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为何IBM不得不放弃PC市场?“企业基因”无法改变?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笔记侠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4-18 11:28:59 本文摘自:36kr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劳莘,开锐管理咨询CEO&周杰,开锐管理咨询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36氪经授权发布。

阅读之前,请先思考:

  • 识别企业核心基因的方法是什么?

  • 什么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

  • “企业基因”可以改变吗?

上周,在劳莘教授的《是什么让IBM年亏2.58亿美元,却让联想增长了4倍?》中,我们一起探讨了商业模式设计过程中围绕企业基因发展的重要性,今天,我们继续上文的内容,进行商业模式设计的五大步骤的第一步“确认企业基因”的分析介绍。

企业基因对战略和商业模式的选择,有先天的决定性作用。

这涉及到3个核心观点:企业基因的形成、企业基因的识别以及企业基因的改变。

一、企业基因的形成

企业基因往往定性于企业的创业期,创业期结束,基因基本形成。创业期结束的典型标志是这个企业已经拥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以及稳定的核心顾客群。

此时企业无论规模大小,盈利高低,都已经不再为生死存亡挣扎,而是处于良性的发展轨道。

为何IBM不得不放弃PC市场?“企业基因”无法改变?但企业基因并不一定是在第一代创业者时期形成的。

以咨询行业最有名的麦肯锡为例:

它的基因其实是在第二代领导人Marvin Bower任职期间才定型。Marvin Bower虽然只在位17年,但他倾力推崇的“客户至上”、“专业精神”以及“只为客户的董事会服务”的信条却已经融入成为麦肯锡的基因,长久延续至今。

企业基因本身无所谓好坏,但自身所在的系统确实有适合与否之分。

刘翔的基因是好还是不好?为什么他跳高和跑步成绩平平,而改换了竞技环境,转为跨栏后就成为世界冠军了呢?

因此商业模式的工作重点不是去改造基因,而是去改造基因所处的系统。

二、企业基因的识别

只有准确地识别企业基因,才能够围绕核心基因开展相关工作。

识别核心基因的方法是“关键事件扫描”,扫描角度包括:

1、掌握和编写企业档案,尤其是对创业期成功或失败的重大事件和举措,进行深入的剖析。

2、对离职的高管、长期的员工,以及那些对企业进步充满期盼的人员开展访谈。发现企业做出一项决定前后的原因背景和隐含的价值观念,了解决策的过程和逻辑,找出企业内在的反应模式。

3、要真正了解员工对企业历史和价值观的认知情况。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对历史进行包装和粉饰,要切实区分当中的事实与虚构部分。同时,找出未被记载的、书面上遗失的价值观,去理解企业历史是如何影响当前的员工行为。

此外,还要注意企业的那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看起来非常好的机会,企业就是抓不住,或是有哪些同行做不到的事情,本企业能够做,而且还取得很好的成绩。

三、企业基因的改变

企业基因虽然难于改变,但并非一成不变,它可在重大而成功的战略转型时改变,只是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在我们上期的文章中,举了IBM的例子,IBM虽然看到了个人PC市场的巨大潜力并率先进入该市场。但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仍然无法改变原始的企业基因,最终回归到大客户和大型主机软硬一体化领域。

因此,我们一般不主张改变企业基因。

但是,当企业面对重大的时代和环境变革,周边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可以尝试改变基因。

为何IBM不得不放弃PC市场?“企业基因”无法改变?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重大变革机会,它为企业构建开放的复杂多层生态体系,为实现开放、跨界、融合、重塑提供可能。

“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企业基因呢?

就好像人类基因序列的某条染色体发生变化,可能彻底改变某个人的性状。

当一个企业中出现了部分组织或一些人,其影响力大到足以改变整个企业对于效率和效益的理解时,企业基因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改变企业基因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对外进行收购;

二是直接引入高管。

这两种方式都是从企业外部引入进行变革,从企业内部发起则无法起到改变基因的效果。

这里对于如何改变基因,我们将不做展开论述,以后的专栏文章我们会做详细的分析解读。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器官移植自然会引起排异反应,企业实施对外收购或引进高管之后,也会与原有组织发生文化冲突。

这种“硬着陆”带来的也许是企业业绩下滑、客户流失、收购失败,或是引入的高管水土不服、无法发挥作用,乃至离职,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

对外收购的业务或引进高管的风格与原有的企业差别越大,排异反应也就越为强烈。

所以,企业家要懂得如何处理排异反应,简单粗暴但又比较有效的做法是通过连续多次的收购,或者连续多次的引进高管来一点点地改变基因,使企业的排异反应逐步消除。

归根结底,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在于改变企业和外界的关系,也就是重构系统,而并非改变企业基因。

任何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都是以基因为起点,并保护基因的。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劳莘,开锐管理咨询CEO&周杰,开锐管理咨询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36氪经授权发布。

阅读之前,请先思考:

识别企业核心基因的方法是什么?

