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电源行业动态 → 正文

工信部年末出台重磅文件 光伏企业兼并重组意义何在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2-03 21:29:23 本文摘自: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

年末岁尾,光伏产业迎来利好。2014年12月31日,工信部《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此文在光伏圈引起了轩然大波,可以说是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重磅文件,对于2015年光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何国家工信部在辞旧迎新之际出台这个文件?对于2015光伏业的发展具有哪些利好,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下面,笔者结合光伏业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意见》出台正当时

有人问,不早不晚,国家工信部却在羊年的最后一天出台这个文件,国家工信部缘何在此时出台该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对近年来光伏业的大起大落做个简单的回顾吧。

先让我们回到2010年年初,当时一股投资热潮在神州大地蔓延,主要集中在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光伏下游产业。投资热带来了产能的过剩,而产能过剩必然带来价格战,随着2011年上半年,扩张产能集中投产后,全行业很快陷入恶性价格战,而价格的一降再降引来了国际市场的风波,并在2012年引发美国、欧盟的“双反”。光伏行业贷款扩张产能后,没过几天好日子,就进入了连续5个季度的亏损。到2013年年底,行业内龙头企业的负债率在80%至85%之间,个别企业甚至达到90%以上。市场上的供需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产业发展的改变,市场自发调节带来了近年来的破产、兼并、重组,市场并购不断。2014年年底,美加等国再次发起新一轮的贸易壁垒,国际市场出口因此受阻;以上种种因素令我国光伏业被困在了一个囚笼里,不能自拔。大量企业难以为继,很多大企业都走向了破产,怎么办,唯有进行变革、重组、整合,才会有新的出路。

由此看来,国家工信部在羊年的最后一天出台这个文件是有其复杂背景的。竞争加剧是推动并购出现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政府、企业和市场应接不暇,信息失灵,直接导致生产过剩。企业要想在世界范围内参与竞争,就必须结盟开辟市场,以重组削减成本,从而提高效率。而企业的兼并重组,尤其是并购,则是应对竞争激烈而效益下滑的好办法。

企业的并购目的在于改变和理顺市场供需关系的秩序,实现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因而,在当前光伏业遭遇多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国家工信部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正当其时!

其实,近年来,随着光伏业的萎靡不振、资金链的断裂,光伏业相互兼并早已出现,破产并购重组实常发生,只不过是零零星星的,未引来我们的极大关注而已。但笔者相信,《意见》的出台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光伏业的兼并重组。2015年,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破产并购、兼并重组将成为市场的热词,企业破产并购兼并将成为新常态。可以想象,政策效应一旦显现,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并购浪潮将愈演愈烈。同时,兼并重组年将会出现一些新特点和新动向。

未来几年,中国光伏企业并购将呈现出五大趋势。一是企业兼并重组尤其是并购将与光伏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联。二是并购相关的环境将得到不断改善,并呈现出愈加宽松的态势。三是企业强弱、强强联合等多种形式并存,股权置换、承担债务、剥离不良资产将成为主要手段,所占比重将不断增加。四是兼并重组尤其是并购规模急剧扩大,不仅涉及金额不断上升,并购方式也将从横向到纵向再到混合的步骤发展。五是跨区域兼并重组成为主流。甚至会有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兼并重组,国际化企业并购活动将出现。

《意见》对2015光伏业的发展利好何在

从工信部的《意见》内容来看,文件对2015光伏业的发展利好是:

一是《意见》对于光伏业走出困境具有重要作用。如今,光伏似乎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市场企稳回升势头明显,业内外看好着多于看空。但纵观羊年发展的轨迹,依然是在曲折中上行,诸多困难依然制约光伏发展。双反调查、新一轮贸易壁垒等因素依然不减;国内经济增速趋缓、技术依赖进口、行业产能过剩,融资难、成本高,效益低,企业亏损、债台高筑等等难题日日在缠绕着光伏。正如哈姆雷特的那句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怎么办?作为国家这个层面来说,是想法设法把光伏振兴起来,光伏企业只有通过兼并重组,才能彻底摆脱困境,做优做强。兼并重组是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便捷途径。通过兼并重组,企业可以超常规发展,充分利用土地、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在有效整合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扩张,被兼并企业也可以摆脱在大企业夹缝中求生存的压力和困境,赢得新的机遇和空间。实践也证明,兼并重组是光伏彻底摆脱困境的主要途径。一些处于困境中的光伏企业通过兼并重组重新获得了生机。

关键字:光伏产业意见兼并重组

本文摘自: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

x 工信部年末出台重磅文件 光伏企业兼并重组意义何在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电源行业动态 → 正文

