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如何给公民信息安全上把锁?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木须虫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4-28 17:07:39 本文摘自:新快报

据报道,有数据统计,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网民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其中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网民的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在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上,82.3%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了个人信息泄露给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并不是互联网时代才有,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容易,可能泄露的渠道也更多。如迅猛兴起的快递行业,几乎涉及到每个家庭,特别寄件人的信息登记备案即实名制,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这项制度让人普遍担忧。其实,即便是快递没有实名制,收件人的信息同样可以发生泄露,任何一个商家都有相当庞大的客户信息,快递企业也同样持有。

而这仅仅只是公民信息泄露一个类型的渠道,当你生孩子有人推销母婴用品、买了房子有人推荐装修、汽车就会有人推荐保险,诸如此类如此精准的信息运用,想必信息的出处会显得相当“专业”。毫无疑问,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一次提交的真实个人信息,都可能构成泄露的源头,商业服务、公共服务等等,生活的各个领域无处不在,这恰恰表明我们生活在个人身份信息无险可守,充分暴露的时代。

对于公民身份等信息泄露,很多人都把原因归咎于立法滞后,身份信息违法交易成本低,企业、机构、社会组织等信息安全保护责任模糊等等。的确,这也是重要原因,折射出社会管理跟不上社会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步伐。推进信息安全防范、信息数据违法犯罪方面的立法,形成体系,让公民信息受到法律的保护有充分必要性。但是,法律法规从来都是兜底的制度设计,如果这些法律法规用以约束和惩处的不是少数现象,则意味着徒有法难依的困局不可避免。在现有条件下,信息泄露渠道太多,信息交易很隐蔽,公民主张信息安全权益,必然导致执法、司法的成本太高,“追鸡杀牛”始终都是治理的下下之选。

当下公民信息安全的困境,其实是信息在“裸奔”,最有效、最好的办法,是给公民个人信息穿上“衣服”,即从技术上给信息加密“上锁”或者设计防火墙。比如,个人信息压缩编码制度,统一由公安户籍机构管理数据,提供商业、公用认定、备案等服务,设计数据识别、运用的权限,避免信息数据暴露、减少数据中间环节的堆积、实行识别持有分离等等,在满足基本信息运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加大实现信息加密、堵塞泄露途径。

维护公民信息安全,要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环境,信息安全法治与信息安全技术防范,都应快速随之进化,“两条腿”一起走,才能提高公民信息的安全系数。

关键字:信息泄露信息加密

本文摘自:新快报

x 如何给公民信息安全上把锁?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安全行业动态 → 正文

如何给公民信息安全上把锁?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木须虫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4-28 17:07:39 本文摘自:新快报

据报道,有数据统计,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网民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其中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网民的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在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上,82.3%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了个人信息泄露给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并不是互联网时代才有,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容易,可能泄露的渠道也更多。如迅猛兴起的快递行业,几乎涉及到每个家庭,特别寄件人的信息登记备案即实名制,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这项制度让人普遍担忧。其实,即便是快递没有实名制,收件人的信息同样可以发生泄露,任何一个商家都有相当庞大的客户信息,快递企业也同样持有。

而这仅仅只是公民信息泄露一个类型的渠道,当你生孩子有人推销母婴用品、买了房子有人推荐装修、汽车就会有人推荐保险,诸如此类如此精准的信息运用,想必信息的出处会显得相当“专业”。毫无疑问,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一次提交的真实个人信息,都可能构成泄露的源头,商业服务、公共服务等等,生活的各个领域无处不在,这恰恰表明我们生活在个人身份信息无险可守,充分暴露的时代。

对于公民身份等信息泄露,很多人都把原因归咎于立法滞后,身份信息违法交易成本低,企业、机构、社会组织等信息安全保护责任模糊等等。的确,这也是重要原因,折射出社会管理跟不上社会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步伐。推进信息安全防范、信息数据违法犯罪方面的立法,形成体系,让公民信息受到法律的保护有充分必要性。但是,法律法规从来都是兜底的制度设计,如果这些法律法规用以约束和惩处的不是少数现象,则意味着徒有法难依的困局不可避免。在现有条件下,信息泄露渠道太多,信息交易很隐蔽,公民主张信息安全权益,必然导致执法、司法的成本太高,“追鸡杀牛”始终都是治理的下下之选。

当下公民信息安全的困境,其实是信息在“裸奔”,最有效、最好的办法,是给公民个人信息穿上“衣服”,即从技术上给信息加密“上锁”或者设计防火墙。比如,个人信息压缩编码制度,统一由公安户籍机构管理数据,提供商业、公用认定、备案等服务,设计数据识别、运用的权限,避免信息数据暴露、减少数据中间环节的堆积、实行识别持有分离等等,在满足基本信息运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加大实现信息加密、堵塞泄露途径。

维护公民信息安全,要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环境,信息安全法治与信息安全技术防范,都应快速随之进化,“两条腿”一起走,才能提高公民信息的安全系数。

关键字:信息泄露信息加密

本文摘自:新快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