什么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

“企业基因”可以改变吗?

上周,在劳莘教授的《是什么让IBM年亏2.58亿美元,却让联想增长了4倍?》中,我们一起探讨了商业模式设计过程中围绕企业基因发展的重要性,今天,我们继续上文的内容,进行商业模式设计的五大步骤的第一步“确认企业基因”的分析介绍。

企业基因对战略和商业模式的选择,有先天的决定性作用。

这涉及到3个核心观点:企业基因的形成、企业基因的识别以及企业基因的改变。

一、企业基因的形成

企业基因往往定性于企业的创业期,创业期结束,基因基本形成。创业期结束的典型标志是这个企业已经拥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以及稳定的核心顾客群。

此时企业无论规模大小,盈利高低,都已经不再为生死存亡挣扎,而是处于良性的发展轨道。

但企业基因并不一定是在第一代创业者时期形成的。

以咨询行业最有名的麦肯锡为例:

它的基因其实是在第二代领导人Marvin Bower任职期间才定型。Marvin Bower虽然只在位17年,但他倾力推崇的“客户至上”、“专业精神”以及“只为客户的董事会服务”的信条却已经融入成为麦肯锡的基因,长久延续至今。

企业基因本身无所谓好坏,但自身所在的系统确实有适合与否之分。

刘翔的基因是好还是不好?为什么他跳高和跑步成绩平平,而改换了竞技环境,转为跨栏后就成为世界冠军了呢?

因此商业模式的工作重点不是去改造基因,而是去改造基因所处的系统。

二、企业基因的识别

只有准确地识别企业基因,才能够围绕核心基因开展相关工作。

识别核心基因的方法是“关键事件扫描”,扫描角度包括:

1、掌握和编写企业档案,尤其是对创业期成功或失败的重大事件和举措,进行深入的剖析。

2、对离职的高管、长期的员工,以及那些对企业进步充满期盼的人员开展访谈。发现企业做出一项决定前后的原因背景和隐含的价值观念,了解决策的过程和逻辑,找出企业内在的反应模式。

3、要真正了解员工对企业历史和价值观的认知情况。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对历史进行包装和粉饰,要切实区分当中的事实与虚构部分。同时,找出未被记载的、书面上遗失的价值观,去理解企业历史是如何影响当前的员工行为。

此外,还要注意企业的那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看起来非常好的机会,企业就是抓不住,或是有哪些同行做不到的事情,本企业能够做,而且还取得很好的成绩。

三、企业基因的改变

企业基因虽然难于改变,但并非一成不变,它可在重大而成功的战略转型时改变,只是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在我们上期的文章中,举了IBM的例子,IBM虽然看到了个人PC市场的巨大潜力并率先进入该市场。但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仍然无法改变原始的企业基因,最终回归到大客户和大型主机软硬一体化领域。

因此,我们一般不主张改变企业基因。

但是,当企业面对重大的时代和环境变革,周边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可以尝试改变基因。

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重大变革机会,它为企业构建开放的复杂多层生态体系,为实现开放、跨界、融合、重塑提供可能。

“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企业基因呢?

就好像人类基因序列的某条染色体发生变化,可能彻底改变某个人的性状。

当一个企业中出现了部分组织或一些人,其影响力大到足以改变整个企业对于效率和效益的理解时,企业基因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改变企业基因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对外进行收购;

二是直接引入高管。

这两种方式都是从企业外部引入进行变革,从企业内部发起则无法起到改变基因的效果。

这里对于如何改变基因,我们将不做展开论述,以后的专栏文章我们会做详细的分析解读。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器官移植自然会引起排异反应,企业实施对外收购或引进高管之后,也会与原有组织发生文化冲突。

这种“硬着陆”带来的也许是企业业绩下滑、客户流失、收购失败,或是引入的高管水土不服、无法发挥作用,乃至离职,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

对外收购的业务或引进高管的风格与原有的企业差别越大,排异反应也就越为强烈。

所以,企业家要懂得如何处理排异反应,简单粗暴但又比较有效的做法是通过连续多次的收购,或者连续多次的引进高管来一点点地改变基因,使企业的排异反应逐步消除。

归根结底,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在于改变企业和外界的关系,也就是重构系统,而并非改变企业基因。

任何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都是以基因为起点,并保护基因的。

关键字:IBMPC企业核心

本文摘自:36kr

x 为何IBM不得不放弃PC市场?“企业基因”无法改变?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为何IBM不得不放弃PC市场?“企业基因”无法改变?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笔记侠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4-18 11:28:59 本文摘自:36kr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劳莘,开锐管理咨询CEO&周杰,开锐管理咨询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36氪经授权发布。

阅读之前,请先思考:

  • 识别企业核心基因的方法是什么?

