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用市值来定义BAT已过时

责任编辑:editor04 作者:葛甲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19 21:25:53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习主席即将于近期访美,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之外,两国间企业界的交往也是重头戏。习主席此次访美行程,将有15位中国企业家随行,除了一些央企掌门人之外,来自互联网的李彦宏、马云和马化腾。事实上,除了马化腾之外,李彦宏与马云已不是第一次随同领导人出访了,这显示出在国家层面对这三家公司的重视。

在中国股市表现恶劣,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的情况下,8月份美国股市也经历了一场大跌,中概股在这场风暴中首当其冲受到冲击。8月24日,在A股跌8%之后,全球证券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出现动荡,美股中概股盘前重挫,阿里巴巴最低跌至58美元,市值不足1500亿美元,百度也最低跌到100美元,市值仅余350亿美元,接近两年的新低。

此次中概股的下跌不是从8月24日开始的,最近几个月市场就一直不好,8月24日是最为悲惨的一天。之前阿里最高时市值接近3000亿,而百度也几乎要登上1000亿市值,如今几乎腰斩。一批准备私有化的中概股,也出现大幅折价的情况,市价比私有化价格低30%以上的股票比比皆是。股价的下跌,使得市场对中概股互联网公司的前景看淡。

中国顶级的三家互联网公司都在海外上市,也就是被人们称之为BAT的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提到中概股,BAT这个称谓总是会率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内,因为这是三家市值和影响力最大的企业。时过境迁,互联网的整体发展环境已发生了变化,再用以市值为主的分类法去定义BAT已不合时宜了,用业务特色来进行分类显然更为合适。

美股中市值较大互联网企业很多,如苹果6591亿、谷歌4262亿、facebook2544亿、亚马逊2413亿、微软3516亿、甲骨文1660亿等,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群体,这些公司各自都有自己的业务领域和范围,也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除了少许几家会有竞争关系外,没人会将这几家公司视作一个群体相提并论。

中国的情况也一样,百度立足于技术和搜索,主要商业模式为在线广告;阿里巴巴立足于电商和运营,主要商业模式为广告+佣金收入;腾讯立足于产品和社交,主要商业模式为增值服务+广告。这些公司彼此之间的业务交叉并不多,只是有时候常常会觊觎对方的业务,希望能渗透进去占领地盘,但只是希望而已,目前为止并没看到有什么成功的逆袭。换句话说,三家公司的业务线依旧稳固,都有各自的鲜明特色和不可替代性。

BAT这个称谓是中国互联网发展20年来的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代表了中国最前沿的科技和商业理念。经过了十几年的起起落落,BAT相互促进又彼此促进,共同推动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大浪淘沙中留存下来站稳脚跟,各自都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中国互联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商业精神和创业精神值得中国科技企业学习和效仿。

但以市值来定义它们,对这三家公司所创造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种误读。

有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老公司终归要被新生力量所替代,BAT也会在未来被新的称谓所替代。可需要看到的是,不管未来风云如何变幻,BAT都代表了中国互联网20年来的成就,是一个时代的标识,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称谓,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结晶,也是众多公司发展的目标。更何况,BAT也并没有固步自封,仍在不停地调整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虽然缓慢但谁也不敢怠慢。

当我们看到阿里正向几乎所有领域进行投入的时候,腾讯也凭借微信站在移动时代潮头,而百度也正在向O2O方向剧烈转型,试图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变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三家公司不管市值大小,所做的事情在整个互联网生态中都处于不可或缺的位置,都在尽可能寻找自己未来的出路,虽然目前还看不到未来谁成谁败,还需要时间来验证它们在当下所做的努力。

面对变化,BAT都有各自的态度和决心,如百度在三年前就曾努力寻求改变,调整自身的生产力,加大投入力度,改变公司文化等等,最终在移动市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这一改变仍在继续中。市场的大趋势无法逆转,但公司本身的质地和实际价值是不会被市场长久埋没的,必然会找到机会加以修正。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中流砥柱,敢于放弃安闲日子去不断寻求改变,实现突破,大力发展创新业务以谋将来,这从根本上来说就已是远离失败的正确态度,市场会用时间给出答案。

未来不管市场中还能出现多少大市值的公司,BAT都不会消失,这不是个市值概念,完全是一个时代符号。更何况,虽然时代在不断变革,创业和创新已成浪潮,BAT还没有丝毫迹象会被市场淘汰,仍旧牢牢占据属于自己的那一块不可替代的专业领域。因此,简单用市值来区分BAT是相当肤浅的,让市值飞一会儿吧,BAT的意义不止于此。

