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电源行业动态 → 正文

能源结构转型下的光伏产业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9-05 17:44:05 本文摘自:能源杂志

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已成为全球最大,但弃风、弃光问题始终存在,今年上半年,西北地区弃风、弃光问题愈加严重。专家认为,弃风、弃光率居高不下问题的根源在于电源建设过快而消纳能力开发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新能源的布局结构,同时推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减轻下游的消纳压力。

西北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是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布局的主战场,同样是弃风、弃光的重灾区。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受上网标杆电价调整影响,2016年上半年光伏发电迎来小高潮。截至2016年6月底,西北电网风电及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合计已达5937万千瓦,占全网总装机容量的29.7%。与此同时,新能源消纳压力不断增加,今年前六个月,西北电网弃风电量155.3亿千瓦时,弃风率高达38.71%;弃光问题最严重的是新疆,弃光率高达32.4%。

专家认为,用电需求增速放缓,消纳市场总量不足是造成当前大量弃风弃光的主因。同时电源结构不合理,电网调峰能力不足;外送通道建设与电源建设不匹配,电网送出能力有限;电网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区域受网架约束影响消纳也助长了弃风弃光情况的发生。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认为,受经济转型等因素影响,我国用电需求增长放缓。新增用电市场已无法支撑各类电源的快速增长。在市场总量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增加大用户直购火电量,进一步挤占了新能源的市场空间。

此外,钱晶认为,我国新能源消纳市场机制缺失也是酿成弃光、弃风的原因之一。我国仅在局部地区开展了风火发电权交易、辅助服务交易等试点。由于缺乏常规电源提供辅助服务补偿机制,火电企业普遍没有为新能源调峰的积极性。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表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很艰难的。目前出现的弃风、弃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推进的过程中协调发生了问题。实际上,伴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的电源建设仍需要加快,但消纳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国家在政策和规划方面需加强引导,加快配套电网和储能设备建设,同时,在东部地区加快推进分布式能源的布局。

晋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立友表示,要破解弃风、弃光的难题,应该从造成问题的根源入手。一方面,要鼓励地面电站产生的电能就地消纳,鼓励电力替代,以电带煤、以电带油、以电带气,消纳电力的同时,还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增加跨区输电能力,将富余电力输送到其他地区。

东方日升总裁王洪认为,应该减缓在弃风、弃光严重地区的投资建设,避免建设过多非专业电站、非高效发电项目;同时,开拓新市场,消耗企业不断扩大的产能。

推动电源投资结构优化是解决弃风弃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一直以来,我国集中式电站发展迅猛,而“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分布式电站建设推进缓慢,这也加重了市场消纳的压力。

杨立友表示,以光伏为例,光伏地面电站产生电能多的时间段是太阳能最为丰富的白天,也是工业用电高峰,可以通过调峰手段,鼓励就地消纳。在政策方面,可以适当控制弃光现象严重地区地面电站的配额,鼓励分布式应用方式。

苏美达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芮春保认为,分布式能源是一种非常适合在用户侧以及荷载中心附近建设的发电电源,可以优化和降低用户电力使用成本,符合未来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绿色发展趋势。

导读:时至今日,单一的化石能源消费结构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挑战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雾霾等问题的爆发已经使人类能源结构转型迫在眉睫,第三次能源革命将进入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多元化能源时代。

