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服务器行业动态 → 正文

众论:企业关键应用转型

责任编辑:jcao 作者:曹建菊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0-19 15:13:37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正在面临一个业务转型的新机遇,企业关键应用如何应对这种转型机遇?本文将从应用方、设备提供商及芯片提供商等多个角度展示企业关键应用转型的创新。

底层芯片提供商:英特尔

英特尔公司平台营销和销售支持总监Glenn Quiro说:“英特尔至强E7 v3平台所具有的高效、低成本、开放性、灵活性等特性,非常适合企业关键应用的平台。E7 v3作为整个关键应用的基础平台,将为整个业界一起合作,来加速关键业务应用的技术转型。”



上图为:英特尔公司平台营销和销售支持总监Glenn Quiro

而对于IT基础设施来说,需要更加灵活、高效、低成本,同时能够保证7×24小时在线这样的高可靠性。因此,Glenn Quiro认为,IT基础架构应具备以下几点特性:

一是开放,可以让客户拥有众多选择,而不是锁定在一两家解决方案平台之上。

二是拥有更好的灵活性、更好的互操作性。

三是可扩展性,比如“双十一”购物旺季,如果基础架构满足不了这期间的客户访问量,会对业务造成很大的影响。

四是数据中心的高效率、低运营成本。作为数据中心的运营者,只有数据中心架构更加高效、更加低成本,才能更好地适应竞争环境。

五是需要更高的响应速度和非常高的可靠性。只有非常好的响应速度,才能满足交易的峰值负载性能,保证7×24小时的在线时间。

英特尔至强E7 v3平台即是一个理想的内存计算平台,同时也适合于大型数据库、大型虚拟化的关键应用。E7 v3平台和上一代E7 v2相比,性能最高提升多达6倍。另外,在每个处理器里面最高有18个内核,一个平台可能有四颗处理器、八颗处理器甚至更多处理器,在一个系统里可以达到100多个处理内核。同时,为了实时获得计算结果,内存计算、实时数据分析,内存容量也非常重要,8路系统里,最高可以达到12TB的内存。

在可靠性方面,依靠英特尔可靠运行技术, E7 v3平台打破了20项性能和世界纪录,包括所有服务器在内。其中基于英特尔E7 v3的一款华为8路服务器,在科学计算性能测试中获得了世界性能第一的世界纪录。

设备提供商:华为

在面向关键业务上,除了需要有强大的底层芯片,还需要在强大芯片基础之上硬件及软件产品。


上图为:华为IT产品线服务器总经理邱隆

华为IT产品线服务器总经理邱隆认为:面向未来,互联网将带来更多的互联设备,其数据量将达到天量的40万亿T,而传统IT架构是基于烟囱式的一个个应用从上往下的典型架构,其架构应用技术的特点是稳定、可靠,但是弹性不够。所以,新的IT架构应是传统业务与应对新的移动应用挑战的融合后的IT架构。为此,华为的创新是:

1、 从底层改变架构,提升IOPS。

对于以前的存储集中方式,华为独创了DHT(动态哈希列表),即存储是分布式的,列表集中存储。华为通过DHT的方法下载元数据,可使所有节点上的数据列表全部并行,其好处是:整个计算变得非常均衡,所有节点都同时运行。此外,使数据安全得到加强,传统数据分布算法,副本可能出现在同一台机器上,如果出现物理机器损害,会导致多副本同时丢掉,数据很难恢复,甚至不可恢复,但DHT的算法可以保证所有副本一定不在一个物理机上。三是通过全分布的DHT算法,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传统存储1TB的数据大概需要12个小时,通过新的方式,只需要30分钟。除了DHT算法,华为还实现了Cash,也是全分布式的,这样我们在内存加速里可以进一步提升性能。

