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启动NASA“造导弹”,阿里为何要“上天”?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3-14 10:55:06 本文摘自:财经故事会

新西兰小镇特卡波,雪山和湖泊相遇的地方,是全球第一个“星空自然保护区”,在静谧无垠的黑夜里抬眼望去,璀璨的银河星团和寂寥的南十字星,仿佛触手可及。

就算在这里,能用肉眼分辨的星星,也超不过7000颗。而整个银河系中可能有2000亿颗恒星,全宇宙中的恒星则有700万亿亿颗左右。

探索辽阔无垠的星空,就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使命,这是科技创新,也是人类的自我寻找———在浩淼无垠的宇宙里,人类和地球的坐标到底在哪里?

现在,中国的阿里也启动一项代号“NASA”的计划:面向未来20年组建独立研发部门,建立新的机制体制,储备核心科技。

一向看似“脚踏实地”的阿里,为何开始仰望星空了?

从1999年成立至今,18年。前几年,阿里忙着求生存。到2013年上市,是求发展。

业务的发展壮大,倒逼了技术的进步。比如,曾获得阿里最高奖“CEO奖”的技术团队,利用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推荐技术,提升用户点击率10-20%。此外,阿里云在云计算领域的技术储备,也属国内一流。

但是,这些技术创新,过去是跟着业务前行的,用马云的话说,“是兵工厂模式,但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我们必须思考建立导弹的机制,成立新技术研发体系,聚焦到几个核心领域的研究。”

阿里为什么要启动NASA计划,造导弹?

这跟阿里的发展阶段有关系。年交易额超过3.5万亿的阿里,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家企业。2016年,中国GDP为70万亿,阿里的贡献占比超过了5%。我粗略测算了一下,如果阿里是一个省份,那么阿里省的2016GDP总额排名第六,仅次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超越了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内的其他26个行政区。

一句话,阿里不仅是企业,还是社会企业、国家企业,就像三星之于韩国,苹果Google之于美国,奔驰大众之于德国。

所谓国家企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他们位属本行业的头部,拥有这个国家最先进的技术实力,独特的商业模式,广为人知的品牌效应,成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成为国家企业,未必是马云当初创业的初衷。在中国企业界的大玩家中,马云甚至因为他的有意远离政治,而成为了一个例外————很多企业家的世界影响力可能不如马云,但要么是人大代表,要么是政协委员,而马云既不是人大代表,也不是政协委员。可以说,阿里成为国家企业,是业务和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而并非阿里和马云一厢情愿的迎合。

国家企业要发展,技术的跨越式创新就成为了必选项。如果回顾过去两百年经济的发展,会发现,科学技术的创新迭代,成为了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主要推动力,成为了国家实力轮转的决定力量,而大企业就是链接科技创新和应用转化的关键角色。

蒸汽革命催生的瓦特蒸汽机等,让英国成为跃居全球头号强国。电力革命时代的西门子发电机等,让美德成为世界强国。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最精尖技术的国家企业,既是科学技术的主要推动者和供应者,同时也是技术红利的最大收割者。

在第三次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技术革命中,美国依靠NASA、大企业等关键科研力量,依然走在了前面。

因此,成为了国家企业的阿里,“仰望星空”是唯一的选择。就在不久前,19个承担国家科技创新重任的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启动,阿里参与筹建了其中两大实验室,分别是工业大数据应用、大数据系统软件领域的唯一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为什么是在现在启动NASA计划?