3.产业升级,先进技术回归

近两年,我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拉动下,光伏企业产能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企业利润率得到提升。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制造业水平却是参差不齐。针对我国光伏制造水平亟待提高的状况,2015年,国家能源局顺势推出“领跑者”计划以拉动高效产品市场需求、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可以说,领跑者计划直接促进了高效技术与产品的应用。在“领跑者”计划的推动下,国内光伏终端市场逐步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高品质方向转变;电池方面,2016年预计产业化生产的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将达到18.5%,单晶硅电池更是有望达到21%。[ii]而且,由于单晶组件采用半导体级品质的硅片,未来转换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空间更大,这意味着单晶将成为未来几年降低度电成本的最佳技术,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趋势。如今光伏市场中主流单晶电池转换效率已经比常规电池高1.5百分点以上,主流组件功率比常规组件高15W;PERC技术的运用,将进一步加速单晶产业化的推进。从2015中国PERC太阳电池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PERC技术在单晶电池方面体现了更好的溢价优势和发展空间,可使单晶电池的转换效率提升1个百分点,而多晶电池仅为0.5个百分点。基于这种效率优势,业内单晶新秀乐叶光伏在江苏泰州2GW电池项目预计全部为PERC电池,而天合、晶澳、SolarWorld以及技术早已稳定的台湾厂商均有单晶PERC电池扩产规划。未来3-5年内,PERC工艺与MWT工艺、N型硅片工艺结合将引起更高效率产品的产业化,单晶转换效率优势会扩大到3个百分点以上,单晶组件功率优势会扩大到50W以上。

数据

  4.成本下降、产能释放,单晶未来成为主流

数据

根据2015年国内主流厂家出货与产能统计数据,乐叶光伏以近900MW占比35%的出货成为国内单晶组件出货第一的厂商,中电投西安、中环分别位居二、三位。从组件端市场需求上看,2015年国内单晶组件快速扩张,出货约2.54GW,占比由前一年的5%提升至17%;随着2016年乐叶光伏、天合光能、阿特斯、协鑫等增加国内单晶出货,预计2016年全年将实现单晶组件出货5GW,占比进一步提升至25%。

导读:时至今日,单一的化石能源消费结构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挑战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雾霾等问题的爆发已经使人类能源结构转型迫在眉睫,第三次能源革命将进入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多元化能源时代。

数据

单晶在上一年显现出良好的回归态势,市场需求的稳步上升引导企业产能投资扩大。根据上市公司财报和调研数据,2015年全球单晶硅片产能达到15.4GW,其中隆基股份以4.5GW产能领衔。预计2016年隆基、中环仍将纷纷扩产;多晶硅领军企业协鑫去年宣布投建的10GW单晶今年将可实现1GW供给,到2016年底,全球单晶硅片产能将提升至19.1GW。

电池方面,2015年中国单晶电池产能约16.5GW,占全球产能的39%,这一数字到2016年将提升至41%。区别于硅片环节扩产集中在国内,电池方面美国、台湾、韩国、日本均有扩产计划。2016年国内大陆地区单晶电池扩产企业主要包括乐叶、天合、阿特斯、晶科、协鑫、通威等;台湾地区的扩产企业则主要包括新日光、茂迪、昱晶等,美国的扩产主要包括SolarCity、SolarWorld等,预计2016年全球单晶电池产能将提升至25.4GW。整体来说,单晶硅片、电池、组件端产能都在增加,2016年会逐步释放。

数据

以往,单晶总以高端高价的形象出现。在2015年,由于技术的快速提升与成本下降,这一情况出现了变化。上半年单多晶硅片与电池价格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单晶价格下降幅度更大;到下半年,单晶依旧大幅下降,多晶却出现回升,到12月底,单多晶硅片价差已缩小至0.04美元/片。从国内公开招投标的价格信息来看,2015年上半年主流单多晶组件价差为0.15-0.3元/W,而到了年底主流产品价差不到0.1元/W。由于每一阵列所需组件数量较少,基础、支架、直流线缆等成本都较低,使得单多晶地面电站的单瓦投资成本基本持平。

预计5年后由单晶引领的光伏电站每瓦建设投资会降低到5.8元以下,组件制造成本会下降25%,光伏发电成本将有50%以上的下降空间,人类将以低于火电成本的价格享受清洁能源和蓝天白云。

关键字:光伏产业光伏发电

本文摘自:能源杂志

x 能源结构转型下的光伏产业发展趋势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电源行业动态 → 正文

