创业这件事,有太多人都走过弯路,抛洒过狗血,包括我自己。出于很真诚的态度,如果不想浪费生命,请务必回答下面的四个问题——

1、你明确你的目标吗?

你为什么要创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不论是什么原因创业、目标是什么,一定要写出来,而且要非常精确,像打算在3个月内完成产品、或要在半年内达到每月30万元的营收;不要只用想的,因为用想的很模糊,当你“写”下了目标,你的生活重心、思考方式、花钱的方式等等,都会绕着这个目标打转;这就像很多人总是说“我想要很有钱”,但一直没有富有起来,因为只有想并没有做,而且也没有一个精确的目标,于是几十年来也都只在想的阶段。

然后用Excel做一份支出、收入的明细,做为评估创业项目是否能够执行。表格不要写得太复杂,我们不是会计师,最好是自己一下就看得懂,旁边的人也能懂。目的是为了对创业项目有一个较清楚的概念,也能从美好的幻想里真实的感受一下现实,了解自己是否太过乐观、有没有忽略了什么事?

看这份表时,一定要注意:

a.表里不是标准的会计,只是用来初估事业能不能启动、做成。

b.这是只是初估,让脑里对项目有一个概念,并不是详细的计算,在实际经营后一定会有出入。

c.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计算方式需自行修改。

记得,要适当的悲观一点,真正开工时会比较有弹性;因通常初创业的人都想得不够周全、又或者有一些执行后才发现的问题。

2、你真的了解这个行业了吗?

隔行如隔山,就算是开饭馆多年的人打算要做酒店都不见得做得好,更何况做不同的行业;如果你决心要投身进来,但都没有相关的经验,我建议不要急着开始,先去找相关的工作做个3个月到半年,认真的学习,有几个好处:

a.确认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因为自己创业苦10倍

b.可以学习到相关的技能、这项目会遇到的问题(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优势)

c.可以了解用户需求、工作流程、技术风险等,顺便物色自己的合作对象。

除非你很聪明、有大笔的资金,可以让你在经营的时间里慢慢学习、慢慢的烧钱,要不然不要没有经验就创业。

3、资金足够吗?

建议准备最少半年以上、一年的资金,因为基本上半年就可以知道能不能成功(当然必需每分每秒的投入);如果资金不足,明明就快要成功了,但资金却撑不到那个时候而失败,是很可惜的。而且,除了开创事业的资金外,别忘了生活资金,要计算到自己平日的生活、家庭开销,这部份关系着你未来面对事业以外的压力。

通常越是疯狂的创业者,往往越是穷光蛋,往往会到处找钱。但你越缺乏经验,越不应该拿外来的资金。花别人的钱很痛快,但也是牵制你创业目标的羁绊,原因在于:当你向外人请求资金融资时,你也得听命于他们。一开始大家有共识,还不会出问题。但发展下去呢?到头来终究是鸡飞蛋打。而且,花别人的钱会上瘾。天底下没有比花别人的钱更容易的了。一旦花光你就会再向投资人要钱。每要一次,他们就从公司再多拿走一些,知道你发现你面临两个选择:听从安排、一拍两散,不管是哪种,都可以当自己没有创业过。此外,筹资的社交会耗费心力,在你应该一心一意打造事业的时候,这些活动让你失去了思考创业正确的目标及时间耗费。

既然选择创业,宁愿穷着失败,也不要富着饿死。

4、想好退场的可能吗?(你能承担失败的结果吗?)

这是必须要想的,为了自己也为家人,要思考真的失败之后,失去的金钱、时间、甚至原本的前途,是可以承受的吗?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有更好的将来(金钱、前途、乐趣等),也没有太多的本钱可以重来,更要去思考退场。

有的创业故事很吸引人,借钱创业,终于成功的成为一个大企业;或为了投入自己兴趣创业,而在中年丢职去了高薪的工作,最后赚得比以前还多,当然成功的案例有可以学习的部分,但成千上万失败的创业故事没有人会报导。

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是赢家设定的,赢家设定的游戏规则就是确保他们永远赢,而我们永远输的陷阱,当你提出一个想法,是否常听到周边的输家在你耳边说:

这不符合过去的惯例…

这不是业界常态…在我们这个行业不能这样…

总之他们深陷在遵守游戏规则的框架。赢家的游戏规则内,你将永远会是输家。

你想赢吗? 你只有一个选择——打破规则!

太阳马戏团打破了马戏团内要有动物才叫马戏团的规则。

Swatch使手表从计时器,变为时尚的、个人的收藏品、艺术品层次。

Google打破了世界对入口网站的想像。

IKEA打破了家具是由专人送到家,店家负责组装的行规。

基本上所有成功的人、企业、事物全都或多或少打破了“规则”几乎无一例外。作为非专业人士,你唯一取胜的机会就在于不同的思路和策略。成熟的创业者,不是起步便头破血流,观念的革新比激进作为,更能发挥影响力,就算当开路的创新者,也不必是孤独旅人,利他利己的思维,反能吸引追随者。

请你勇敢打破规则,作为一个外行。如果你只能亦步亦趋,妄图靠“决心”取胜,还是趁早离开这自欺欺人的游戏吧。

四、不要着急出发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里,连续碰到了好几个“二次创业”的团队。二次创业的原因很多,有的是被老板坑了,产品赚钱了一分钱不分,还巴不得人走;有的是技术上出现了没有意料到的重大问题,导致产品延期而弹尽粮绝;还有的是没想清楚做什么,改来改去。但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团队都相当缺乏经验,很年轻就出来闯荡。

老实说现在的平均薪资和十年前比大约翻了一两番,但房价升了一二十倍,这是个很悲伤的年代。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拥有极低的机会成本去做出跟以往不一样的选择。而很多创业成功者也用自身的经验与经历,给一群年纪相仿但也正值彷徨或更想要做出一番结果的年轻人,给予加油与鼓励。

我们的决定,决定了我们。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有许多迷惘与不安全感。但越是如此,越不能太着急。

从小的教育都给大家一个速成的心态,国外做学问准备一件事情常常是以年为单位,而不是像我们很多学生写论文几天几个月就可以达到。走在这个过程中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误以为路是长得看不见尽头,但其实并不是的,中间会遇到非常多的挑战,最后才会走向成功。如果你现在觉得自己很痛苦,那就要庆幸自己是在对的路上。

我非常建议想创业,却没有在这个产业工作过的人,先去加入一家好的公司,学习个两、三年,再出来创业。

比如说互联网,虽然可以称为一个行业,但它事实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之下是科技,而之上则搭载了媒体、渠道、娱乐、服务等种种行业的数字化、去中间化。因此,它继承了科技对于精准的严格要求、媒体的快速变化、渠道的最后一公里战争、娱乐的大好大坏,以及服务的会员经营等诸多特性,再加上互联网独有大数据的取得、分析与应用,以及20年的发展历程,让全部知识经验被迫不断被融合、重新发明、重新使用,渐渐造就了今天这个超级错综复杂的结构。

因此,如果没有实际在这个行业里待过,要从零开始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想办法全面取得这些前缘的产业知识,并且能够化为实际策略与操作方法,事实上是非常困难,取得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常常需要在错误中学习)。而相反的,去一家已经有些成绩、规模又不会太大的公司上班,反而是取得这些关键行业知识比较低成本的方式。

如果三个条件差不多的新人,A 直接开始创业,B 先到公司上班一阵子后再出来创业,而 C 则是去大公司上班了十年才出来创业。从表面上看,一开始 A 的创业进度是领先的,因为 B 跟 C 都是去别人的公司历练。但 B 经过了加速,一旦出来创业,他到达终点的时间很有可能比 A 还要快上许多。至于在大公司待太久的 C,虽然很快比 A 与 B 累积了更多的知识与人脉,但由于太晚出来,到达成功的时间却是最久的。

当然这不是一个完全精准的模型,但它相当程度描绘了我想表达的意念,直接开始创业,不仅是成本较高、成功机率较低的创业方式,也很有可能不是最快到达目标的方式。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想创业却缺乏产业历练的新人来说,先去一家优质的公司学习一阵,实在是比较好的选择。

当然,即便你照着做了也不能保证成功,就像之前我在文章中提到过的错误依然看到大家在犯。我的路是我的路,你的路也还是你的路。但我们可以一起做的事情是,永远都不停止学习。

五、创业的方向是否重要?

创业者有时候会表现出极为反差的行为,比如有的创业者要求展示BP(商业计划书)细节前先签署NDA(保密协议),说之前介绍来的天使投资方,找朋友去做一样的事情了;而有的创业者,非常开放地展示自己的想法,虽然很奇葩,但认定第一不会有人抄他们,第二这是他们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创业选择什么方向?这是很多人开始创业的时候,多多少少会遇到这个问题。

经营模式重要吗?当然重要!创业者在创业前最担心的事按比例排分别是:资金不够、对经营方向或投入产业没把握、找不到适合的创业伙伴、担心没有知名度、担心找不到客户、没有持续创新。事实上呢?创业后发现最困难的事中按比例排分别是:创业后才发现经营方向或投入产业错误、财务周转不灵、找不到客户、与合伙人意见不合、无创新产品和企业无知名度等。方向选错了,亡羊补牢为之晚已!

先来说第一种创业者。创业点子撞车这事情,如果是对的,叫英雄所见略同,如果是错的,叫狗熊所见略同。国内哪个互联网公司起步不是学习自硅谷?

我想很少有人听说过德国由Samwer三兄弟所创立的Rocket Internet公司。但你知道吗?短短7年内,他们已经创立75家不同的网络公司,按计划明天(10月9日)在法兰克福证交所上市,其IPO整体估值达84亿美元。

90年代末三兄弟还在商学院读书时,就非常崇拜美国科技企业,还与人合著了一本名叫《美国最成功的初创企业》(America's Most Successful Startups)的书。

1999年,他们在德国柏林创办同一类型的拍卖网站Alando,同年3月1日网站上线。 不到半年,以4300万美元的价格,将Alando公司出售给eBay。

接下来……Rocket Internet的复制之路——

类型:购物网站

效法网站:Amazon

复制网站:Lazada购物平台

主要针对东南亚市场,范围覆盖新加坡、印尼、菲律宾以及泰国。 还有Linio主要针对拉丁美洲市场,而Jumia主要的经营范围在非洲

类型:支付系统

效法网站:PayPal

复制网站:BillPay

大多数活跃在说德语的国家,包括德国、奥地利以及瑞士

类型:线上拍卖

效法网站:eBay

复制网站:于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开设网路拍卖市场Kaymu和Azmalo,后者已出售给eBay

类型:婚恋交友网站

效法网站:eHarmony

复制网站:eDarling

目前已在20多个国家展开营运。 eHarmony曾一度持有eDarling 30%的股份

类型:叫车App

效法网站:Uber

复制网站:Easy Taxi

主要在拉美、非洲和亚洲地区使用

类型:社交网路

效法网站:Facebook

复制网站:德国版Facebook的社交网站StudiVZ

类型:图片分享网站

效法网站:Pinterest

复制网站:Pinspire

网站在2012年的访问量已达到1,100万,但目前网站人气已下滑

类型:移动支付

效法网站:Square

复制网站:Payleven

业务市场包括英国、巴西、荷兰、波兰以及意大利

类型:旅游民宿租赁

效法网站:Airbnb

复制网站:旅游短租网Wimdu

一度在全球15个地方有设点,并差点被Airbnb收购。(国内叫爱日租)

类型:团购网站

效法网站:Groupon

复制网站:CityDeal

业务遍布全球80个城市,2010年以约1亿美元的价格被Groupon收购

类型:线上美妆品牌

效法网站:Birchbox

复制网站:Glossybox

网站在全球的15个国家拥有20万用户,已获得超过5千万欧元的融资

类型:订餐搜索引擎

效法网站:GrubHub

复制网站:餐饮配送服务Foodpanda

业务拓展至全球43个国家,主要的市场在亚洲和欧洲

类型:社交游戏供应商

效法网站:Zynga

复制网站:Plinga

平台每月的游戏玩家数超过4,800万

类型:线上旅游公司

效法网站:Expedia

复制网站:在非洲经营饭店预订网站Jovago

类型:B2C售鞋网站

效法网站:Zappos

复制网站:Zalora

经营范围主要在东南亚以及澳洲,另外一家是在南非创办的Zando,还有主营中东6国鞋类业务的网路零售商Namshi

当然,光是有模式,也不一定会成功,Rocket Internet所有的网站系统都由德国总部统筹研发。 全球各分公司每周都要上线开视频会议,一个商业模式可能已在超过10个国家验证,过程中累积出数十套不同操作经验,好与坏都有个参考标准。 再通过区域性差异化,将其标准进行调整,区隔出营销特性,针对该区域进行Local Marketing,总部会给予营销预算,但每天会追踪报表、绩效提升,通过固定的会议来管理全球各分公司。一旦市场不若预期,Rocket Internet也不会拖泥带水,该裁撤的事业就立即裁撤。

其实真正关注的应该是“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最爱”即是最好,所以,何必在乎撞车与不撞车呢!在如战场厮杀般残酷的创业领域,当一个创业者认为他缺乏自信赢得一场硬碰硬的直接对抗,说白了,他也没有足够胆量认为自己能把方案执行到最好。

一家VC每年要收到成千上万份商业计划书,90%以上都是可复制的点子或方案。如果两家公司带着相近的创意去找VC,最后VC决定投资A、回绝B。这时候如果签了NDA,B或许就理所当然的认为VC抄袭了他们的创意才成立了A公司,那么VC很有可能吃上官司惹麻烦。

运作VC的过程就是建立信任的过程,投资者必须和创业者之间建立相互的信任。如果一开始就假定合作方会违背信任,这件事已经是一个糟糕的开始,遑论结果。

对于初创公司,何来门槛之有?我们不应该想办法去建立什么东西让其他人无法抄,因为抄是“挡不住”的。唯一的办法是创造更多东西让对方去抄。

世界上什么东西都可以抄,唯一不能直接被抄走的是“速度”。你走在前面,别人就抄在后面。如果有人抄你就慌了,说明你“没招”了。做公司,最棒的不是有人说你有多棒,而是有人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回家,隔天做出一个模仿你的东西。而你因为还有更好的在后面,感到“兴奋”。

老实说,如果很容易模仿,那就不是什么厉害的技术或Idea。网站、APP往往都是十分雷同的功能,现实中的商品,去掉标派消费者可能也感觉不出其中的差别。很多真正厉害的创业者,甚至可以把他生意上的know how都告诉媒体,或是摊在阳光下给竞争看,却没人可以真的学的来。拥有一种“别人难以跨入的关键技术”这是我们的巨大优势,然而,技术是生意成功的一个环节,我们可能还会欠缺经营团队、销售专家、或是市场营销、技术人才、上下游厂商等。事业的发展途中,也总会需要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或是协助。因此,藏住最最关键的那一点就好(是哪一点?因人而异),其他的想法都可以放开心胸跟朋友讨论,因为大家的专业领域不同、观点不同,跟别人多聊一点,就可能会挖掘出更多好的建议,或是完全颠覆自己的想法。只不过,没必要什么都说,也别逢人就说。在和VC接触的初期,创业者也没有必要透露过多的细节给VC知道。如果VC要求知道过分的细节,那么或许可以暗示对方:我们是不是已经是生意伙伴了?

话说回来,如果真的认为自己的创意是无价之宝,那么或许也可以不找VC,既然承担不起机密泄漏的损失,干脆不要让它有泄漏的机会。

总结一下:VC不签NDA,是人尽皆知的定律,实在没有可探讨的意义。这方面在网上搜索VC和NDA,可以看到很多相关的讨论。

再来说后面类型的创业者。初听上去非常荒谬的点子,最后做大的确实也不少。“把你自己的房子或者一个房间租给陌生人”, 我不太确定你怎么看,但Airbnb 的创始人Brian Chesky 和 Joe Gebbia最初做演示的时候,大多数VC都觉得这个想法太荒谬了。硅谷著名的顶尖投资人Fred Wilson曾经写过文章来解释为什么他错过了投资Airbnb的机会,当时 YC的Paul Graham也曾尝试说服Fred投资Airbnb,不过因为这个点子实在太诡异,Fred最后选择了放弃。他灰常后悔。

同样,阅后即焚的社交工具,是不是刚听上去也很滑稽?

有时候听起去荒谬但可能刚好满足到某一群用户的需求,并且,听起来越荒谬的想法早期就越少有竞争对手,相对成功的机会可能也越大。但是……这个想法最后能不能成功和荒谬与否一点关联性都没有。

只有“这个产品不得不做”的冲动,才是正经的创业理由。你应该能感受到这股冲动,并且认为世界上需要这么一款产品,它非得由你来完成不可。你的热情能感染员工,你自己的潜意识里也能认识到,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件事。

好的想法是什么样的?如果有很多创业想法在脑中徘徊,那就选择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个。因为那往往是你最爱的一个创意。当人家觉得这个想法很疯狂时,你自己心里必须对你坚持这个创意的原因如数家珍。很多人做出好的产品,或是创建了一家成功的公司,往往都是从自己本身的最基本需求出发,然后发现问题原来不仅仅出在他自己身上,别人同样也有。而当他们发现一种解决方法,同样在市场上没有更好解决方案之前,他们选择自己提供方法来解决。于是,因为一种需求变成了满足多数人的需求,自然而然的为了应付那大量需求。对部分人而言,慢慢的,创业成为选项之一。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观念,却时常让人容易忽略。不是人们不知道,而是不愿意听进去。大多数公司都喜欢制造复杂性,乃至于整个行业面貌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但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在不断经历一个产品或服务满足越来越多需求而不断变复杂,伴随着,更专精的产品或服务出现;亦或是新产品形态诞生,原有的巨无霸迅速整合进来,拥有更多的功能。两者之间此消彼长。但事实上,大趋势一直都是在拆分。

比如说,最早互联网几乎约等于Yahoo。然后Google接管了Yahoo的搜索功能,然后Google上找人的功能又被facebook拆分,而facebook“分享照片”功能又被更专业的Instagram拆分;而通过搜索引擎找餐厅的人,后来会上点评;想找专业知识的人,现在可能去知乎。再到O2O的出现,打车APP拆分了出租车的调配、管理功能,饿了么拆分了餐厅接订单以及送餐的功能……

好的创意初始阶段切入点要尽可能的小,想法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解释清楚,并且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很重要的一点:心不要“太大”。伟大的画家梵高一直都是在“在盒内思考”(thinking inside the box),这和大家常说的跳出框框思考(thinking outside the box)恰恰相反。梵高喜欢直接运用手边可以找到的素材以及每天所见的平凡的主题,一找到即刻采用。谁说这种日日主题,就单一、单调?梵谷会将平凡的主题“混搭”一起,产生不同的感觉。

通常创业是来自一种经验、一个迹象、一种专业、一种理解。所谓红海蓝海,有时候取决于竞争对手是否缺乏你优势,从而让你确保竞争者短期内不会追赶上来。每进行一个新决策之前,你都必须重新审视这一点。如果竞争者很多,消费者的选择也很多,那不用怀疑,这是红海生意。要想知道进入的市场到底是什么模样,你的职责应该就是不断找出消费者需求当中的缺口,找到竞争者少,又有市场的那一块。否则,就别在家里看什么产业报告,应该多出去走走,多和人聊聊。

首先你需要大量与市场真实参与者交流,这是最基本的。与消费者、渠道、平台、合作伙伴、供应链厂商这些市场的参与者聊天,从他们的口中获得真实的情报。这个工作的重点是必须要大量的做,因为每一个市场观察者都会有他的偏差,因此你必须要广泛的吸收,才能逐渐得到整只大象的样貌。

最后,市场终究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不断变动的体系。因此,你将永远无法100%地掌握它。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可以对它做出相当准确的假设,再用实际的产品去验证这些假设。

很多时候,如果原理市场,你思考的方向可能根本就是错的。举个例子,加入你开家夜店,该重视女客人还是男客人?你一定会说要重视女客人,因为夜店满足的是社交需求,这也是Lady's Night让女士免费进场的原因。女客人多了,男性自然会跟着买票进场。但也有人会说为什么不能反过来呢?有很多帅哥的夜店同样也可以吸引很多女性。但要点在哪呢?要点是男性比较容易掏钱出来买酒,而酒是夜店的经济命脉。酒在历史以来,都是一种象征权力的商品,而多数女性并不在意这方面的需求。

回过头来,真正意义上能否成功的关键,其实取决于创业者能否注意到一般人忽略的关键,能否有某种程度的专长或 know how。在这个创业项目上,“什么关键是只有你知道,而其他聪明人没有关注到的”。 就像对于Airbnb的创始人来说,他们有很长的时间在朋友与陌生人家里借宿,所以他们知道也相信这新体验可以带来的乐趣。如果你不能很具体地回答前面那个问题,我很难相信你走在正确的路上。

很多时候,成功的创业公司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其创始人看到其它人没有看到,而在他们看来是显而易见的想法。也许后来他们会发现,他们之前发现的那个想法确实是其它很多人的盲点,进而从这点开始努力开始。但是当成功的创业公司正式启动的那一瞬间,其大部分的创新都是无意识的。

Google的Larry Page想的不过是搜索网页,但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具有技术方面的领先知识,这让他不仅发现现有搜索引擎的不足,还知道如何去改善。在随后的几年里,Google遇到的问题成为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当其它所有人都意识到搜索的重要性时,Google已经牢牢的处于有利地位。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内,核心竞争力与之匹配时,就会拥有无限的力量,学习起来也会很轻松,让你在这个领域如鱼得水。点子本身,远远不再重要。

无论你选择哪个方向启航,顺流而上才能真正到达终点的盛宴。

六、如何准备路演

坦白说,我一直觉得路演或是创业比赛对创业者帮助并不大,它会让团队过多把注意力集中在演示上,甚至过于注意自己的影响力。然而,创业这回事,产品或服务最重要,尤其是在初期。但路演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对于年轻团队而言,没有足够资历让投资者研究“如何让他拿我的投资”,一次失败的路演,说不定真的会错过早期的发展机会。

很多人在介绍项目ppt的时候,都非常缺乏经验。在路演中最重要的就是时间资源。所以最基本要求就是照着规划来,如果随意脱离主题,要么不知道怎么收回来,匆忙地跳回主题,带来紧张与混乱;要么口若悬河的讲下去,时间一下就过去了,重点却没有介绍到。

所以,如果可能,把要讲的内容先写下来!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要写,请看一下这简单的公式:

一分钟60秒 x 一秒3个字 = 180个字

所以如果你的讲稿超过180字/分,你通常会发生两件事情:1.听的人很容易听不清楚,因为你讲太快了;2. 说的人很容易给人紧张或是压迫的感觉,因为你讲太快了。而这两件事情绝对都不会是你想要遇到的。所以,负责地为自己写篇讲稿,来预估一下自己日后的表现,而且当你有一个总体的字数限制时,你才会发现你要跟谁讲,讲什么这两件事情才会慢慢的在一些取舍之间渐渐聚焦。

除此之外,第二个点是要反向表达,我们在说明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习惯以非常有顺序性的方式描述像是:“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C,因为C……所以K”,但人的注意是随着时间而递减,更重要的是听众(投资者)随时可能有事情而离开,所以将结果与重点在一开始就点出这件事情,更为关键与重要。

以层级来说,你可以像篇文章的开头一样,将重点在第一开始就简单介绍一下,以一个主题的层级来说,你也可以在每个主题的第一句就将结论讲出来,让每个开头都是重点,持续的让听众保持高度的专心。更要重的是你将主导权默默地交给了听众,也就是让听众甚至可以直接请你说明他们感兴趣的部分(创造最高的互动与效率),因为你给了他们你之后要报告的全貌。

至于投资人想要听哪方面的事情呢?有个词叫做电梯简报,即在电梯间遇上人,在没有任何产品演示或PPT的情况下做的简报。它必须能让你的对象马上了解你是谁、你在做什么,并且需要准备多个版本,如此一来你可以根据现实条件选择不同的说法。电梯简报的重点在于:

l 简短地介绍你自己

l 描述你的事业是什么类型

l 描述你的客户是什么类型

l 谈谈你跟其他竞争者有什么不一样?你的独特卖点是什么?