此外,传统的硬盘是SATA盘160个IOPS,SAS盘是700个IOPS,由于SATA结构本身的限制只能做到75000,华为自己的PCle SSD已经达到了80万。通过介质的变化,不进行PCIe SSD改变的情况下,OLTP性能得到15倍的提升,OLAP的性能能够得到10倍提升,整个虚拟机布置的密度提升了70%,所以从底层改变了整个架构。

2、解决IP网络瓶颈

华为创新性地将IP的DMA技术应用到IP网络上,将推出类似于RDMA的网络加速技术,这样访问时延将可以大幅度降低。从而可将整个I/O服务器提升10倍以上。

3、超融合基础设施

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数据库,资源共用,内存共享,通过专利技术,可以Cache一致性。二是ServerSAN分布式存储,最基本的核心是存储资源池。三是通过计算虚拟化、计算云化,与应用得到很好的衔接。比如可以通过VDI、虚拟化,甚至是一些大数据的Spark,这样便可解决传统业务向新的移动的、向各种应用的迁移带来的挑战。

那么,面向真正的关键业务,客户具体该如何部署?有哪些实践经验呢?中国石化及中国农业银行展示了应对关键业务挑战的具体实践过程。

应用方:石化盈科

石化盈科ERP应用部项目总监黄才生:随着数据越来越受到重视,2005年开始,中石化启动了以SAP的BW工具构建数据仓库,最早采用分产式,相当于以数字集成式的方式逐步构建。2008年之后,中石化开始转为采用集中式的数据仓库平台建设。

因为中石化数据仓库的容量大,数据量达60T,所构建的应用不仅仅是服务中石化总部,还包括了四大事业部以及财务部、物装部等职能部门的应用,覆盖到整个企业,其数据仓库应用的服务用户数为19000左右。因此,在运行五六年之后,传统数据仓库越来越有瓶颈。比如用户最关心晚上的批处理情况,即第二天早上是否能看到报表?夜间期间财务报表是否能按时出据?等等。

中石化的实践是:于2014年正式启动了如何利用新的HANA技术实现结构化数据进行大数据处理,来解决目前遇到的瓶颈。

迁移前中石化采用了IBM P595支持这套系统,用四个小型机做应用服务器,迁移之后除了上端应用服务器根据利旧原则,用的还是IBM小型机,其它采用了华为一体机。

迁移完成之后成就了全球最大的HANA集群,也是全球第一个采用2T节点的集群。本项目从2月份开始规划,3~ 4月份实施, 10月份正式上线。从最终效果来看:整体性能提升3-5倍,原先需要一分钟以内的处理量,从以前只有20%提升到90%;3分钟以上的处理量,从10月份之前的25%大幅降低到1%左右,传统的处理环节大大缩短了,性能得到提升。

应用方: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科技与产品管理局处长张升:银行业在金融系统里属于对可靠性要求最高的一个行业,因此,银行一直以来都坚持比较稳健的经营策略,信息系统建设也如此。

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风生水起,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成本的控制成了银行竞争的主要因素。谁能把成本控制得好,谁就更具有竞争力,此外,为了响应国家安全可控战略,中国农业银行探索的是对于信息基础架构的转型。

中国整个IT产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中国农业银行的转型创造了有力的条件。比如说开源产品日益成熟,原来封闭的系统逐步都可由开源方案替代,再如计算、存储、网络也产生了很多新的企业,发布了很多新的产品。另外在软件层面,分布式技术方案也倾向稳定。

银行很多系统原来采用集中式架构,集中式架构的好处在于稳定性、数据一致性要求很高,但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就是可扩展性差。而中国农业银行的用户分布于全世界,以前交易平台受到网点的限制,现在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家需要随时随地获取金融服务。传统集中式架构因为不易于扩展,所以致使在满足海量数据以及并发量越来越多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很难满足要求。而分布式架构为中国农业银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中国农业银行的总体转型思路就是由集中式架构变成为分布式架构,总体方向是:计算分两层,应用服务层和数据服务层,应用服务层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向x86转型,向虚拟化转型,通过两三年的时间,目前基本上大部分系统都已经实现。最核心的还是在数据库关键业务系统,包括银行卡系统、网上银行系统,目前都全面采用了分布式x86架构,大多服务器采购了华为和英特尔的设备来构建。

