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想取代IBM所占据的高端服务器市场不容易

责任编辑:editor03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6-09 09:52:15 本文摘自:比特网

被强化的不可替代性

尽管浪潮信息等国内企业雄心勃勃,但真正取代IBM所占据的高端服务器市场却并不容易。

尽管来自美国IT市场研究公司高德纳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服务器市场上,本土厂商的份额大幅增长,其中浪潮服务器出货量 80929台,市场份额19%,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五,同比增长288%,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厂商。但由于其产品结构偏重中低端服务器市场,对IBM还很难构成竞争对手。

这种竞争实力的悬殊,一方面源自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则与之前提及的美国科技巨头之间的联盟有关。

举例来说,IBM和惠普等美国企业在企业级市场有联盟,他们在技术开发时就可以相互兼容。但是国产化设备却不行,需要自行调配兼容性,但对企业客户来说,兼容性可以最大化地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高效益,所以即使小范围的替代也要确保兼容性。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要想在金融机构的核心系统中进行替代,必须仰仗国家政策的支持,否则很难有银行敢于出来试点,因为二次宕机问题很严重。

而除了兼容性的问题之外,与芯片厂商的合作也至关重要,因为服务器的效率很多时候要基于CPU的性能。纵观IBM所推出的新品,很多时候都会与其他巨头同步推出。比如2011年IBM推出新一代X5服务器的时候,英特尔也发布了它最新的10核新一代至强MP处理器。

在IBM看来,客户不是简单增加服务器,而是要提高CPU使用率,这样就能在能源、冷却上降低成本,减少管理的瓶颈。因此需要在架构上提供一个更有优势的设计,保护客户的投资。

而这种在架构设计之初就开展的合作和联合,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尚有一段较长的距离。而这也恰恰是IBM及美国科技巨头联合建构起来的不可替代性。基于这种不可替代性,他们可以控制市场,甚至不排除在关键时刻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安全。

后门隐患与定时炸弹

事实上,伴随中国有可能在2020年最迟不超过2025年会超越美国的判断越来越成为现实,中美两个国家在信息安全乃至技术领域的博弈会不断升级。而中美两国的科技企业也将在这种博弈升级的过程中不断面对各种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风险和挑战,当然也包括机遇。

目前,IBM不过是众多美国科技公司遇挫中的一员,有消息显示,中国各大金融机构还使用了来自瑞银的系统,而中国遍布大街小巷的ATM机,则是美国花旗银行自动取款机的翻版。按照美国2006年推出的NSA法案,这些机器设备都有后门隐患。

同时,不仅仅是IBM,当国内企业的所有创新都基于别人的操作系统,基于别人的芯片或CPU实现的时候,这些产品本身也并不是安全的。(相关报道见2062期C5版)

从技术理论来说,后门的存在为窃取数据以及远程控制提供了便利,并给使用方埋下了难以想象的风险炸弹。但关键是这些炸弹是否会被开启或在多大程度上被开启。来自美国智库兰德的报告就显示,当中国经济对亚太安全乃至全球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时,美国抉择要在多大程度上把中国作为同盟者抑或对手。

而对于中美企业来说,如何评估上述风险并做出经营上的决策正变得至关重要,这或者是比单纯弃用某个产品更为重要的话题。

今年4月,全球最大的保险经纪机构达信(Marsh)发布了一项风险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攻击或数据泄露造成的公司声誉受损风险成为了亚洲公司最为关切的问题。

达信欧洲、中东及非洲网络风险服务部负责人StephenWares在大会上表示:“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显然是全球性风险。该风险的严重性和频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亚洲都呈上升趋势。由于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都希望公司的声誉和安全得到保障,这一风险问题已经从公司的IT部门上移至公司董事会的工作日程。”

达信亚洲财务及专业责任保险部负责人Stella Tse表示:“亚洲各国新出台的数据保护法律以及该地区网络攻击事件的增多都迫使各公司必须采取风险缓释、安全漏洞响应和保险措施。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公司现在认为这些风险,尤其是声誉受损风险迫在眉睫,不容忽视。”

无独有偶,2014年,苏宁董事长张近东也就信息安全问题进行提案,指出“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人群越来越多,中国已成为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仅2013年11月,境外木马或僵尸程序控制境内服务器就接近90万个主机IP。侵犯个人隐私、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由此,如何从技术发展、法律设计、统一机制等多个角度进行信息安全的总体设计正成为一项重要议题,而对于企业来说,如何顺应这些技术的发展和机制的设计,在经营所在国做到合规合法正成为时下的一项重要挑战。