另外最常见的PPT误区就是文字太多。其实基本的图示越可以取得解读上的共识,而越是复杂的事情越适合利用图解的优势:“你需要讲得越少,听众的理解越好”。而在利用图解的情况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利用简单的逻辑图来呈现即可:

l 用图示表达名词(参与者或是有关联的事物)

l 用箭头表达动词(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这两个名词才会有关联

l 用数字表达影响程度

l 然后用特殊符号强调你与竞争者的差异化

以上,就足够了

其他一些在路演中常遇到的问题如下——

1、段落太长

每段介绍的内容要么信息量太大,要么周边信息太多,反而失去了引人注目的特性。一分钟内把每个要点说清楚很有必要,对于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知识陈述出来,其他的真的可以不用介绍太多。一定要做好最坏的打算,路演中一旦出现事故或者变化,可供陈述的时间可能远比想像中的短,尽可能确保每个论点能有力地打动对方,即便时间不够也愿意让人在之后有更大的兴趣去了解。

2、忽视投资人利益

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忘记论述“解决什么需求”、“市场大小”、“团队描述”等项目,但往往会忘记类似“竞争如何持续”和“投资人如何退出”这样的问题。不是所有的投资人都想改变世界,很多投资人要的很简单,如何快速赚到钱,如何长期赚到钱?所以,再三强调投资人为何能够发财并不过分。预先就要想好明面上的“你的公司什么时候开始赚钱?”和暗面上的“你能不能持续赚钱到公司卖掉或者持续烧钱到上市?”

3、提及名字太多

所谓敝帚自珍,团队成员、公司名、产品名等等对于创业者而言深入骨髓,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完全陌生。不能完全怪投资人记性不好,创业团队实在多如牛毛。有的项目路演结束了都有听众没搞清XXX到底是公司名、创始人名还是产品名,更悲剧的是可能一个名字都记不起来。路演最大的挑战其实就是让大家记住。通常来说,反复提及产品名最好,如果有多个产品,就定义成面向家庭的版本、精简版之类。最终让人记住一个很有特点的产品名。假如还没有产品,那就聚焦公司名好了。

4、产品没有定义或者定义太泛

这是两个极端,没有创业或路演经验的人往往到最后都没有办法用一个词来定义自己公司是做什么的;而老油条呢,会用上一些很大很流行的词汇,为了让人家觉得公司比较有潜力。没有定义有点糟糕,尤其是模式较新业务较多的情况,但后者更糟糕。“我们是一家大数据公司”……和没说一样,无法给人留出任何清晰的第一印象,因为这种词汇定义本身并没有解决任何具市场价值的问题。配合第三条,你需要清楚告诉大家针对什么产业、解决什么问题、核心价值在哪里。另外一个缺点是会让投资人联想到太多强大的竞争对手。“我们是一家给中年女性做线上美妆内容和美妆服务的公司”很显然会比“我们是家O2O公司”好太多。听到O2O,如果没有明确的产品与服务,立刻会想到无穷多潜在竞争者。如果你初步的目标市场被质疑太小,可以扩大经营范围和视野,但依然要明确定义在一个产业和问题之上。

5、只谈技术

技术人员、科学家创办的公司常常有非常强的技术能力,却不知道可以解决哪种商业问题,甚至不清楚是否有商业价值。但所有成功产品都是从提供清楚明确的核心价值开始并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用户。如果担心初期目标市场太小,可以列出发展计划,关于公司未来如何扩展核心业务,前提是听众已经认可你的产品价值和使用情境。虽然投资者很在意市场规模,但如果你并不真正了解你的产品该用在哪里会让投资者严重担忧公司未来的商业前景。

另一方面,出于自傲的原因,不少技术高手面对投资人这种技术小白内心免不了有一种“黑科技,不解释”的心态。专利技术或者特殊商业模式当然要保护好,但为了取信于人至少需要简单描述运作的基本机制以及为何比现有技术更好。Google拥有大量专利,但大家依然非常清楚他们做的是什么以及大致上用了什么原理。如果你宣称取得了巨大突破,可以干翻巨头,最起码解释一下你独特的技术,再举出团队成员的学历、研究、工作背景等资料来印证一下。

6、总结不出诀窍

举个例子,很多做电商的创业者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甚至自己的APP,解释自己的运作时,往往归结到过去的从业经验,如媒体、市场、运营,或者一语带过“用心做”……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要点可以总结,例如每日更新、让自己成为受众反复体验、在线下邀请用户关注、线上发放优惠、病毒传播、持续交流等。每一项都可以展开细说,让听众认可自己对于业务的深入程度和分析能力。

7、意见不认真听

很多创业者心目中投资者是个眼高手低的主,当投资人提出质疑时往往是解释的心态。很多连珠炮式的问题创业者可能早就听过无数次,已经产生了条件反射般的抗拒。的确好的创业者应该有坚持的毅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无条件坚持自己的商业模式,甚至抗拒任何投资人的建议,不光导致的是融资失败,更重要的是让自己错过改进自己的机会。花时间考虑投资人的问题与建议、试着了解对方的投资思维,好处多于坏处。顽固不化,是以上所有错误中最致命的一个。

七、投资人的作用

作为投资人,出于金融获益的角度,必然会尽力帮助他的投资对象。无论任何方面:人脉、人力资源、公关关系、资本、消费者——只要我能提供,你就能拥有。

天使投资人可能会从零开始教你怎么运营一家公司,但VC要现实得多,绝对不会。风险投资人做的是帮助创业者建成熟的思路框架;如果是年轻的创业者,尽可能从优秀的创业者进化成为优秀的公司管理者。但是!不论投资者能够提供多大的帮助,公司最重要的决策还是需要他们来制定,最重的担子依旧在他们的肩上。投资人自己并不是专家,也许他可以通过工作和人际交往来学习并且提供给创业者帮助,但只有创业者最了解自己的公司。

因为投资的公司数目会来越来越多,所以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公司,往往董事会才是投资人能够深入与创业者接触的时机。在董事会上,投资人会协助(注意,是协助)CEO指定中、长期策略。除此之外,在创业者当局者迷的时候,因为投资人的触角很广,很有可能比创业者更早能感受到世界的改变,能够直接的提醒CEO他所忽略的趋势和真相。

在高层次的指导方面,往往有赖于机构的合伙人。合伙人因为积累多年的经验,可以提供创业策略、技术方向与市场知识,可以协助创业团队规划财务、思考产品,以及提供产业情报。

另外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帮助找到合作伙伴,无论在内部或是外部。投资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接触创业者,于是接触高级人才的机会也比较多,比较容易有机会牵线。同样的道理,在寻找合作伙伴方面,投资人跨产业的人脉积累往往也能派上用场。当公司需要增资、搭建海外架构、签重要合同等等时候,投资人相对比较容易找到对该领域最有经验的律师、会计师来协助,因为投资人经常有与他们合作的经验。

在其他很多大事上VC也会起到很大作用,比如当公司发展到某个规模,再度扩张时并购几乎是唯一的方法。无论是寻找目标、结构设计、条款处理,以及并购后的整合等,都需要细腻的策划与执行,这些都是投资人更有机会参与的工作,往往能提供很大作用。

但投资人最大的问题往往是短视——

很多媒体上介绍风险投资人,总是听得胆战心惊。“XX最近刚卖掉一家公司,回收超过十倍……” “OO投资的一个公司才做不到三年就卖了,而且有五倍回报……”他们的话题似乎都围绕着这些打转;似乎这些就是投资者从业的骄傲,就是他们的热情所在。

媒体这么说也就罢了,近来连一些投资人甚至开始如此来标榜自己。我想他们一定跟投资的团队不那么亲吧。因为显然他们搞不懂当创业者听到时心中的感觉:你们赚这么多倍,那请问团队赚多少?

没错,资金是投资人出的,但是燃烧创意、热情、与青春的,却是团队。难道把公司卖了,给团队不错的薪水,就对得起他们了?能够有好的回报,当然是投资人和创业团队都非常开心的事情。但是除了金钱上的回收之外,好的投资人应该欣慰他们做到的以下这些,因为我知道,这是很多投资人无法做到的:

l 在没有太多成功案例之下,可以突破惯性思维,投资新的产业方向。

l 选择相信还青涩的创业团队,因为热情无可取代,经验可以累积。

l 一路以来当团队遇到挫折时,总是支持着团队,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与默契。

l 当产品没取得成绩时,因为团队有足够的热情和学习能力,选择继续支持。

l 同意对团队的回馈,因为肯定全体团队的付出。

l 在并购时,买方提出条件中只对团队好的条件也能全部同意,因为他们希望让团队感受到,成功是属于大家的。

除了公司大方向外,公司文化为何,管理制度为何,每年获利多少拿来员工分红,分多少股息,股票怎么发等等,都是需要团队与投资人达成共识的——而这不一定是件简单的事。这是为何许多公司越到后来,越沦为被投资人操控的行尸走肉,但今天创业环境好太多了,各种加速器、孵化器、众筹……我们不妨先想一下,除了资金外,创业者还需要什么?身为投资人,找的又是什么?

创业者找什么?其实不只是找资金,而更是找支持他的热情,他的想法,他的努力,他做的事情的人。不要小看这种威力,不要小看投资人的影响力!一个团体、一家公司,常常是被从源头影响下来,也就是从投资人开始。

如果投资人都是获利为最重要目标的金融投资人,那么整家公司自然就是以获利为主要目标:管理团队会以此为目标,公司主管会以此为目标,连员工都会以此为目标。这是否让你想到某家你曾任职过的公司呢?上面没有热情,只是为了最大化获利,下面也是各为各的,互有所需而在一起,直到有天终于走不下去,这种燃烧生命的轨道是多么不人道。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总之,对于创业者而言,仍然需要牢记以下几个真相:

1、天使投资人不是“慈善家”

很简单,天使投资不是慈善,背负着为后台出资方实现资金增值的使命。所以,有的投资人看重的是你虽然没钱没资源但身上有闪光点;有的投资人想把你的成果包装一下卖得更好;有的投资人想左手倒右手……各种可能都有,但千万不要指望一定有陌生的投资人在你未起色或落魄时帮助你。

2、没有成功的铁律

有极个别风投私下里找创业企业要求投资“返点”,可能会个人要点公司的股份,或者直接要求一定比例的投资现金作为返点。很多创业者看到这样的情况都会避而远之。但是,有一些成功的案例的确是这么操作而来,而很多很正规的案例却一样没有成功。同样,抱到最大VC大腿有失败的,被莫名其妙的人投资并陷进一堆麻烦事的公司也有最终成长壮大的。人会成长、学习,甚至转变。不要片面相信投资就是慧眼识珠押大宝。此外,投资人本身也有成长的过程,找到一起成长的投资人,往往是双赢。

3、投资行业也有泡沫

和行业本身一样,投资圈也有吹牛、造假、浮躁、阴损……一应俱全。有的机构在产品做出来之后再投资,成绩很好,而另一家在只有团队的时候就投资,成绩不好,并不意味着两家之间有天壤之别。拿手游来说,虽然投资人很多,但当前多数属于“就是想看、并不想投”。行业中并不乏对内忽悠、对外忽悠、相互忽悠、被忽悠、反忽悠和装忽悠。把投资人看成一个合作伙伴去看待,无论是真诚或是狡邪,最好是和自己相配才能有最好的结果。

八、融资当中的教训

最近跟朋友一起用餐,他突然跟我说:“你知道吗,我们认识的那个XXX,他拿了一个投资合同,那个合同之不合理,就好像他完全没有看内容就签了。”然后他大概花了五分钟跟我讲了一部分不平等条款,还好他只讲了五分钟,不然我的心情应该会更沉重。

我想每个创业者融资的目的应该都是事业成功、梦想实现,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掌握自己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梦想与人生目标。但问题就在于,多数人根本就不懂投资,这还不打紧,最惨的是就算不了解不询问也不会去判断信息的对错及真实性,所以投资人跟你讲什么,你就听什么;或者操之过急,大牌机构不投,你就找野路子。

以拿到钱为终极目标,是创业者可能犯的错误中最难以纠正的。“先拿到钱开工,就走上了正路,其他问题将来再说”,每个人都这么想。同样,不时也有人来咨询“公司快要被投资人搞死了,怎么办”这样的问题。

以金融投资来比喻的话,对于99%的散户来说,一辈子最佳的投资策略就是:不碰任何价格会波动的金融商品,努力的工作、储蓄,然后带家人去户外走走,才是投资报酬率和收益期望值都最高的策略,但多数人就是讲不听、教不会、赔不怕、死不完,所以一般人一辈子最关键的转折点就是:什么时候认清自己就是个散户?这段话听起来令人难过,但这又是这么的真实。

创业者通常从事多年专业性工作,怎么能期待自己只花工作之余的些许时间接触了几个投资机构,就能够保证跳开将来必然后悔的坑?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试着去换位思考,自己也需要做一定程度的功课,不随便选择投资,不轻易期待奇迹。

下面这些错误大部分是观察所得,少部分是亲身经历,血的教训:

1、高估帮忙的价值

大家都知道好的投资人应该是帮忙不添乱。有些投资者尤其是战略投资者,最喜欢罗列他们拥有的资源和帮助。但往往到最后发现,资源是共用的,派过来帮忙的人是外行,其他诉求石沉大海,最后还得靠自己。

2、低估添乱的影响

业内有一些老资历公司,是公认的害虫,尽管在被投资公司中占小股,但发号施令,天天骚扰,董事会上从不配合,让你日日胸闷。就因为他最早找到你,就因为他不断引诱你,就因为不拿白不拿,就因为钱快烧完,总之你拿了缺乏共识的投资人的钱。最终,听他的可能把公司搞成四不像,不听他的他又去外面放话,让你陷入人间炼狱。

3、把投资人等同于身后的机构

不靠谱的机构,人多半不靠谱;但靠谱的机构,不一定各个都靠谱。有的人虽然在产生过很多明星公司的机构,但完全水货一个,好的案子跟他无关,坑爹的案子干过不少。擦亮眼睛,去评判投资人的专业程度,而不要被所谓品牌蛊惑。

4、宁做凤尾,不做鸡头

这指的是孵化器的情形。很多团队一窝蜂往明星孵化器钻,也不肯加入一个新开设的孵化器。然而,孵化器的好坏区别在于它资源的大小,好的孵化器,能支持数十个团队都得到支援,单薄的孵化器则只能支援数个,甚至一个。即便你假如一个不知名的孵化器,但如果你表现得最好,起码你可以得到再次融资的机会。至于只提供办公场地的孵化器,我只想说:我很幸福。

5、过早稀释股权

因为不熟悉融资的游戏规则,因为你听信了“重要的是赚钱了以后分钱” ,你在第一轮或者第二轮融资中就稀释了40%、60%甚至80%的股权。被别人控制公司导致失败、分裂或难以发展倒不算痛心,万一发展得很好,结果前面稀释的越多,后面融资的选择就越少,当你被稀释到只剩10%、5%,这还算是你的公司吗?

6、用错误的结构融资

为了赶快把钱拿进来,跟投资人签夸张的分成方式、管理机制、对赌条款、完全不平等的清算条款等非常另类的合同,或是用非国际惯例的结构设计特别股。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没想过共赢做大的投资人也没能力让公司发展壮大。乱七八糟的资本结构和合同,只会吓跑后面想投资的机构。

7、早期融资轻视投资人

很多人融了天使资金以后,闷头封闭,再也不和投资机构接触。如果你选择了一家优秀的投资机构,这是大大的浪费。投资机构积累了大量成败案例和商业判断以及其他企业的友好关系,如果不去交流和利用,和拿土壕的钱有何区别?

8、后期融资高估投资人

公司发展起来之后,很多人在选择下轮投资的时候,总倾向于大牌、知名的机构,但越大牌的机构,手中积累的优秀公司越多,他绝不会为你的生死去赌上身家。发展方向是否一致,反而是唯一的判断标准。

9、选择不靠谱的战略投资

但凡投资部门没有独立于业务部门的战略投资方,都是耍流氓。有一些大公司(不点名)投资了一堆团队,不要说成功,连产品影子都没看到。为何?因为负责投资部门的高管是无实权的存在,或者兼任着其他业务部门。投资的成败要么无足轻重要么只是他汇报业绩时候的锦上添花。你们的死活,与他们无干。

10、选择关注自己多于创业者的投资人

总在说自己多牛逼、公司多牛逼,却不细细询问创业者情况的投资人,是典型的投机者,一旦谈成投资,他多半人间蒸发,忙着另外一些让他“更牛逼”的事情。于是,你不过是他投机过程中的问路石或者垫脚石。

11、选择一头热的投资人

当然投资人必须对你的团队、产品,或商业模式有一定的热情,但投资毕竟是很理性的工作,如果他过分热情,却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投资你的公司,那也是非常危险的结合。 新创公司往往必须酝酿多年才能到达被收购或上市的彼岸,在这漫漫长路上,创业团队的财务状况常常是忽高忽低。 现在一头热的投资人,未来随时可能会受不了这云霄飞车,转而成为难搞的恐怖股东。

12、选择内部权力结构不稳定的投资人

有一种投资人,投资的时候都很好,刚开始成为股东时也合作非常愉快。但突然间股东的公司内部出现斗争、权力大幅转移,导致股东代表换成了当初反对这样投资的一方,接着便开始处处找团队麻烦。碰到这样情况新创公司当然是哑巴吃黄莲,不过如果一开始对方的权力结构就不太稳定,那么拿他的钱之前恐怕还是要三思。如何评价一个公司乱不乱,看高管是不是走马灯就知道了,我也不多说了!

13、选择没有投资过同样业务的投资人

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但当小白鼠的人总是风险比较大。我的经验是,第一次投资某业务的股东,投资后在董事会上大概要12-18个月才能真的上轨道,到了第二次投资以后,情况就会好很多。所以有选择的话,还是尽量倾向于已经投过相关业务公司的人。

14、选择基金将要到期的投资人

最后,这指的是中后期融资所发生的情况。基金通常有7-10年的寿命,因此到了后期,负责管理基金的投资人(所谓GP)会受到他们的股东(所谓LP)越来越大的压力,要赶快出脱持股、获利了结。所以假设他投资你时基金还有4、5年寿命,那你可以想像2、3年后,他会开始感受到压力,因此推动你往退出方向走的力度会不断的增加,这时可能会让公司陷入困难的抉择。

最后,选择投资方并不是赌博,它是需要认真决策的事情。创业者总是需要从错误中学习,但有些错误会造成长期、不可逆的苦果,仍须提前注意、警惕。说了这么多,我相信还是会有源源不绝的受害者。即便没有看到本文也没有关系,因为总是有些人要自己跌一次跤才知道痛,跌了很多次跤才知道梦会醒。虽然讲的很残酷,但真相总是那么让人难以接受。希望我的建言,能够让一些人的侥幸心态早点清醒,也希望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心想要帮助创业者的人,能够再多一些。

九、用逻辑思考制度

创业者经营公司的驱动力,绝大部分始终是源自于热情、执着等感性因素。一般来说,所谓“理性计算”,指的是考量现有的资源,以此去设定目标,规划资源的分配和运用,并构思增加利润的策略。不过互联网许多创业者的作法,却是反过来——先构筑梦想、擘画理想,有了明确想要完成的工作计划后,再想方设法,寻求各方资源的挹注、汇集和促成。

但要做好一家公司,必须具备承担的决心以及实践的理性,才能让理想在现实中付诸实现。也就是说,仍需要深思熟虑、具有前瞻性的工作计划,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在变化的环境中,时时检视、反省,并思考改进的方法。

很多公司在成长起来之后,总是会遇到人员管理的各种问题。遇到考勤这一常见问题的时候,很多CEO就莫名进入了感性模式,凭喜好、凭经验、凭感觉……就是不凭逻辑。

拿游戏公司的打卡为例,上班是否打卡,有两个方向:完全打卡制与完全责任制。游戏产业的年轻员工其实是喜欢责任制,讨厌打卡制的。讨厌打卡制的原因我想外在原因是:不希望自己被当成民工看,希望自己被当作人才来看。其内在原因我猜测是:希望工作自由,想发懒就发懒一下,大不了晚上加班再补回来。

也有很多有志之士会谆谆教诲,告诉晚辈,如果没有加班费,就应该打卡下班,不要造成不正常的工时,或是大家都在装忙的公司文化。但这些有志之士多半是已经工作了几年,很懂得不要为公司卖命,因为长期看来没有那个价值。当然,年轻人身体好,很愿意为了梦想而燃烧生命。

对于自发自律的人其实是适合放任责任制,因为这种人会对自己负责,急于表现。自己做得不好,自己责骂自己最多。对于他律的人,容易被生活周遭诱惑的人,适合紧迫盯人的打卡制。因为懒惰的人一旦怠惰,工作时间就会拖长,在工时上可以发现效率下降的现象。但这两个制度不容易在同一个团队实行,因为人性都会望着别人的好。责任制会觉得打卡制时间到了就跑,打卡制会觉得责任制平时不见人。喜欢责任制,因为我们不喜欢被时时要求进度。但下班的时候又希望是打卡制准时下班。

因此,我主推打卡制,即便是隐形的打卡,其主要原因是游戏产业其实比较像流水工业,纯粹设计所占的时间有限。游戏团队需要大量的沟通,如果团队是四散在不同的时区中,进度与效率就会严重低落。这时就会造成,努力的人因为要配合其他人,结果扛最多的工时。这样反而对项目不佳。

我们再试着用理性地方式来分析一下请假的话题。在最严格的规定下,只要公司不批假,员工爬也会爬来上班。但人是否有病,人是否有事,不是算数学。当员工”决定”自己当天需要请假,那完全的判断依据在于员工,其他人都是外人,无从置喙。但是从公司的立场,放任员工请假,就会造成公司运作的困扰。其中最重要的是打击其他员工的士气。

所以要找到这两个之间的调和点,需要讨论的是请假这件事运作的细节。以下便是一种考勤模式的设计过程:

1.第一个推论就是,如果员工决定请假,那么主管不批准那对事情一点也没帮助。首先就造成员工与主管的冲突,不管双方哪一方退让,将来都在信任上造成问题。所以员工决定请假,主管就应该批准,因此请假单上本来就不应该有批准栏。

2.员工临时请假造成当天工作的延迟,这是主管安排工作的责任,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工作安排,一定要能转换工作人员,交给其他人做。如果一件工作只有一个员工可以做(其他人都不能帮忙),而主管无法控制适当的工作排期(容许临时请假),那么算主管的问题,解决方法后述。

3.临时请假,发生当时,就是以电话联络团队成员即可,事后再补假单。这是为了知道员工没来是发生了什么状况。

4.如果是长假(超过一天),那么员工当然有义务提早填假单,其目的在于让主管有调整工作排程的空间。(而不是不准假)如果临时需要请这么长的假,那一定是非常严重的情况,不批准也没有意义。呼应批准栏。

5.统一假种,什么特休,病假,公假,事假,全部统一,就是有事请假,但是要写事由。

6.没有放假的天数限制——(只要有种)爱请几天就请几天,跟没有假根本是相同的意义,因为请假本身其实是旷工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而已。

7.承上,如果项目顺利,团队赚钱,那么员工爱怎么请其实一点也没关系。通常是退潮时,才在抓谁没穿裤子。也就是当要抓人背黑锅时,就是用工时来抓。这样的制度其实在暗处是逼着主管要有随时都能舍弃团队成员的准备与弹性。也就是说当真的要杀鸡儆猴的时候,就依照这个工时来杀。那么因此,工时不足的员工,其实要自己想办法补班,避免落入末尾淘汰。所以说到底这样的制度骨子里是责任制。

