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研究表明:浏览网页更易遇到信息安全问题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5-13 11:29:38 本文摘自:三秦都市报-三秦网

年来,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一方面是“触目惊心”的商业泄密,另一方面,个人信息通过互联网似乎变得“唾手可得”。根据《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74.1%的网民在过去半年内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总人数达4.38亿。

有些人认为:我既不网购,又不玩网游,我的网络信息安全应该问题不大。但是,根据《研究报告》,与网购和网游相比,浏览网页、即时聊天和下载软件反而成了2013年网络信息安全的“重灾区”。

提起信息安全,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个人信息,因为这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市民尹先生刚刚拿到新房的钥匙,就频繁地接到不同装修公司打来的电话。对方不仅开口能叫出他的全名,甚至手机号、职业、房屋面积等都一清二楚。尹先生觉得,他的个人信息被物业公司泄露了。《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网民个人信息泄露发生的比例为13.4%。与2012年相比,这一比例上升了6.2个百分点。

此外,手机恶意软件和诈骗网站的比例,也较2012年出现了上升,其中遭遇手机恶意软件的比例上升了13.2%,有23.9%的网民遇到过手机恶意软件,这些软件以某种功能为载体供用户下载安装,之后频繁发送广告、暗地刷流量或乱扣费。

之所以出现一系列的“上升”,恐怕与智能手机的安全措施安装不到位有关。调查中,电脑端46.2%的网民、手机端68.7%的网民不装安全软件,理由是“没有发生过安全事件,所以不需要”。正是这种疏忽,给了恶意软件和手机木马“可乘之机”,智能手机出现安全问题的概率已经超过了电脑上网。

《研究报告》根据网民遇到信息安全问题和遭受损失的种类多少,将中国网民分成了安全人群、风险人群、轻度受害人群和中度受害人群四类。结果显示,因信息安全问题而受损的人群占44.5%,其中重度受害人群占16.2%,轻度受害人群占28.3%;遇到安全问题但未发生损失的风险人群占29.6%;绝对安全的人员比例最低,占25.9%。这说明,74.1%的网民处于风险或受损状态。

发生信息安全事件后,会给你带来什么影响?调查中,50.4%的人认为信息安全事件“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应付”;28.2%的人表示学习或工作受到了影响;13.1%的人重要资料或联系人信息丢失,还有8.8%的人经济受到了损失。

“8.8%”看起来似乎是个小数目,但是,这些遭受经济损失的人群中,平均每人损失了509.2元,算下来,过去半年因信息安全事件造成个人经济损失已达到196.3亿元。

浏览网页更易遇到信息安全问题

《研究报告》分析,电脑上网人群中,浏览网页、即时通讯以及下载软件是最容易遇到安全问题的三项网上活动,发生比例在10%以上;搜索引擎排第二,发生比例6%左右,最后为网络游戏、网上购物和网上支付。不光是电脑端上网,手机端上网的人群中,浏览网页遇到安全问题也排在第一位,占到16.8%,手机购物和手机支付分别为4.0%和3.7%。

这一结果,似乎与我们的认知有些偏差。究其原因,人们在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和使用网银等与钱有直接关系的网络行为时,警惕性会提高,对可疑的链接和可疑的人都不会轻易相信、轻易点击。此外,购物、网银等直接与钱相关的网络后台,其保护措施也要比其他后台强大得多。

但是换成普通浏览网页、搜索关键字和使用手机时,大家就放松了警惕,认为这些活动没什么威胁性,尤其是手机微信等即时聊天软件,对不明身份的所谓“好友”发送的东西,很可能接受,往往损失就在这一时疏忽中产生。

不过,网上购物同样不容忽视。由于其和金钱有关,一旦发生问题,造成的损失更大。2013年,我国因网上购物遇到安全问题的网民达到了2010.6万人。
是什么,在威胁着我们的网络信息安全?

恶意程序或病毒。此类恶意程序利用人们访问网页、下载文件或网络聊天等上网行为,潜伏到人们的电脑或手机中,通过删除文件、破坏用户设备系统、盗取网民资料、窃取账号密码、恶意刷网页或广告流量,损害他人利益为自己谋利。

“您中奖啦”的假冒网站或诈骗网站。这类网站也称“钓鱼网站”,通过模仿银行、购物网站以及其他权威网站的网页设计,骗取网络用户的钱财或盗取密码等信息。一方面,通过设立虚假网站骗取用户登录,进而获取用户账号密码;另一方面,通过虚假抽奖页面,造成用户中奖的假象,骗取用户钱财等。此类网站往往通过手机短信、即时通信工具发送网址,或者通过木马强制弹出或者转移用户访问其页面,以达到非法目的。

“响一秒就挂”的垃圾/诈骗短信或电话:通过语音和短信告知用户中大奖、或者以熟人身份向用户“借钱”;拨打用户电话,拨通之后便挂掉,让用户回拨以收取高价通信费;发送大量广告信息,让用户深受困扰。

网络诈骗:通过在论坛、通信工具以及正常网页上发布招聘、购物等信息,一步一步引导网民陷入其编制的诈骗圈套中,让用户受害。本报记者石喻涵

关键字:浏览网页研究报告网民信息丢失网络安全

本文摘自:三秦都市报-三秦网

x 研究表明:浏览网页更易遇到信息安全问题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研究表明:浏览网页更易遇到信息安全问题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5-13 11:29:38 本文摘自:三秦都市报-三秦网