能源结构转型下的光伏产业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9-05 17:44:05 本文摘自:能源杂志

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已成为全球最大,但弃风、弃光问题始终存在,今年上半年,西北地区弃风、弃光问题愈加严重。专家认为,弃风、弃光率居高不下问题的根源在于电源建设过快而消纳能力开发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新能源的布局结构,同时推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减轻下游的消纳压力。

西北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是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布局的主战场,同样是弃风、弃光的重灾区。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受上网标杆电价调整影响,2016年上半年光伏发电迎来小高潮。截至2016年6月底,西北电网风电及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合计已达5937万千瓦,占全网总装机容量的29.7%。与此同时,新能源消纳压力不断增加,今年前六个月,西北电网弃风电量155.3亿千瓦时,弃风率高达38.71%;弃光问题最严重的是新疆,弃光率高达32.4%。

专家认为,用电需求增速放缓,消纳市场总量不足是造成当前大量弃风弃光的主因。同时电源结构不合理,电网调峰能力不足;外送通道建设与电源建设不匹配,电网送出能力有限;电网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区域受网架约束影响消纳也助长了弃风弃光情况的发生。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认为,受经济转型等因素影响,我国用电需求增长放缓。新增用电市场已无法支撑各类电源的快速增长。在市场总量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增加大用户直购火电量,进一步挤占了新能源的市场空间。

此外,钱晶认为,我国新能源消纳市场机制缺失也是酿成弃光、弃风的原因之一。我国仅在局部地区开展了风火发电权交易、辅助服务交易等试点。由于缺乏常规电源提供辅助服务补偿机制,火电企业普遍没有为新能源调峰的积极性。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表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很艰难的。目前出现的弃风、弃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推进的过程中协调发生了问题。实际上,伴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的电源建设仍需要加快,但消纳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国家在政策和规划方面需加强引导,加快配套电网和储能设备建设,同时,在东部地区加快推进分布式能源的布局。

晋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立友表示,要破解弃风、弃光的难题,应该从造成问题的根源入手。一方面,要鼓励地面电站产生的电能就地消纳,鼓励电力替代,以电带煤、以电带油、以电带气,消纳电力的同时,还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增加跨区输电能力,将富余电力输送到其他地区。

东方日升总裁王洪认为,应该减缓在弃风、弃光严重地区的投资建设,避免建设过多非专业电站、非高效发电项目;同时,开拓新市场,消耗企业不断扩大的产能。

推动电源投资结构优化是解决弃风弃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一直以来,我国集中式电站发展迅猛,而“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分布式电站建设推进缓慢,这也加重了市场消纳的压力。

杨立友表示,以光伏为例,光伏地面电站产生电能多的时间段是太阳能最为丰富的白天,也是工业用电高峰,可以通过调峰手段,鼓励就地消纳。在政策方面,可以适当控制弃光现象严重地区地面电站的配额,鼓励分布式应用方式。

苏美达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芮春保认为,分布式能源是一种非常适合在用户侧以及荷载中心附近建设的发电电源,可以优化和降低用户电力使用成本,符合未来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绿色发展趋势。

导读:时至今日,单一的化石能源消费结构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挑战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雾霾等问题的爆发已经使人类能源结构转型迫在眉睫,第三次能源革命将进入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多元化能源时代。