工信部年末出台重磅文件 光伏企业兼并重组意义何在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2-03 21:29:23 本文摘自: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

年末岁尾,光伏产业迎来利好。2014年12月31日,工信部《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此文在光伏圈引起了轩然大波,可以说是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重磅文件,对于2015年光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何国家工信部在辞旧迎新之际出台这个文件?对于2015光伏业的发展具有哪些利好,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下面,笔者结合光伏业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意见》出台正当时

有人问,不早不晚,国家工信部却在羊年的最后一天出台这个文件,国家工信部缘何在此时出台该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对近年来光伏业的大起大落做个简单的回顾吧。

先让我们回到2010年年初,当时一股投资热潮在神州大地蔓延,主要集中在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光伏下游产业。投资热带来了产能的过剩,而产能过剩必然带来价格战,随着2011年上半年,扩张产能集中投产后,全行业很快陷入恶性价格战,而价格的一降再降引来了国际市场的风波,并在2012年引发美国、欧盟的“双反”。光伏行业贷款扩张产能后,没过几天好日子,就进入了连续5个季度的亏损。到2013年年底,行业内龙头企业的负债率在80%至85%之间,个别企业甚至达到90%以上。市场上的供需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产业发展的改变,市场自发调节带来了近年来的破产、兼并、重组,市场并购不断。2014年年底,美加等国再次发起新一轮的贸易壁垒,国际市场出口因此受阻;以上种种因素令我国光伏业被困在了一个囚笼里,不能自拔。大量企业难以为继,很多大企业都走向了破产,怎么办,唯有进行变革、重组、整合,才会有新的出路。

由此看来,国家工信部在羊年的最后一天出台这个文件是有其复杂背景的。竞争加剧是推动并购出现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政府、企业和市场应接不暇,信息失灵,直接导致生产过剩。企业要想在世界范围内参与竞争,就必须结盟开辟市场,以重组削减成本,从而提高效率。而企业的兼并重组,尤其是并购,则是应对竞争激烈而效益下滑的好办法。

企业的并购目的在于改变和理顺市场供需关系的秩序,实现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因而,在当前光伏业遭遇多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国家工信部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正当其时!

其实,近年来,随着光伏业的萎靡不振、资金链的断裂,光伏业相互兼并早已出现,破产并购重组实常发生,只不过是零零星星的,未引来我们的极大关注而已。但笔者相信,《意见》的出台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光伏业的兼并重组。2015年,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破产并购、兼并重组将成为市场的热词,企业破产并购兼并将成为新常态。可以想象,政策效应一旦显现,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并购浪潮将愈演愈烈。同时,兼并重组年将会出现一些新特点和新动向。

未来几年,中国光伏企业并购将呈现出五大趋势。一是企业兼并重组尤其是并购将与光伏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联。二是并购相关的环境将得到不断改善,并呈现出愈加宽松的态势。三是企业强弱、强强联合等多种形式并存,股权置换、承担债务、剥离不良资产将成为主要手段,所占比重将不断增加。四是兼并重组尤其是并购规模急剧扩大,不仅涉及金额不断上升,并购方式也将从横向到纵向再到混合的步骤发展。五是跨区域兼并重组成为主流。甚至会有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兼并重组,国际化企业并购活动将出现。

《意见》对2015光伏业的发展利好何在

从工信部的《意见》内容来看,文件对2015光伏业的发展利好是:

一是《意见》对于光伏业走出困境具有重要作用。如今,光伏似乎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市场企稳回升势头明显,业内外看好着多于看空。但纵观羊年发展的轨迹,依然是在曲折中上行,诸多困难依然制约光伏发展。双反调查、新一轮贸易壁垒等因素依然不减;国内经济增速趋缓、技术依赖进口、行业产能过剩,融资难、成本高,效益低,企业亏损、债台高筑等等难题日日在缠绕着光伏。正如哈姆雷特的那句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怎么办?作为国家这个层面来说,是想法设法把光伏振兴起来,光伏企业只有通过兼并重组,才能彻底摆脱困境,做优做强。兼并重组是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便捷途径。通过兼并重组,企业可以超常规发展,充分利用土地、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在有效整合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扩张,被兼并企业也可以摆脱在大企业夹缝中求生存的压力和困境,赢得新的机遇和空间。实践也证明,兼并重组是光伏彻底摆脱困境的主要途径。一些处于困境中的光伏企业通过兼并重组重新获得了生机。

关键字:光伏产业意见兼并重组

本文摘自: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