8.因此第一个令箭是工时,但并非一定要使用,但当团队需要使用这个令箭,老板随时可以选择性地发动,而且是针对那些工时不足的员工。这令箭的发动就是要准备除去常常不来(请假)的员工。请假没有限制,这个其实是陷阱,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只有那些勤劳或是有意志力的人,才会安全通过这个陷阱。相反地,惰性很强的员工,一定会中招。

9.有一种情况是工作能力很强的员工,工时不足怎么办。前项所说,这是选择性的发动,不是齐头式的。员工是否不适任,还是由主管来主观决定,工时不足只是令箭(手段)而已。

10.另一种情形,主管无法约束员工,那么这是主管与老板的问题,前者找不适任的员工进来,以及后者找不适任的人担任主管。不管前后者应该适时发动令箭。

11.如果有工时达标,但工作表现差的员工,这也是主管的问题。这种情形要使第二个令箭:工作未达期待。但要求工作未达期待,必须明确列出”公平的”工作目标,这件事在实务上是非常困难的。

12.第三种令箭是考绩,这一年才能发动一次,完全是由团队主管依照一定的方式来决定,这里授权主管相当大的权利。

所以结论是,招人进来时就要充分了解对方的工作意向,并且在前一个月就决定对方是否可用。如果可用,但是事后又反悔,那么必定是主管出了问题,没有认真看自己的员工。找人进来时也要设立两种标准,第一种是工具人,低薪,随时可以丢弃。第二种是将才,将来会成为团队重要的扛把子的人才,这种人才的重要特质就是有自制力,会自我推进,对这种人也不需要使用令箭这种武器了。如果是将才的员工,那么也要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他们。

以上都是人力资源很浅显的道理,但你经过思考后的结论,和简单接受一个教条是完全不同的,并且可以无惧于将来所有的未知情况。所以,只要你抛开过去经历过的种种是非,理性地思考各种情形,终会发现,世界是如此复杂而清晰,神秘而有序。

十、产品宣传之前

不是所有人都能懂得炒作自己,更多的创业团队往往藏在深闺无人识。最近接触创业者多了以后,开始有人联系我说希望帮他们介绍一些媒体资源或者推广资源,但往往两三句之后就没有了下文。这与待人处事的技巧无关,很多人既不知道怎么开口请求帮助,自己也不大清楚该做好哪些准备?如此一来,沟通的成本便大大的提高了,也浪费了彼此的时间精力,也是有点可惜。

千万不要YY记者会认真帮你宣传。记者的工作不是帮你推销产品,而是分享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资讯。虽说创业初期确实要做好公关工作,但不要只是依靠媒体去帮你推销宣传。记者们想要报道的是能够吸引读者兴趣的故事,创业历程无疑是极好的素材,但宣传自己或者宣传公司并不会加深用户对产品的认识。创业者们的首要任务,是带来最好的用户体验,或者说让他们对你的产品感兴趣,至少会想去尝试你的产品。如果你已经拥有了一批活跃的种子用户,同时也自认为开发的产品或者服务不错,才是对外开始曝光的最好时机。

第一件要做的事自然是把相关的稿件、图片等素材准备好,然后用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来包装你的产品。好的故事,不是为了迎合谁,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只要我们对世界有看法、有观点,把故事“说好”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多加练习,多跟别人分享就好。然而说一个好故事不是在于“故事的说法”,故事的本质才是最重要的。“故事的本身”若让观众有共鸣,才会产生群聚效应,相互分享。

比如有个故事说,一个人收到错误的诊断报告,写着三天后就会死亡。结果第三天的时候,却又告诉你,抱歉报告拿错了,其实什么事情都没有。这故事有高低起伏和错综复杂的情绪,即使只是轻描淡写,也有很大的震撼力。如何去分享故事本身,根本不重要了。

Instagram的故事是:“手机拍的照片总是如此平谈无味。”它的诉求是快捷、美观、有趣。然后它给出了解决方案:手机拍照,选择滤镜,调整,最后上传分享。不费吹灰之力。<这就是我们对照片分享的再创造。>创业者常犯错误就是太强调自己的产品有多好,而没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表达产品如何助他们解决问题,来生成这个好故事。

另外,很多人喜欢描述创业故事,但当创业经历和产品没有任何关联的时候,这只是一个单纯的故事,最多可以励志,但对宣传毫无帮助。比如所一个母亲在家中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孩子们一起工作,利用自己农场里的山羊开发肥皂产品。家庭和原生态是相关的,这样的故事自然能够吸引媒体。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病毒式营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多数想做病毒式营销的宣传都失败得一塌涂地。如果你没有自信能够做出引爆点,就把你的热情转到提高自己宣传的内容质量上,这样做才会让受众群体更容易接受并且分享,达到宣传的效果。

然后,开始准备完整的资料吧,通常包括:创始人经历、简介;产品新闻稿;公司Logo(常见的档案格式,下同);产品截图;产品视频(也可拍好上传至视频平台);官方网站;社交媒体主页;测试帐号等。

做好万全准备,是为了让媒体的工作更轻松。通常记者有采访、写稿等千头万绪的工作缠身,多帮他们一点忙,理解万岁。

艺术家Andy Warhol的名言“未来每个人都能十五分钟成名”至今仍铿锵有力,换个角度思考,唯有事先做好万全的功课准备,我们方可把握瞬息间成名的机会。当身旁有朋友、前辈可以热心引荐各种资源的时候,便可以秉持感恩的心,快速递上必要的资料,除了可以缩短彼此的沟通时间,也有助于自己的产品、服务被这个世界所看见。你的故事才能最终成为产品最好的代言、最好的宣传媒介。

十一、遭受挫折之后

在接近半年的观察当中,我发现经验分享对于早期创业者多半收效甚微,其原因是:听不懂、不相信。

先来说“听不懂”。我作为曾经的创业者,当时了解的概念和如今并无二致,但对其深入体会的程度完全不在一个层面。这同样反映在众多其他创业者身上,譬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创业团队的股份划分问题,时至今日,依然是被询问较多的问题之一。何故?既然大家都知道最优方案是CEO要占50%以上股权,因为大家要跟着能够带领团队成功的人走,为何依然存有疑惑?因为现实情况委实要复杂太多,投资人的喜好标准并不能解决很多人的实际问题。比如某种情况下,CEO的个人能力稍弱,就要强调多人投票制定决策。再比如某些大老板兼任投资者和CEO的情况:CEO没有投入多少资产,但为了控股却要取得很高的股份,同时得到了非常可观的分红,这对于绝大多数小团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另外一种情况是大家一起出资,CEO投入了大量资本,其他成员投入的较少,比如CEO占80%,其他成员一共占20%,长期下去很可能会降低其他成员的能动性。诸如此类等等。其实解决办法有很多,比如把表决权和股权之间的关系切断,可使表决权:股权设为3:1,同时,修正其它成员的表决权股权比。更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制定股权激励计划,从而降低CEO的股权,增加其他成员的股权。当某成员达到他的指标时,就给他分配股票、期权等,避免股权固化带来的弊病。作为小型创业团队,尤其要强调小巧、灵活和变通,在股权问题上也不必拘泥于正统。 比如,我们完全可以抛弃股权这个词,转而使用所有权、表决权、分红权来精确定位,当团队成员对产品、行业、融资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者进行了再融资等较大变化之后,可以重新讨论分配上述权利。以上种种,后来者觉得理所当然,初次创业者没有足够多背景知识,便总是处在茫茫然的状态里。

再来说“不相信”。无论投资人怎么中立公允地描述,初出茅庐的年轻创业者们总是倾向于认定“你们这些纸上谈兵的家伙无非是教条主义”,并且坚信成功是自己闯出的。这有点像结婚的人劝谈恋爱的年轻人要重视性格和内在,但荷尔蒙萦绕或者游戏人生观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听得进去?实际上,这一代创业者的资源比过去要多很多。十年前创业资讯极为贫乏,大多数创业者几乎都是单打独斗、边做边学习,那种遇到瓶颈却找不到咨询对象的痛苦,不是现在的创业者所能体会。如果当时有人协助我审视自己的创业条件,也许我会少走太多的弯路。另一方面,创业环境变好,再也不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床走原路”的难带,同样带给人们大量的盲目乐观。一旦心里萌生了创业的种子,别说四马,四十匹马也追不回来了。英国军官T.E.Lawrence曾说:“有人睡觉时做梦,有人醒着时做梦;醒着做梦的人比较可怕,因为他真的会去做。”

回到主题,创业比的是“气长”,谁能平安走过雷区,就能提高创业存活率。很多手游创业团队在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就面临关张,这真不是危言耸听。以往总是在谈早期创业或融资的注意事项,这次不妨来谈谈治病救人的策略。

倘若离破产还有半年时间,财务管理便应提到很高的地位。财务规划一直是许多创业者最不愿意碰触的项目之一。因为财务规划最伤感情,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寻找愿意投资的亲朋好友、金主或机构,不断向潜在的资方做简报,这是多数创业者不断遭受挫折的开始,所以很多人拿到钱以后往往不愿意再在钱上花经历。创业期间花钱的地方都要注意量力而为,总结起来的话有三个词:别迷信、一次性、早搞定。以法务为例,无需迷信大事务所,你手头上90%的问题交给一家小而精、独立的律师事务所都能处理。因为那些出来单干的律师们,恰恰正是从那些大事务所出来的,很容易找到一些有品质的法律服务,同时又不需要支付费用去供养那些大事务所的招牌。但这些独立执业的律师可能都只能处理你某一部分的法律问题,所以你要找出你自己适合的列表,就不同的问题各个击破。这样的做法,绝对比把所有的问题丢给一家大事务所节约很多资金。处理问题的时候,最好一次就把事情处理好,反覆的成本往往出乎你的意料。而很多与公司运作相关的法律层面问题,尽早搞定为上策,等到团队要正式运作或产品要正式上市时,就太迟了。常见的一种情形是迫不及待的投入工作,找了一堆工程师来写程序,合约没有拟、细节也没有谈,最后在成品做出来前,工程师带着代码跑了,非常可惜。

财务之外,另一个重点是发展独家的优势。就像个人一样,要是你的公司没有特别优势,做出来的产品卖相也输、完成度也输、技术也没有赢,当然就等死。不剑走偏锋就一定会很快死吗?未必。欧美许多公司严格说来也像是生产线,但他们就是能不断做出“精品”。很多看似红海的产业,加入一点小小“区隔”,也能够稳稳地被市场所需求着。在有限时间和资源下跟随大流,面对几千家都是做手游的团队,还能有什么特色?如果产品核心不能变,美术也不能变,你稍微换点小菜,只留下特色部分先做完,反复调整后用这部分重新去融资,或许也比坐以待毙强。

创造口碑同样箭在弦上。有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口碑极佳,这大大提高了抗风险的能力。但对于默默无闻的团队而言,等到公司稍微稳定以后,即使过去没有“累积口碑”也要努力“创造口碑”,每个月都想一些新的创意来宣传产品,分享经验,最不济想办法跻身娱乐新闻也可以,等到和发行渠道聊天的时候,“靠!原来上次那新闻就是你们搞的……”瞬间就打入心坎拉近话题。但曝光、出名或许是一个选项,但不是最棒的选项,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今天再怎么出名,明天就会被遗忘。更需要持续打造的是在所有行业接触中建立个人和产品的口碑。总之,不只是做好眼前的任务,也要同时思考如何“创造”更多公司和产品的形象,口碑自然就累积了。

到了资金还剩一两个月而产品眼看无法完成时,融资迫在眉睫。的确,大部分投资方都更愿意种子期投资而不愿意投半成品。但这对于已经落入这般田地的团队而言,现实已是无从选择。不过这个时候,求救是求不来的。80年代,IBM有句很有名的广告词:”No one ever got fired for buying IBM.”(没有人因为买IBM而被开除)这句广告词就是让消费者能在商务采购的场合下将IBM电脑列为第一选项(应用的心理策略有从众心理、损失趋避等)。营销的最终目的,在于让销售这件事成为多余。所以同样的,请死心吧,你是融不到资的。但你能让投资者自己来投!想争取机会,就要懂得创造机会,让投资人有使力点。可充分试玩的产品、渠道方的认定、发行方(无论国内外、独代或联运)的兴趣、手中拥有的ip等,都是提升自己价值的砝码。另一方面,天使轮投资人的力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远比很多中介性质的FA要有价值。尽量充分主动的和天使期投资人进行沟通,以及和近期拥有融资经验的人对谈,也许三两下就能破解眉角、获得宝贵意见。

但即便获得了投资人深入约谈的机会,依然要注意以下事项:

1、准备应对各种提问

通常你会认为自己对所的团队和产品内容非常清楚,但是你还是要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准备,不仅要自己想,更重要的是让别人问。可以请一些外界的专业顾问或有融资经验的朋友来模拟这种提问过程,从而使自己思得更全,想得更细,答得更好。

2、准备应对投资人对管理水平的考察

也许你为自己多年来的业界成绩而自豪,但是投资人依然会对你在当前公司中的管理能力表示怀疑,并会问道:既然之前没有按照目标获得盈利,你凭什么认为得到投资后公司能发展得更好?大多数人可能对此反应尴尬,但是在如今状况下面对投资人时,这样的怀疑却是会经常碰到的,需要正确对待、承认失误并强调潜在价值。

3、准备放弃部分业务

在某些情况下,投资人可能会要求创业者放弃一部分原有的业务,以使其投资目标得以实现。放弃部分业务尤其是能产生现金流的业务,对于公司来说看似增加了死亡风险,但却很现实又确有必要。在投入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集中资源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准备作出妥协

应该明白自己的目标和投资人的目标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在正式谈判之前要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决策就是:为了满足投资人的要求,创业者自身能作出多大的妥协。在团队如此之多的环境下,资本不愁找不到项目来投资,寄望于投资人来作出妥协是不大现实的,所以创业者作出一定妥协也是确有必要的。

接下来是最糟糕的情形了,即在断粮前夕融资落空。这时候最简单的抉择到来了:是借钱坚持还是放爱一条生路。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绝望中寻找希望并且飞龙在天的例子不是没有,但搞得家破人未亡的惨剧也时有听闻。对于游戏开发而言,就我的经验,有一个标准仅供参考——在为艺术献身和成为威尼斯商人这两极中间,如果你越靠近中间地带,越推荐你放弃。功利是功利者的通行证,虚伪是虚伪者的墓志铭。即便如国内这般浮躁的环境下,我依然见到不少极为追求精品细节的偏执创业者在崩溃边缘起死回生,却很少见到标榜追求成为暴雪却敢于拿出平庸作品以求谋生的团队得以苟活。

如果你确定你的道路前方一定是光明并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请大方地请亲友协助自己。NLP疗法中有句话:“解决问题所需的所有资源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身边许多创业者都跟我当年一样,天生就有反骨的基因存在。但这背后也总是会衍生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不太希望长辈“帮助”自己,感觉好像很没用、当啃老族,这是自尊的问题。但这就和追求恋爱对象一样,要成功,得要天时地利人和,有时候那些“没有意义的尊严”一定要舍弃(这句话虽然很像日本动漫,但却是真理。)除了父母以外,非行业内的同学、朋友,同样是很重要的资源。我之前创业碰到的最大的问题,总归而言都是因为觉得自己太弱,因此才会选择和其他人合伙的方式,最后却往往都是大家理念不合而解散。直到多年后才发现,很多同学、朋友的二度关系也都是同道之人。绕回来,资源依然在身边,但不知道的话钻石也会变垃圾。不过欲速则不达,不到最后关头,靠一己之力努力破局是很宝贵的经验,不然能力也不会磨练出来。每一件事背后都有理由,每一个理由,必定都有其意义,也许要到“成就解开”之后,才能触发另一个新的隐藏职业。总而言之,不要浪费了身边的“资源”,千钧一发之时也许你正站在银山上还不自知呢。

最后的箴言是:做自己有把握的事,不要赌。人可以贪心、可以冒险,但下大注赌博的话就惨了,一旦做出错误的决策、背离原本的理念,早晚会把整家公司外加老本一次赔光,只不过是时机先后罢了。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仍值得铭记。

就像David Frieberg所指出的,“建立一家十亿美元级的公司,其可能性几乎是0.00006%。即便你融到了资金,然后将公司转手,或者带领公司上市,这中间也要花费将近49个月的时间。假设你的公司有三个创始人,那么每个人将从中得到30万美元,相当于每年 7.3 万美元。别忘了,你最终一无所成的概率是67%。”

所以,如果你仅仅是为了改善经济状况而选择创业,在遇到很难逾越的困难面前可以考虑收手了。去找一份未来很有发展潜力的工作也很好,何苦一定要创业呢。万一你创业失败,一无所有地离开,说不定是更大的麻烦。

而无论你创业成败与否,名声才是无价的,是你在创业中得到的最珍贵财富。就算你的公司并没有成功活下去,为团队留下积极影响也非常重要。如果有足够的个人魅力,你就可以把自己在过去积累的经验应用在未来的公司中。最终,你如何对待你的投资人、你的员工、你的伙伴,这才是最重要的。金钱的获取也许不完全匹配于人品,但人生的高度同样不依赖于短暂的成功。祝福你继续走下去!

附录

A、做投资比创业更好?

如果一个应届生或者毕业未久的新鲜人想加入VC,通常会是两个需求——

l 长期从事想最终成为某家VC的合伙人。

l 寻找你想加入的创业公司。

如果是第二条,其实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是第一条,千万要确定已经想好。首先,你加入的身份是associate或者analyst,等待你的是大量“杂活”,真正的杂活。在几年过去之后,除非有幸晋升,否则你会发现你永远缺乏所谓的“实际经验”,也没有“金融知识”,比起在bank稳步发展多年积累经验的人,只能孤独地等待着投出好项目并且沾上一些光,或者重新投入实际的公司运营当中去。

没有真正的操盘经验或业界资源,即便你成长为较高级的VC职位,依然会面对以下的困扰——

1、对钱没感觉。由于你一直在花基金的钱,而且由于风险投资本身就存在血本无归的可能性,所以你很少承担指责,也感受不到濒临破产的压力。

2、面对优秀公司没有底气。也许你接触的公司里95%都发展的一般,但真正有价值的其实只是那5%。而当你满腔热情的和这些优秀公司的CEO交流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在对方看来只不过是浪费时间,因为——“你懂毛啊?”

3、等不到反馈。大多数工作都有反馈,工作一年、两年甚至更久 ,你很清楚自己的业务成绩,和同龄人相比,你也很清楚自己的发展是否跟上大家。即便在一个小项目上你也很容易从用户、上司等地方获取反馈并受益。但VC经常要等待数年来获得成果,而这成果甚至是个失败。而市场变了、科技变了、产业变了,可能你发现双手空空,从头开始。

4、难以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如果有幸加入一家优秀VC,和优秀合伙人一起工作,在和他们工作方式、思考结果、决策模型、待人接物等方面进行比较之后,你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劣势。但是,如果你没有什么经验就开始工作,怎么知道你是否在和优秀合伙人一起工作??

5、难以验证自己的成长阶段。要想成为能独挡一面的VC人,需要看到别人看不见的团队优点、项目潜力、行业趋势,需要敢下别人不敢下的注。但问题来了,VC技术哪家强?你如何知道你看的是对的而不是因为跟大佬多混了几年就自以为是?这一行里,超级装B、超级牛B和超级傻B在某些阶段中非常的相像。

很多人说,创业者创业成功之后更适合做天使投资人,因为早期项目是需要半个拍档,这个天使投资人不但是一个财务投资人,而且是一个真正能跟创业者同呼吸共命运,或者说能做项目分析,还能帮忙找人、找钱,这样的话只有经历过创业整个过程的人,才知道创业过程当中的艰辛,你才知道在第一阶段他最需要什么,在发展阶段他最需要什么,什么时候管理会出问题,什么时候你跟他讲讲建立企业文化。

于是,很多人会说,我有行业背景,搞过大项目,有眼界有实力,做VC不在话下。很好,但你又会遇到这么几件郁闷的事情——

1、回报不一定高。做VC比起成功的创业者,回报高不了太多,比起很成功的创业者则差得远。真正能把VC做好,需要的能力比创业者可能还要综合一点,你不但要有创业方面的经验、产业的背景,还有帮助创业者融资的能力,还要对业务进行梳理的能力。而且你要同时管理几十个项目,所以它的综合管理能力要求更高,不是那么容易。做VC,必然要将领域扩展到你之前从事的行业之外,新领域的项目如果看不太懂,失败的概率就比较高。

2、扎得不够深。也许过去的从业经历让你认为自己已经有了足够多产业的认识,但这方面有时候反而会成为你的掣肘。因为你对产业规则比较理解,看早期项目的缺点比较明晰,对创业者需要哪些帮助比较了解,但某些面向未来的真正创新一定是来自于创业者的。随着你对产业的远离,敏感地意识到突破点所在的能力会开始下降,更不用说对于你没有深深扎进去过的行业。

3、过去卖力干活,现在卖力做决定。即便以前你是CEO的职位,做的决策也不如VC的万一。作为投资人天天都要做决策。你过去可能具备了优秀的业务能力和突破能力,但如果面对几千万的投资纠结,面对小案子也纠结,晚上想来想去睡不着觉,那基本上干不了这行了。

4、信息过载,并行操作。作为CEO,要抓大放小,找出重点;而做为VC,最重要的是迅速过滤信息,在你没有接触案子之前,你永远不能直接下定论,你需要大量接触项目,筛选出需要沟通的,再筛选出需要深度沟通的。作为CEO,你可能希望专心的做一件事,抛开杂念,最高效地完成之后再进行下一件,并且把重要度低的事情交给合作伙伴和下属。然而,作为VC,你级别越高,要做的事情越多,最终意味着你要把时间排得满而又满,至于排不进去的,只能同时处理;即便是敲定处理这件事的时间,都可能是并行的。

5、没有团队。也许你在各家公司被各种不同的方式洗过脑,比如说“团队精神”。然而,VC是孤独的,甚至越强的VC人越少,各司其职,甚至还有潜在的竞争关系。在这里,信奉的是所有事情自己搞定。什么?搞不定?要你何用?而作为前CEO,更要适应和所投项目之间的关系,从场上玩家的状态退到一种顾问都不如的关系状态。

另一方面,工作能不能胜任是一回事,工作好不好则是另一回事。

假设你成功地在VC职业道路上马不停蹄,一飞冲天,但我依然不确定你是否会真正喜欢它,因为它会面对这些事情——

1、政治。政治无处不在。合伙人之间可能有政治,不同地域的分机构之间可能有政治,和跟投方之间可能有政治,和下轮投资方之间可能有政治,和LP打交道可能有政治……当然,这里的政治不是那么负面的含义。不过,你是否是个心智成熟、处事圆整的人,直接影响到长期的发展。

2、时间。且不说从一个项目中收获成绩要多年,整个VC行业都是用时间堆起来的。你发现好案子拿不到,因为你不是合伙人;你发现拿不到足够的钱,因为你不是合作人……等你做到合伙人以后,发现资历不够募不到资,依然是个打工的……等到自己做基金了,发现留给你的时间却很紧……

3、不刺激。无论你觉得压力多大,但终究不如创业者经历的人生那么充满刺激和深层次的领悟。并且,当你经验越来越足,资源越来越强,资金越来越多之后,风险其实在下降,也许你可以间接感受到所投公司体验的快乐、哀愁、绝望或激情,但你的体验中很难还有真正的“激情”可言。

4、坏消息。对VC而言,有个282理论,即20%公司会成长得非常出色,20%很快会挂掉;80%的公司要么回本要么最多赚个小钱(对天使而言可能是191)。所以,你每天听到的都是公司不那么好的消息,每天都要帮助公司想办法。至于那优秀的公司,他们很少会给你填麻烦,至于好消息,即便一年一次,也无法和海量的坏消息想抗衡。如果你是一个需要正能量刺激才能过得开心的人,掂量掂量吧。