马云要造导弹,是一项需要投入巨大资金、人力的烧钱黑洞。雷军做了个芯片,还没量产,已经花了10亿人民币。

根据欧盟发布的2016年全球企业研发榜,排名第一的是德国的国家企业大众汽车,研发支出高达136亿欧元,其次则是韩国的国家企业三星。

也就是说,“造导弹”太烧钱,也只有国家企业能够承担—————十年前的阿里要造导弹,只能贻笑大方,不自量力。基于主营业务的成熟以及不断增长的营收利润,阿里才能够逐渐承担起造导弹的使命。

其次,有了钱还不够,还需要有人。目前,阿里全球有2万多名工程师、500多位博士,36位合伙人当中有9位拥有工程师背景。此前,阿里巴巴在超大规模计算操作系统、移动操作系统、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机器学习平台等核心基础技术领域已持续投入近10年,“手榴弹”的技术积累,也能为造导弹提供底层的技术支撑。

另外,移动互联网的红利逐渐结束,也让“造导弹”成为了再造阿里的必然选择。

在用户基数做大到临界点之后,增速放缓是必然结果,这也是BAT巨头面对的共同问题。

因此,阿里的下一个发展空间,必然要超越现有的业务,超越狭隘的互联网,马云说,阿里未来要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和“生活在其中”的多元生态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阿里可以成为机器学习、芯片、IoT、操作系统、生物识别等核心技术的供应商,然后把这些技术能力开放出来,升级改造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大换血的过程中,阿里这个“造血器”才能成为最大的红利收割者。目前阿里的活跃用户可能有五六亿人,而一旦掌握了这些技术,根据马云的说法,阿里的业务就从有界变成了无界,能够服务全球20亿用户。

既然“造导弹”是必然选择,现在出发就是最好的时机,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建锋说:“今天,我们已处在一个技术创新的临界点,从工程技术到核心科技的临界点”。

当人类在特卡波仰望星空,他们肯定看不到NASA的宇宙飞船。但那些看不见的微弱星光,才是人类创造的极致。

喜欢星空的人,应该都看过《星际迷航》。这部电影的片头有这样一段话:“人类最后的边疆。这是星舰’进取号’的航程。它继续的任务,是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领域。 ”

多么巧合,企业号的英文单词为,Enterprise,它的含义既有动词“进取”,也包括名词“企业”,有时候,“进取号”也被翻译为“企业号”。

关键字:阿里导弹NASA

本文摘自:财经故事会

x 启动NASA“造导弹”,阿里为何要“上天”?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启动NASA“造导弹”,阿里为何要“上天”?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3-14 10:55:06 本文摘自:财经故事会

新西兰小镇特卡波,雪山和湖泊相遇的地方,是全球第一个“星空自然保护区”,在静谧无垠的黑夜里抬眼望去,璀璨的银河星团和寂寥的南十字星,仿佛触手可及。

就算在这里,能用肉眼分辨的星星,也超不过7000颗。而整个银河系中可能有2000亿颗恒星,全宇宙中的恒星则有700万亿亿颗左右。

探索辽阔无垠的星空,就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使命,这是科技创新,也是人类的自我寻找———在浩淼无垠的宇宙里,人类和地球的坐标到底在哪里?

现在,中国的阿里也启动一项代号“NASA”的计划:面向未来20年组建独立研发部门,建立新的机制体制,储备核心科技。

一向看似“脚踏实地”的阿里,为何开始仰望星空了?

从1999年成立至今,18年。前几年,阿里忙着求生存。到2013年上市,是求发展。

业务的发展壮大,倒逼了技术的进步。比如,曾获得阿里最高奖“CEO奖”的技术团队,利用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推荐技术,提升用户点击率10-20%。此外,阿里云在云计算领域的技术储备,也属国内一流。

但是,这些技术创新,过去是跟着业务前行的,用马云的话说,“是兵工厂模式,但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我们必须思考建立导弹的机制,成立新技术研发体系,聚焦到几个核心领域的研究。”

阿里为什么要启动NASA计划,造导弹?