以 “信贷业务系统”为例,银行从传统业务来说,最本质的就是存贷汇,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支付业务。信贷系统便是每一个银行最核心的系统之一,农业银行的信贷系统采用的是全国数据集中的模式,农业银行的客户,不管是在网上和手机端,还是在网点,只要申请贷款业务,都会访问到“信贷业务系统”。 “信贷业务系统”实现了农业银行全行所有系统的信贷机构全品种、全流程的网上作业。

“信贷业务系统”之前架构是基于IBM的595小型机构建,用了两台64路的595小型机,每天的业务量大概在3000万左右。在2013年4月份受商品房信贷政策影响,信贷业务尤其是按揭购房贷款业务发生了飞速的增长,数据库已达到了压力极限值的80~90%,极端情况下甚至达到100%,给银行造成很大困扰。

基于对移动业务、网上贷款业务的预估,中国农业银行启动了整个转型,其替代方案为:

将原来单个集中式架构变成了分布式架构,通过华为的5885 V3组建了4台关键业务服务器,配置为4路E7CPU,32核,256G内存,组建了数据库集群。

迁移以后,交易量3000万,峰值是3500万,tps高峰期达到1500万。 3000万的业务每天峰值时使用率是四台服务器上不超过15%,原来是80、90%,此外,交易堵塞、响应缓慢等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基于上述经验,中国农业银行将在今年全面启动从数据库层面整个RISC到x86的转型。

小结

从中国石化盈科及中国农业银行的实践来看,企业关键应用需求的爆发加速了企业关键应用技术的发展,转型已迫在眉睫!无论是中国石化盈科的集中式的数据仓库平台建设,还是将其核心系统改为分布式架构,其对系统的开放性、灵活性、、扩展性、高效率以及可靠性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我们均需做好准备!

x 众论:企业关键应用转型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行业动态 → 正文

众论:企业关键应用转型

责任编辑:jcao 作者:曹建菊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0-19 15:13:37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正在面临一个业务转型的新机遇,企业关键应用如何应对这种转型机遇?本文将从应用方、设备提供商及芯片提供商等多个角度展示企业关键应用转型的创新。

底层芯片提供商:英特尔

英特尔公司平台营销和销售支持总监Glenn Quiro说:“英特尔至强E7 v3平台所具有的高效、低成本、开放性、灵活性等特性,非常适合企业关键应用的平台。E7 v3作为整个关键应用的基础平台,将为整个业界一起合作,来加速关键业务应用的技术转型。”



上图为:英特尔公司平台营销和销售支持总监Glenn Quiro

而对于IT基础设施来说,需要更加灵活、高效、低成本,同时能够保证7×24小时在线这样的高可靠性。因此,Glenn Quiro认为,IT基础架构应具备以下几点特性:

一是开放,可以让客户拥有众多选择,而不是锁定在一两家解决方案平台之上。

二是拥有更好的灵活性、更好的互操作性。

三是可扩展性,比如“双十一”购物旺季,如果基础架构满足不了这期间的客户访问量,会对业务造成很大的影响。

四是数据中心的高效率、低运营成本。作为数据中心的运营者,只有数据中心架构更加高效、更加低成本,才能更好地适应竞争环境。

五是需要更高的响应速度和非常高的可靠性。只有非常好的响应速度,才能满足交易的峰值负载性能,保证7×24小时的在线时间。

英特尔至强E7 v3平台即是一个理想的内存计算平台,同时也适合于大型数据库、大型虚拟化的关键应用。E7 v3平台和上一代E7 v2相比,性能最高提升多达6倍。另外,在每个处理器里面最高有18个内核,一个平台可能有四颗处理器、八颗处理器甚至更多处理器,在一个系统里可以达到100多个处理内核。同时,为了实时获得计算结果,内存计算、实时数据分析,内存容量也非常重要,8路系统里,最高可以达到12TB的内存。