关键字:BAT市值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x 用市值来定义BAT已过时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用市值来定义BAT已过时

责任编辑:editor04 作者:葛甲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19 21:25:53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习主席即将于近期访美,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之外,两国间企业界的交往也是重头戏。习主席此次访美行程,将有15位中国企业家随行,除了一些央企掌门人之外,来自互联网的李彦宏、马云和马化腾。事实上,除了马化腾之外,李彦宏与马云已不是第一次随同领导人出访了,这显示出在国家层面对这三家公司的重视。

在中国股市表现恶劣,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的情况下,8月份美国股市也经历了一场大跌,中概股在这场风暴中首当其冲受到冲击。8月24日,在A股跌8%之后,全球证券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出现动荡,美股中概股盘前重挫,阿里巴巴最低跌至58美元,市值不足1500亿美元,百度也最低跌到100美元,市值仅余350亿美元,接近两年的新低。

此次中概股的下跌不是从8月24日开始的,最近几个月市场就一直不好,8月24日是最为悲惨的一天。之前阿里最高时市值接近3000亿,而百度也几乎要登上1000亿市值,如今几乎腰斩。一批准备私有化的中概股,也出现大幅折价的情况,市价比私有化价格低30%以上的股票比比皆是。股价的下跌,使得市场对中概股互联网公司的前景看淡。

中国顶级的三家互联网公司都在海外上市,也就是被人们称之为BAT的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提到中概股,BAT这个称谓总是会率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内,因为这是三家市值和影响力最大的企业。时过境迁,互联网的整体发展环境已发生了变化,再用以市值为主的分类法去定义BAT已不合时宜了,用业务特色来进行分类显然更为合适。

美股中市值较大互联网企业很多,如苹果6591亿、谷歌4262亿、facebook2544亿、亚马逊2413亿、微软3516亿、甲骨文1660亿等,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群体,这些公司各自都有自己的业务领域和范围,也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除了少许几家会有竞争关系外,没人会将这几家公司视作一个群体相提并论。

中国的情况也一样,百度立足于技术和搜索,主要商业模式为在线广告;阿里巴巴立足于电商和运营,主要商业模式为广告+佣金收入;腾讯立足于产品和社交,主要商业模式为增值服务+广告。这些公司彼此之间的业务交叉并不多,只是有时候常常会觊觎对方的业务,希望能渗透进去占领地盘,但只是希望而已,目前为止并没看到有什么成功的逆袭。换句话说,三家公司的业务线依旧稳固,都有各自的鲜明特色和不可替代性。

BAT这个称谓是中国互联网发展20年来的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代表了中国最前沿的科技和商业理念。经过了十几年的起起落落,BAT相互促进又彼此促进,共同推动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大浪淘沙中留存下来站稳脚跟,各自都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中国互联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商业精神和创业精神值得中国科技企业学习和效仿。

但以市值来定义它们,对这三家公司所创造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种误读。

有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老公司终归要被新生力量所替代,BAT也会在未来被新的称谓所替代。可需要看到的是,不管未来风云如何变幻,BAT都代表了中国互联网20年来的成就,是一个时代的标识,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称谓,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结晶,也是众多公司发展的目标。更何况,BAT也并没有固步自封,仍在不停地调整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虽然缓慢但谁也不敢怠慢。

当我们看到阿里正向几乎所有领域进行投入的时候,腾讯也凭借微信站在移动时代潮头,而百度也正在向O2O方向剧烈转型,试图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变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三家公司不管市值大小,所做的事情在整个互联网生态中都处于不可或缺的位置,都在尽可能寻找自己未来的出路,虽然目前还看不到未来谁成谁败,还需要时间来验证它们在当下所做的努力。

面对变化,BAT都有各自的态度和决心,如百度在三年前就曾努力寻求改变,调整自身的生产力,加大投入力度,改变公司文化等等,最终在移动市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这一改变仍在继续中。市场的大趋势无法逆转,但公司本身的质地和实际价值是不会被市场长久埋没的,必然会找到机会加以修正。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中流砥柱,敢于放弃安闲日子去不断寻求改变,实现突破,大力发展创新业务以谋将来,这从根本上来说就已是远离失败的正确态度,市场会用时间给出答案。

未来不管市场中还能出现多少大市值的公司,BAT都不会消失,这不是个市值概念,完全是一个时代符号。更何况,虽然时代在不断变革,创业和创新已成浪潮,BAT还没有丝毫迹象会被市场淘汰,仍旧牢牢占据属于自己的那一块不可替代的专业领域。因此,简单用市值来区分BAT是相当肤浅的,让市值飞一会儿吧,BAT的意义不止于此。

关键字:BAT市值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