  • 什么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

  • “企业基因”可以改变吗?

上周,在劳莘教授的《是什么让IBM年亏2.58亿美元,却让联想增长了4倍?》中,我们一起探讨了商业模式设计过程中围绕企业基因发展的重要性,今天,我们继续上文的内容,进行商业模式设计的五大步骤的第一步“确认企业基因”的分析介绍。

企业基因对战略和商业模式的选择,有先天的决定性作用。

这涉及到3个核心观点:企业基因的形成、企业基因的识别以及企业基因的改变。

一、企业基因的形成

企业基因往往定性于企业的创业期,创业期结束,基因基本形成。创业期结束的典型标志是这个企业已经拥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以及稳定的核心顾客群。

此时企业无论规模大小,盈利高低,都已经不再为生死存亡挣扎,而是处于良性的发展轨道。

为何IBM不得不放弃PC市场?“企业基因”无法改变?但企业基因并不一定是在第一代创业者时期形成的。

以咨询行业最有名的麦肯锡为例:

它的基因其实是在第二代领导人Marvin Bower任职期间才定型。Marvin Bower虽然只在位17年,但他倾力推崇的“客户至上”、“专业精神”以及“只为客户的董事会服务”的信条却已经融入成为麦肯锡的基因,长久延续至今。

企业基因本身无所谓好坏,但自身所在的系统确实有适合与否之分。

刘翔的基因是好还是不好?为什么他跳高和跑步成绩平平,而改换了竞技环境,转为跨栏后就成为世界冠军了呢?

因此商业模式的工作重点不是去改造基因,而是去改造基因所处的系统。

二、企业基因的识别

只有准确地识别企业基因,才能够围绕核心基因开展相关工作。

识别核心基因的方法是“关键事件扫描”,扫描角度包括:

1、掌握和编写企业档案,尤其是对创业期成功或失败的重大事件和举措,进行深入的剖析。

2、对离职的高管、长期的员工,以及那些对企业进步充满期盼的人员开展访谈。发现企业做出一项决定前后的原因背景和隐含的价值观念,了解决策的过程和逻辑,找出企业内在的反应模式。

3、要真正了解员工对企业历史和价值观的认知情况。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对历史进行包装和粉饰,要切实区分当中的事实与虚构部分。同时,找出未被记载的、书面上遗失的价值观,去理解企业历史是如何影响当前的员工行为。

此外,还要注意企业的那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看起来非常好的机会,企业就是抓不住,或是有哪些同行做不到的事情,本企业能够做,而且还取得很好的成绩。

三、企业基因的改变

企业基因虽然难于改变,但并非一成不变,它可在重大而成功的战略转型时改变,只是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在我们上期的文章中,举了IBM的例子,IBM虽然看到了个人PC市场的巨大潜力并率先进入该市场。但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仍然无法改变原始的企业基因,最终回归到大客户和大型主机软硬一体化领域。

因此,我们一般不主张改变企业基因。

但是,当企业面对重大的时代和环境变革,周边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可以尝试改变基因。

为何IBM不得不放弃PC市场?“企业基因”无法改变?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重大变革机会,它为企业构建开放的复杂多层生态体系,为实现开放、跨界、融合、重塑提供可能。

“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企业基因呢?

就好像人类基因序列的某条染色体发生变化,可能彻底改变某个人的性状。

当一个企业中出现了部分组织或一些人,其影响力大到足以改变整个企业对于效率和效益的理解时,企业基因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改变企业基因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对外进行收购;

二是直接引入高管。

这两种方式都是从企业外部引入进行变革,从企业内部发起则无法起到改变基因的效果。

这里对于如何改变基因,我们将不做展开论述,以后的专栏文章我们会做详细的分析解读。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器官移植自然会引起排异反应,企业实施对外收购或引进高管之后,也会与原有组织发生文化冲突。

这种“硬着陆”带来的也许是企业业绩下滑、客户流失、收购失败,或是引入的高管水土不服、无法发挥作用,乃至离职,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

对外收购的业务或引进高管的风格与原有的企业差别越大,排异反应也就越为强烈。

所以,企业家要懂得如何处理排异反应,简单粗暴但又比较有效的做法是通过连续多次的收购,或者连续多次的引进高管来一点点地改变基因,使企业的排异反应逐步消除。

归根结底,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在于改变企业和外界的关系,也就是重构系统,而并非改变企业基因。

任何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都是以基因为起点,并保护基因的。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劳莘,开锐管理咨询CEO&周杰,开锐管理咨询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36氪经授权发布。

阅读之前,请先思考:

识别企业核心基因的方法是什么?