在可靠性方面,依靠英特尔可靠运行技术, E7 v3平台打破了20项性能和世界纪录,包括所有服务器在内。其中基于英特尔E7 v3的一款华为8路服务器,在科学计算性能测试中获得了世界性能第一的世界纪录。

设备提供商:华为

在面向关键业务上,除了需要有强大的底层芯片,还需要在强大芯片基础之上硬件及软件产品。


上图为:华为IT产品线服务器总经理邱隆

华为IT产品线服务器总经理邱隆认为:面向未来,互联网将带来更多的互联设备,其数据量将达到天量的40万亿T,而传统IT架构是基于烟囱式的一个个应用从上往下的典型架构,其架构应用技术的特点是稳定、可靠,但是弹性不够。所以,新的IT架构应是传统业务与应对新的移动应用挑战的融合后的IT架构。为此,华为的创新是:

1、 从底层改变架构,提升IOPS。

对于以前的存储集中方式,华为独创了DHT(动态哈希列表),即存储是分布式的,列表集中存储。华为通过DHT的方法下载元数据,可使所有节点上的数据列表全部并行,其好处是:整个计算变得非常均衡,所有节点都同时运行。此外,使数据安全得到加强,传统数据分布算法,副本可能出现在同一台机器上,如果出现物理机器损害,会导致多副本同时丢掉,数据很难恢复,甚至不可恢复,但DHT的算法可以保证所有副本一定不在一个物理机上。三是通过全分布的DHT算法,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传统存储1TB的数据大概需要12个小时,通过新的方式,只需要30分钟。除了DHT算法,华为还实现了Cash,也是全分布式的,这样我们在内存加速里可以进一步提升性能。

此外,传统的硬盘是SATA盘160个IOPS,SAS盘是700个IOPS,由于SATA结构本身的限制只能做到75000,华为自己的PCle SSD已经达到了80万。通过介质的变化,不进行PCIe SSD改变的情况下,OLTP性能得到15倍的提升,OLAP的性能能够得到10倍提升,整个虚拟机布置的密度提升了70%,所以从底层改变了整个架构。

2、解决IP网络瓶颈

华为创新性地将IP的DMA技术应用到IP网络上,将推出类似于RDMA的网络加速技术,这样访问时延将可以大幅度降低。从而可将整个I/O服务器提升10倍以上。

3、超融合基础设施

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数据库,资源共用,内存共享,通过专利技术,可以Cache一致性。二是ServerSAN分布式存储,最基本的核心是存储资源池。三是通过计算虚拟化、计算云化,与应用得到很好的衔接。比如可以通过VDI、虚拟化,甚至是一些大数据的Spark,这样便可解决传统业务向新的移动的、向各种应用的迁移带来的挑战。

那么,面向真正的关键业务,客户具体该如何部署?有哪些实践经验呢?中国石化及中国农业银行展示了应对关键业务挑战的具体实践过程。

应用方:石化盈科

石化盈科ERP应用部项目总监黄才生:随着数据越来越受到重视,2005年开始,中石化启动了以SAP的BW工具构建数据仓库,最早采用分产式,相当于以数字集成式的方式逐步构建。2008年之后,中石化开始转为采用集中式的数据仓库平台建设。

因为中石化数据仓库的容量大,数据量达60T,所构建的应用不仅仅是服务中石化总部,还包括了四大事业部以及财务部、物装部等职能部门的应用,覆盖到整个企业,其数据仓库应用的服务用户数为19000左右。因此,在运行五六年之后,传统数据仓库越来越有瓶颈。比如用户最关心晚上的批处理情况,即第二天早上是否能看到报表?夜间期间财务报表是否能按时出据?等等。