关键字:服务器IBM

本文摘自:比特网

x 想取代IBM所占据的高端服务器市场不容易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想取代IBM所占据的高端服务器市场不容易

责任编辑:editor03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6-09 09:52:15 本文摘自:比特网

被强化的不可替代性

尽管浪潮信息等国内企业雄心勃勃,但真正取代IBM所占据的高端服务器市场却并不容易。

尽管来自美国IT市场研究公司高德纳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服务器市场上,本土厂商的份额大幅增长,其中浪潮服务器出货量 80929台,市场份额19%,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五,同比增长288%,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厂商。但由于其产品结构偏重中低端服务器市场,对IBM还很难构成竞争对手。

这种竞争实力的悬殊,一方面源自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则与之前提及的美国科技巨头之间的联盟有关。

举例来说,IBM和惠普等美国企业在企业级市场有联盟,他们在技术开发时就可以相互兼容。但是国产化设备却不行,需要自行调配兼容性,但对企业客户来说,兼容性可以最大化地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高效益,所以即使小范围的替代也要确保兼容性。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要想在金融机构的核心系统中进行替代,必须仰仗国家政策的支持,否则很难有银行敢于出来试点,因为二次宕机问题很严重。

而除了兼容性的问题之外,与芯片厂商的合作也至关重要,因为服务器的效率很多时候要基于CPU的性能。纵观IBM所推出的新品,很多时候都会与其他巨头同步推出。比如2011年IBM推出新一代X5服务器的时候,英特尔也发布了它最新的10核新一代至强MP处理器。

在IBM看来,客户不是简单增加服务器,而是要提高CPU使用率,这样就能在能源、冷却上降低成本,减少管理的瓶颈。因此需要在架构上提供一个更有优势的设计,保护客户的投资。

而这种在架构设计之初就开展的合作和联合,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尚有一段较长的距离。而这也恰恰是IBM及美国科技巨头联合建构起来的不可替代性。基于这种不可替代性,他们可以控制市场,甚至不排除在关键时刻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安全。

后门隐患与定时炸弹

事实上,伴随中国有可能在2020年最迟不超过2025年会超越美国的判断越来越成为现实,中美两个国家在信息安全乃至技术领域的博弈会不断升级。而中美两国的科技企业也将在这种博弈升级的过程中不断面对各种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风险和挑战,当然也包括机遇。

目前,IBM不过是众多美国科技公司遇挫中的一员,有消息显示,中国各大金融机构还使用了来自瑞银的系统,而中国遍布大街小巷的ATM机,则是美国花旗银行自动取款机的翻版。按照美国2006年推出的NSA法案,这些机器设备都有后门隐患。

同时,不仅仅是IBM,当国内企业的所有创新都基于别人的操作系统,基于别人的芯片或CPU实现的时候,这些产品本身也并不是安全的。(相关报道见2062期C5版)

从技术理论来说,后门的存在为窃取数据以及远程控制提供了便利,并给使用方埋下了难以想象的风险炸弹。但关键是这些炸弹是否会被开启或在多大程度上被开启。来自美国智库兰德的报告就显示,当中国经济对亚太安全乃至全球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时,美国抉择要在多大程度上把中国作为同盟者抑或对手。

而对于中美企业来说,如何评估上述风险并做出经营上的决策正变得至关重要,这或者是比单纯弃用某个产品更为重要的话题。

今年4月,全球最大的保险经纪机构达信(Marsh)发布了一项风险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攻击或数据泄露造成的公司声誉受损风险成为了亚洲公司最为关切的问题。

达信欧洲、中东及非洲网络风险服务部负责人StephenWares在大会上表示:“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显然是全球性风险。该风险的严重性和频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亚洲都呈上升趋势。由于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都希望公司的声誉和安全得到保障,这一风险问题已经从公司的IT部门上移至公司董事会的工作日程。”

达信亚洲财务及专业责任保险部负责人Stella Tse表示:“亚洲各国新出台的数据保护法律以及该地区网络攻击事件的增多都迫使各公司必须采取风险缓释、安全漏洞响应和保险措施。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公司现在认为这些风险,尤其是声誉受损风险迫在眉睫,不容忽视。”

无独有偶,2014年,苏宁董事长张近东也就信息安全问题进行提案,指出“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人群越来越多,中国已成为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仅2013年11月,境外木马或僵尸程序控制境内服务器就接近90万个主机IP。侵犯个人隐私、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由此,如何从技术发展、法律设计、统一机制等多个角度进行信息安全的总体设计正成为一项重要议题,而对于企业来说,如何顺应这些技术的发展和机制的设计,在经营所在国做到合规合法正成为时下的一项重要挑战。

关键字:服务器IBM

本文摘自:比特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