所以说,抛开工作内容和喜好之外,如果你只是因为觉得自己看项目一向很准想来做VC,那么:有钱有判断力,适合做VC。有钱不懂行,适合做LP;有判断力没钱,适合替人理财。

B、如何成为优秀的投资人

罗素如是说:“一个人情绪高昂程度和他对事实的认识成反比,知道得越少就越狂热。”人就是这样,距离越远,却认为自己看得越清楚;越无知,却觉得自己知道很多;越浅薄,就越偏激……吊诡的是这些外强中干,看起来很有自信、张牙舞爪频上媒体的人,看起来较具说服力;但态度谦虚的人其实反而较有智慧。

投资人总是被神秘性的光环罩着,以至于技巧和策略被淹没在一片颂歌声中。每位投资人都具备鲜明的个性,使其风格有别于其他投资人。风险投资的乐趣之一,即是其多元性,这与成功学的教条观念彼此抵牾,后者认为成功总有一条看似正确的道路。我的感觉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取决于每个人的性格、信仰和兴趣。早期、中期、撒网、定点、新人、裙带、领投、跟投……有太多风格可选。有的天使投资人声名远播,演讲能力出众;有的天使投资人其名不扬,出手很少,但每击必中。没有单一的标准。

首先需要区分的是投资和投机,这是我们一个合伙人经常说的。投资和投机都能赚钱,但你只能选择一种方式。

买彩票的人,也会仔细搜集开奖号码的资料,分析数字出现频率、号码出现趋势与中奖号码的关联,如果没中,就继续沿用或修正自己的选号策略。每天开盘,杀短线的散户都紧盯着屏幕,从未漏掉任何转折变化。他读遍财报,细心观看市场动向与信号,每天回家之后看大师解盘,上雪球吸收他人见解,甚至组织投资研习,与同好们交流切磋……

但老天最大,善人不一定善报。投机成功也不代表高明。大多数的人从投机与赌博中得到的都是失望。至于利用货币市场的漏洞、内部信息、人脉网络等资源进行投机操作的人,已经不仅仅是在投机,而是一种高明的作弊,这不是买彩票的流浪汉有能力做到的。

那既然投资不是投机,那投资是什么?投资并不是为了跟别人比回报高低。投资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在可承担的风险内做出合理的选择。比如说,在你看不懂一家公司但需要资金又非常多的情况下,依然应该把钱投给另一个你很熟悉的领域中你确信更有upside、融资额更少的公司当中,因为你的资金池有限,过大的投资额和all-in一样成为了赌博。

人们总喜欢将成绩归因于技巧,因为这会让事情简单许多。对拥有成绩的人来说,他自然也可以直接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因为他眼光准,所以XX发展得这么好。“因为,所以”,让他的成功有迹可寻,等于是再正面肯定一次自己对投资所付出的努力。刚获得一些成功的年轻投资人,也最喜欢提供各种正面资料来加强自己行为正确性。其中最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褒扬拿得出成绩的同路人。相互标榜,不问其他。

成为有判断能力的投资人,最基本的要求就要能区分运气和能力。很多好成绩只是运气的昙花一现。无论是风投还是普通投资,最重要的性格特质是独立。一个只会跟随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我个人的经验感受来说,大概会经历下面几个过程:

第一阶段:不知其不可也

由于耳闻了诸多创业和风投的历史,你知道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的事情。不幸的是,这就像是你准备学开车,第一次坐在方向盘前,发现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开始。你开始不停地问以前的朋友同事“有没有项目介绍?”90%的回答都是“不知道哦”或是“认识一个家伙,不过创业有一段时间了。”然后颓丧地开始发呆。

这个阶段持续一到两个月,时光易逝,很快就进入到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知其不可也

在这个阶段,认知到要往前推进,是要做些事情的,“嗯,我还要再做点功课”。于是你开始读了一些文章,到处浏览网页,国内的、国外的。这时,你试图探索一套自己的“必杀技”,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能马上见到成效。于是开始往外边跑,去见陌生人。

你从一个无可救药的宅男变成了一个“社交狂”,从这个沙龙跑到那个沙龙,见了一堆靠谱或不靠谱的人。不过,你却从未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个方法是否真正可行,每次你得到一个新bp你就会欣喜。你的潜意识中认为……只要跑得勤,自然就有案子,然而你却(故意)忽略了二个简单的小道理:瞎忙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缺乏方向,错误的方法将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

在被信息轰炸过以后,你发现你认识的同行或是你身边的同事平稳地在接触和跟进案子。这些案子质量都很高,也都不是在路演上会出现的。你开始疑惑,是因为人脉不够?没有知名度?

很幸运的,你的上司转了一些案子让你跟进,你长嘘一口气,终于可以摆脱两手空空的状态。然而你在分析案子的时候发现有种种问题,人员有风险,项目有风险,你难以说服你自己这件事一定能成,于是你犹豫、挣扎,直到有一天被告知案子被别人签了。你又开始阿Q版安慰自己,也许这只是个J,不是A。但几个月过去,现实抽打了你的脸颊,这个案子发展得很好。于是你明白事情是会动态发展的,投资者可以推动很多事情。有的项目,创业者跟投资者打官司;有的项目,艰难险阻,最终拨云见日。这是有道理的。

再然后,你开始抱怨为什么你手头的项目都不温不火,而其他同龄人的项目却总是一飞冲天,却忘了他们已经摸爬滚打了好几年。这就像金融投资,只有时间的历练才能区分出是否“已经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了”。不过,大部分人都是因为赶上了风投而获得成绩,如此多从业者,就算经历好几年,也只有5-10%的人真正地成为领头羊和布局者,而不是靠天吃饭。

某一天,在某个瞬间,你突然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顿悟

“顿悟”好像将你头脑里的两条筋给连了起来。你突然认识到,这就像武学一样,内力、筋骨、经脉都提升才能真正成为高手。不单是你,而是所有的人都避免不了看走眼、做出决定。而你之所以寸步难行,是因为你太着急,指望一两本秘笈就能脱胎换骨。

因为这个新发现,你成为一个按照自己方法去寻找deal、辅助创业者、扩大见识、自我成长的绝缘体。你开始努力按照你自己的节奏来工作,抓住每一个可能属于你的好机会,当你犯错或者挫折时,你也不生气与担心了,“下一次、再下一次或者再下下一次,将会有越来越高的成功机率”,因为你知道你成长到一定程度,结果是水到渠成的。

你停止用片面的角度来看结果,你开始以深入的眼光和全局的眼光来思考和观察。你终于认识到投资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只要持续不绝地发掘和推动、遵守你自己的准则,甜美的果实终将出现。

每个人、每家投资机构都有自己的投资策略,各有差异,并且都无法覆盖到所有好项目。但这一策略之所以采行,是因为从一开始,在基本逻辑上,它就是一个正确的策略。它可能带来的是“并非最佳”的结果。就像花了保费支出,没拿到理赔一样。但我们不会因为这样的结果,就放弃这个投资方法。

过了三年之后,有人会说,看,某某都上市了,你们当初真没眼光。他不愿意说的是——另外一千家创业公司倒在了路上。没有人可以事先知道哪家公司才是最佳表现。你的策略可能没有让你选到那一两个最佳表现的标的,但也让你避开成百上千业绩难看的投资经理所做出的错误选择。

合理的做法是选用一开始就正确的策略——不论结果怎样,在逻辑上都正确的策略。因为它从最根本就是正确的,你才有执行的信心与坚持的勇气。相较之下,不少号称不断修正投资策略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努力认真,但其实是混淆了策略与结果,只是随波逐流地被结果牵着鼻子走。

坚持自己策略的难度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做投资决定,事实上是合理化自己的情绪反应罢了。当我们发现原先可以做的更好,损失是因为自己的举动而造成的,懊悔在所难免。

懊悔,从古代遗传到现代,有着生存上的意义,但在现代成为了许多人无法逃脱的魔咒。并且,当初预期越高,当结果不如预期时,后悔就越严重。

当一个投资经理选择投资一家公司之后,很遗憾,表现往往不如预期。原以为会赚钱的兴奋期待落空后,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后悔。而下一步呢?他会开始害怕自己陷入第二次的后悔。为了躲避这个心理惩罚,反复研究这次选择带来的教训,在未来的判断中更加犹豫。

表面上,他们以为自己有更理性的想法,其实只是为了驱散负面的情绪。

但既然后悔与预期相关,那么当你对投资有正确的预期时,就不容易落入后悔的境地。比如你预期初创公司的发展总是有高有低,你就会坚持认可你所认可的创业团队,不断支持他们,即便最终失败了,过程中所有的经验都可以用来帮助其他的创业公司。

摆脱情绪对人的控制,很难光靠历练和修养就能克服,根本的解决之道其实依然是重复一万遍的老话——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

接下来这个阶段是我看见别人具备但自己还远远没有走到的——

第四阶段:知其可为也

你的决策体系告诉你什么,你就做什么。你接受失败就像你接受成功一样。你懂得让你整体的成功几率继续增加,对他人的光彩熟视无睹。你已经算是好的投资人了,而且你开始获得其他人的尊敬。你仍然在继续研究和思考各种机会和变化,而且这个过程中,你的成功次数已经持续地多于失败次数了。

随着你经验不断的累积,你的心法也不断的修正,每次时你都会小心谨慎的思考,但大胆果断地决策。你思考问题的时间,比之前多了许多,而花在deal上的时间,却比之前少了许多!你在辅助新的创业者、新的投资经理、新的合作伙伴,推动你认可的产业模式,推动社会往更好的地方走。但你一点不觉得自己有多强,你只觉得自己运气好。你可惜自己错过了很多好的项目,不是因为它们所带来的收入,而是减弱引领潮流的砝码。无论动机如何,终究止于至善。

财经作家Jason Zweig将人的行为分为三个类别:Having, Doing, Being(拥有、从事、成为)。

拥有,是快乐回报最低的行为,却被很多人当成追求快乐的唯一法门。

做了什么事、你是怎样的一个人,才是真正令人快乐与满足的活动。投资金钱之外,更要好好的投资人生中的每分每刻,获取有意义、有快乐的人生轨迹。

这才是真正的投资回报。

每天都能接触到成功的、不成功的;年轻或年长;青涩或成熟的创业者,通常我并不期待能产生什么业务联系,而更希望产生交流,互换感受。这就像我写的东西并不是为了教育或是辅助,而是希望透过文字与你对话。“你的文章太棒了”或是“你的文章太烂了”并不是我期待的回馈。

同样,如果我遇到挫折状态很差,也不喜欢别人抱着我说:“没事了!不要难过,我了解你的感受。”如何没事?你又不是我,你又如何能了解我此刻的感觉?安慰的本质是陪伴,不一定是感同身受。

后记:要有爱

在年轻的时候,我知晓了自己的某些特质。例如说某些弱点,比如体质,我的耐力、爆发力、柔韧度通通很差。而且,我也颇不擅长并行处理繁杂的细碎事务。但我知道自己也有擅长的事。我擅长理解复杂的情况、整理各种资讯,找寻可能的方案,进行分析和方案思考。

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我们对某些事情,比较有感觉,做起来比较快,但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这样。背后的原因也许很复杂。有些可能是生来如此,真正的决定于遗传和 DNA。另一部分,很有可能是因为早年的经验、教育、训练,影响了脑部、神经、身体的发展,错过了早年的培育,后来就难以学习。例如,世界上几乎没有技术一流的小提琴家,是在二十岁之后才开始学琴。也几乎没有人,是从二十岁后才开始学中文,却能用以中文写作成为文学家。

这些天生而来以及培育而来的特质,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日渐明确。每个人特质之间的差距也渐渐拉大,而且受教育的过程往往加大了这些差距。例如,擅长逻辑思考的人,可能选择工程、科学领域,也就在逻辑的部分不断训练、不断加强。

在那些具有优势特质的领域,我们可以用合理的时间、合理的力气,就做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那些缺乏优势,或比不上多数人的部分,我们虽然可以用很多力气去弥补加强,最后可能是达到一般水准。

如果在你的事业中,大部分的时候决定表现优劣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运用你所擅长的特质,当然更容易做得出色,更容易有成就感,受到肯定与重视 -- 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的。

而且我发现,我们擅长的事情,通常我们也就喜欢,尤其那些先天、早年就拥有的敏锐特质、才能。

如果我从小唱歌好听,从小唱歌就被称赞、得到糖果,我对唱歌这件事,就建立了正面的连接,想到唱歌,接触到唱歌相关的事情,就引起我的愉快感受。这件事,心理学家在20世纪初就发现了,而且在动物、人类身上都不断找到证据。

另外,如果我从小唱歌好听,这表示我的耳朵可能格外灵敏,或是我的大脑关于声音、节拍、弦律上特别敏感。这通常也显示如果我听到优美的音乐,我的感动会比别人强烈——噪音带来的不悦,也会特别难受。因此,我会特别想要在一个充满美妙音符的地方工作——不用等到发薪水给我,乐音本身就让我开心。而且,如果我创作了、表演了优美的歌曲,我自己就能从中得到感动。

这些,就是所谓的“内在报酬”——做某件事的本身,就让我们开心愉悦,而不是等“赚钱的那一刻”才得到回馈。

许多领域,最优异的人做出最优异的事情,都是因为至少伴随着那一份“内在报酬”。牛顿发现定理时的喜悦,必然不是来自换算成现金之后的结果,而是来自他的心灵,解答了困扰的疑惑,体会到自然中的合谐与奥秘。古代没有版税,没有稿酬,古代诗人,从屈原到李白,从苏轼到郑板桥,他们创作除了抒发情怀之外,没有从中得到金钱上的好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许多艺术家、工程师、教师、科学家、厨师、文学家的身上。

另一个方向来说,我看到太多人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他们特质上本来就较弱、较缺乏敏锐度的事。他们每天挫折,常常焦虑,没有办法满足上司、顾客、同事的期待。他们浪费自己的人生,也浪费公司和机构的资源。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能花时间去做自己喜爱的、有感触的事物,无法发挥长处,社会损失了多少,根本无法估计。他们之中,有些人会离开,找路、闯荡。最可惜的是某些人竟然就此相信自己平庸、低劣、一无事处——最后,他们常常也真的变成这样的人。这一信,可能就是大半辈子。

人生中的转弯往往在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时候就来到,或者是我们预期应该要转弯了,而眼前除了笔直的马路以外,左右两边什么都没有。我们对于自己的未来要往哪里去也许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方向,但该怎么往那个方向前进、究竟可以前进得多快多远,似乎只能不断地摸索并修正出一条道路,希望不至于偏差太远。更别提我们当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人,会在走了好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现预计要去的目的地不是自己真正一心向往的。而不快乐的人生,受委曲的往往不只自己,往往毁坏了你最想守护的事物。

有一位朋友曾经这样和我描述他的童年到少年的家庭生活——

“在比较小的时候,一直认为我爸是个很暴躁、易怒的人。我和妹妹都很怕爸爸,他总是板着一张脸,随时不开心。常常晚回家,晚回家通常表示会喝醉。如果我们的成绩不太好,他就更不开心,有时候会打,大部分时候只有骂。一个星期总有一次两次要和妈妈吵架,有时只是口气不好的拌嘴和冷战,有时候就是吼叫和对骂、丢东西。有几次,还以为他们要离婚了。

所以,我一直很不喜欢爸爸,一直不喜欢我的家庭。我常希望生在另一个家庭,或者,如果我有一天当爸爸的时候,我一定要当个好爸爸。

后来,爸爸年纪大了,我长大了,慢慢觉得,其实爸爸个性本来不是个暴戾的人。我自己开始有工作经验,并且片片断断地知道了爸爸年轻到中年的工作历程。知道他在生意上曾经被出卖,曾经待在一个对他苛刻的公司,曾经和同事互相斗争,曾经好几次不成功的工作转换,他的目标和企图心一次次被打击和消磨,他要面对曾经对他寄以厚望的妻子、家人、娘家、老朋友、旧同学…

我慢慢理解他为什么好多年都板着一张脸,为什么他容易为了小事和妈妈争吵。这不只是事业顺利不顺利的问题,更是每天都面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处境,什么样的场合。他每天受很多委屈,受很多攻击,他也只好把这些带回家里。

过去二十几年的时光无法重来,关系与感情也许很难变得很亲密。但是,现在,我比较不怪他了,也许是转换成了同情。”

我们人生中将近有四十年的寒暑,每天最精华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和心力,会用在事业上,你会熟悉与事业相关的事;与事业无关的事,可以说是从你的人生之中放弃了。

你的事业样貌,决定了你是否周末放假,或是平日排班;决定了会和什么样的人接触,和什么样的人搭不上话;决定了能否去接小孩,或是能否和他们说晚安;决定了你容易静脉曲张、过劳致死,或是容易饮酒过量;决定了你每天是精疲力尽,或者还有些余裕读书、约朋友、陪小孩……有些人带回家满身的酒气,声色场所的香水粉味。有些人带回家满心的挫败、满腔的不如意,满口的怨言与控诉。

当我们从学校离开的时候,只想着我要有工作、要被雇用、要有薪水,薪水要比别人多一些——我们常常没有想到,我们一步步在决定了我们的事业和人生。事业的面貌,高程度地决定生涯的悲、欢、离、合。

每一次工作的选择,都会决定你接下来可能胜任什么,或是难以胜任什么。例如,如果你担任了某公司的设计人员,你日后应征别的公司设计人员,可能容易一些,但对于要成为表演者,可能帮助很有限。

正因为此,对你的前途,若没有一个较完整,较长期的前瞻、准备,你越容易走到某一天,发现工作与生活无法兼顾,发现你对当时每天的生活厌烦,并且发现看向未来,感到路越来越狭窄,通向一个阴暗的沼泽。

如果你面对这个感觉得时候还年轻,还可以选择壮士断腕、一切打破,从头来过。如果那时候,你的年纪大了点,有经济压力,有孩子要养,自己和家人没有冒险的本钱与勇气,也许,你就只能选择咬牙隐忍。这一忍,可能就是大半辈子。

我在混沌当中走了很多年,所幸因为些许的自知之明才没有堕入深渊。而读者你,完全可以从现在开始,眼光放远,视野放宽,慎重思考,让自己的每一步都踏得更稳当。

人生就像一场游戏,需要不断的累积经验升级,才能达成目标。在这场勇者的征途中,将出现许多阻碍,而影响最大的,莫过自卑或是自大所形成的心魔。从二十多岁到六七十岁的人生之中,到底什么会让我们高兴、开心、自豪,什么又会让我们伤心、难过、自卑呢?我们会如何衡量自己与别人的人生?

关键字:创业团队性能化创业者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x 关于创业起步的杂谈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关于创业起步的杂谈

责任编辑:editor04 作者:孙志超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26 21:00:41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摘要 : 过去、现在、未来,皆在一念之间;个性能化,心念能转,连过去的遗憾都可再度圆满,何况未来的命运呢?人生哪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这件事,六岁不嫌早,九十不嫌晚,是人终生都应列为首位的头等大事。怎么学?禅宗六祖路过一人家,听到一段金刚经,就循线找到了五祖,在五祖所创造的环境中,即使舂米、劈柴,也能日有精进。好老师必能创造好环境,好环境中人自然精进,这是我的经验,也是我的建议。

序言

我们的愤怒源于我们的脆弱——欲求不满——弱小而不能达到我们自身的期待。当我们的能力不能匹配上我们的野心,我们会很痛苦;当这种匹配被别人从容公开展示,我们就会更痛苦。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太弱。

在物质社会这么发达的今天,有时候我们还在抱怨自己的学习的不顺,工作的不顺。人有两种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当我们遇到苦难时,摒除了思维和情绪的干扰,勇敢地面对苦难,不逃避,生活最终会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答复的。

创业是现在红得发紫的热门话题,但是太多人只是贸贸然选择,准备得却太少。林语堂谈论婚姻价值观的时候说,在中国婚姻家庭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但喜欢是人的本能,是人的天性,而爱一个人才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创业同样如此。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关于创业的书籍,不敢说都贴合实际,但很多事情等做的时候才发现需要补课已然晚矣。本篇内容其实只能算一个引子,让大家多学习思考,少走些弯路。

我们小时候都说过的一句话叫做:我们是早晨7、8点钟的太阳。仔细一算即便80后也还年轻, 90后更属于不到七点钟的太阳。非常有活力的年纪,更应该好好的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努力拼搏,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梦想。

过去、现在、未来,皆在一念之间;个性能化,心念能转,连过去的遗憾都可再度圆满,何况未来的命运呢?人生哪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这件事,六岁不嫌早,九十不嫌晚,是人终生都应列为首位的头等大事。怎么学?禅宗六祖路过一人家,听到一段金刚经,就循线找到了五祖,在五祖所创造的环境中,即使舂米、劈柴,也能日有精进。好老师必能创造好环境,好环境中人自然精进,这是我的经验,也是我的建议。

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在知乎上的回答内容。本文之外的其他部分内容见于作者知乎自选集《游戏人生与创业人生》,电子书上线于亚马逊、多看、豆瓣及网易云阅读。

一、创业自测

创业这东西,经验都是血和汗积累出来的,没经历过,听别人说出来不是大打折扣而是几乎无效。在定位创业方向之前,最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是否适合创业,不要盲目创业。

美国创业学会有一套精简的创业者测评试题,可以进行自我测评作为参考。测评样题如下:

选项:经常() 有时() 很少() 从不()

1.在急需作出决策的时候,你是否在想:“让我再考虑一下吧?”

2.你是否为自己的优柔寡断找借口说:“是应慎重考虑,怎能轻易下结论呢? ”

3.你是否为避免冒犯某个或几个有相当实力的客户而有意回避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并表现得曲意奉承呢?

4.你是否无论遇到什么紧急任务,都先处理繁琐的日常事务?

5.你非要在巨大的压力下才肯承担重任吗?

6.你在决定重要的行动计划时常忽视其后果?

7.你是否无力抵御或预防妨碍你完成重要任务的干扰与危机?

8.当你需要做出可能不得人心的决策时,是否找借口逃避而不敢面对?

9.你是否总在快下班时才发现有要紧事要办,只好晚上加班?

10.你是否因不愿意承担艰苦任务而寻找各种借口?

11.你是否常来不及躲避或预防困难情形的发生?

12.你总是拐弯抹角地宣布可能得罪他人的决定?

13.你喜欢让别人替你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吗?