3.产业升级,先进技术回归

近两年,我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拉动下,光伏企业产能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企业利润率得到提升。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制造业水平却是参差不齐。针对我国光伏制造水平亟待提高的状况,2015年,国家能源局顺势推出“领跑者”计划以拉动高效产品市场需求、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可以说,领跑者计划直接促进了高效技术与产品的应用。在“领跑者”计划的推动下,国内光伏终端市场逐步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高品质方向转变;电池方面,2016年预计产业化生产的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将达到18.5%,单晶硅电池更是有望达到21%。[ii]而且,由于单晶组件采用半导体级品质的硅片,未来转换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空间更大,这意味着单晶将成为未来几年降低度电成本的最佳技术,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趋势。如今光伏市场中主流单晶电池转换效率已经比常规电池高1.5百分点以上,主流组件功率比常规组件高15W;PERC技术的运用,将进一步加速单晶产业化的推进。从2015中国PERC太阳电池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PERC技术在单晶电池方面体现了更好的溢价优势和发展空间,可使单晶电池的转换效率提升1个百分点,而多晶电池仅为0.5个百分点。基于这种效率优势,业内单晶新秀乐叶光伏在江苏泰州2GW电池项目预计全部为PERC电池,而天合、晶澳、SolarWorld以及技术早已稳定的台湾厂商均有单晶PERC电池扩产规划。未来3-5年内,PERC工艺与MWT工艺、N型硅片工艺结合将引起更高效率产品的产业化,单晶转换效率优势会扩大到3个百分点以上,单晶组件功率优势会扩大到50W以上。

数据

  4.成本下降、产能释放,单晶未来成为主流

数据

根据2015年国内主流厂家出货与产能统计数据,乐叶光伏以近900MW占比35%的出货成为国内单晶组件出货第一的厂商,中电投西安、中环分别位居二、三位。从组件端市场需求上看,2015年国内单晶组件快速扩张,出货约2.54GW,占比由前一年的5%提升至17%;随着2016年乐叶光伏、天合光能、阿特斯、协鑫等增加国内单晶出货,预计2016年全年将实现单晶组件出货5GW,占比进一步提升至25%。

导读:时至今日,单一的化石能源消费结构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挑战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雾霾等问题的爆发已经使人类能源结构转型迫在眉睫,第三次能源革命将进入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多元化能源时代。

数据

单晶在上一年显现出良好的回归态势,市场需求的稳步上升引导企业产能投资扩大。根据上市公司财报和调研数据,2015年全球单晶硅片产能达到15.4GW,其中隆基股份以4.5GW产能领衔。预计2016年隆基、中环仍将纷纷扩产;多晶硅领军企业协鑫去年宣布投建的10GW单晶今年将可实现1GW供给,到2016年底,全球单晶硅片产能将提升至19.1GW。

电池方面,2015年中国单晶电池产能约16.5GW,占全球产能的39%,这一数字到2016年将提升至41%。区别于硅片环节扩产集中在国内,电池方面美国、台湾、韩国、日本均有扩产计划。2016年国内大陆地区单晶电池扩产企业主要包括乐叶、天合、阿特斯、晶科、协鑫、通威等;台湾地区的扩产企业则主要包括新日光、茂迪、昱晶等,美国的扩产主要包括SolarCity、SolarWorld等,预计2016年全球单晶电池产能将提升至25.4GW。整体来说,单晶硅片、电池、组件端产能都在增加,2016年会逐步释放。

数据

以往,单晶总以高端高价的形象出现。在2015年,由于技术的快速提升与成本下降,这一情况出现了变化。上半年单多晶硅片与电池价格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单晶价格下降幅度更大;到下半年,单晶依旧大幅下降,多晶却出现回升,到12月底,单多晶硅片价差已缩小至0.04美元/片。从国内公开招投标的价格信息来看,2015年上半年主流单多晶组件价差为0.15-0.3元/W,而到了年底主流产品价差不到0.1元/W。由于每一阵列所需组件数量较少,基础、支架、直流线缆等成本都较低,使得单多晶地面电站的单瓦投资成本基本持平。

预计5年后由单晶引领的光伏电站每瓦建设投资会降低到5.8元以下,组件制造成本会下降25%,光伏发电成本将有50%以上的下降空间,人类将以低于火电成本的价格享受清洁能源和蓝天白云。

关键字:光伏产业光伏发电

本文摘自:能源杂志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