年来,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一方面是“触目惊心”的商业泄密,另一方面,个人信息通过互联网似乎变得“唾手可得”。根据《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74.1%的网民在过去半年内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总人数达4.38亿。

有些人认为:我既不网购,又不玩网游,我的网络信息安全应该问题不大。但是,根据《研究报告》,与网购和网游相比,浏览网页、即时聊天和下载软件反而成了2013年网络信息安全的“重灾区”。

提起信息安全,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个人信息,因为这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市民尹先生刚刚拿到新房的钥匙,就频繁地接到不同装修公司打来的电话。对方不仅开口能叫出他的全名,甚至手机号、职业、房屋面积等都一清二楚。尹先生觉得,他的个人信息被物业公司泄露了。《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网民个人信息泄露发生的比例为13.4%。与2012年相比,这一比例上升了6.2个百分点。

此外,手机恶意软件和诈骗网站的比例,也较2012年出现了上升,其中遭遇手机恶意软件的比例上升了13.2%,有23.9%的网民遇到过手机恶意软件,这些软件以某种功能为载体供用户下载安装,之后频繁发送广告、暗地刷流量或乱扣费。

之所以出现一系列的“上升”,恐怕与智能手机的安全措施安装不到位有关。调查中,电脑端46.2%的网民、手机端68.7%的网民不装安全软件,理由是“没有发生过安全事件,所以不需要”。正是这种疏忽,给了恶意软件和手机木马“可乘之机”,智能手机出现安全问题的概率已经超过了电脑上网。

《研究报告》根据网民遇到信息安全问题和遭受损失的种类多少,将中国网民分成了安全人群、风险人群、轻度受害人群和中度受害人群四类。结果显示,因信息安全问题而受损的人群占44.5%,其中重度受害人群占16.2%,轻度受害人群占28.3%;遇到安全问题但未发生损失的风险人群占29.6%;绝对安全的人员比例最低,占25.9%。这说明,74.1%的网民处于风险或受损状态。

发生信息安全事件后,会给你带来什么影响?调查中,50.4%的人认为信息安全事件“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应付”;28.2%的人表示学习或工作受到了影响;13.1%的人重要资料或联系人信息丢失,还有8.8%的人经济受到了损失。

“8.8%”看起来似乎是个小数目,但是,这些遭受经济损失的人群中,平均每人损失了509.2元,算下来,过去半年因信息安全事件造成个人经济损失已达到196.3亿元。

浏览网页更易遇到信息安全问题

《研究报告》分析,电脑上网人群中,浏览网页、即时通讯以及下载软件是最容易遇到安全问题的三项网上活动,发生比例在10%以上;搜索引擎排第二,发生比例6%左右,最后为网络游戏、网上购物和网上支付。不光是电脑端上网,手机端上网的人群中,浏览网页遇到安全问题也排在第一位,占到16.8%,手机购物和手机支付分别为4.0%和3.7%。

这一结果,似乎与我们的认知有些偏差。究其原因,人们在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和使用网银等与钱有直接关系的网络行为时,警惕性会提高,对可疑的链接和可疑的人都不会轻易相信、轻易点击。此外,购物、网银等直接与钱相关的网络后台,其保护措施也要比其他后台强大得多。

但是换成普通浏览网页、搜索关键字和使用手机时,大家就放松了警惕,认为这些活动没什么威胁性,尤其是手机微信等即时聊天软件,对不明身份的所谓“好友”发送的东西,很可能接受,往往损失就在这一时疏忽中产生。

不过,网上购物同样不容忽视。由于其和金钱有关,一旦发生问题,造成的损失更大。2013年,我国因网上购物遇到安全问题的网民达到了2010.6万人。
是什么,在威胁着我们的网络信息安全?

恶意程序或病毒。此类恶意程序利用人们访问网页、下载文件或网络聊天等上网行为,潜伏到人们的电脑或手机中,通过删除文件、破坏用户设备系统、盗取网民资料、窃取账号密码、恶意刷网页或广告流量,损害他人利益为自己谋利。

“您中奖啦”的假冒网站或诈骗网站。这类网站也称“钓鱼网站”,通过模仿银行、购物网站以及其他权威网站的网页设计,骗取网络用户的钱财或盗取密码等信息。一方面,通过设立虚假网站骗取用户登录,进而获取用户账号密码;另一方面,通过虚假抽奖页面,造成用户中奖的假象,骗取用户钱财等。此类网站往往通过手机短信、即时通信工具发送网址,或者通过木马强制弹出或者转移用户访问其页面,以达到非法目的。

“响一秒就挂”的垃圾/诈骗短信或电话:通过语音和短信告知用户中大奖、或者以熟人身份向用户“借钱”;拨打用户电话,拨通之后便挂掉,让用户回拨以收取高价通信费;发送大量广告信息,让用户深受困扰。

网络诈骗:通过在论坛、通信工具以及正常网页上发布招聘、购物等信息,一步一步引导网民陷入其编制的诈骗圈套中,让用户受害。本报记者石喻涵

关键字:浏览网页研究报告网民信息丢失网络安全

本文摘自:三秦都市报-三秦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