评分标准与计分:“经常”4分,“有时”3分,“很少”2分,“从不” 1分。然后将所得各题分数累计相加。若得分在15-29分,说明你是一个高效率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更会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在30-39分,说明你大多数情况下充满自信,但有时犹豫不决,不可一概而论有时候犹豫是成功稳重和深思熟虑的表现;40-49分,说明你不算勤勉,应彻底改变拖沓,效率低的缺点,否则创业只是一句空话;50分以上,说明你目前的个人素质与创业者相去甚远,需用心培养和锻炼。

虽然问卷看起来教条,但我不得不承认如果当初真的认真评估过自己,至少我会选择跟随别人创业而不是自己创业,可能结局会好一点。

如果创业者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再结合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状况,对于能否创业,是否现在创业就会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如果最终决定创业,选择方向的时候可以考虑。

二、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创始人

NBA有一个普通的球员,叫Cory Joseph。他刚来马刺时,是个跳投技巧差劲、运球不够稳定,没一项可以拿出台面的菜鸟。就这样一个没有身高,没有弹跳,没有速度的普通学生的Cory Joseph,凭什么可以入选NBA?篮球界里人们常说:“You cannot coach the height.”,不过Cory的入选告诉球迷们更重要的是:“ You cannot coach HARD WORKING ATTITUDE. ”——“刻苦的态度是无法调教的。”

对球队来说,他似乎一直都把自己当作“零”来向别人学习,仅管他的球技已经进步不少。Cory没有明星命,不过因为他的刻苦耐劳、良好工作态度获得肯定,以至于他不像其他选秀顺位末端的球员 ,在新人年过后大多数已经离开母队。Cory的认真奋斗史,也代表了NBA大多数那些不起眼的球员 的故事。

大公司的“高手”最容易犯的就是眼高手低,执行力不够,因为没有足够的团队与资源,因此挥洒空间打折扣。 要不然就是犯了大头病,难以脱掉大企业的光环,身段摆得太高,难以合作,我称之为类高手。

创始人需要的是心胸、魄力和学习能力,同时找到真正能屈能伸的高手才能助一臂之力。否则类高手一来一去,这么一折腾,小公司的组织与文化恐怕禁不起变动。看到太多的公司在创业过程找了类高手以以至于损失惨重。

作为初创公司的老板,应该自己将公司带到一个规模,再寻求转化或转型,这时找真高手来,同理念、给舞台、分享利润,成功机率会高一些。 当然,也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 我的一位企业家朋友遇见一位高手,谈了一年直到理念契合,对方出力也愿意出资金建构自己的梦想,后来合作事业越做越有起色,可谓双赢。 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这位高手愿意冒险,全心投入完成自己梦想,而这位老板也愿意让利及给舞台,但这是可遇不可求之事。 小公司最好还是自己培养人才,真的来不及要挖高手,心里要有准备,能识人,给舞台,给利润,或许可以像刘备得诸葛亮一样如虎添翼。 但千万不要找到类高手。

无论是找合作伙伴、招人还是找投资,在一穷二白两手空空的时候,更多需要靠自身格局来吸引或影响对方。但往往越没有格局的人,越喜欢看关于格局的文章,并且倾向于认为自己不是“没有格局”,而是在每个选择上做出更有利的选择,或者是——“时间不等人”。

大家都喜欢过好日子,所以在职场上多的是混水摸鱼、宠爱自己的人,少有人自拿砖头砸自己的脚,挑吃力不讨好的做。 以前公司以前有一个公认超级难搞的玩家,大家闻之色变,所以没有哪个客服会自愿处理接待,最后有一位新员工说他愿意试试,这时候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总算解决了一件烫手山芋的事。 这位员工一开始一样被骂得胡说八道的,但是他一点也不以为意,总是甘之如饴,甚至告诉对方,还有什么需求尽量说。 说也奇怪,这个刁钻的家伙骂声越来越少,有一次还破天荒的打电话来称赞这位员工。这位同事一年后用最快的速度得到了升迁,接下来被主管赋予更重要的任务,

我私底下问他为何可以如此忍受,他说,“我想让他来训练我,因为我是新人,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而同事、主管们都很忙,不见得有时间教我。客户只要不满意又愿意说,我就知道哪里需要改进,对我来说,他是最好的教练。况且,如果大家都怕的人我却可以服务好的话,那么未来其他的问题处理,对我而言就容易多了。”

所以,人生不见得都可以抢到好牌,能够把别人不要的牌,组合到自己的牌阵,却能玩出一手好牌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大部分的人,在乎的总是自己的利益、自己能够获得什么,而当这样的态度总是会在未来某一天成为压垮命运的最后一根稻草。

建立信任感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是靠许多情感的堆叠与时间的累积所催生出来的连结,但要让信任感瓦解,真的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而在没有信任之前,做什么样的选择,则完全取决于“共识”。和格局大的人如果有共识,才真正说明你有格局。

做人首重什么?饮水思源。在我们刚出社会初出茅庐的时候,要么是上班,要么是自行创业或当Soho,但不管是上班或创业,一定都会有一些在你初期不成材或你还是新人的时候,带着你、引领你、甚至提携你的前辈或主管。有可能是协助你处理问题与善后、也可能是给你在一旁安慰的资深前辈、又或是在你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商业模式赚钱计划的时候,愿意提供你人脉与资源或资金的天使投资人。投资者以资本换股权合情合理。 投资人并不只是那个贪婪的摘桃人,好的投资人会帮你一起种树、施肥、浇水、灭虫,所以理所当然他也有资格分享果实。

饮水思源的道理人人懂,但我看到能做到的人真的不多。如何在合作最开始的时候让对方受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管在做任何事、说任何话以前,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世界,会是成长的第一步。

天使投资就是整个社会的镜像,有多元的需求、多元的群众,有热血的登高一呼,也有务实的在地声音,有人风光一时,也有人默默离开。 包括出资者或创业者,都是曾经试图实践梦想的人;成功与失败,总有人得意或失意。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不仅是开设高科技公司,创立任何一种公司,都需要把自己要做的行业和大环境先研究清楚,把所有可能相关的机会放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拼图。只有经过多年的历练的人,才会我知道大的拼图是什么,然后集中精力做其中的一块或几小块。

不能用你现有的资源决定你做什么事,而是思考要完成你的事业,需要哪些资源。太多的公司或者个人,用现下手中所有的资源来决定产品的品质、自我的人生定位。你一不守住,就无意间就在走下坡路了。手中的资源是用来吸引更多资源的,一步一步的去完成小成功,大梦想。

三、启程之前

经常有人跟我说想创业,但是相关经验没有,我就问为什么想做?答案通常是“有兴趣”、“行业发展好”、“我认识很多朋友在做”之类的,兴趣是重要,但只靠这个是绝对撑不过创业时会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经验”却往往能让你快速的找到解决的方向。

创业这件事,有太多人都走过弯路,抛洒过狗血,包括我自己。出于很真诚的态度,如果不想浪费生命,请务必回答下面的四个问题——

1、你明确你的目标吗?

你为什么要创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不论是什么原因创业、目标是什么,一定要写出来,而且要非常精确,像打算在3个月内完成产品、或要在半年内达到每月30万元的营收;不要只用想的,因为用想的很模糊,当你“写”下了目标,你的生活重心、思考方式、花钱的方式等等,都会绕着这个目标打转;这就像很多人总是说“我想要很有钱”,但一直没有富有起来,因为只有想并没有做,而且也没有一个精确的目标,于是几十年来也都只在想的阶段。

然后用Excel做一份支出、收入的明细,做为评估创业项目是否能够执行。表格不要写得太复杂,我们不是会计师,最好是自己一下就看得懂,旁边的人也能懂。目的是为了对创业项目有一个较清楚的概念,也能从美好的幻想里真实的感受一下现实,了解自己是否太过乐观、有没有忽略了什么事?

看这份表时,一定要注意:

a.表里不是标准的会计,只是用来初估事业能不能启动、做成。

b.这是只是初估,让脑里对项目有一个概念,并不是详细的计算,在实际经营后一定会有出入。

c.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计算方式需自行修改。

记得,要适当的悲观一点,真正开工时会比较有弹性;因通常初创业的人都想得不够周全、又或者有一些执行后才发现的问题。

2、你真的了解这个行业了吗?

隔行如隔山,就算是开饭馆多年的人打算要做酒店都不见得做得好,更何况做不同的行业;如果你决心要投身进来,但都没有相关的经验,我建议不要急着开始,先去找相关的工作做个3个月到半年,认真的学习,有几个好处:

a.确认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因为自己创业苦10倍

b.可以学习到相关的技能、这项目会遇到的问题(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优势)

c.可以了解用户需求、工作流程、技术风险等,顺便物色自己的合作对象。

除非你很聪明、有大笔的资金,可以让你在经营的时间里慢慢学习、慢慢的烧钱,要不然不要没有经验就创业。

3、资金足够吗?

建议准备最少半年以上、一年的资金,因为基本上半年就可以知道能不能成功(当然必需每分每秒的投入);如果资金不足,明明就快要成功了,但资金却撑不到那个时候而失败,是很可惜的。而且,除了开创事业的资金外,别忘了生活资金,要计算到自己平日的生活、家庭开销,这部份关系着你未来面对事业以外的压力。

通常越是疯狂的创业者,往往越是穷光蛋,往往会到处找钱。但你越缺乏经验,越不应该拿外来的资金。花别人的钱很痛快,但也是牵制你创业目标的羁绊,原因在于:当你向外人请求资金融资时,你也得听命于他们。一开始大家有共识,还不会出问题。但发展下去呢?到头来终究是鸡飞蛋打。而且,花别人的钱会上瘾。天底下没有比花别人的钱更容易的了。一旦花光你就会再向投资人要钱。每要一次,他们就从公司再多拿走一些,知道你发现你面临两个选择:听从安排、一拍两散,不管是哪种,都可以当自己没有创业过。此外,筹资的社交会耗费心力,在你应该一心一意打造事业的时候,这些活动让你失去了思考创业正确的目标及时间耗费。

既然选择创业,宁愿穷着失败,也不要富着饿死。

4、想好退场的可能吗?(你能承担失败的结果吗?)

这是必须要想的,为了自己也为家人,要思考真的失败之后,失去的金钱、时间、甚至原本的前途,是可以承受的吗?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有更好的将来(金钱、前途、乐趣等),也没有太多的本钱可以重来,更要去思考退场。

有的创业故事很吸引人,借钱创业,终于成功的成为一个大企业;或为了投入自己兴趣创业,而在中年丢职去了高薪的工作,最后赚得比以前还多,当然成功的案例有可以学习的部分,但成千上万失败的创业故事没有人会报导。

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是赢家设定的,赢家设定的游戏规则就是确保他们永远赢,而我们永远输的陷阱,当你提出一个想法,是否常听到周边的输家在你耳边说:

这不符合过去的惯例…

这不是业界常态…在我们这个行业不能这样…

总之他们深陷在遵守游戏规则的框架。赢家的游戏规则内,你将永远会是输家。

你想赢吗? 你只有一个选择——打破规则!

太阳马戏团打破了马戏团内要有动物才叫马戏团的规则。

Swatch使手表从计时器,变为时尚的、个人的收藏品、艺术品层次。

Google打破了世界对入口网站的想像。

IKEA打破了家具是由专人送到家,店家负责组装的行规。

基本上所有成功的人、企业、事物全都或多或少打破了“规则”几乎无一例外。作为非专业人士,你唯一取胜的机会就在于不同的思路和策略。成熟的创业者,不是起步便头破血流,观念的革新比激进作为,更能发挥影响力,就算当开路的创新者,也不必是孤独旅人,利他利己的思维,反能吸引追随者。

请你勇敢打破规则,作为一个外行。如果你只能亦步亦趋,妄图靠“决心”取胜,还是趁早离开这自欺欺人的游戏吧。

四、不要着急出发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里,连续碰到了好几个“二次创业”的团队。二次创业的原因很多,有的是被老板坑了,产品赚钱了一分钱不分,还巴不得人走;有的是技术上出现了没有意料到的重大问题,导致产品延期而弹尽粮绝;还有的是没想清楚做什么,改来改去。但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团队都相当缺乏经验,很年轻就出来闯荡。

老实说现在的平均薪资和十年前比大约翻了一两番,但房价升了一二十倍,这是个很悲伤的年代。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拥有极低的机会成本去做出跟以往不一样的选择。而很多创业成功者也用自身的经验与经历,给一群年纪相仿但也正值彷徨或更想要做出一番结果的年轻人,给予加油与鼓励。

我们的决定,决定了我们。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有许多迷惘与不安全感。但越是如此,越不能太着急。

从小的教育都给大家一个速成的心态,国外做学问准备一件事情常常是以年为单位,而不是像我们很多学生写论文几天几个月就可以达到。走在这个过程中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误以为路是长得看不见尽头,但其实并不是的,中间会遇到非常多的挑战,最后才会走向成功。如果你现在觉得自己很痛苦,那就要庆幸自己是在对的路上。

我非常建议想创业,却没有在这个产业工作过的人,先去加入一家好的公司,学习个两、三年,再出来创业。

比如说互联网,虽然可以称为一个行业,但它事实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之下是科技,而之上则搭载了媒体、渠道、娱乐、服务等种种行业的数字化、去中间化。因此,它继承了科技对于精准的严格要求、媒体的快速变化、渠道的最后一公里战争、娱乐的大好大坏,以及服务的会员经营等诸多特性,再加上互联网独有大数据的取得、分析与应用,以及20年的发展历程,让全部知识经验被迫不断被融合、重新发明、重新使用,渐渐造就了今天这个超级错综复杂的结构。

因此,如果没有实际在这个行业里待过,要从零开始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想办法全面取得这些前缘的产业知识,并且能够化为实际策略与操作方法,事实上是非常困难,取得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常常需要在错误中学习)。而相反的,去一家已经有些成绩、规模又不会太大的公司上班,反而是取得这些关键行业知识比较低成本的方式。

如果三个条件差不多的新人,A 直接开始创业,B 先到公司上班一阵子后再出来创业,而 C 则是去大公司上班了十年才出来创业。从表面上看,一开始 A 的创业进度是领先的,因为 B 跟 C 都是去别人的公司历练。但 B 经过了加速,一旦出来创业,他到达终点的时间很有可能比 A 还要快上许多。至于在大公司待太久的 C,虽然很快比 A 与 B 累积了更多的知识与人脉,但由于太晚出来,到达成功的时间却是最久的。

当然这不是一个完全精准的模型,但它相当程度描绘了我想表达的意念,直接开始创业,不仅是成本较高、成功机率较低的创业方式,也很有可能不是最快到达目标的方式。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想创业却缺乏产业历练的新人来说,先去一家优质的公司学习一阵,实在是比较好的选择。

当然,即便你照着做了也不能保证成功,就像之前我在文章中提到过的错误依然看到大家在犯。我的路是我的路,你的路也还是你的路。但我们可以一起做的事情是,永远都不停止学习。

五、创业的方向是否重要?

创业者有时候会表现出极为反差的行为,比如有的创业者要求展示BP(商业计划书)细节前先签署NDA(保密协议),说之前介绍来的天使投资方,找朋友去做一样的事情了;而有的创业者,非常开放地展示自己的想法,虽然很奇葩,但认定第一不会有人抄他们,第二这是他们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创业选择什么方向?这是很多人开始创业的时候,多多少少会遇到这个问题。

经营模式重要吗?当然重要!创业者在创业前最担心的事按比例排分别是:资金不够、对经营方向或投入产业没把握、找不到适合的创业伙伴、担心没有知名度、担心找不到客户、没有持续创新。事实上呢?创业后发现最困难的事中按比例排分别是:创业后才发现经营方向或投入产业错误、财务周转不灵、找不到客户、与合伙人意见不合、无创新产品和企业无知名度等。方向选错了,亡羊补牢为之晚已!

先来说第一种创业者。创业点子撞车这事情,如果是对的,叫英雄所见略同,如果是错的,叫狗熊所见略同。国内哪个互联网公司起步不是学习自硅谷?

我想很少有人听说过德国由Samwer三兄弟所创立的Rocket Internet公司。但你知道吗?短短7年内,他们已经创立75家不同的网络公司,按计划明天(10月9日)在法兰克福证交所上市,其IPO整体估值达84亿美元。

90年代末三兄弟还在商学院读书时,就非常崇拜美国科技企业,还与人合著了一本名叫《美国最成功的初创企业》(America's Most Successful Startups)的书。

1999年,他们在德国柏林创办同一类型的拍卖网站Alando,同年3月1日网站上线。 不到半年,以4300万美元的价格,将Alando公司出售给eBay。

接下来……Rocket Internet的复制之路——

类型:购物网站

效法网站:Amazon

复制网站:Lazada购物平台

主要针对东南亚市场,范围覆盖新加坡、印尼、菲律宾以及泰国。 还有Linio主要针对拉丁美洲市场,而Jumia主要的经营范围在非洲

类型:支付系统

效法网站:PayPal

复制网站:BillPay

大多数活跃在说德语的国家,包括德国、奥地利以及瑞士

类型:线上拍卖

效法网站:eBay

复制网站:于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开设网路拍卖市场Kaymu和Azmalo,后者已出售给eBay

类型:婚恋交友网站

效法网站:eHarmony

复制网站:eDarling

目前已在20多个国家展开营运。 eHarmony曾一度持有eDarling 30%的股份

类型:叫车App

效法网站:Uber

复制网站:Easy Taxi

主要在拉美、非洲和亚洲地区使用

类型:社交网路

效法网站:Facebook

复制网站:德国版Facebook的社交网站StudiVZ

类型:图片分享网站

效法网站:Pinterest

复制网站:Pinspire

网站在2012年的访问量已达到1,100万,但目前网站人气已下滑

类型:移动支付

效法网站:Square

复制网站:Payleven

业务市场包括英国、巴西、荷兰、波兰以及意大利

类型:旅游民宿租赁

效法网站:Airbnb

复制网站:旅游短租网Wimdu

一度在全球15个地方有设点,并差点被Airbnb收购。(国内叫爱日租)

类型:团购网站

效法网站:Groupon

复制网站:CityDeal

业务遍布全球80个城市,2010年以约1亿美元的价格被Groupon收购

类型:线上美妆品牌

效法网站:Birchbox

复制网站:Glossybox

网站在全球的15个国家拥有20万用户,已获得超过5千万欧元的融资

类型:订餐搜索引擎

效法网站:GrubHub

复制网站:餐饮配送服务Foodpanda

业务拓展至全球43个国家,主要的市场在亚洲和欧洲

类型:社交游戏供应商

效法网站:Zynga

复制网站:Plinga

平台每月的游戏玩家数超过4,800万

类型:线上旅游公司

效法网站:Expedia

复制网站:在非洲经营饭店预订网站Jovago

类型:B2C售鞋网站

效法网站:Zappos

复制网站:Zalora

经营范围主要在东南亚以及澳洲,另外一家是在南非创办的Zando,还有主营中东6国鞋类业务的网路零售商Namshi

当然,光是有模式,也不一定会成功,Rocket Internet所有的网站系统都由德国总部统筹研发。 全球各分公司每周都要上线开视频会议,一个商业模式可能已在超过10个国家验证,过程中累积出数十套不同操作经验,好与坏都有个参考标准。 再通过区域性差异化,将其标准进行调整,区隔出营销特性,针对该区域进行Local Marketing,总部会给予营销预算,但每天会追踪报表、绩效提升,通过固定的会议来管理全球各分公司。一旦市场不若预期,Rocket Internet也不会拖泥带水,该裁撤的事业就立即裁撤。

其实真正关注的应该是“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最爱”即是最好,所以,何必在乎撞车与不撞车呢!在如战场厮杀般残酷的创业领域,当一个创业者认为他缺乏自信赢得一场硬碰硬的直接对抗,说白了,他也没有足够胆量认为自己能把方案执行到最好。

一家VC每年要收到成千上万份商业计划书,90%以上都是可复制的点子或方案。如果两家公司带着相近的创意去找VC,最后VC决定投资A、回绝B。这时候如果签了NDA,B或许就理所当然的认为VC抄袭了他们的创意才成立了A公司,那么VC很有可能吃上官司惹麻烦。

运作VC的过程就是建立信任的过程,投资者必须和创业者之间建立相互的信任。如果一开始就假定合作方会违背信任,这件事已经是一个糟糕的开始,遑论结果。

对于初创公司,何来门槛之有?我们不应该想办法去建立什么东西让其他人无法抄,因为抄是“挡不住”的。唯一的办法是创造更多东西让对方去抄。

世界上什么东西都可以抄,唯一不能直接被抄走的是“速度”。你走在前面,别人就抄在后面。如果有人抄你就慌了,说明你“没招”了。做公司,最棒的不是有人说你有多棒,而是有人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回家,隔天做出一个模仿你的东西。而你因为还有更好的在后面,感到“兴奋”。

老实说,如果很容易模仿,那就不是什么厉害的技术或Idea。网站、APP往往都是十分雷同的功能,现实中的商品,去掉标派消费者可能也感觉不出其中的差别。很多真正厉害的创业者,甚至可以把他生意上的know how都告诉媒体,或是摊在阳光下给竞争看,却没人可以真的学的来。拥有一种“别人难以跨入的关键技术”这是我们的巨大优势,然而,技术是生意成功的一个环节,我们可能还会欠缺经营团队、销售专家、或是市场营销、技术人才、上下游厂商等。事业的发展途中,也总会需要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或是协助。因此,藏住最最关键的那一点就好(是哪一点?因人而异),其他的想法都可以放开心胸跟朋友讨论,因为大家的专业领域不同、观点不同,跟别人多聊一点,就可能会挖掘出更多好的建议,或是完全颠覆自己的想法。只不过,没必要什么都说,也别逢人就说。在和VC接触的初期,创业者也没有必要透露过多的细节给VC知道。如果VC要求知道过分的细节,那么或许可以暗示对方:我们是不是已经是生意伙伴了?

话说回来,如果真的认为自己的创意是无价之宝,那么或许也可以不找VC,既然承担不起机密泄漏的损失,干脆不要让它有泄漏的机会。

总结一下:VC不签NDA,是人尽皆知的定律,实在没有可探讨的意义。这方面在网上搜索VC和NDA,可以看到很多相关的讨论。

再来说后面类型的创业者。初听上去非常荒谬的点子,最后做大的确实也不少。“把你自己的房子或者一个房间租给陌生人”, 我不太确定你怎么看,但Airbnb 的创始人Brian Chesky 和 Joe Gebbia最初做演示的时候,大多数VC都觉得这个想法太荒谬了。硅谷著名的顶尖投资人Fred Wilson曾经写过文章来解释为什么他错过了投资Airbnb的机会,当时 YC的Paul Graham也曾尝试说服Fred投资Airbnb,不过因为这个点子实在太诡异,Fred最后选择了放弃。他灰常后悔。

同样,阅后即焚的社交工具,是不是刚听上去也很滑稽?