中石化的实践是:于2014年正式启动了如何利用新的HANA技术实现结构化数据进行大数据处理,来解决目前遇到的瓶颈。

迁移前中石化采用了IBM P595支持这套系统,用四个小型机做应用服务器,迁移之后除了上端应用服务器根据利旧原则,用的还是IBM小型机,其它采用了华为一体机。

迁移完成之后成就了全球最大的HANA集群,也是全球第一个采用2T节点的集群。本项目从2月份开始规划,3~ 4月份实施, 10月份正式上线。从最终效果来看:整体性能提升3-5倍,原先需要一分钟以内的处理量,从以前只有20%提升到90%;3分钟以上的处理量,从10月份之前的25%大幅降低到1%左右,传统的处理环节大大缩短了,性能得到提升。

应用方: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科技与产品管理局处长张升:银行业在金融系统里属于对可靠性要求最高的一个行业,因此,银行一直以来都坚持比较稳健的经营策略,信息系统建设也如此。

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风生水起,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成本的控制成了银行竞争的主要因素。谁能把成本控制得好,谁就更具有竞争力,此外,为了响应国家安全可控战略,中国农业银行探索的是对于信息基础架构的转型。

中国整个IT产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中国农业银行的转型创造了有力的条件。比如说开源产品日益成熟,原来封闭的系统逐步都可由开源方案替代,再如计算、存储、网络也产生了很多新的企业,发布了很多新的产品。另外在软件层面,分布式技术方案也倾向稳定。

银行很多系统原来采用集中式架构,集中式架构的好处在于稳定性、数据一致性要求很高,但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就是可扩展性差。而中国农业银行的用户分布于全世界,以前交易平台受到网点的限制,现在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家需要随时随地获取金融服务。传统集中式架构因为不易于扩展,所以致使在满足海量数据以及并发量越来越多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很难满足要求。而分布式架构为中国农业银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中国农业银行的总体转型思路就是由集中式架构变成为分布式架构,总体方向是:计算分两层,应用服务层和数据服务层,应用服务层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向x86转型,向虚拟化转型,通过两三年的时间,目前基本上大部分系统都已经实现。最核心的还是在数据库关键业务系统,包括银行卡系统、网上银行系统,目前都全面采用了分布式x86架构,大多服务器采购了华为和英特尔的设备来构建。

以 “信贷业务系统”为例,银行从传统业务来说,最本质的就是存贷汇,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支付业务。信贷系统便是每一个银行最核心的系统之一,农业银行的信贷系统采用的是全国数据集中的模式,农业银行的客户,不管是在网上和手机端,还是在网点,只要申请贷款业务,都会访问到“信贷业务系统”。 “信贷业务系统”实现了农业银行全行所有系统的信贷机构全品种、全流程的网上作业。

“信贷业务系统”之前架构是基于IBM的595小型机构建,用了两台64路的595小型机,每天的业务量大概在3000万左右。在2013年4月份受商品房信贷政策影响,信贷业务尤其是按揭购房贷款业务发生了飞速的增长,数据库已达到了压力极限值的80~90%,极端情况下甚至达到100%,给银行造成很大困扰。

基于对移动业务、网上贷款业务的预估,中国农业银行启动了整个转型,其替代方案为:

将原来单个集中式架构变成了分布式架构,通过华为的5885 V3组建了4台关键业务服务器,配置为4路E7CPU,32核,256G内存,组建了数据库集群。

迁移以后,交易量3000万,峰值是3500万,tps高峰期达到1500万。 3000万的业务每天峰值时使用率是四台服务器上不超过15%,原来是80、90%,此外,交易堵塞、响应缓慢等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基于上述经验,中国农业银行将在今年全面启动从数据库层面整个RISC到x86的转型。

小结

从中国石化盈科及中国农业银行的实践来看,企业关键应用需求的爆发加速了企业关键应用技术的发展,转型已迫在眉睫!无论是中国石化盈科的集中式的数据仓库平台建设,还是将其核心系统改为分布式架构,其对系统的开放性、灵活性、、扩展性、高效率以及可靠性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我们均需做好准备!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