什么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

“企业基因”可以改变吗?

上周,在劳莘教授的《是什么让IBM年亏2.58亿美元,却让联想增长了4倍?》中,我们一起探讨了商业模式设计过程中围绕企业基因发展的重要性,今天,我们继续上文的内容,进行商业模式设计的五大步骤的第一步“确认企业基因”的分析介绍。

企业基因对战略和商业模式的选择,有先天的决定性作用。

这涉及到3个核心观点:企业基因的形成、企业基因的识别以及企业基因的改变。

一、企业基因的形成

企业基因往往定性于企业的创业期,创业期结束,基因基本形成。创业期结束的典型标志是这个企业已经拥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以及稳定的核心顾客群。

此时企业无论规模大小,盈利高低,都已经不再为生死存亡挣扎,而是处于良性的发展轨道。

但企业基因并不一定是在第一代创业者时期形成的。

以咨询行业最有名的麦肯锡为例:

它的基因其实是在第二代领导人Marvin Bower任职期间才定型。Marvin Bower虽然只在位17年,但他倾力推崇的“客户至上”、“专业精神”以及“只为客户的董事会服务”的信条却已经融入成为麦肯锡的基因,长久延续至今。

企业基因本身无所谓好坏,但自身所在的系统确实有适合与否之分。

刘翔的基因是好还是不好?为什么他跳高和跑步成绩平平,而改换了竞技环境,转为跨栏后就成为世界冠军了呢?

因此商业模式的工作重点不是去改造基因,而是去改造基因所处的系统。

二、企业基因的识别

只有准确地识别企业基因,才能够围绕核心基因开展相关工作。

识别核心基因的方法是“关键事件扫描”,扫描角度包括:

1、掌握和编写企业档案,尤其是对创业期成功或失败的重大事件和举措,进行深入的剖析。

2、对离职的高管、长期的员工,以及那些对企业进步充满期盼的人员开展访谈。发现企业做出一项决定前后的原因背景和隐含的价值观念,了解决策的过程和逻辑,找出企业内在的反应模式。

3、要真正了解员工对企业历史和价值观的认知情况。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对历史进行包装和粉饰,要切实区分当中的事实与虚构部分。同时,找出未被记载的、书面上遗失的价值观,去理解企业历史是如何影响当前的员工行为。

此外,还要注意企业的那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看起来非常好的机会,企业就是抓不住,或是有哪些同行做不到的事情,本企业能够做,而且还取得很好的成绩。

三、企业基因的改变

企业基因虽然难于改变,但并非一成不变,它可在重大而成功的战略转型时改变,只是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在我们上期的文章中,举了IBM的例子,IBM虽然看到了个人PC市场的巨大潜力并率先进入该市场。但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仍然无法改变原始的企业基因,最终回归到大客户和大型主机软硬一体化领域。

因此,我们一般不主张改变企业基因。

但是,当企业面对重大的时代和环境变革,周边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可以尝试改变基因。

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重大变革机会,它为企业构建开放的复杂多层生态体系,为实现开放、跨界、融合、重塑提供可能。

“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企业基因呢?

就好像人类基因序列的某条染色体发生变化,可能彻底改变某个人的性状。

当一个企业中出现了部分组织或一些人,其影响力大到足以改变整个企业对于效率和效益的理解时,企业基因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改变企业基因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对外进行收购;

二是直接引入高管。

这两种方式都是从企业外部引入进行变革,从企业内部发起则无法起到改变基因的效果。

这里对于如何改变基因,我们将不做展开论述,以后的专栏文章我们会做详细的分析解读。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器官移植自然会引起排异反应,企业实施对外收购或引进高管之后,也会与原有组织发生文化冲突。

这种“硬着陆”带来的也许是企业业绩下滑、客户流失、收购失败,或是引入的高管水土不服、无法发挥作用,乃至离职,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

对外收购的业务或引进高管的风格与原有的企业差别越大,排异反应也就越为强烈。

所以,企业家要懂得如何处理排异反应,简单粗暴但又比较有效的做法是通过连续多次的收购,或者连续多次的引进高管来一点点地改变基因,使企业的排异反应逐步消除。

归根结底,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在于改变企业和外界的关系,也就是重构系统,而并非改变企业基因。

任何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都是以基因为起点,并保护基因的。

关键字:IBMPC企业核心

本文摘自:36kr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