有时候听起去荒谬但可能刚好满足到某一群用户的需求,并且,听起来越荒谬的想法早期就越少有竞争对手,相对成功的机会可能也越大。但是……这个想法最后能不能成功和荒谬与否一点关联性都没有。

只有“这个产品不得不做”的冲动,才是正经的创业理由。你应该能感受到这股冲动,并且认为世界上需要这么一款产品,它非得由你来完成不可。你的热情能感染员工,你自己的潜意识里也能认识到,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件事。

好的想法是什么样的?如果有很多创业想法在脑中徘徊,那就选择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个。因为那往往是你最爱的一个创意。当人家觉得这个想法很疯狂时,你自己心里必须对你坚持这个创意的原因如数家珍。很多人做出好的产品,或是创建了一家成功的公司,往往都是从自己本身的最基本需求出发,然后发现问题原来不仅仅出在他自己身上,别人同样也有。而当他们发现一种解决方法,同样在市场上没有更好解决方案之前,他们选择自己提供方法来解决。于是,因为一种需求变成了满足多数人的需求,自然而然的为了应付那大量需求。对部分人而言,慢慢的,创业成为选项之一。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观念,却时常让人容易忽略。不是人们不知道,而是不愿意听进去。大多数公司都喜欢制造复杂性,乃至于整个行业面貌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但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在不断经历一个产品或服务满足越来越多需求而不断变复杂,伴随着,更专精的产品或服务出现;亦或是新产品形态诞生,原有的巨无霸迅速整合进来,拥有更多的功能。两者之间此消彼长。但事实上,大趋势一直都是在拆分。

比如说,最早互联网几乎约等于Yahoo。然后Google接管了Yahoo的搜索功能,然后Google上找人的功能又被facebook拆分,而facebook“分享照片”功能又被更专业的Instagram拆分;而通过搜索引擎找餐厅的人,后来会上点评;想找专业知识的人,现在可能去知乎。再到O2O的出现,打车APP拆分了出租车的调配、管理功能,饿了么拆分了餐厅接订单以及送餐的功能……

好的创意初始阶段切入点要尽可能的小,想法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解释清楚,并且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很重要的一点:心不要“太大”。伟大的画家梵高一直都是在“在盒内思考”(thinking inside the box),这和大家常说的跳出框框思考(thinking outside the box)恰恰相反。梵高喜欢直接运用手边可以找到的素材以及每天所见的平凡的主题,一找到即刻采用。谁说这种日日主题,就单一、单调?梵谷会将平凡的主题“混搭”一起,产生不同的感觉。

通常创业是来自一种经验、一个迹象、一种专业、一种理解。所谓红海蓝海,有时候取决于竞争对手是否缺乏你优势,从而让你确保竞争者短期内不会追赶上来。每进行一个新决策之前,你都必须重新审视这一点。如果竞争者很多,消费者的选择也很多,那不用怀疑,这是红海生意。要想知道进入的市场到底是什么模样,你的职责应该就是不断找出消费者需求当中的缺口,找到竞争者少,又有市场的那一块。否则,就别在家里看什么产业报告,应该多出去走走,多和人聊聊。

首先你需要大量与市场真实参与者交流,这是最基本的。与消费者、渠道、平台、合作伙伴、供应链厂商这些市场的参与者聊天,从他们的口中获得真实的情报。这个工作的重点是必须要大量的做,因为每一个市场观察者都会有他的偏差,因此你必须要广泛的吸收,才能逐渐得到整只大象的样貌。

最后,市场终究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不断变动的体系。因此,你将永远无法100%地掌握它。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可以对它做出相当准确的假设,再用实际的产品去验证这些假设。

很多时候,如果原理市场,你思考的方向可能根本就是错的。举个例子,加入你开家夜店,该重视女客人还是男客人?你一定会说要重视女客人,因为夜店满足的是社交需求,这也是Lady's Night让女士免费进场的原因。女客人多了,男性自然会跟着买票进场。但也有人会说为什么不能反过来呢?有很多帅哥的夜店同样也可以吸引很多女性。但要点在哪呢?要点是男性比较容易掏钱出来买酒,而酒是夜店的经济命脉。酒在历史以来,都是一种象征权力的商品,而多数女性并不在意这方面的需求。

回过头来,真正意义上能否成功的关键,其实取决于创业者能否注意到一般人忽略的关键,能否有某种程度的专长或 know how。在这个创业项目上,“什么关键是只有你知道,而其他聪明人没有关注到的”。 就像对于Airbnb的创始人来说,他们有很长的时间在朋友与陌生人家里借宿,所以他们知道也相信这新体验可以带来的乐趣。如果你不能很具体地回答前面那个问题,我很难相信你走在正确的路上。

很多时候,成功的创业公司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其创始人看到其它人没有看到,而在他们看来是显而易见的想法。也许后来他们会发现,他们之前发现的那个想法确实是其它很多人的盲点,进而从这点开始努力开始。但是当成功的创业公司正式启动的那一瞬间,其大部分的创新都是无意识的。

Google的Larry Page想的不过是搜索网页,但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具有技术方面的领先知识,这让他不仅发现现有搜索引擎的不足,还知道如何去改善。在随后的几年里,Google遇到的问题成为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当其它所有人都意识到搜索的重要性时,Google已经牢牢的处于有利地位。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内,核心竞争力与之匹配时,就会拥有无限的力量,学习起来也会很轻松,让你在这个领域如鱼得水。点子本身,远远不再重要。

无论你选择哪个方向启航,顺流而上才能真正到达终点的盛宴。

六、如何准备路演

坦白说,我一直觉得路演或是创业比赛对创业者帮助并不大,它会让团队过多把注意力集中在演示上,甚至过于注意自己的影响力。然而,创业这回事,产品或服务最重要,尤其是在初期。但路演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对于年轻团队而言,没有足够资历让投资者研究“如何让他拿我的投资”,一次失败的路演,说不定真的会错过早期的发展机会。

很多人在介绍项目ppt的时候,都非常缺乏经验。在路演中最重要的就是时间资源。所以最基本要求就是照着规划来,如果随意脱离主题,要么不知道怎么收回来,匆忙地跳回主题,带来紧张与混乱;要么口若悬河的讲下去,时间一下就过去了,重点却没有介绍到。

所以,如果可能,把要讲的内容先写下来!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要写,请看一下这简单的公式:

一分钟60秒 x 一秒3个字 = 180个字

所以如果你的讲稿超过180字/分,你通常会发生两件事情:1.听的人很容易听不清楚,因为你讲太快了;2. 说的人很容易给人紧张或是压迫的感觉,因为你讲太快了。而这两件事情绝对都不会是你想要遇到的。所以,负责地为自己写篇讲稿,来预估一下自己日后的表现,而且当你有一个总体的字数限制时,你才会发现你要跟谁讲,讲什么这两件事情才会慢慢的在一些取舍之间渐渐聚焦。

除此之外,第二个点是要反向表达,我们在说明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习惯以非常有顺序性的方式描述像是:“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C,因为C……所以K”,但人的注意是随着时间而递减,更重要的是听众(投资者)随时可能有事情而离开,所以将结果与重点在一开始就点出这件事情,更为关键与重要。

以层级来说,你可以像篇文章的开头一样,将重点在第一开始就简单介绍一下,以一个主题的层级来说,你也可以在每个主题的第一句就将结论讲出来,让每个开头都是重点,持续的让听众保持高度的专心。更要重的是你将主导权默默地交给了听众,也就是让听众甚至可以直接请你说明他们感兴趣的部分(创造最高的互动与效率),因为你给了他们你之后要报告的全貌。

至于投资人想要听哪方面的事情呢?有个词叫做电梯简报,即在电梯间遇上人,在没有任何产品演示或PPT的情况下做的简报。它必须能让你的对象马上了解你是谁、你在做什么,并且需要准备多个版本,如此一来你可以根据现实条件选择不同的说法。电梯简报的重点在于:

l 简短地介绍你自己

l 描述你的事业是什么类型

l 描述你的客户是什么类型

l 谈谈你跟其他竞争者有什么不一样?你的独特卖点是什么?

另外最常见的PPT误区就是文字太多。其实基本的图示越可以取得解读上的共识,而越是复杂的事情越适合利用图解的优势:“你需要讲得越少,听众的理解越好”。而在利用图解的情况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利用简单的逻辑图来呈现即可:

l 用图示表达名词(参与者或是有关联的事物)

l 用箭头表达动词(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这两个名词才会有关联

l 用数字表达影响程度

l 然后用特殊符号强调你与竞争者的差异化

以上,就足够了

其他一些在路演中常遇到的问题如下——

1、段落太长

每段介绍的内容要么信息量太大,要么周边信息太多,反而失去了引人注目的特性。一分钟内把每个要点说清楚很有必要,对于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知识陈述出来,其他的真的可以不用介绍太多。一定要做好最坏的打算,路演中一旦出现事故或者变化,可供陈述的时间可能远比想像中的短,尽可能确保每个论点能有力地打动对方,即便时间不够也愿意让人在之后有更大的兴趣去了解。

2、忽视投资人利益

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忘记论述“解决什么需求”、“市场大小”、“团队描述”等项目,但往往会忘记类似“竞争如何持续”和“投资人如何退出”这样的问题。不是所有的投资人都想改变世界,很多投资人要的很简单,如何快速赚到钱,如何长期赚到钱?所以,再三强调投资人为何能够发财并不过分。预先就要想好明面上的“你的公司什么时候开始赚钱?”和暗面上的“你能不能持续赚钱到公司卖掉或者持续烧钱到上市?”

3、提及名字太多

所谓敝帚自珍,团队成员、公司名、产品名等等对于创业者而言深入骨髓,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完全陌生。不能完全怪投资人记性不好,创业团队实在多如牛毛。有的项目路演结束了都有听众没搞清XXX到底是公司名、创始人名还是产品名,更悲剧的是可能一个名字都记不起来。路演最大的挑战其实就是让大家记住。通常来说,反复提及产品名最好,如果有多个产品,就定义成面向家庭的版本、精简版之类。最终让人记住一个很有特点的产品名。假如还没有产品,那就聚焦公司名好了。

4、产品没有定义或者定义太泛

这是两个极端,没有创业或路演经验的人往往到最后都没有办法用一个词来定义自己公司是做什么的;而老油条呢,会用上一些很大很流行的词汇,为了让人家觉得公司比较有潜力。没有定义有点糟糕,尤其是模式较新业务较多的情况,但后者更糟糕。“我们是一家大数据公司”……和没说一样,无法给人留出任何清晰的第一印象,因为这种词汇定义本身并没有解决任何具市场价值的问题。配合第三条,你需要清楚告诉大家针对什么产业、解决什么问题、核心价值在哪里。另外一个缺点是会让投资人联想到太多强大的竞争对手。“我们是一家给中年女性做线上美妆内容和美妆服务的公司”很显然会比“我们是家O2O公司”好太多。听到O2O,如果没有明确的产品与服务,立刻会想到无穷多潜在竞争者。如果你初步的目标市场被质疑太小,可以扩大经营范围和视野,但依然要明确定义在一个产业和问题之上。

5、只谈技术

技术人员、科学家创办的公司常常有非常强的技术能力,却不知道可以解决哪种商业问题,甚至不清楚是否有商业价值。但所有成功产品都是从提供清楚明确的核心价值开始并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用户。如果担心初期目标市场太小,可以列出发展计划,关于公司未来如何扩展核心业务,前提是听众已经认可你的产品价值和使用情境。虽然投资者很在意市场规模,但如果你并不真正了解你的产品该用在哪里会让投资者严重担忧公司未来的商业前景。

另一方面,出于自傲的原因,不少技术高手面对投资人这种技术小白内心免不了有一种“黑科技,不解释”的心态。专利技术或者特殊商业模式当然要保护好,但为了取信于人至少需要简单描述运作的基本机制以及为何比现有技术更好。Google拥有大量专利,但大家依然非常清楚他们做的是什么以及大致上用了什么原理。如果你宣称取得了巨大突破,可以干翻巨头,最起码解释一下你独特的技术,再举出团队成员的学历、研究、工作背景等资料来印证一下。

6、总结不出诀窍

举个例子,很多做电商的创业者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甚至自己的APP,解释自己的运作时,往往归结到过去的从业经验,如媒体、市场、运营,或者一语带过“用心做”……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要点可以总结,例如每日更新、让自己成为受众反复体验、在线下邀请用户关注、线上发放优惠、病毒传播、持续交流等。每一项都可以展开细说,让听众认可自己对于业务的深入程度和分析能力。

7、意见不认真听

很多创业者心目中投资者是个眼高手低的主,当投资人提出质疑时往往是解释的心态。很多连珠炮式的问题创业者可能早就听过无数次,已经产生了条件反射般的抗拒。的确好的创业者应该有坚持的毅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无条件坚持自己的商业模式,甚至抗拒任何投资人的建议,不光导致的是融资失败,更重要的是让自己错过改进自己的机会。花时间考虑投资人的问题与建议、试着了解对方的投资思维,好处多于坏处。顽固不化,是以上所有错误中最致命的一个。

七、投资人的作用

作为投资人,出于金融获益的角度,必然会尽力帮助他的投资对象。无论任何方面:人脉、人力资源、公关关系、资本、消费者——只要我能提供,你就能拥有。

天使投资人可能会从零开始教你怎么运营一家公司,但VC要现实得多,绝对不会。风险投资人做的是帮助创业者建成熟的思路框架;如果是年轻的创业者,尽可能从优秀的创业者进化成为优秀的公司管理者。但是!不论投资者能够提供多大的帮助,公司最重要的决策还是需要他们来制定,最重的担子依旧在他们的肩上。投资人自己并不是专家,也许他可以通过工作和人际交往来学习并且提供给创业者帮助,但只有创业者最了解自己的公司。

因为投资的公司数目会来越来越多,所以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公司,往往董事会才是投资人能够深入与创业者接触的时机。在董事会上,投资人会协助(注意,是协助)CEO指定中、长期策略。除此之外,在创业者当局者迷的时候,因为投资人的触角很广,很有可能比创业者更早能感受到世界的改变,能够直接的提醒CEO他所忽略的趋势和真相。

在高层次的指导方面,往往有赖于机构的合伙人。合伙人因为积累多年的经验,可以提供创业策略、技术方向与市场知识,可以协助创业团队规划财务、思考产品,以及提供产业情报。

另外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帮助找到合作伙伴,无论在内部或是外部。投资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接触创业者,于是接触高级人才的机会也比较多,比较容易有机会牵线。同样的道理,在寻找合作伙伴方面,投资人跨产业的人脉积累往往也能派上用场。当公司需要增资、搭建海外架构、签重要合同等等时候,投资人相对比较容易找到对该领域最有经验的律师、会计师来协助,因为投资人经常有与他们合作的经验。

在其他很多大事上VC也会起到很大作用,比如当公司发展到某个规模,再度扩张时并购几乎是唯一的方法。无论是寻找目标、结构设计、条款处理,以及并购后的整合等,都需要细腻的策划与执行,这些都是投资人更有机会参与的工作,往往能提供很大作用。

但投资人最大的问题往往是短视——

很多媒体上介绍风险投资人,总是听得胆战心惊。“XX最近刚卖掉一家公司,回收超过十倍……” “OO投资的一个公司才做不到三年就卖了,而且有五倍回报……”他们的话题似乎都围绕着这些打转;似乎这些就是投资者从业的骄傲,就是他们的热情所在。

媒体这么说也就罢了,近来连一些投资人甚至开始如此来标榜自己。我想他们一定跟投资的团队不那么亲吧。因为显然他们搞不懂当创业者听到时心中的感觉:你们赚这么多倍,那请问团队赚多少?

没错,资金是投资人出的,但是燃烧创意、热情、与青春的,却是团队。难道把公司卖了,给团队不错的薪水,就对得起他们了?能够有好的回报,当然是投资人和创业团队都非常开心的事情。但是除了金钱上的回收之外,好的投资人应该欣慰他们做到的以下这些,因为我知道,这是很多投资人无法做到的:

l 在没有太多成功案例之下,可以突破惯性思维,投资新的产业方向。

l 选择相信还青涩的创业团队,因为热情无可取代,经验可以累积。

l 一路以来当团队遇到挫折时,总是支持着团队,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与默契。

l 当产品没取得成绩时,因为团队有足够的热情和学习能力,选择继续支持。

l 同意对团队的回馈,因为肯定全体团队的付出。

l 在并购时,买方提出条件中只对团队好的条件也能全部同意,因为他们希望让团队感受到,成功是属于大家的。

除了公司大方向外,公司文化为何,管理制度为何,每年获利多少拿来员工分红,分多少股息,股票怎么发等等,都是需要团队与投资人达成共识的——而这不一定是件简单的事。这是为何许多公司越到后来,越沦为被投资人操控的行尸走肉,但今天创业环境好太多了,各种加速器、孵化器、众筹……我们不妨先想一下,除了资金外,创业者还需要什么?身为投资人,找的又是什么?

创业者找什么?其实不只是找资金,而更是找支持他的热情,他的想法,他的努力,他做的事情的人。不要小看这种威力,不要小看投资人的影响力!一个团体、一家公司,常常是被从源头影响下来,也就是从投资人开始。

如果投资人都是获利为最重要目标的金融投资人,那么整家公司自然就是以获利为主要目标:管理团队会以此为目标,公司主管会以此为目标,连员工都会以此为目标。这是否让你想到某家你曾任职过的公司呢?上面没有热情,只是为了最大化获利,下面也是各为各的,互有所需而在一起,直到有天终于走不下去,这种燃烧生命的轨道是多么不人道。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总之,对于创业者而言,仍然需要牢记以下几个真相:

1、天使投资人不是“慈善家”

很简单,天使投资不是慈善,背负着为后台出资方实现资金增值的使命。所以,有的投资人看重的是你虽然没钱没资源但身上有闪光点;有的投资人想把你的成果包装一下卖得更好;有的投资人想左手倒右手……各种可能都有,但千万不要指望一定有陌生的投资人在你未起色或落魄时帮助你。

2、没有成功的铁律

有极个别风投私下里找创业企业要求投资“返点”,可能会个人要点公司的股份,或者直接要求一定比例的投资现金作为返点。很多创业者看到这样的情况都会避而远之。但是,有一些成功的案例的确是这么操作而来,而很多很正规的案例却一样没有成功。同样,抱到最大VC大腿有失败的,被莫名其妙的人投资并陷进一堆麻烦事的公司也有最终成长壮大的。人会成长、学习,甚至转变。不要片面相信投资就是慧眼识珠押大宝。此外,投资人本身也有成长的过程,找到一起成长的投资人,往往是双赢。

3、投资行业也有泡沫

和行业本身一样,投资圈也有吹牛、造假、浮躁、阴损……一应俱全。有的机构在产品做出来之后再投资,成绩很好,而另一家在只有团队的时候就投资,成绩不好,并不意味着两家之间有天壤之别。拿手游来说,虽然投资人很多,但当前多数属于“就是想看、并不想投”。行业中并不乏对内忽悠、对外忽悠、相互忽悠、被忽悠、反忽悠和装忽悠。把投资人看成一个合作伙伴去看待,无论是真诚或是狡邪,最好是和自己相配才能有最好的结果。

八、融资当中的教训

最近跟朋友一起用餐,他突然跟我说:“你知道吗,我们认识的那个XXX,他拿了一个投资合同,那个合同之不合理,就好像他完全没有看内容就签了。”然后他大概花了五分钟跟我讲了一部分不平等条款,还好他只讲了五分钟,不然我的心情应该会更沉重。

我想每个创业者融资的目的应该都是事业成功、梦想实现,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掌握自己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梦想与人生目标。但问题就在于,多数人根本就不懂投资,这还不打紧,最惨的是就算不了解不询问也不会去判断信息的对错及真实性,所以投资人跟你讲什么,你就听什么;或者操之过急,大牌机构不投,你就找野路子。

以拿到钱为终极目标,是创业者可能犯的错误中最难以纠正的。“先拿到钱开工,就走上了正路,其他问题将来再说”,每个人都这么想。同样,不时也有人来咨询“公司快要被投资人搞死了,怎么办”这样的问题。

以金融投资来比喻的话,对于99%的散户来说,一辈子最佳的投资策略就是:不碰任何价格会波动的金融商品,努力的工作、储蓄,然后带家人去户外走走,才是投资报酬率和收益期望值都最高的策略,但多数人就是讲不听、教不会、赔不怕、死不完,所以一般人一辈子最关键的转折点就是:什么时候认清自己就是个散户?这段话听起来令人难过,但这又是这么的真实。

创业者通常从事多年专业性工作,怎么能期待自己只花工作之余的些许时间接触了几个投资机构,就能够保证跳开将来必然后悔的坑?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试着去换位思考,自己也需要做一定程度的功课,不随便选择投资,不轻易期待奇迹。

下面这些错误大部分是观察所得,少部分是亲身经历,血的教训:

1、高估帮忙的价值

大家都知道好的投资人应该是帮忙不添乱。有些投资者尤其是战略投资者,最喜欢罗列他们拥有的资源和帮助。但往往到最后发现,资源是共用的,派过来帮忙的人是外行,其他诉求石沉大海,最后还得靠自己。

2、低估添乱的影响

业内有一些老资历公司,是公认的害虫,尽管在被投资公司中占小股,但发号施令,天天骚扰,董事会上从不配合,让你日日胸闷。就因为他最早找到你,就因为他不断引诱你,就因为不拿白不拿,就因为钱快烧完,总之你拿了缺乏共识的投资人的钱。最终,听他的可能把公司搞成四不像,不听他的他又去外面放话,让你陷入人间炼狱。

3、把投资人等同于身后的机构

不靠谱的机构,人多半不靠谱;但靠谱的机构,不一定各个都靠谱。有的人虽然在产生过很多明星公司的机构,但完全水货一个,好的案子跟他无关,坑爹的案子干过不少。擦亮眼睛,去评判投资人的专业程度,而不要被所谓品牌蛊惑。

4、宁做凤尾,不做鸡头

这指的是孵化器的情形。很多团队一窝蜂往明星孵化器钻,也不肯加入一个新开设的孵化器。然而,孵化器的好坏区别在于它资源的大小,好的孵化器,能支持数十个团队都得到支援,单薄的孵化器则只能支援数个,甚至一个。即便你假如一个不知名的孵化器,但如果你表现得最好,起码你可以得到再次融资的机会。至于只提供办公场地的孵化器,我只想说:我很幸福。

5、过早稀释股权

因为不熟悉融资的游戏规则,因为你听信了“重要的是赚钱了以后分钱” ,你在第一轮或者第二轮融资中就稀释了40%、60%甚至80%的股权。被别人控制公司导致失败、分裂或难以发展倒不算痛心,万一发展得很好,结果前面稀释的越多,后面融资的选择就越少,当你被稀释到只剩10%、5%,这还算是你的公司吗?

6、用错误的结构融资

为了赶快把钱拿进来,跟投资人签夸张的分成方式、管理机制、对赌条款、完全不平等的清算条款等非常另类的合同,或是用非国际惯例的结构设计特别股。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没想过共赢做大的投资人也没能力让公司发展壮大。乱七八糟的资本结构和合同,只会吓跑后面想投资的机构。

7、早期融资轻视投资人

很多人融了天使资金以后,闷头封闭,再也不和投资机构接触。如果你选择了一家优秀的投资机构,这是大大的浪费。投资机构积累了大量成败案例和商业判断以及其他企业的友好关系,如果不去交流和利用,和拿土壕的钱有何区别?

8、后期融资高估投资人

公司发展起来之后,很多人在选择下轮投资的时候,总倾向于大牌、知名的机构,但越大牌的机构,手中积累的优秀公司越多,他绝不会为你的生死去赌上身家。发展方向是否一致,反而是唯一的判断标准。

9、选择不靠谱的战略投资

但凡投资部门没有独立于业务部门的战略投资方,都是耍流氓。有一些大公司(不点名)投资了一堆团队,不要说成功,连产品影子都没看到。为何?因为负责投资部门的高管是无实权的存在,或者兼任着其他业务部门。投资的成败要么无足轻重要么只是他汇报业绩时候的锦上添花。你们的死活,与他们无干。

10、选择关注自己多于创业者的投资人

总在说自己多牛逼、公司多牛逼,却不细细询问创业者情况的投资人,是典型的投机者,一旦谈成投资,他多半人间蒸发,忙着另外一些让他“更牛逼”的事情。于是,你不过是他投机过程中的问路石或者垫脚石。

11、选择一头热的投资人

当然投资人必须对你的团队、产品,或商业模式有一定的热情,但投资毕竟是很理性的工作,如果他过分热情,却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投资你的公司,那也是非常危险的结合。 新创公司往往必须酝酿多年才能到达被收购或上市的彼岸,在这漫漫长路上,创业团队的财务状况常常是忽高忽低。 现在一头热的投资人,未来随时可能会受不了这云霄飞车,转而成为难搞的恐怖股东。

12、选择内部权力结构不稳定的投资人

有一种投资人,投资的时候都很好,刚开始成为股东时也合作非常愉快。但突然间股东的公司内部出现斗争、权力大幅转移,导致股东代表换成了当初反对这样投资的一方,接着便开始处处找团队麻烦。碰到这样情况新创公司当然是哑巴吃黄莲,不过如果一开始对方的权力结构就不太稳定,那么拿他的钱之前恐怕还是要三思。如何评价一个公司乱不乱,看高管是不是走马灯就知道了,我也不多说了!