这跟阿里的发展阶段有关系。年交易额超过3.5万亿的阿里,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家企业。2016年,中国GDP为70万亿,阿里的贡献占比超过了5%。我粗略测算了一下,如果阿里是一个省份,那么阿里省的2016GDP总额排名第六,仅次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超越了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内的其他26个行政区。

一句话,阿里不仅是企业,还是社会企业、国家企业,就像三星之于韩国,苹果Google之于美国,奔驰大众之于德国。

所谓国家企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他们位属本行业的头部,拥有这个国家最先进的技术实力,独特的商业模式,广为人知的品牌效应,成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成为国家企业,未必是马云当初创业的初衷。在中国企业界的大玩家中,马云甚至因为他的有意远离政治,而成为了一个例外————很多企业家的世界影响力可能不如马云,但要么是人大代表,要么是政协委员,而马云既不是人大代表,也不是政协委员。可以说,阿里成为国家企业,是业务和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而并非阿里和马云一厢情愿的迎合。

国家企业要发展,技术的跨越式创新就成为了必选项。如果回顾过去两百年经济的发展,会发现,科学技术的创新迭代,成为了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主要推动力,成为了国家实力轮转的决定力量,而大企业就是链接科技创新和应用转化的关键角色。

蒸汽革命催生的瓦特蒸汽机等,让英国成为跃居全球头号强国。电力革命时代的西门子发电机等,让美德成为世界强国。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最精尖技术的国家企业,既是科学技术的主要推动者和供应者,同时也是技术红利的最大收割者。

在第三次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技术革命中,美国依靠NASA、大企业等关键科研力量,依然走在了前面。

因此,成为了国家企业的阿里,“仰望星空”是唯一的选择。就在不久前,19个承担国家科技创新重任的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启动,阿里参与筹建了其中两大实验室,分别是工业大数据应用、大数据系统软件领域的唯一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为什么是在现在启动NASA计划?

马云要造导弹,是一项需要投入巨大资金、人力的烧钱黑洞。雷军做了个芯片,还没量产,已经花了10亿人民币。

根据欧盟发布的2016年全球企业研发榜,排名第一的是德国的国家企业大众汽车,研发支出高达136亿欧元,其次则是韩国的国家企业三星。

也就是说,“造导弹”太烧钱,也只有国家企业能够承担—————十年前的阿里要造导弹,只能贻笑大方,不自量力。基于主营业务的成熟以及不断增长的营收利润,阿里才能够逐渐承担起造导弹的使命。

其次,有了钱还不够,还需要有人。目前,阿里全球有2万多名工程师、500多位博士,36位合伙人当中有9位拥有工程师背景。此前,阿里巴巴在超大规模计算操作系统、移动操作系统、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机器学习平台等核心基础技术领域已持续投入近10年,“手榴弹”的技术积累,也能为造导弹提供底层的技术支撑。

另外,移动互联网的红利逐渐结束,也让“造导弹”成为了再造阿里的必然选择。

在用户基数做大到临界点之后,增速放缓是必然结果,这也是BAT巨头面对的共同问题。

因此,阿里的下一个发展空间,必然要超越现有的业务,超越狭隘的互联网,马云说,阿里未来要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和“生活在其中”的多元生态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阿里可以成为机器学习、芯片、IoT、操作系统、生物识别等核心技术的供应商,然后把这些技术能力开放出来,升级改造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大换血的过程中,阿里这个“造血器”才能成为最大的红利收割者。目前阿里的活跃用户可能有五六亿人,而一旦掌握了这些技术,根据马云的说法,阿里的业务就从有界变成了无界,能够服务全球20亿用户。

既然“造导弹”是必然选择,现在出发就是最好的时机,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建锋说:“今天,我们已处在一个技术创新的临界点,从工程技术到核心科技的临界点”。

当人类在特卡波仰望星空,他们肯定看不到NASA的宇宙飞船。但那些看不见的微弱星光,才是人类创造的极致。

喜欢星空的人,应该都看过《星际迷航》。这部电影的片头有这样一段话:“人类最后的边疆。这是星舰’进取号’的航程。它继续的任务,是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领域。 ”

多么巧合,企业号的英文单词为,Enterprise,它的含义既有动词“进取”,也包括名词“企业”,有时候,“进取号”也被翻译为“企业号”。

关键字:阿里导弹NASA

本文摘自:财经故事会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