13、选择没有投资过同样业务的投资人

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但当小白鼠的人总是风险比较大。我的经验是,第一次投资某业务的股东,投资后在董事会上大概要12-18个月才能真的上轨道,到了第二次投资以后,情况就会好很多。所以有选择的话,还是尽量倾向于已经投过相关业务公司的人。

14、选择基金将要到期的投资人

最后,这指的是中后期融资所发生的情况。基金通常有7-10年的寿命,因此到了后期,负责管理基金的投资人(所谓GP)会受到他们的股东(所谓LP)越来越大的压力,要赶快出脱持股、获利了结。所以假设他投资你时基金还有4、5年寿命,那你可以想像2、3年后,他会开始感受到压力,因此推动你往退出方向走的力度会不断的增加,这时可能会让公司陷入困难的抉择。

最后,选择投资方并不是赌博,它是需要认真决策的事情。创业者总是需要从错误中学习,但有些错误会造成长期、不可逆的苦果,仍须提前注意、警惕。说了这么多,我相信还是会有源源不绝的受害者。即便没有看到本文也没有关系,因为总是有些人要自己跌一次跤才知道痛,跌了很多次跤才知道梦会醒。虽然讲的很残酷,但真相总是那么让人难以接受。希望我的建言,能够让一些人的侥幸心态早点清醒,也希望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心想要帮助创业者的人,能够再多一些。

九、用逻辑思考制度

创业者经营公司的驱动力,绝大部分始终是源自于热情、执着等感性因素。一般来说,所谓“理性计算”,指的是考量现有的资源,以此去设定目标,规划资源的分配和运用,并构思增加利润的策略。不过互联网许多创业者的作法,却是反过来——先构筑梦想、擘画理想,有了明确想要完成的工作计划后,再想方设法,寻求各方资源的挹注、汇集和促成。

但要做好一家公司,必须具备承担的决心以及实践的理性,才能让理想在现实中付诸实现。也就是说,仍需要深思熟虑、具有前瞻性的工作计划,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在变化的环境中,时时检视、反省,并思考改进的方法。

很多公司在成长起来之后,总是会遇到人员管理的各种问题。遇到考勤这一常见问题的时候,很多CEO就莫名进入了感性模式,凭喜好、凭经验、凭感觉……就是不凭逻辑。

拿游戏公司的打卡为例,上班是否打卡,有两个方向:完全打卡制与完全责任制。游戏产业的年轻员工其实是喜欢责任制,讨厌打卡制的。讨厌打卡制的原因我想外在原因是:不希望自己被当成民工看,希望自己被当作人才来看。其内在原因我猜测是:希望工作自由,想发懒就发懒一下,大不了晚上加班再补回来。

也有很多有志之士会谆谆教诲,告诉晚辈,如果没有加班费,就应该打卡下班,不要造成不正常的工时,或是大家都在装忙的公司文化。但这些有志之士多半是已经工作了几年,很懂得不要为公司卖命,因为长期看来没有那个价值。当然,年轻人身体好,很愿意为了梦想而燃烧生命。

对于自发自律的人其实是适合放任责任制,因为这种人会对自己负责,急于表现。自己做得不好,自己责骂自己最多。对于他律的人,容易被生活周遭诱惑的人,适合紧迫盯人的打卡制。因为懒惰的人一旦怠惰,工作时间就会拖长,在工时上可以发现效率下降的现象。但这两个制度不容易在同一个团队实行,因为人性都会望着别人的好。责任制会觉得打卡制时间到了就跑,打卡制会觉得责任制平时不见人。喜欢责任制,因为我们不喜欢被时时要求进度。但下班的时候又希望是打卡制准时下班。

因此,我主推打卡制,即便是隐形的打卡,其主要原因是游戏产业其实比较像流水工业,纯粹设计所占的时间有限。游戏团队需要大量的沟通,如果团队是四散在不同的时区中,进度与效率就会严重低落。这时就会造成,努力的人因为要配合其他人,结果扛最多的工时。这样反而对项目不佳。

我们再试着用理性地方式来分析一下请假的话题。在最严格的规定下,只要公司不批假,员工爬也会爬来上班。但人是否有病,人是否有事,不是算数学。当员工”决定”自己当天需要请假,那完全的判断依据在于员工,其他人都是外人,无从置喙。但是从公司的立场,放任员工请假,就会造成公司运作的困扰。其中最重要的是打击其他员工的士气。

所以要找到这两个之间的调和点,需要讨论的是请假这件事运作的细节。以下便是一种考勤模式的设计过程:

1.第一个推论就是,如果员工决定请假,那么主管不批准那对事情一点也没帮助。首先就造成员工与主管的冲突,不管双方哪一方退让,将来都在信任上造成问题。所以员工决定请假,主管就应该批准,因此请假单上本来就不应该有批准栏。

2.员工临时请假造成当天工作的延迟,这是主管安排工作的责任,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工作安排,一定要能转换工作人员,交给其他人做。如果一件工作只有一个员工可以做(其他人都不能帮忙),而主管无法控制适当的工作排期(容许临时请假),那么算主管的问题,解决方法后述。

3.临时请假,发生当时,就是以电话联络团队成员即可,事后再补假单。这是为了知道员工没来是发生了什么状况。

4.如果是长假(超过一天),那么员工当然有义务提早填假单,其目的在于让主管有调整工作排程的空间。(而不是不准假)如果临时需要请这么长的假,那一定是非常严重的情况,不批准也没有意义。呼应批准栏。

5.统一假种,什么特休,病假,公假,事假,全部统一,就是有事请假,但是要写事由。

6.没有放假的天数限制——(只要有种)爱请几天就请几天,跟没有假根本是相同的意义,因为请假本身其实是旷工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而已。

7.承上,如果项目顺利,团队赚钱,那么员工爱怎么请其实一点也没关系。通常是退潮时,才在抓谁没穿裤子。也就是当要抓人背黑锅时,就是用工时来抓。这样的制度其实在暗处是逼着主管要有随时都能舍弃团队成员的准备与弹性。也就是说当真的要杀鸡儆猴的时候,就依照这个工时来杀。那么因此,工时不足的员工,其实要自己想办法补班,避免落入末尾淘汰。所以说到底这样的制度骨子里是责任制。

8.因此第一个令箭是工时,但并非一定要使用,但当团队需要使用这个令箭,老板随时可以选择性地发动,而且是针对那些工时不足的员工。这令箭的发动就是要准备除去常常不来(请假)的员工。请假没有限制,这个其实是陷阱,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只有那些勤劳或是有意志力的人,才会安全通过这个陷阱。相反地,惰性很强的员工,一定会中招。

9.有一种情况是工作能力很强的员工,工时不足怎么办。前项所说,这是选择性的发动,不是齐头式的。员工是否不适任,还是由主管来主观决定,工时不足只是令箭(手段)而已。

10.另一种情形,主管无法约束员工,那么这是主管与老板的问题,前者找不适任的员工进来,以及后者找不适任的人担任主管。不管前后者应该适时发动令箭。

11.如果有工时达标,但工作表现差的员工,这也是主管的问题。这种情形要使第二个令箭:工作未达期待。但要求工作未达期待,必须明确列出”公平的”工作目标,这件事在实务上是非常困难的。

12.第三种令箭是考绩,这一年才能发动一次,完全是由团队主管依照一定的方式来决定,这里授权主管相当大的权利。

所以结论是,招人进来时就要充分了解对方的工作意向,并且在前一个月就决定对方是否可用。如果可用,但是事后又反悔,那么必定是主管出了问题,没有认真看自己的员工。找人进来时也要设立两种标准,第一种是工具人,低薪,随时可以丢弃。第二种是将才,将来会成为团队重要的扛把子的人才,这种人才的重要特质就是有自制力,会自我推进,对这种人也不需要使用令箭这种武器了。如果是将才的员工,那么也要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他们。

以上都是人力资源很浅显的道理,但你经过思考后的结论,和简单接受一个教条是完全不同的,并且可以无惧于将来所有的未知情况。所以,只要你抛开过去经历过的种种是非,理性地思考各种情形,终会发现,世界是如此复杂而清晰,神秘而有序。

十、产品宣传之前

不是所有人都能懂得炒作自己,更多的创业团队往往藏在深闺无人识。最近接触创业者多了以后,开始有人联系我说希望帮他们介绍一些媒体资源或者推广资源,但往往两三句之后就没有了下文。这与待人处事的技巧无关,很多人既不知道怎么开口请求帮助,自己也不大清楚该做好哪些准备?如此一来,沟通的成本便大大的提高了,也浪费了彼此的时间精力,也是有点可惜。

千万不要YY记者会认真帮你宣传。记者的工作不是帮你推销产品,而是分享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资讯。虽说创业初期确实要做好公关工作,但不要只是依靠媒体去帮你推销宣传。记者们想要报道的是能够吸引读者兴趣的故事,创业历程无疑是极好的素材,但宣传自己或者宣传公司并不会加深用户对产品的认识。创业者们的首要任务,是带来最好的用户体验,或者说让他们对你的产品感兴趣,至少会想去尝试你的产品。如果你已经拥有了一批活跃的种子用户,同时也自认为开发的产品或者服务不错,才是对外开始曝光的最好时机。

第一件要做的事自然是把相关的稿件、图片等素材准备好,然后用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来包装你的产品。好的故事,不是为了迎合谁,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只要我们对世界有看法、有观点,把故事“说好”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多加练习,多跟别人分享就好。然而说一个好故事不是在于“故事的说法”,故事的本质才是最重要的。“故事的本身”若让观众有共鸣,才会产生群聚效应,相互分享。

比如有个故事说,一个人收到错误的诊断报告,写着三天后就会死亡。结果第三天的时候,却又告诉你,抱歉报告拿错了,其实什么事情都没有。这故事有高低起伏和错综复杂的情绪,即使只是轻描淡写,也有很大的震撼力。如何去分享故事本身,根本不重要了。

Instagram的故事是:“手机拍的照片总是如此平谈无味。”它的诉求是快捷、美观、有趣。然后它给出了解决方案:手机拍照,选择滤镜,调整,最后上传分享。不费吹灰之力。<这就是我们对照片分享的再创造。>创业者常犯错误就是太强调自己的产品有多好,而没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表达产品如何助他们解决问题,来生成这个好故事。

另外,很多人喜欢描述创业故事,但当创业经历和产品没有任何关联的时候,这只是一个单纯的故事,最多可以励志,但对宣传毫无帮助。比如所一个母亲在家中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孩子们一起工作,利用自己农场里的山羊开发肥皂产品。家庭和原生态是相关的,这样的故事自然能够吸引媒体。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病毒式营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多数想做病毒式营销的宣传都失败得一塌涂地。如果你没有自信能够做出引爆点,就把你的热情转到提高自己宣传的内容质量上,这样做才会让受众群体更容易接受并且分享,达到宣传的效果。

然后,开始准备完整的资料吧,通常包括:创始人经历、简介;产品新闻稿;公司Logo(常见的档案格式,下同);产品截图;产品视频(也可拍好上传至视频平台);官方网站;社交媒体主页;测试帐号等。

做好万全准备,是为了让媒体的工作更轻松。通常记者有采访、写稿等千头万绪的工作缠身,多帮他们一点忙,理解万岁。

艺术家Andy Warhol的名言“未来每个人都能十五分钟成名”至今仍铿锵有力,换个角度思考,唯有事先做好万全的功课准备,我们方可把握瞬息间成名的机会。当身旁有朋友、前辈可以热心引荐各种资源的时候,便可以秉持感恩的心,快速递上必要的资料,除了可以缩短彼此的沟通时间,也有助于自己的产品、服务被这个世界所看见。你的故事才能最终成为产品最好的代言、最好的宣传媒介。

十一、遭受挫折之后

在接近半年的观察当中,我发现经验分享对于早期创业者多半收效甚微,其原因是:听不懂、不相信。

先来说“听不懂”。我作为曾经的创业者,当时了解的概念和如今并无二致,但对其深入体会的程度完全不在一个层面。这同样反映在众多其他创业者身上,譬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创业团队的股份划分问题,时至今日,依然是被询问较多的问题之一。何故?既然大家都知道最优方案是CEO要占50%以上股权,因为大家要跟着能够带领团队成功的人走,为何依然存有疑惑?因为现实情况委实要复杂太多,投资人的喜好标准并不能解决很多人的实际问题。比如某种情况下,CEO的个人能力稍弱,就要强调多人投票制定决策。再比如某些大老板兼任投资者和CEO的情况:CEO没有投入多少资产,但为了控股却要取得很高的股份,同时得到了非常可观的分红,这对于绝大多数小团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另外一种情况是大家一起出资,CEO投入了大量资本,其他成员投入的较少,比如CEO占80%,其他成员一共占20%,长期下去很可能会降低其他成员的能动性。诸如此类等等。其实解决办法有很多,比如把表决权和股权之间的关系切断,可使表决权:股权设为3:1,同时,修正其它成员的表决权股权比。更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制定股权激励计划,从而降低CEO的股权,增加其他成员的股权。当某成员达到他的指标时,就给他分配股票、期权等,避免股权固化带来的弊病。作为小型创业团队,尤其要强调小巧、灵活和变通,在股权问题上也不必拘泥于正统。 比如,我们完全可以抛弃股权这个词,转而使用所有权、表决权、分红权来精确定位,当团队成员对产品、行业、融资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者进行了再融资等较大变化之后,可以重新讨论分配上述权利。以上种种,后来者觉得理所当然,初次创业者没有足够多背景知识,便总是处在茫茫然的状态里。

再来说“不相信”。无论投资人怎么中立公允地描述,初出茅庐的年轻创业者们总是倾向于认定“你们这些纸上谈兵的家伙无非是教条主义”,并且坚信成功是自己闯出的。这有点像结婚的人劝谈恋爱的年轻人要重视性格和内在,但荷尔蒙萦绕或者游戏人生观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听得进去?实际上,这一代创业者的资源比过去要多很多。十年前创业资讯极为贫乏,大多数创业者几乎都是单打独斗、边做边学习,那种遇到瓶颈却找不到咨询对象的痛苦,不是现在的创业者所能体会。如果当时有人协助我审视自己的创业条件,也许我会少走太多的弯路。另一方面,创业环境变好,再也不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床走原路”的难带,同样带给人们大量的盲目乐观。一旦心里萌生了创业的种子,别说四马,四十匹马也追不回来了。英国军官T.E.Lawrence曾说:“有人睡觉时做梦,有人醒着时做梦;醒着做梦的人比较可怕,因为他真的会去做。”

回到主题,创业比的是“气长”,谁能平安走过雷区,就能提高创业存活率。很多手游创业团队在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就面临关张,这真不是危言耸听。以往总是在谈早期创业或融资的注意事项,这次不妨来谈谈治病救人的策略。

倘若离破产还有半年时间,财务管理便应提到很高的地位。财务规划一直是许多创业者最不愿意碰触的项目之一。因为财务规划最伤感情,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寻找愿意投资的亲朋好友、金主或机构,不断向潜在的资方做简报,这是多数创业者不断遭受挫折的开始,所以很多人拿到钱以后往往不愿意再在钱上花经历。创业期间花钱的地方都要注意量力而为,总结起来的话有三个词:别迷信、一次性、早搞定。以法务为例,无需迷信大事务所,你手头上90%的问题交给一家小而精、独立的律师事务所都能处理。因为那些出来单干的律师们,恰恰正是从那些大事务所出来的,很容易找到一些有品质的法律服务,同时又不需要支付费用去供养那些大事务所的招牌。但这些独立执业的律师可能都只能处理你某一部分的法律问题,所以你要找出你自己适合的列表,就不同的问题各个击破。这样的做法,绝对比把所有的问题丢给一家大事务所节约很多资金。处理问题的时候,最好一次就把事情处理好,反覆的成本往往出乎你的意料。而很多与公司运作相关的法律层面问题,尽早搞定为上策,等到团队要正式运作或产品要正式上市时,就太迟了。常见的一种情形是迫不及待的投入工作,找了一堆工程师来写程序,合约没有拟、细节也没有谈,最后在成品做出来前,工程师带着代码跑了,非常可惜。

财务之外,另一个重点是发展独家的优势。就像个人一样,要是你的公司没有特别优势,做出来的产品卖相也输、完成度也输、技术也没有赢,当然就等死。不剑走偏锋就一定会很快死吗?未必。欧美许多公司严格说来也像是生产线,但他们就是能不断做出“精品”。很多看似红海的产业,加入一点小小“区隔”,也能够稳稳地被市场所需求着。在有限时间和资源下跟随大流,面对几千家都是做手游的团队,还能有什么特色?如果产品核心不能变,美术也不能变,你稍微换点小菜,只留下特色部分先做完,反复调整后用这部分重新去融资,或许也比坐以待毙强。

创造口碑同样箭在弦上。有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口碑极佳,这大大提高了抗风险的能力。但对于默默无闻的团队而言,等到公司稍微稳定以后,即使过去没有“累积口碑”也要努力“创造口碑”,每个月都想一些新的创意来宣传产品,分享经验,最不济想办法跻身娱乐新闻也可以,等到和发行渠道聊天的时候,“靠!原来上次那新闻就是你们搞的……”瞬间就打入心坎拉近话题。但曝光、出名或许是一个选项,但不是最棒的选项,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今天再怎么出名,明天就会被遗忘。更需要持续打造的是在所有行业接触中建立个人和产品的口碑。总之,不只是做好眼前的任务,也要同时思考如何“创造”更多公司和产品的形象,口碑自然就累积了。

到了资金还剩一两个月而产品眼看无法完成时,融资迫在眉睫。的确,大部分投资方都更愿意种子期投资而不愿意投半成品。但这对于已经落入这般田地的团队而言,现实已是无从选择。不过这个时候,求救是求不来的。80年代,IBM有句很有名的广告词:”No one ever got fired for buying IBM.”(没有人因为买IBM而被开除)这句广告词就是让消费者能在商务采购的场合下将IBM电脑列为第一选项(应用的心理策略有从众心理、损失趋避等)。营销的最终目的,在于让销售这件事成为多余。所以同样的,请死心吧,你是融不到资的。但你能让投资者自己来投!想争取机会,就要懂得创造机会,让投资人有使力点。可充分试玩的产品、渠道方的认定、发行方(无论国内外、独代或联运)的兴趣、手中拥有的ip等,都是提升自己价值的砝码。另一方面,天使轮投资人的力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远比很多中介性质的FA要有价值。尽量充分主动的和天使期投资人进行沟通,以及和近期拥有融资经验的人对谈,也许三两下就能破解眉角、获得宝贵意见。

但即便获得了投资人深入约谈的机会,依然要注意以下事项:

1、准备应对各种提问

通常你会认为自己对所的团队和产品内容非常清楚,但是你还是要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准备,不仅要自己想,更重要的是让别人问。可以请一些外界的专业顾问或有融资经验的朋友来模拟这种提问过程,从而使自己思得更全,想得更细,答得更好。

2、准备应对投资人对管理水平的考察

也许你为自己多年来的业界成绩而自豪,但是投资人依然会对你在当前公司中的管理能力表示怀疑,并会问道:既然之前没有按照目标获得盈利,你凭什么认为得到投资后公司能发展得更好?大多数人可能对此反应尴尬,但是在如今状况下面对投资人时,这样的怀疑却是会经常碰到的,需要正确对待、承认失误并强调潜在价值。

3、准备放弃部分业务

在某些情况下,投资人可能会要求创业者放弃一部分原有的业务,以使其投资目标得以实现。放弃部分业务尤其是能产生现金流的业务,对于公司来说看似增加了死亡风险,但却很现实又确有必要。在投入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集中资源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准备作出妥协

应该明白自己的目标和投资人的目标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在正式谈判之前要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决策就是:为了满足投资人的要求,创业者自身能作出多大的妥协。在团队如此之多的环境下,资本不愁找不到项目来投资,寄望于投资人来作出妥协是不大现实的,所以创业者作出一定妥协也是确有必要的。

接下来是最糟糕的情形了,即在断粮前夕融资落空。这时候最简单的抉择到来了:是借钱坚持还是放爱一条生路。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绝望中寻找希望并且飞龙在天的例子不是没有,但搞得家破人未亡的惨剧也时有听闻。对于游戏开发而言,就我的经验,有一个标准仅供参考——在为艺术献身和成为威尼斯商人这两极中间,如果你越靠近中间地带,越推荐你放弃。功利是功利者的通行证,虚伪是虚伪者的墓志铭。即便如国内这般浮躁的环境下,我依然见到不少极为追求精品细节的偏执创业者在崩溃边缘起死回生,却很少见到标榜追求成为暴雪却敢于拿出平庸作品以求谋生的团队得以苟活。

如果你确定你的道路前方一定是光明并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请大方地请亲友协助自己。NLP疗法中有句话:“解决问题所需的所有资源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身边许多创业者都跟我当年一样,天生就有反骨的基因存在。但这背后也总是会衍生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不太希望长辈“帮助”自己,感觉好像很没用、当啃老族,这是自尊的问题。但这就和追求恋爱对象一样,要成功,得要天时地利人和,有时候那些“没有意义的尊严”一定要舍弃(这句话虽然很像日本动漫,但却是真理。)除了父母以外,非行业内的同学、朋友,同样是很重要的资源。我之前创业碰到的最大的问题,总归而言都是因为觉得自己太弱,因此才会选择和其他人合伙的方式,最后却往往都是大家理念不合而解散。直到多年后才发现,很多同学、朋友的二度关系也都是同道之人。绕回来,资源依然在身边,但不知道的话钻石也会变垃圾。不过欲速则不达,不到最后关头,靠一己之力努力破局是很宝贵的经验,不然能力也不会磨练出来。每一件事背后都有理由,每一个理由,必定都有其意义,也许要到“成就解开”之后,才能触发另一个新的隐藏职业。总而言之,不要浪费了身边的“资源”,千钧一发之时也许你正站在银山上还不自知呢。

最后的箴言是:做自己有把握的事,不要赌。人可以贪心、可以冒险,但下大注赌博的话就惨了,一旦做出错误的决策、背离原本的理念,早晚会把整家公司外加老本一次赔光,只不过是时机先后罢了。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仍值得铭记。

就像David Frieberg所指出的,“建立一家十亿美元级的公司,其可能性几乎是0.00006%。即便你融到了资金,然后将公司转手,或者带领公司上市,这中间也要花费将近49个月的时间。假设你的公司有三个创始人,那么每个人将从中得到30万美元,相当于每年 7.3 万美元。别忘了,你最终一无所成的概率是67%。”

所以,如果你仅仅是为了改善经济状况而选择创业,在遇到很难逾越的困难面前可以考虑收手了。去找一份未来很有发展潜力的工作也很好,何苦一定要创业呢。万一你创业失败,一无所有地离开,说不定是更大的麻烦。

而无论你创业成败与否,名声才是无价的,是你在创业中得到的最珍贵财富。就算你的公司并没有成功活下去,为团队留下积极影响也非常重要。如果有足够的个人魅力,你就可以把自己在过去积累的经验应用在未来的公司中。最终,你如何对待你的投资人、你的员工、你的伙伴,这才是最重要的。金钱的获取也许不完全匹配于人品,但人生的高度同样不依赖于短暂的成功。祝福你继续走下去!

附录

A、做投资比创业更好?

如果一个应届生或者毕业未久的新鲜人想加入VC,通常会是两个需求——

l 长期从事想最终成为某家VC的合伙人。

l 寻找你想加入的创业公司。

如果是第二条,其实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是第一条,千万要确定已经想好。首先,你加入的身份是associate或者analyst,等待你的是大量“杂活”,真正的杂活。在几年过去之后,除非有幸晋升,否则你会发现你永远缺乏所谓的“实际经验”,也没有“金融知识”,比起在bank稳步发展多年积累经验的人,只能孤独地等待着投出好项目并且沾上一些光,或者重新投入实际的公司运营当中去。

没有真正的操盘经验或业界资源,即便你成长为较高级的VC职位,依然会面对以下的困扰——

1、对钱没感觉。由于你一直在花基金的钱,而且由于风险投资本身就存在血本无归的可能性,所以你很少承担指责,也感受不到濒临破产的压力。

2、面对优秀公司没有底气。也许你接触的公司里95%都发展的一般,但真正有价值的其实只是那5%。而当你满腔热情的和这些优秀公司的CEO交流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在对方看来只不过是浪费时间,因为——“你懂毛啊?”

3、等不到反馈。大多数工作都有反馈,工作一年、两年甚至更久 ,你很清楚自己的业务成绩,和同龄人相比,你也很清楚自己的发展是否跟上大家。即便在一个小项目上你也很容易从用户、上司等地方获取反馈并受益。但VC经常要等待数年来获得成果,而这成果甚至是个失败。而市场变了、科技变了、产业变了,可能你发现双手空空,从头开始。

4、难以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如果有幸加入一家优秀VC,和优秀合伙人一起工作,在和他们工作方式、思考结果、决策模型、待人接物等方面进行比较之后,你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劣势。但是,如果你没有什么经验就开始工作,怎么知道你是否在和优秀合伙人一起工作??

5、难以验证自己的成长阶段。要想成为能独挡一面的VC人,需要看到别人看不见的团队优点、项目潜力、行业趋势,需要敢下别人不敢下的注。但问题来了,VC技术哪家强?你如何知道你看的是对的而不是因为跟大佬多混了几年就自以为是?这一行里,超级装B、超级牛B和超级傻B在某些阶段中非常的相像。

很多人说,创业者创业成功之后更适合做天使投资人,因为早期项目是需要半个拍档,这个天使投资人不但是一个财务投资人,而且是一个真正能跟创业者同呼吸共命运,或者说能做项目分析,还能帮忙找人、找钱,这样的话只有经历过创业整个过程的人,才知道创业过程当中的艰辛,你才知道在第一阶段他最需要什么,在发展阶段他最需要什么,什么时候管理会出问题,什么时候你跟他讲讲建立企业文化。

于是,很多人会说,我有行业背景,搞过大项目,有眼界有实力,做VC不在话下。很好,但你又会遇到这么几件郁闷的事情——

1、回报不一定高。做VC比起成功的创业者,回报高不了太多,比起很成功的创业者则差得远。真正能把VC做好,需要的能力比创业者可能还要综合一点,你不但要有创业方面的经验、产业的背景,还有帮助创业者融资的能力,还要对业务进行梳理的能力。而且你要同时管理几十个项目,所以它的综合管理能力要求更高,不是那么容易。做VC,必然要将领域扩展到你之前从事的行业之外,新领域的项目如果看不太懂,失败的概率就比较高。

2、扎得不够深。也许过去的从业经历让你认为自己已经有了足够多产业的认识,但这方面有时候反而会成为你的掣肘。因为你对产业规则比较理解,看早期项目的缺点比较明晰,对创业者需要哪些帮助比较了解,但某些面向未来的真正创新一定是来自于创业者的。随着你对产业的远离,敏感地意识到突破点所在的能力会开始下降,更不用说对于你没有深深扎进去过的行业。

3、过去卖力干活,现在卖力做决定。即便以前你是CEO的职位,做的决策也不如VC的万一。作为投资人天天都要做决策。你过去可能具备了优秀的业务能力和突破能力,但如果面对几千万的投资纠结,面对小案子也纠结,晚上想来想去睡不着觉,那基本上干不了这行了。

4、信息过载,并行操作。作为CEO,要抓大放小,找出重点;而做为VC,最重要的是迅速过滤信息,在你没有接触案子之前,你永远不能直接下定论,你需要大量接触项目,筛选出需要沟通的,再筛选出需要深度沟通的。作为CEO,你可能希望专心的做一件事,抛开杂念,最高效地完成之后再进行下一件,并且把重要度低的事情交给合作伙伴和下属。然而,作为VC,你级别越高,要做的事情越多,最终意味着你要把时间排得满而又满,至于排不进去的,只能同时处理;即便是敲定处理这件事的时间,都可能是并行的。

5、没有团队。也许你在各家公司被各种不同的方式洗过脑,比如说“团队精神”。然而,VC是孤独的,甚至越强的VC人越少,各司其职,甚至还有潜在的竞争关系。在这里,信奉的是所有事情自己搞定。什么?搞不定?要你何用?而作为前CEO,更要适应和所投项目之间的关系,从场上玩家的状态退到一种顾问都不如的关系状态。

另一方面,工作能不能胜任是一回事,工作好不好则是另一回事。

假设你成功地在VC职业道路上马不停蹄,一飞冲天,但我依然不确定你是否会真正喜欢它,因为它会面对这些事情——

1、政治。政治无处不在。合伙人之间可能有政治,不同地域的分机构之间可能有政治,和跟投方之间可能有政治,和下轮投资方之间可能有政治,和LP打交道可能有政治……当然,这里的政治不是那么负面的含义。不过,你是否是个心智成熟、处事圆整的人,直接影响到长期的发展。

2、时间。且不说从一个项目中收获成绩要多年,整个VC行业都是用时间堆起来的。你发现好案子拿不到,因为你不是合伙人;你发现拿不到足够的钱,因为你不是合作人……等你做到合伙人以后,发现资历不够募不到资,依然是个打工的……等到自己做基金了,发现留给你的时间却很紧……

3、不刺激。无论你觉得压力多大,但终究不如创业者经历的人生那么充满刺激和深层次的领悟。并且,当你经验越来越足,资源越来越强,资金越来越多之后,风险其实在下降,也许你可以间接感受到所投公司体验的快乐、哀愁、绝望或激情,但你的体验中很难还有真正的“激情”可言。

4、坏消息。对VC而言,有个282理论,即20%公司会成长得非常出色,20%很快会挂掉;80%的公司要么回本要么最多赚个小钱(对天使而言可能是191)。所以,你每天听到的都是公司不那么好的消息,每天都要帮助公司想办法。至于那优秀的公司,他们很少会给你填麻烦,至于好消息,即便一年一次,也无法和海量的坏消息想抗衡。如果你是一个需要正能量刺激才能过得开心的人,掂量掂量吧。

所以说,抛开工作内容和喜好之外,如果你只是因为觉得自己看项目一向很准想来做VC,那么:有钱有判断力,适合做VC。有钱不懂行,适合做LP;有判断力没钱,适合替人理财。

B、如何成为优秀的投资人

罗素如是说:“一个人情绪高昂程度和他对事实的认识成反比,知道得越少就越狂热。”人就是这样,距离越远,却认为自己看得越清楚;越无知,却觉得自己知道很多;越浅薄,就越偏激……吊诡的是这些外强中干,看起来很有自信、张牙舞爪频上媒体的人,看起来较具说服力;但态度谦虚的人其实反而较有智慧。

投资人总是被神秘性的光环罩着,以至于技巧和策略被淹没在一片颂歌声中。每位投资人都具备鲜明的个性,使其风格有别于其他投资人。风险投资的乐趣之一,即是其多元性,这与成功学的教条观念彼此抵牾,后者认为成功总有一条看似正确的道路。我的感觉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取决于每个人的性格、信仰和兴趣。早期、中期、撒网、定点、新人、裙带、领投、跟投……有太多风格可选。有的天使投资人声名远播,演讲能力出众;有的天使投资人其名不扬,出手很少,但每击必中。没有单一的标准。

首先需要区分的是投资和投机,这是我们一个合伙人经常说的。投资和投机都能赚钱,但你只能选择一种方式。

买彩票的人,也会仔细搜集开奖号码的资料,分析数字出现频率、号码出现趋势与中奖号码的关联,如果没中,就继续沿用或修正自己的选号策略。每天开盘,杀短线的散户都紧盯着屏幕,从未漏掉任何转折变化。他读遍财报,细心观看市场动向与信号,每天回家之后看大师解盘,上雪球吸收他人见解,甚至组织投资研习,与同好们交流切磋……

但老天最大,善人不一定善报。投机成功也不代表高明。大多数的人从投机与赌博中得到的都是失望。至于利用货币市场的漏洞、内部信息、人脉网络等资源进行投机操作的人,已经不仅仅是在投机,而是一种高明的作弊,这不是买彩票的流浪汉有能力做到的。

那既然投资不是投机,那投资是什么?投资并不是为了跟别人比回报高低。投资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在可承担的风险内做出合理的选择。比如说,在你看不懂一家公司但需要资金又非常多的情况下,依然应该把钱投给另一个你很熟悉的领域中你确信更有upside、融资额更少的公司当中,因为你的资金池有限,过大的投资额和all-in一样成为了赌博。

人们总喜欢将成绩归因于技巧,因为这会让事情简单许多。对拥有成绩的人来说,他自然也可以直接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因为他眼光准,所以XX发展得这么好。“因为,所以”,让他的成功有迹可寻,等于是再正面肯定一次自己对投资所付出的努力。刚获得一些成功的年轻投资人,也最喜欢提供各种正面资料来加强自己行为正确性。其中最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褒扬拿得出成绩的同路人。相互标榜,不问其他。

成为有判断能力的投资人,最基本的要求就要能区分运气和能力。很多好成绩只是运气的昙花一现。无论是风投还是普通投资,最重要的性格特质是独立。一个只会跟随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我个人的经验感受来说,大概会经历下面几个过程:

第一阶段:不知其不可也

由于耳闻了诸多创业和风投的历史,你知道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的事情。不幸的是,这就像是你准备学开车,第一次坐在方向盘前,发现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开始。你开始不停地问以前的朋友同事“有没有项目介绍?”90%的回答都是“不知道哦”或是“认识一个家伙,不过创业有一段时间了。”然后颓丧地开始发呆。

这个阶段持续一到两个月,时光易逝,很快就进入到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知其不可也

在这个阶段,认知到要往前推进,是要做些事情的,“嗯,我还要再做点功课”。于是你开始读了一些文章,到处浏览网页,国内的、国外的。这时,你试图探索一套自己的“必杀技”,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能马上见到成效。于是开始往外边跑,去见陌生人。

你从一个无可救药的宅男变成了一个“社交狂”,从这个沙龙跑到那个沙龙,见了一堆靠谱或不靠谱的人。不过,你却从未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个方法是否真正可行,每次你得到一个新bp你就会欣喜。你的潜意识中认为……只要跑得勤,自然就有案子,然而你却(故意)忽略了二个简单的小道理:瞎忙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缺乏方向,错误的方法将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

在被信息轰炸过以后,你发现你认识的同行或是你身边的同事平稳地在接触和跟进案子。这些案子质量都很高,也都不是在路演上会出现的。你开始疑惑,是因为人脉不够?没有知名度?

很幸运的,你的上司转了一些案子让你跟进,你长嘘一口气,终于可以摆脱两手空空的状态。然而你在分析案子的时候发现有种种问题,人员有风险,项目有风险,你难以说服你自己这件事一定能成,于是你犹豫、挣扎,直到有一天被告知案子被别人签了。你又开始阿Q版安慰自己,也许这只是个J,不是A。但几个月过去,现实抽打了你的脸颊,这个案子发展得很好。于是你明白事情是会动态发展的,投资者可以推动很多事情。有的项目,创业者跟投资者打官司;有的项目,艰难险阻,最终拨云见日。这是有道理的。

再然后,你开始抱怨为什么你手头的项目都不温不火,而其他同龄人的项目却总是一飞冲天,却忘了他们已经摸爬滚打了好几年。这就像金融投资,只有时间的历练才能区分出是否“已经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了”。不过,大部分人都是因为赶上了风投而获得成绩,如此多从业者,就算经历好几年,也只有5-10%的人真正地成为领头羊和布局者,而不是靠天吃饭。

某一天,在某个瞬间,你突然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顿悟

“顿悟”好像将你头脑里的两条筋给连了起来。你突然认识到,这就像武学一样,内力、筋骨、经脉都提升才能真正成为高手。不单是你,而是所有的人都避免不了看走眼、做出决定。而你之所以寸步难行,是因为你太着急,指望一两本秘笈就能脱胎换骨。

因为这个新发现,你成为一个按照自己方法去寻找deal、辅助创业者、扩大见识、自我成长的绝缘体。你开始努力按照你自己的节奏来工作,抓住每一个可能属于你的好机会,当你犯错或者挫折时,你也不生气与担心了,“下一次、再下一次或者再下下一次,将会有越来越高的成功机率”,因为你知道你成长到一定程度,结果是水到渠成的。

你停止用片面的角度来看结果,你开始以深入的眼光和全局的眼光来思考和观察。你终于认识到投资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只要持续不绝地发掘和推动、遵守你自己的准则,甜美的果实终将出现。

每个人、每家投资机构都有自己的投资策略,各有差异,并且都无法覆盖到所有好项目。但这一策略之所以采行,是因为从一开始,在基本逻辑上,它就是一个正确的策略。它可能带来的是“并非最佳”的结果。就像花了保费支出,没拿到理赔一样。但我们不会因为这样的结果,就放弃这个投资方法。

过了三年之后,有人会说,看,某某都上市了,你们当初真没眼光。他不愿意说的是——另外一千家创业公司倒在了路上。没有人可以事先知道哪家公司才是最佳表现。你的策略可能没有让你选到那一两个最佳表现的标的,但也让你避开成百上千业绩难看的投资经理所做出的错误选择。

合理的做法是选用一开始就正确的策略——不论结果怎样,在逻辑上都正确的策略。因为它从最根本就是正确的,你才有执行的信心与坚持的勇气。相较之下,不少号称不断修正投资策略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努力认真,但其实是混淆了策略与结果,只是随波逐流地被结果牵着鼻子走。

坚持自己策略的难度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做投资决定,事实上是合理化自己的情绪反应罢了。当我们发现原先可以做的更好,损失是因为自己的举动而造成的,懊悔在所难免。

懊悔,从古代遗传到现代,有着生存上的意义,但在现代成为了许多人无法逃脱的魔咒。并且,当初预期越高,当结果不如预期时,后悔就越严重。

当一个投资经理选择投资一家公司之后,很遗憾,表现往往不如预期。原以为会赚钱的兴奋期待落空后,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后悔。而下一步呢?他会开始害怕自己陷入第二次的后悔。为了躲避这个心理惩罚,反复研究这次选择带来的教训,在未来的判断中更加犹豫。

表面上,他们以为自己有更理性的想法,其实只是为了驱散负面的情绪。

但既然后悔与预期相关,那么当你对投资有正确的预期时,就不容易落入后悔的境地。比如你预期初创公司的发展总是有高有低,你就会坚持认可你所认可的创业团队,不断支持他们,即便最终失败了,过程中所有的经验都可以用来帮助其他的创业公司。

摆脱情绪对人的控制,很难光靠历练和修养就能克服,根本的解决之道其实依然是重复一万遍的老话——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

接下来这个阶段是我看见别人具备但自己还远远没有走到的——

第四阶段:知其可为也

你的决策体系告诉你什么,你就做什么。你接受失败就像你接受成功一样。你懂得让你整体的成功几率继续增加,对他人的光彩熟视无睹。你已经算是好的投资人了,而且你开始获得其他人的尊敬。你仍然在继续研究和思考各种机会和变化,而且这个过程中,你的成功次数已经持续地多于失败次数了。

随着你经验不断的累积,你的心法也不断的修正,每次时你都会小心谨慎的思考,但大胆果断地决策。你思考问题的时间,比之前多了许多,而花在deal上的时间,却比之前少了许多!你在辅助新的创业者、新的投资经理、新的合作伙伴,推动你认可的产业模式,推动社会往更好的地方走。但你一点不觉得自己有多强,你只觉得自己运气好。你可惜自己错过了很多好的项目,不是因为它们所带来的收入,而是减弱引领潮流的砝码。无论动机如何,终究止于至善。

财经作家Jason Zweig将人的行为分为三个类别:Having, Doing, Being(拥有、从事、成为)。

拥有,是快乐回报最低的行为,却被很多人当成追求快乐的唯一法门。

做了什么事、你是怎样的一个人,才是真正令人快乐与满足的活动。投资金钱之外,更要好好的投资人生中的每分每刻,获取有意义、有快乐的人生轨迹。

这才是真正的投资回报。

每天都能接触到成功的、不成功的;年轻或年长;青涩或成熟的创业者,通常我并不期待能产生什么业务联系,而更希望产生交流,互换感受。这就像我写的东西并不是为了教育或是辅助,而是希望透过文字与你对话。“你的文章太棒了”或是“你的文章太烂了”并不是我期待的回馈。

同样,如果我遇到挫折状态很差,也不喜欢别人抱着我说:“没事了!不要难过,我了解你的感受。”如何没事?你又不是我,你又如何能了解我此刻的感觉?安慰的本质是陪伴,不一定是感同身受。

后记:要有爱

在年轻的时候,我知晓了自己的某些特质。例如说某些弱点,比如体质,我的耐力、爆发力、柔韧度通通很差。而且,我也颇不擅长并行处理繁杂的细碎事务。但我知道自己也有擅长的事。我擅长理解复杂的情况、整理各种资讯,找寻可能的方案,进行分析和方案思考。

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我们对某些事情,比较有感觉,做起来比较快,但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这样。背后的原因也许很复杂。有些可能是生来如此,真正的决定于遗传和 DNA。另一部分,很有可能是因为早年的经验、教育、训练,影响了脑部、神经、身体的发展,错过了早年的培育,后来就难以学习。例如,世界上几乎没有技术一流的小提琴家,是在二十岁之后才开始学琴。也几乎没有人,是从二十岁后才开始学中文,却能用以中文写作成为文学家。

这些天生而来以及培育而来的特质,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日渐明确。每个人特质之间的差距也渐渐拉大,而且受教育的过程往往加大了这些差距。例如,擅长逻辑思考的人,可能选择工程、科学领域,也就在逻辑的部分不断训练、不断加强。

在那些具有优势特质的领域,我们可以用合理的时间、合理的力气,就做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那些缺乏优势,或比不上多数人的部分,我们虽然可以用很多力气去弥补加强,最后可能是达到一般水准。

如果在你的事业中,大部分的时候决定表现优劣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运用你所擅长的特质,当然更容易做得出色,更容易有成就感,受到肯定与重视 -- 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的。

而且我发现,我们擅长的事情,通常我们也就喜欢,尤其那些先天、早年就拥有的敏锐特质、才能。

如果我从小唱歌好听,从小唱歌就被称赞、得到糖果,我对唱歌这件事,就建立了正面的连接,想到唱歌,接触到唱歌相关的事情,就引起我的愉快感受。这件事,心理学家在20世纪初就发现了,而且在动物、人类身上都不断找到证据。

另外,如果我从小唱歌好听,这表示我的耳朵可能格外灵敏,或是我的大脑关于声音、节拍、弦律上特别敏感。这通常也显示如果我听到优美的音乐,我的感动会比别人强烈——噪音带来的不悦,也会特别难受。因此,我会特别想要在一个充满美妙音符的地方工作——不用等到发薪水给我,乐音本身就让我开心。而且,如果我创作了、表演了优美的歌曲,我自己就能从中得到感动。

这些,就是所谓的“内在报酬”——做某件事的本身,就让我们开心愉悦,而不是等“赚钱的那一刻”才得到回馈。

许多领域,最优异的人做出最优异的事情,都是因为至少伴随着那一份“内在报酬”。牛顿发现定理时的喜悦,必然不是来自换算成现金之后的结果,而是来自他的心灵,解答了困扰的疑惑,体会到自然中的合谐与奥秘。古代没有版税,没有稿酬,古代诗人,从屈原到李白,从苏轼到郑板桥,他们创作除了抒发情怀之外,没有从中得到金钱上的好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许多艺术家、工程师、教师、科学家、厨师、文学家的身上。

另一个方向来说,我看到太多人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他们特质上本来就较弱、较缺乏敏锐度的事。他们每天挫折,常常焦虑,没有办法满足上司、顾客、同事的期待。他们浪费自己的人生,也浪费公司和机构的资源。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能花时间去做自己喜爱的、有感触的事物,无法发挥长处,社会损失了多少,根本无法估计。他们之中,有些人会离开,找路、闯荡。最可惜的是某些人竟然就此相信自己平庸、低劣、一无事处——最后,他们常常也真的变成这样的人。这一信,可能就是大半辈子。

人生中的转弯往往在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时候就来到,或者是我们预期应该要转弯了,而眼前除了笔直的马路以外,左右两边什么都没有。我们对于自己的未来要往哪里去也许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方向,但该怎么往那个方向前进、究竟可以前进得多快多远,似乎只能不断地摸索并修正出一条道路,希望不至于偏差太远。更别提我们当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人,会在走了好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现预计要去的目的地不是自己真正一心向往的。而不快乐的人生,受委曲的往往不只自己,往往毁坏了你最想守护的事物。

有一位朋友曾经这样和我描述他的童年到少年的家庭生活——

“在比较小的时候,一直认为我爸是个很暴躁、易怒的人。我和妹妹都很怕爸爸,他总是板着一张脸,随时不开心。常常晚回家,晚回家通常表示会喝醉。如果我们的成绩不太好,他就更不开心,有时候会打,大部分时候只有骂。一个星期总有一次两次要和妈妈吵架,有时只是口气不好的拌嘴和冷战,有时候就是吼叫和对骂、丢东西。有几次,还以为他们要离婚了。

所以,我一直很不喜欢爸爸,一直不喜欢我的家庭。我常希望生在另一个家庭,或者,如果我有一天当爸爸的时候,我一定要当个好爸爸。

后来,爸爸年纪大了,我长大了,慢慢觉得,其实爸爸个性本来不是个暴戾的人。我自己开始有工作经验,并且片片断断地知道了爸爸年轻到中年的工作历程。知道他在生意上曾经被出卖,曾经待在一个对他苛刻的公司,曾经和同事互相斗争,曾经好几次不成功的工作转换,他的目标和企图心一次次被打击和消磨,他要面对曾经对他寄以厚望的妻子、家人、娘家、老朋友、旧同学…

我慢慢理解他为什么好多年都板着一张脸,为什么他容易为了小事和妈妈争吵。这不只是事业顺利不顺利的问题,更是每天都面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处境,什么样的场合。他每天受很多委屈,受很多攻击,他也只好把这些带回家里。

过去二十几年的时光无法重来,关系与感情也许很难变得很亲密。但是,现在,我比较不怪他了,也许是转换成了同情。”

我们人生中将近有四十年的寒暑,每天最精华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和心力,会用在事业上,你会熟悉与事业相关的事;与事业无关的事,可以说是从你的人生之中放弃了。

你的事业样貌,决定了你是否周末放假,或是平日排班;决定了会和什么样的人接触,和什么样的人搭不上话;决定了能否去接小孩,或是能否和他们说晚安;决定了你容易静脉曲张、过劳致死,或是容易饮酒过量;决定了你每天是精疲力尽,或者还有些余裕读书、约朋友、陪小孩……有些人带回家满身的酒气,声色场所的香水粉味。有些人带回家满心的挫败、满腔的不如意,满口的怨言与控诉。

当我们从学校离开的时候,只想着我要有工作、要被雇用、要有薪水,薪水要比别人多一些——我们常常没有想到,我们一步步在决定了我们的事业和人生。事业的面貌,高程度地决定生涯的悲、欢、离、合。

每一次工作的选择,都会决定你接下来可能胜任什么,或是难以胜任什么。例如,如果你担任了某公司的设计人员,你日后应征别的公司设计人员,可能容易一些,但对于要成为表演者,可能帮助很有限。

正因为此,对你的前途,若没有一个较完整,较长期的前瞻、准备,你越容易走到某一天,发现工作与生活无法兼顾,发现你对当时每天的生活厌烦,并且发现看向未来,感到路越来越狭窄,通向一个阴暗的沼泽。

如果你面对这个感觉得时候还年轻,还可以选择壮士断腕、一切打破,从头来过。如果那时候,你的年纪大了点,有经济压力,有孩子要养,自己和家人没有冒险的本钱与勇气,也许,你就只能选择咬牙隐忍。这一忍,可能就是大半辈子。

我在混沌当中走了很多年,所幸因为些许的自知之明才没有堕入深渊。而读者你,完全可以从现在开始,眼光放远,视野放宽,慎重思考,让自己的每一步都踏得更稳当。

人生就像一场游戏,需要不断的累积经验升级,才能达成目标。在这场勇者的征途中,将出现许多阻碍,而影响最大的,莫过自卑或是自大所形成的心魔。从二十多岁到六七十岁的人生之中,到底什么会让我们高兴、开心、自豪,什么又会让我们伤心、难过、自卑呢?我们会如何衡量自己与别人的人生?

关键字:创业团队性能化创业者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